插簧、母座及电池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0664发布日期:2020-05-22 21:32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插簧、母座及电池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插簧、母座及电池盒。



背景技术:

电表上通常设有电池盒,电池盒用于将电池电源导引到电表内部。由于电表所安装环境不固定,其可能需要在震动、高温高湿、运输等恶劣环境进行使用,因此需要电池盒将电力稳定的传输至电表,避免瞬间断电现象出现。

电池盒内通常设有导电的插簧,但是现有电池盒内的插簧通常呈腰鼓形,形成各个触点的接触簧直接暴露在外,在运输以及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从而影响接触稳定性。另外传统的电池盒中,电池盖与电池仓采用上下扣合方式,电池盖采用上下分体设置,其结构不稳定,安装过程不方便,电池盖容易脱落,并且电池仓结构简单,不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簧,在生产、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保证接触的稳定性,稳定将电力传送至电表。另外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插簧的母座以及一种使用上述母座的电池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簧,包括壳体以及至少一个接触组件,所述壳体形成中空结构,且所述壳体的一端具有插脚,所述接触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接触组件包括多个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接触簧,多个所述接触簧向所述壳体中部聚拢以形成用于夹紧插针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簧弯曲呈弧形,所述接触簧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位于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接触簧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接触簧连接在所述通孔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母座,包括基座以及两个上述方案所述的插簧,两个所述插簧安装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基座的顶部具有用于所述插针插入的插针孔组,所述基座的底部具有所述插脚穿出的插脚孔组。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以及与所述基座本体连接的基座盖体,所述基座本体具有分别安装两个所述插簧的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所述基座本体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电表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基座本体具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基座盖体朝向所述基座本体的一侧设有与多个所述卡槽卡接的卡钩;

所述基座盖体上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伸入所述电表以限定所述基座盖体相对于所述电表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本体的底部具有开口组,所述基座盖体的底部设有压脚组件,所述压脚组件伸入所述开口组并与所述开口组之间形成所述插脚孔组,所述压脚组件用于将所述插脚压紧在所述基座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本体的顶部与底部均设有用于限定所述基座盖体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高度的限位面。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盒,包括盒体、导线组件、电池以及上述方案所述的母座,所述盒体内设有两个插针,所述导线组件与两个所述插针连接,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盒体内且与所述导线组件连接,所述母座设于所述盒体内,并插接在两个所述插针上。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包括外壳、挡板以及与所述外壳连接的壳盖,所述挡板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连接以将所述外壳分隔成第一仓位和第二仓位,所述第一仓位包括电池容纳仓,所述第二仓位包括导线组件容置腔以及母座容置腔;

所述外壳的两侧具有第一卡接组,所述壳盖的两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接组卡接的第二卡接组;

所述外壳的侧壁具有第一导向筋,所述壳盖的侧壁具有第二导向筋,所述第一导向筋与所述第二导向筋之间形成过线槽,所述过线槽位于所述电池容纳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向筋与所述第二导向筋用于插接在电表中。

进一步地,所述母座容置腔内还设有与所述外壳连接并用于分隔两个所述插针的隔挡件,所述隔挡件的两侧均设有插针限位组件,所述插针限位组件形成插针限位槽,所述壳盖上设有用于伸入所述插针限位槽的凸位,所述凸位用于将所述插针压紧在所述插针限位组件上;

所述隔挡件靠近所述挡板的一端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用于卡住所述导线组件的卡线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簧、母座及电池盒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在使用上述插簧时,插针可以穿过多个接触簧所形成的通道,实现插针与壳体的多触点连接,随后壳体通过插脚将电力输送至电表。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插簧接触组件设于壳体内,且各个接触簧向壳体中部聚拢,各个接触簧并不是直接暴露在外,壳体对各个接触簧起到了一个保护的作用,在生产、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保证接触的稳定性,插脚能够稳定的将电力传送至电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母座具有基座以及上述两个插簧,在使用时,两个插针通过插针孔组插入两个插簧中,与插簧多触点接触,两个插簧上的插脚从插脚孔组中穿出与电表连接,实现电力的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母座内部结构稳定,能够稳定的将电力传输至电表。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池盒包括盒体、导线组件、电池以及上述母座,盒体内设有两个插针,导线组件将电池的电力传输至两个插针,通过两个插针传输至插簧上的插脚。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池盒中插针在装配时便与母座多触点连接,能够最大限度防止金属外露,结构稳定,减小多种不可控因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簧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簧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簧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母座在第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母座在第二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本体与插簧配合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本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本体的正视图;

图9为图8的a-a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盖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以及挡板在第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以及挡板在第二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盖在第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盖在第二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挡板、导线组件、插针以及电池配合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标:1-壳体;11-插脚;12-通孔;2-接触组件;21-接触簧;3-插针;4-基座;41-插针孔组;42-插脚孔组;43-基座本体;431-第一凹腔;432-第二凹腔;433-连接部;434-卡槽;435-开口组;436-限位面;437-第一导向斜位;438-第一倒角;439-第二导向斜位;44-基座盖体;441-卡钩;442-压脚组件;443-定位件;5-盒体;51-外壳;511-电池容纳仓;512-过线槽;513-导线组件容置腔;514-母座容置腔;515-第一卡接组;516-第一导向筋;517-隔挡件;5171-凹槽;518-插针限位组件;519-弹片;52-挡板;53-壳盖;531-第二卡接组;532-第二导向筋;533-凸位;534-限位台;535-压紧筋;6-导线组件;7-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插簧,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壳体1以及至少一个接触组件2,壳体1形成中空结构,且壳体1的一端具有插脚11,接触组件2设于壳体1内,接触组件2包括多个与壳体1连接的接触簧21,多个接触簧21向壳体1中部聚拢以形成用于夹紧插针3的通道。

在使用上述插簧时,插针3可以穿过多个接触簧21所形成的通道,实现插针3与壳体1的多触点连接,随后壳体1通过插脚11将电力输送至电表。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插簧接触组件设于壳体内,且各个接触簧21向壳体中部聚拢,各个接触簧21并不是直接暴露在外,壳体1对各个接触簧21起到了一个保护的作用,在生产、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保证接触的稳定性,插脚能够稳定的将电力传送至电表。

具体地,壳体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接触组件2,多个接触组件2在壳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分布。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使得插针3能够充分与壳体1接触的同时,避免上述插簧的结构过于复杂,接触组件2为两个,两个接触组件2在壳体1内上下分布。两个接触组件2与插针3的不同高度接触,增加了壳体1与插针的接触点。

其中,接触组件2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接触簧2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接触组件2为两个,每一个接触组件2包括四个接触簧21,四个接触簧21围绕壳体的中线均匀分布,即壳体1与插针3具有八个接触点。

另外,壳体1所围设空间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也可以呈其他多边形结构。当接触组件2包括四个接触簧21时,壳体1所围设空间的横截面呈正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使得上述接触簧21更加圆滑,插拔手感更佳,接触簧21弯曲呈弧形,接触簧21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位于壳体1内。

为了便于插针3的插入,接触簧21沿着插针3的插入方向向壳体1中部聚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对应接触簧21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2,接触簧21连接在通孔12处。在加工上述插簧时,以图1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可以对一个导电板体进行加工,首先在板体上切割出插脚11,随后在板体上开设两排通孔12,每排具有四个通孔12,且在每一个通孔处预留下一个接触簧21,随后将接触簧21均朝向板体的一侧弯曲,最后将板体弯折成四棱柱结构即可。上述设置能够使得插簧具有一体结构,便于插簧的加工,不需要通过连接件将接触簧21与壳体1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母座,如图4至图10所示,母座包括基座4以及两个上述插簧,两个插簧安装于基座4内,基座4的顶部具有用于插针3插入的插针孔组41,基座4的底部具有插脚11穿出的插脚孔组42。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母座具有基座以及上述两个插簧,在使用时,两个插针通过插针孔组插入两个插簧中,与插簧多触点接触,两个插簧上的插脚从插脚孔组中穿出与电表连接,实现电力的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母座内部结构稳定,能够稳定的将电力传输至电表。

一个插簧通过插针3以及其他导体与电池的正极连接,另一个插簧通过插针3以及其他导体与电池的负极连接,基座4采用绝缘材料。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插针孔组41具有两个插针孔,每一个插针孔用于一个插针插入;插脚孔组42具有两个插脚孔,每一个插脚孔用于一个插脚插出。

其中,为了便于插针3的插接,面向图6的方向,插针孔的顶端具有导向斜位,以扩大插针孔的开口,降低插接难度。

为了便于基座4的安装,基座4的顶端周边倒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插簧的安装,基座4包括基座本体43以及与基座本体43连接的基座盖体44,基座本体43具有分别安装两个插簧的第一凹腔431和第二凹腔432,基座本体43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电表连接的连接部433,在使用时连接部433伸入电表内与电表连接。

具体地,如图5所示,连接部433包括第一卡脚和第二卡脚,第一卡脚与第二卡脚相对设置,且第一卡脚与第二卡脚之间具有缝隙;第一卡脚远离基座本体43的一端具有用于与电表卡接的第一卡块,且沿着远离基座本体43的方向,第一卡块的轴向尺寸逐渐减小;第二卡脚远离基座本体43的一端具有用于与电表卡接的第二卡块,且沿着远离基座本体43的方向,第二卡块的轴向尺寸逐渐减小。

当第一卡脚与第二卡脚卡入电表内时,第一卡脚与第二卡脚受到挤压,二者之间的距离变小,从电表内取出后,第一卡脚与第二卡脚之间的距离恢复至原始状态,方便母座与电表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基座本体43与基座盖体44的连接,基座本体43具有至少一个卡槽434,基座盖体44朝向基座本体43的一侧设有与多个卡槽434卡接的卡钩441,使得基座本体43与基座盖体44卡接,连接方便、简单。

具体地,如图7和图9所示,基座本体43上具有两个卡槽434,两个卡槽434均位于基座本体43的中部且上下设置,对应地,基座盖体44上设有两个卡钩441,每一个卡钩441用于卡入一个卡槽434中。

其中,如图10所示,卡钩441包括一体设置的上卡钩与下卡钩,上卡钩与下卡钩之间形成v字形凹槽。

如图9所示,卡槽434靠近卡钩441的一端具有第一导向斜位437,便于卡钩441卡入卡槽434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0所示,基座本体43的底部具有开口组435,基座盖体44的底部设有压脚组件442,压脚组件442伸入开口组435并与开口组435之间形成插脚孔组42,压脚组件442用于将插脚11压紧在基座本体43上,使得插脚11能够更稳定的处于插脚孔组42内,稳定的将电力传输至电表。

其中,开口组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凹腔431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二凹腔432连通,对应地,压脚组件442包括第一压脚以及第二压脚,第一压脚用于伸入第一开口,第二压脚用于伸入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基座本体43的顶部与底部均设有用于限定基座盖体44相对于基座本体43高度的限位面436,便于基座盖体44的定位,使得基座盖体44能够快速的安装至基座本体43上。

面向图10的方向,基座盖体44的底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缺口,该缺口与基座本体43底端形成限位面436的限位块配合,实现基座盖体44左右的定位。

另外,为了方便插簧的安装,第一凹腔431以及第二凹腔432的开口处还具有第一倒角438以及第二导向斜位439,第一倒角438以及第二导向斜位439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安装时不需要将插簧与第一凹腔431或者第二凹腔432精准对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基座盖体44上设有定位件443,定位件443用于伸入电表以限定基座盖体44相对于电表的位置。在连接时,定位件443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使得基座盖体44能够更精准的连接在电表上。

其中,定位件443可以呈矩形、圆柱形或者其他具有导向作用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盒,如图11至图16所示,电池盒包括盒体5、导线组件6、电池7以及上述母座,盒体5内设有两个插针3,导线组件6与两个插针3连接,电池7设于盒体5内且与导线组件6连接,母座设于盒体5内,并插接在两个插针3上。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盒包括盒体、导线组件以及上述母座,盒体内设有两个插针,导线组件将电池的电力传输至两个插针,电池的正极通过导线组件与一个插针连接,电池的负极通过导线组件与另一个插针连接,电力通过两个插针传输至插簧上的插脚。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盒中插针在装配时便与母座多触点连接,能够最大限度防止金属外露,结构稳定,减小多种不可控因素。

其中,导线组件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的正极以及一个插针3连接,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的负极以及另一个插针3连接。

另外,为了便于母座的安装,盒体5底部周边倒角,扩大盒体5底部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为了便于电池、导线组件以及母座的连接,盒体5包括外壳51、挡板52以及与外壳51连接的壳盖53,挡板52与外壳51的内壁连接以将外壳51分隔成第一仓位和第二仓位,挡板52能够对电池进行支撑,第一仓位包括电池容纳仓511,第二仓位包括导线组件容置腔513以及母座容置腔514。

电池容纳仓511用于容纳电池以及部分导线组件,导线组件容置腔513用于容纳剩余导线组件,母座容置腔514用于容纳两个插针3以及母座,母座插接在两个插针3上。

面向图12的方向,电池容纳仓511导线组件容置腔513以及母座容置腔514由高至低依次设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外壳51具有一体式结构,壳盖53具有一体式结构,使得外壳51以及壳盖53的结构更加的牢固,中间不需要再次连接,减少风险,同时成本更低。

为了方便上述电池盒的拿取,外壳51的顶部可以设有手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外壳51与壳盖53更稳定的连接,外壳51的两侧具有第一卡接组515,壳盖53的两侧具有与第一卡接组515卡接的第二卡接组531。

外壳51与壳盖53通过两侧的第一卡接组515以及第二卡接组531进行连接,此种连接方式电池在内部受力是正极和负极的方向,侧边不受力,壳盖53不易松脱。

其中,第一卡接组515包括上卡槽组以及下卡扣组,上卡槽组包括至少一个卡槽,下卡扣组包括至少一个卡扣,上卡槽组位于形成第一仓位的外壁上,下卡扣组位于形成第二仓位的外壁上。对应地,第二卡接组531包括上卡扣组以及下卡槽组,上卡扣组包括至少一个卡槽,下卡槽组包括至少一个卡扣,上卡扣组用于与上卡槽组卡接,下卡槽组用于与下卡扣组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盒体更加的美观,上卡槽组采用隐藏式扣合位。

下卡槽组与下卡扣组可以采用挂钩式扣合位,挂钩式扣合位与隐藏式扣合位相结合,能让外壳51与壳盖53配合更紧密,有效保护内部电池。

另外,形成第一仓位的外壁的周向尺寸大于形成第二仓位的外壁的周向尺寸。形成第一仓位的外壁底端倒圆角,便于电池盒装入电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导线在第一仓位内受到电池的挤压,外壳51的侧壁具有第一导向筋516,壳盖53的侧壁具有第二导向筋532,第一导向筋516与第二导向筋532之间形成过线槽512,过线槽512位于电池容纳仓511的一侧,过线槽512能够为电池正极或者负极所引出的导线提供空间,使得导线顺利伸入导线组件容置腔513,第一导向筋516与第二导向筋532用于插接在电表中,起到导向的作用,方便电池盒与电表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5所示,母座容置腔514内还设有与外壳51连接并用于分隔两个插针3的隔挡件517,隔挡件517能将两个插针3隔开,有效防止串线情况出现,隔挡件517的两侧均设有插针限位组件518,插针限位组件518形成插针限位槽,壳盖53上设有用于伸入插针限位槽的凸位533,凸位533用于将插针3压紧在插针限位组件518上,插针限位槽以及凸位533配合能够将两个插针3固定牢,使其不能晃动,连接更加稳定。

面向图13的方向,插针限位组件518包括上下设置的两对限位块,两对限位块之间具有第一空隙,每一对限位块中的两个限位块具有第二空隙。第一空隙与插针卡接用于限定插针3的上下位置,第二空隙用于插针3通过,用于限定插针3的左右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导线组件更稳定的设于导线组件容置腔513内,如图13所示,隔挡件517靠近挡板52的一端具有凹槽5171,凹槽5171与挡板52之间形成用于卡住导线组件6的卡线槽,卡线槽对导线进行限位,使得导线组件容置腔513内的导线更有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壳盖53对应导线组件容置腔513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台534,具体可以设有两个限位台534,限位台534伸入导线组件容置腔513且搭接在插针限位组件518的顶端,以限定壳盖53相对于外壳51的位置,方便壳盖53对准外壳5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壳盖53侧壁的内表面设有至少一条压紧筋535,压紧筋535用于将电池7压紧在电池容纳仓511,使得电池更稳定的处于电池容纳仓511内,不会发生晃动。

具体地,壳盖53侧壁的内表面设有一条、两条、三条等多条压紧筋535。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壳盖53侧壁的内表面设有两条压紧筋535。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51顶壁的内表面设有弹片519,弹片519通过过盈配合将电池7压紧在挡板52上,进一步保证电池稳定的设于电池容纳仓511内,防止电池套件脱离出电池仓。

其中,上述弹片519可以呈v型,使得弹片具有便于装配的斜位,便于电池装入电池仓。

具体地,电池和导线组件可以用薄膜包裹紧,防止电线走位,同时便于装配,而且薄膜有效让电池与外界绝缘,对电池多重保护,正极和负极电线远离电池的一端剥线沾锡,便于与插针3焊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