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性粘接片、层叠体、以及发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2543发布日期:2021-07-30 18:1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导电性粘接片、层叠体、以及发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导电性粘接片、层叠体、以及发热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多个导电性线状体隔开间隔地排列而成的类片结构体的导电性粘接片能够用于发热装置的发热体、发热的纺织品的材料、以及显示器用保护膜(防碎膜)等各种物品的构件。

在将导电性线状体用作发热体的情况下,已从电连接的观点出发而对导电性线状体的配置方法进行了各种探讨。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生成及赋予对车内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该加热元件由加热丝制成,所述加热丝限定出在给定模式的工作位置延伸的至少1个电子加热回路,将该加热丝定位于临时载体的至少1个侧部上的工序;在该载体上、至少在该载体上的存在该加热丝的区域上以及该加热丝上赋予粘接剂、使该加热丝粘接于该载体的表面的工序;将具有该加热丝的该载体运送至与该加热元件紧密接触的最终基板的工序;将该加热丝按压于该基板,对该粘接剂进行加热,使该丝粘接于该基板的工序;以及,去除该载体,使该加热丝从该载体释放并粘接于该基板,形成用于加热该车内的该加热元件的工序。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面状发热体,其是在平板状的橡胶状弹性体的一面平行且内接地设置多列圆筒状的空隙、并在该空隙中埋入发热线而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5098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146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加热元件中,由于固化前的柔软的粘接剂被赋予至加热丝上,因此在随后的工序中设置了电极的情况下,难以取得加热丝与电极的导通。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面状发热体需要在橡胶状弹性体另行设置用于配置发热线的空隙,因此工序变得繁杂。

另一方面,近年来,对于具备多个导电性线状体的导电性粘接片而言,有粘贴于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或易变形的被粘附物而使用的用途。但是,在将导电性粘接片粘贴于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等时,有时导电性线状体被埋入粘接剂层的内部。而这样的导电性线状体的埋入例如在导电性粘接片设置有电极时,会成为引发导电性线状体与电极的接触不良的原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导电性线状体向粘接剂层的内部埋入的导电性粘接片、具有导电性粘接片的层叠体、以及发热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提供一种导电性粘接片,其具有第1粘接剂层、第2粘接剂层、以及配置在上述第1粘接剂层及上述第2粘接剂层之间的第3层,上述第1粘接剂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上述第3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在上述第1粘接剂层配置有多个导电性线状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中,上述第1粘接剂层的厚度t1和上述导电性线状体的直径d1满足下述数学式(数学式1)的关系。

0.4×d1≤t1≤1.2×d1···(数学式1)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中,优选上述第2粘接剂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中,上述导电性线状体优选为导电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中,上述导电性线状体优选为选自包含金属线的线状体、包含碳纳米管的线状体、以及对丝线实施导电性包覆而成的线状体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中,优选上述第3层为热塑性弹性体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中,优选上述第1粘接剂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小于2.0×105pa。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中,优选上述第3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为3.5×105pa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提供一种层叠体,其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和被粘附物,上述被粘附物具有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第1被粘附物表面,在上述第1被粘附物表面贴合有上述第2粘接剂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提供一种发热装置,其具有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层叠体、和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热装置中,优选上述电极与上述多个导电性线状体形成了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抑制导电性线状体向粘接剂层的内部埋入的导电性粘接片、具有导电性粘接片的层叠体、以及发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的ii-ii剖面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3的iii-iii剖面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的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的一种形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a部分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0、11···导电性粘接片、12···第1粘接剂层、12a···第一粘接面、12b···第二粘接面、14···第2粘接剂层、14a···第一粘接面、14b···第二粘接面、16···第3层、16a···第一面、16b···第二面、18、18a···导电性线状体、20、21···类片结构体、20a···第一面、20b···第二面、22···被粘附物、22a···第1被粘附物表面、30···电极、100、101···层叠体、200、201···发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以实施方式为例、基于附图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存在为了易于说明而放大或缩小地进行图示的部分。

<导电性粘接片>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例如具有第1粘接剂层12、第2粘接剂层14、以及配置在第1粘接剂层12及第2粘接剂层14之间的第3层16。

第1粘接剂层12中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导电性线状体1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导电性线状体18的一部分从第1粘接剂层12露出。

在本说明书中,将多个导电性线状体18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而成的结构体称为“类片结构体20”。

类片结构体20具有导电性线状体18露出的第一面20a、和与第一面20a为相反侧的第3层16一侧的第二面20b。

第1粘接剂层12具有导电性线状体18露出的一侧的第一粘接面12a、和与第一粘接面12a为相反侧的第3层16一侧的第二粘接面12b。

第2粘接剂层14具有第3层16一侧的第一粘接面14a、和与第一粘接面14a为相反侧的第二粘接面14b。

第3层16具有第1粘接剂层12一侧的第一面16a、和与第一面16a为相反侧的第2粘接剂层14一侧的第二面16b。

即,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依次具有第2粘接剂层14、第3层16、以及第1粘接剂层12,类片结构体20以使类片结构体20的第二面20b与第3层16的第一面16a相对的方式配置于第1粘接剂层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粘接剂层12在25℃下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另外,第3层16在25℃下的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

第1粘接剂层12在25℃下的储能模量(以下,也称为“第1粘接剂层12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表明,第1粘接剂层12相对于第3层16是容易变形的层。

第3层16在25℃下的储能模量(以下,也称为“第3层16的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表明,第3层16相对于第1粘接剂层12是不易变形的层。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即使在粘贴于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或易变形的被粘附物时,也可以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被埋入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以下,有时称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或易变形的被粘附物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

可获得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理由可推测如下。

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在第1粘接剂层12及第2粘接剂层14之间夹隔有25℃下的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的第3层16、即不易变形的层,在该第3层16上的第1粘接剂层12配置多个导电性线状体18。

可以认为,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基于该构成,可使第1粘接剂层12不易受到被粘附物的表面状态(例如,凹凸的程度及柔软的程度等)的影响。可以认为,其结果是第1粘接剂层12的表面形状容易得到保持,可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埋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基于上述构成,例如在将第2粘接剂层14贴合于被粘附物的表面时,还可抑制被粘附物的表面的凹凸在第1粘接剂层12的表面露出,因此也可以确保第1粘接剂层12的粘接力。因此,在将电极设置于导电性粘接片10时,导电性线状体18与电极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导电性线状体的埋入,也可以考虑提高配置导电性线状体的粘接剂层的硬度,但在仅提高粘接剂层的硬度的情况下,导电性线状体与粘接剂层的密合性容易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中,通过在第1粘接剂层12及第2粘接剂层14之间夹隔第3层16,并分别调整该第3层16的储能模量和配置导电性线状体18的第1粘接剂层12的储能模量,由此确保了导电性线状体18与第1粘接剂层12的密合性。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及易变形的被粘附物以外的被粘附物,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也可以表现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25℃下的储能模量)

·第1粘接剂层12的储能模量

第1粘接剂层12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优选小于2.0×105pa,更优选小于1.5×105pa,进一步优选小于1.0×105pa。第1粘接剂层12的储能模量的下限值优选为1.0×103pa以上。

第1粘接剂层12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时,可确保与导电性线状体的密合性。

·第3层16的储能模量

第3层16的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优选为2.8×105pa以上,更优选为3.0×105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105pa以上,特别优选为5.0×105pa以上。从抑制对被粘附物的凹凸的追随性的降低的观点考虑,第3层16的储能模量的上限值优选为3.0×109pa以下。

第3层16的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时,易于保持第1粘接剂层12的表面形状,容易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的埋入。

·第2粘接剂层14的储能模量

第2粘接剂层14的储能模量优选小于2.5×105pa,更优选小于2.0×105pa,进一步优选小于1.0×105pa。第2粘接剂层14的储能模量的下限值优选为1.0×103pa以上。

第2粘接剂层14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时,例如在将被粘附物粘贴于第2粘接剂层14的情况下,对被粘附物的追随性良好,容易提高与被粘附物的密合性及粘接力。

作为将第1粘接剂层12、第3层16、及第2粘接剂层14的储能模量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法,可列举例如:选择构成各层的树脂种类的方法、对该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进行调整的方法、树脂为共聚物的情况下调整单体的配合比例的方法、以及对各种添加剂的添加量进行调整的方法等。

25℃下的储能模量的测定方法的详细情况记载于实施例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中,优选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和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满足下述数学式(数学式1)的关系,更优选满足下述数学式(数学式1a)的关系,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数学式(数学式1b)的关系。

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为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0.4以上”时,易于确保第1粘接剂层12与导电性线状体18的密合性。另外,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为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0.4以上”时,易于确保第1粘接剂层12的粘接力。

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为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1.2以下”时,导电性线状体18易于保持从第1粘接剂层12露出的状态,导电性线状体18与电极的电连接变得良好。“超过直径d1×1.2”时,导电性线状体18容易埋入第1粘接剂层12,容易导致与电极的电连接变得不良。

0.4×d1≤t1≤1.2×d1···(数学式1)

0.6×d1≤t1≤1.0×d1···(数学式1a)

0.75×d1≤t1≤0.95×d1···(数学式1b)

对于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而言,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第1粘接剂层12的剖面,在随机选择的5个部位测定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取其平均值。

关于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的优选范围,在后面说明。

对于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而言,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类片结构体20的导电性线状体18,在随机选择的5个部位测定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取其平均值。

关于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的优选范围,在后面说明。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1粘接剂层)

第1粘接剂层12是包含粘接剂的层。

第1粘接剂层12只要满足在25℃下的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第1粘接剂层12中包含的粘接剂,可以列举:压敏性粘接剂(粘合剂)、固化型粘接剂、以及利用热进行粘接的所谓的热封型的粘接剂等。另外,作为第1粘接剂层12中包含的粘接剂,也可以使用改性聚烯烃类树脂。

·压敏性粘接剂(粘合剂)

从容易控制储能模量的观点、以及适用简便的观点考虑,优选第1粘接剂层12为由压敏性粘接剂(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

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粘合剂,可以列举:丙烯酸类粘合剂、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橡胶类粘合剂、聚酯类粘合剂、有机硅类粘合剂、以及聚乙烯基醚类粘合剂等。其中,粘合剂优选为选自丙烯酸类粘合剂、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以及橡胶类粘合剂中的至少任意粘合剂,更优选为丙烯酸类粘合剂。

作为丙烯酸类粘合剂,可以列举例如:包含来自于具有直链的烷基或支链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结构单元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即,至少使(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合而成的聚合物)、以及包含来自于具有环状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单元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即,至少使具有环状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等。这里,“(甲基)丙烯酸酯”作为表示“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这两者的用语而使用,对于其它的类似用语也同样处理。

在丙烯酸类聚合物为共聚物的情况下,作为共聚物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丙烯酸类共聚物,可以是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中的任意共聚物。

其中,作为丙烯酸类粘合剂,优选为包含结构单元(a1)及结构单元(a2)的丙烯酸类共聚物,所述结构单元(a1)来自于具有碳原子数1~20的链状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1’)(以下,也称为“单体成分(a1’)”),所述结构单元(a2)来自于含官能团单体(a2’)(以下,也称为“单体成分(a2’)”)。

需要说明的是,该丙烯酸类共聚物还可以进一步包含来自于除单体成分(a1’)及单体成分(a2’)以外的其它单体成分(a3’)的结构单元(a3)。

作为单体成分(a1’)所具有的链状烷基的碳原子数,从提高粘合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以上且12以下,更优选为4以上且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以上且6以下。作为单体成分(a1’),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以及(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在这些单体成分(a1’)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更优选为(甲基)丙烯酸丁酯。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全部结构单元(100质量%),结构单元(a1)的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9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5质量%以上且99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上且97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65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作为单体成分(a2’),可以列举例如:含羟基单体、含羧基单体、含环氧基单体、含氨基单体、含氰基单体、含酮基单体、以及含烷氧基甲硅烷基单体等。在这些单体成分(a2’)中,优选为含羟基单体及含羧基单体。

作为含羟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以及(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作为含羟基单体,优选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

作为含羧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及衣康酸等。作为含羧基单体,优选为(甲基)丙烯酸。

作为含环氧基单体,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

作为含氨基单体,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二氨基乙酯等。

作为含氰基单体,可以举出例如:丙烯腈等。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全部结构单元(100质量%),结构单元(a2)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

作为单体成分(a3’),可以列举例如:具有环状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氧基乙酯、酰亚胺(甲基)丙烯酸酯、以及丙烯酰吗啉等)、乙酸乙烯酯、以及苯乙烯等。

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全部结构单元(100质量%),结构单元(a3)的含量优选为0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0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单体成分(a1’)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上述的单体成分(a2’)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上述的单体成分(a3’)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丙烯酸类共聚物也可以通过交联剂进行了交联。作为交联剂,可以列举例如:公知的环氧类交联剂、异氰酸酯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以及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等。在使丙烯酸类共聚物交联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来自于单体成分(a2’)的官能团作为与交联剂反应的交联位点。

第1粘接剂层12除上述粘合剂以外,还可以含有能量线固化性的成分。

作为能量线固化性的成分,例如,在能量线为紫外线的情况下,可以列举例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化异氰脲酸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单羟基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环戊二烯二甲氧基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低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环氧改性(甲基)丙烯酸酯、以及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一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紫外线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等。

能量线固化性的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另外,在采用丙烯酸类粘合剂作为粘合剂的情况下,作为能量线固化性的成分,可以使用在一分子中具有与来自于丙烯酸类共聚物中的单体成分(a2’)的官能团反应的官能团、以及能量线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通过该化合物的官能团与来自于丙烯酸类共聚物中的单体成分(a2’)的官能团的反应,丙烯酸类共聚物的侧链能够通过能量线照射而聚合。在粘合剂为丙烯酸类粘合剂以外的情况下,作为成为粘合剂的共聚物以外的共聚物成分,可以同样地使用侧链为能量线聚合性的成分。

·固化型粘接剂

在第1粘接剂层12中包含的粘接剂为固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作为固化型粘接剂,可以列举:能量线固化型粘接剂、热固化型粘接剂、以及自然固化型粘接剂。

为了在短时间内固化,从生产性的观点考虑,第1粘接剂层12优选为能量线固化型的粘接剂层。

能量线固化型的粘接剂层的形成中例如可优选使用自由基固化型粘接剂。作为自由基固化型粘接剂,可以示例出电子束固化型及紫外线固化型等能量线固化型的粘接剂。特别优选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固化的能量线固化型的粘接剂,进一步优选为能够以低能量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的粘接剂。

作为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可以区分为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和阳离子聚合型粘接剂。此外,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可以作为热固化型粘接剂使用。

作为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的固化性成分,可以列举: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以及具有乙烯基的化合物。这些固化性成分可以使用单官能或二官能以上的任意化合物。另外,这些固化性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作为这些固化性成分,例如,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是优选的。

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具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2-硝基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叔戊酯、(甲基)丙烯酸3-戊酯、(甲基)丙烯酸2,2-二甲基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4-甲基-2-丙基戊酯、以及(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等(甲基)丙烯酸(碳原子数为1以上且20以下)烷基酯类。

另外,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环烷基酯(例如,(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以及(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等)、(甲基)丙烯酸芳烷基酯(例如,(甲基)丙烯酸苄酯等)、多环式(甲基)丙烯酸酯(例如,(甲基)丙烯酸2-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2-降冰片基甲酯、(甲基)丙烯酸5-降冰片烯-2-基-甲酯、以及(甲基)丙烯酸3-甲基-2-降冰片基甲酯等)、含羟基(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以及(甲基)丙烯酸2,3-二羟基丙基甲基丁酯等)、含有烷氧基或苯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乙基卡必醇(甲基)丙烯酸酯、以及(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等)、含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卤素(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六氟丙酯、(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以及(甲基)丙烯酸十七氟癸酯等)、以及(甲基)丙烯酸烷基氨基烷基酯(例如,(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等)等。

另外,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也可以列举:羟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酰胺(sp值22.9)、n-乙氧基甲基丙烯酰胺、以及(甲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单体等。另外,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也可以举出丙烯酰基吗啉等含氮单体等。

另外,作为上述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的固化性成分,可以示例出具有多个(甲基)丙烯酰基及乙烯基等聚合性双键的化合物,该化合物也可以作为交联成分而混合于粘接剂成分。作为成为这样的交联成分的固化性成分,可以列举例如: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环状三羟甲基丙烷缩甲醛丙烯酸酯、二烷二醇二丙烯酸酯、eo改性二甘油四丙烯酸酯、aronixm-22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lightacrylate1,9nd-a(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lightacrylatedge-4a(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lightacrylatedcp-a(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sr-531(sartomer公司制)、以及cd-536(sartomer公司制)等。另外,根据需要,可列举各种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以及各种(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等。

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包含上述固化性成分,除上述固化性成分以外,还可以根据固化的类型而添加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在以电子束固化型使用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不必特别地含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但在以紫外线固化型或热固化型使用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就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用量而言,通常相对于每100质量份固化性成分为0.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且3质量份以下。另外,在自由基聚合固化型粘接剂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而添加以羰基化合物等为代表的会通过电子束而增加固化速度、灵敏度的光敏剂。就光敏剂的用量而言,通常相对于每100质量份固化性成分为0.00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上且3质量份以下。

作为阳离子聚合固化型粘接剂的固化性成分,可以列举:具有环氧基的化合物、以及具有氧杂环丁基的化合物。作为具有环氧基的化合物,只要是分子内具有至少2个环氧基的化合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通常已知的各种固化性环氧化合物。作为优选的环氧化合物,可以列举:分子内具有至少2个环氧基和至少1个芳环的化合物、以及分子内具有至少2个环氧基且其中至少1个在构成脂环式环的相邻的2个碳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等。

另外,在第1粘接剂层12的形成中,作为水性的固化型粘接剂,可以使用例如:乙烯基聚合物类、明胶类、乙烯基类胶乳类、聚氨酯类、异氰酸酯类、聚酯类、及环氧类的固化型粘接剂等。由这样的水性粘接剂形成的粘接剂层可以作为水溶液的涂布干燥层等而形成,但在制备该水溶液时,可以根据需要而配合交联剂、添加剂、及酸等催化剂。

在第1粘接剂层12为能量线固化型的粘接剂层的情况下,第1粘接剂层12可以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利用光聚合引发剂,可以提高第1粘接剂层12通过能量线照射而固化的速度。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二苯甲酮、苯乙酮、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异丁醚、苯偶姻苯甲酸、苯偶姻苯甲酸甲酯、安息香双甲醚、2,4-二乙基噻吨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苄基二苯基硫醚、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偶氮二异丁腈、苯偶酰、联苄、双乙酰、2-氯蒽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2-苯并噻唑-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以及低聚{2-羟基-2-甲基-1-[4-(1-丙烯基)苯基]丙酮}等。

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改性聚烯烃类树脂

从对被加热物及线的密合性、以及低透湿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第1粘接剂层12中包含的粘接剂为改性聚烯烃类树脂。

改性聚烯烃类树脂是使用改性剂对作为前体的聚烯烃树脂实施改性处理而得到的导入了官能团的聚烯烃树脂。

聚烯烃树脂是指包含来自于烯烃类单体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

聚烯烃树脂可以是仅由来自于烯烃类单体的重复单元构成的聚合物,也可以是包含来自于烯烃类单体的重复单元、和来自于能够与烯烃类单体共聚的单体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

作为烯烃类单体,优选为碳原子数2以上且8以下的α-烯烃,更优选为乙烯、丙烯、1-丁烯、异丁烯、或1-己烯,进一步优选为乙烯或丙烯。

作为能够与烯烃类单体共聚的单体,可以列举: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以及苯乙烯等。

作为聚烯烃树脂,可以列举:超低密度聚乙烯(v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pp)、乙烯-丙烯共聚物、烯烃类弹性体(tpo)、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

聚烯烃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以上且2,000,000以下,优选为20,000以上且1,500,000以下。

重均分子量(mw)可以通过实施例部分记载的方法来测定。

聚烯烃树脂的改性处理中使用的改性剂是在分子内具有能够有助于交联反应的基团(以下,称为“官能团a”)的化合物。

作为官能团a,可以列举:羧基、羧酸酐基、羧酸酯基、羟基、环氧基、酰胺基、铵基、腈基、氨基、酰亚胺基、异氰酸酯基、乙酰基、硫羟基、醚基、硫醚基、砜基、膦基、硝基、氨基甲酸酯基、以及卤原子等。其中,作为官能团a,优选为羧基、羧酸酐基、羧酸酯基、羟基、铵基、氨基、酰亚胺基、或异氰酸酯基,更优选为羧酸酐基、或烷氧基甲硅烷基,特别优选为羧酸酐基。

具有官能团a的化合物可以在分子内具有两种以上的官能团a。

作为改性聚烯烃类树脂,可以列举: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以及硅烷改性聚烯烃类树脂。作为改性聚烯烃类树脂,从对被加热物及线的密合性、以及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

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是指用酸对聚烯烃树脂进行接枝改性而成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使聚烯烃树脂与不饱和羧酸反应而导入羧基(接枝改性)而成的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不饱和羧酸包括羧酸酐的概念,羧基包括羧酸酐基的概念。

作为与聚烯烃树脂反应的不饱和羧酸,可以列举: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柠康酸、戊烯二酸、四氢邻苯二甲酸、乌头酸、马来酸酐、衣康酸酐、戊烯二酸酐、柠康酸酐、乌头酸酐、降冰片烯二甲酸酐、以及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等。

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其中,优选为马来酸酐。

相对于聚烯烃树脂100质量份,与聚烯烃树脂反应的不饱和羧酸的量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2质量份以上且3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不饱和羧酸的量为上述范围的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粘接剂),其粘接强度更优异。

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市售品,可以列举例如:admer(注册商标)(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unistor(注册商标)(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bondyram(polyram公司制)、orevac(注册商标)(arkema公司制)、以及modic(注册商标)(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等。

作为硅烷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的前体的聚烯烃树脂,可以举出作为用上述的酸进行接枝改性的聚烯烃树脂(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而示例出的聚烯烃树脂。

硅烷改性聚烯烃类树脂是指用不饱和硅烷化合物对聚烯烃树脂进行接枝改性而成的树脂。硅烷改性聚烯烃类树脂具有在作为主链的聚烯烃树脂上接枝共聚有作为侧链的不饱和硅烷化合物的结构。作为硅烷改性聚烯烃类树脂,可以举出例如:硅烷改性聚乙烯树脂及硅烷改性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优选为硅烷改性低密度聚乙烯、硅烷改性超低密度聚乙烯、以及硅烷改性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硅烷改性聚乙烯树脂。

作为与上述聚烯烃树脂反应的不饱和硅烷化合物,优选为乙烯基硅烷化合物。作为与上述聚烯烃树脂反应的不饱和硅烷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丁氧基硅烷、乙烯基三戊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苯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苄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亚甲基二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亚乙基二氧基硅烷、乙烯基丙酰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以及乙烯基三羧基硅烷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使不饱和硅烷化合物接枝聚合于作为主链的聚烯烃树脂时的条件而言,采用公知的接枝聚合的常规方法即可。

作为与聚烯烃树脂反应的不饱和硅烷化合物的量,相对于聚烯烃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且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3质量份以上且7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进行反应的不饱和硅烷化合物的量在上述范围的硅烷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粘接剂),其粘接强度更优异。

硅烷改性聚烯烃类树脂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市售品,可以举出例如linkron(注册商标)(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等。其中,可以优选使用低密度聚乙烯类的linkron、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类的linkron、超低密度聚乙烯类的linkron、以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类的linkron。

改性聚烯烃类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在第1粘接剂层12包含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的情况下,相对于第1粘接剂层12总体,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的含量优选为3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5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的含量在该范围内的第1粘接剂层12,其粘接强度更优异。

第1粘接剂层12可以含有无机填充材料。通过使第1粘接剂层12含有无机填充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固化后的粘接剂层的硬度。另外,通过使第1粘接剂层12含有无机填充材料,第1粘接剂层12的导热性提高。此外,通过使第1粘接剂层12含有无机填充材料,在被粘附物以玻璃为主成分的情况下,可以使导电性粘接片10与被粘附物的线膨胀系数接近,由此,将导电性粘接片10粘贴于被粘附物并根据需要进行固化而得到的带有导电性粘接片的物品的可靠性提高。

作为无机填充材料,可以列举例如:无机粉末(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滑石、碳酸钙、钛白、铁丹、碳化硅、以及氮化硼等的粉末)、将无机粉末球形化而成的珠、单晶纤维、以及玻璃纤维等。其中,作为无机填充材料,优选为二氧化硅填料及氧化铝填料。无机填充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第1粘接剂层12也可以包含其它成分。作为其它成分,可以列举例如:有机溶剂、阻燃剂、增粘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防腐剂、防霉剂、增塑剂、消泡剂、润湿性调整剂、防静电剂、光稳定剂、树脂稳定剂、颜料、增量剂、以及软化剂等公知的添加剂。

从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的埋入的观点及粘接力的观点考虑,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

第2粘接剂层14的厚度t2相对于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的比率(t2/t1)优选为0.1以上且10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上且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上且2以下。

(第2粘接剂层)

第2粘接剂层14是包含粘接剂的层。

第2粘接剂层14中包含的粘接剂与第1粘接剂层12中包含的粘接剂含义相同,优选的方式也相同。

第1粘接剂层12与第2粘接剂层14可以是相同的构成,也可以是不同的构成。

从对被粘附物的粘接力的观点考虑,第2粘接剂层14的厚度t2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

(第3层)

第3层16只要满足在25℃下的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热塑性弹性体层。作为热塑性弹性体层,优选为包含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的层或橡胶类材料层,从低透湿性及伸缩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橡胶类材料层。

另外,第3层16中使用的改性聚烯烃类树脂可以使用在第1粘接剂层12一项中记载的改性聚烯烃类树脂。

·热塑性弹性体层

作为热塑性弹性体层的热塑性弹性体,可以列举: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氯乙烯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苯乙烯类弹性体、丙烯酸类弹性体、以及酰胺类弹性体等。作为热塑性弹性体,从耐久性及导电性线状体的防腐蚀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苯乙烯类弹性体。

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通常通过使长链多元醇、扩链剂及二异氰酸酯反应而得到。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包含具有由长链多元醇衍生的结构单元的软链段、和具有由扩链剂与二异氰酸酯经反应而得到的聚氨酯结构的硬链段。

根据长链多元醇的种类对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聚酯类聚氨酯弹性体、聚醚类聚氨酯弹性体、以及聚碳酸酯类聚氨酯弹性体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容易大幅拉伸的观点考虑,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优选为聚醚类聚氨酯弹性体。

作为长链多元醇的例子,可以列举:内酯类聚酯多元醇、及己二酸酯类聚酯多元醇等聚酯多元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以及聚四亚甲基醚二醇等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容易大幅拉伸的观点考虑,长链多元醇优选为己二酸酯类聚酯多元醇。

作为二异氰酸酯的例子,可以列举: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以及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在实施方式中,从容易大幅拉伸的观点考虑,二异氰酸酯优选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作为扩链剂,可以列举:低分子多元醇(例如,1,4-丁二醇、以及1,6-己二醇等)、以及芳香族二胺等。其中,从容易大幅拉伸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1,6-己二醇。

作为烯烃类弹性体,可以举出包含选自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丁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丁烯-α-烯烃共聚物、丙烯-丁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丙烯-丁烯-α-烯烃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以及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树脂的烯烃类弹性体。

烯烃类弹性体的密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烯烃类弹性体的密度优选为0.860g/cm3以上且小于0.905g/cm3,更优选为0.862g/cm3以上且小于0.900g/cm3,特别优选为0.864g/cm3以上且小于0.895g/cm3。通过使烯烃类弹性体的密度满足上述范围,第3层16的凹凸追随性变得良好。由此,即使在导电性粘接片10粘贴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22(参照图3~图6),也容易保持第1粘接剂层12的形状。

对于烯烃类弹性体而言,在为了形成该弹性体而使用的全部单体中,由烯烃类化合物形成的单体的质量比率(在本说明书中,也称为“烯烃含有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在烯烃含有率为50质量%以上的情况下,容易表现出作为包含来自于烯烃的结构单元的弹性体的性质,第3层16容易显示出柔软性及橡胶弹性。

从稳定地获得柔软性及橡胶弹性的观点考虑,烯烃含有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

作为苯乙烯类弹性体,可以列举:苯乙烯-共轭二烯共聚物、以及苯乙烯-烯烃共聚物等。作为苯乙烯-共轭二烯共聚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bs)、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苯乙烯-丁二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以及苯乙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未氢化苯乙烯-共轭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氢化物)、以及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氢化物)等氢化苯乙烯-共轭二烯共聚物等。另外,在工业上,作为苯乙烯类弹性体,可以列举:sibstar(株式会社钟化制)、toughprene(旭化成株式会社制)、kraton(kratonpolymerjapan公司制)、sumitomotpe-sb(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epofriend(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lavalon(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septon(kuraray公司制)、以及toughtech(旭化成株式会社制)等商品名。苯乙烯类弹性体可以是氢化物,也可以是未氢化物。

·橡胶类材料层

作为橡胶类材料层的橡胶类材料,可以列举例如:天然橡胶、合成异戊二烯橡胶(ir)、丁二烯橡胶(br)、丁苯橡胶(sbr)、氯丁橡胶(cr)、丙烯腈-丁二烯共聚橡胶(nbr)、丁基橡胶(iir)、卤化丁基橡胶、丙烯酸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以及聚硫橡胶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第3层16也可以是多个由上述“热塑性弹性体层”及上述“橡胶类材料层”一项中示例出的材料形成的膜层叠而成的层叠膜。另外,第3层也可以是由上述“热塑性弹性体层”及上述“橡胶类材料层”一项中示例出的材料形成的膜与其它膜层叠而成的层叠膜。

第3层16也可以在以上述的树脂类材料为主材料的膜内包含添加剂。

作为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颜料、染料、阻燃剂、增塑剂、防静电剂、润滑剂、以及填料等。作为颜料,可以列举例如:二氧化钛、以及炭黑等。另外,作为填料,可以示例出:三聚氰胺树脂等有机类材料、气相二氧化硅等无机类材料、以及镍粒子等金属类材料。

添加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限定于可使第3层16发挥出希望的功能的范围。

依次具有第1粘接剂层12、第3层16、以及第2粘接剂层14的层叠体(以下,也称为“多层粘接片”)的形成方法可以是在分别形成了第1粘接剂层12、第2粘接剂层14及第3层16之后进行层叠而形成的方法,也可以是逐步涂布用于形成第1粘接剂层12、第2粘接剂层14及第3层16的各组合物并使其干燥从而去除挥发成分而形成的方法。更优选为在同时涂布第1粘接剂层12、第2粘接剂层14及第3层16并将这些层直接层叠之后,同时进行干燥从而去除挥发成分而形成的多层粘接片。

与将预先形成的第1粘接剂层12、第2粘接剂层14及第3层16分别层叠而形成的多层粘接片相比,在“同时”进行干燥而形成的多层粘接片时,各层的界面密合性增高,因此,从提高粘接力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在第1粘接剂层12及第2粘接剂层14含有能量线固化性粘接剂的情况下,第3层16优选具有对能量线的透过性。在能量线固化性粘接剂为紫外线固化性粘接剂的情况下,第3层16优选对紫外线具有透过性。在能量线固化性粘接剂为电子束固化性粘接剂的情况下,第3层16优选对电子束具有透过性。

从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的埋入、提高对被粘附物的追随性以及对被粘附物的粘接力的观点考虑,第3层16的厚度t3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相对于第3层16的厚度t3的比率(t1/t3)优选为1以上且5以下,更优选为2以上且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且5以下。

从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的埋入的观点、以及提高对被粘附物的粘接力的观点考虑,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第2粘接剂层14的厚度t2及第3层16的厚度t3的合计厚度ts优选为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类片结构体)

类片结构体20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多个导电性线状体18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而成的结构。类片结构体20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多个导电性线状体18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而成的结构。具体而言,例如,类片结构体20具有在与导电性线状体1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有多个呈直线状延伸的导电性线状体18的结构。即,类片结构体20例如具有导电性线状体18排列成条状的结构。

导电性线状体18的体积电阻率r优选为1.0×10-9ω·m以上且1.0×10-3ω·m以下,更优选为1.0×10-8ω·m以上且1.0×10-4ω·m以下。在导电性线状体18的体积电阻率r为上述范围时,容易降低类片结构体20的表面电阻。

导电性线状体18的体积电阻率r的测定如下所述。在导电性线状体18的两端涂布银浆,测定距端部的长度为40mm的部分的电阻,求出导电性线状体18的电阻值。然后,用导电性线状体18的截面积(单位:m2)乘以上述的电阻值,将得到的值除以上述测得的长度(0.04m),从而计算出导电性线状体18的体积电阻率r。

导电性线状体18的截面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取多边形、扁平形、椭圆形、以及圆形等,但从与第1粘接剂层12的相容性等的观点考虑,优选为椭圆形或圆形。

在导电性线状体18的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从抑制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的埋入的观点考虑,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优选为5μm以上且75μm以下,更优选为8μm以上且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μm以上且40μ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将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设为5μm以上且75μm以下时,在导电性线状体18为波形的线状体的情况下,导电性粘接片10进行三维成型时的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线化不容易受到第1粘接剂层12的妨害。

在导电性线状体18的截面为椭圆形的情况下,优选长径为与上述的直径d1相同的范围。另外,在导电性线状体18为将多根导电性线状体18捻成的线状体的情况下,与捻成的线状体的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的最长直径(截面的轮廓线上的任意2点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优选为与上述的直径d1相同的范围。

导电性线状体18的间隔l优选为0.3mm以上且12.0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上且10.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mm以上且7.0mm以下。

将导电性线状体18彼此的间隔l设为0.3mm以上且12.0mm以下的范围时,可以确保从导电性线状体18彼此间露出的第1粘接剂层12的露出面积,从而防止由从类片结构体20露出的第1粘接剂层12形成的粘接受到导电性线状体18的妨害。另外,在导电性线状体18彼此的间隔l为上述范围时,导电性线状体18密集至一定程度,因此能够将类片结构体20的电阻保持于低水平。由此,能够实现在将导电性粘接片10用作发热体时的温度上升的分布变得均匀等导电性粘接片10的功能的提高。

对于导电性线状体18的间隔l而言,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类片结构体20的导电性线状体18,测定相邻的2个导电性线状体18的间隔l。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2个导电性线状体18的间隔l是沿着使导电性线状体18排列下去的方向的长度,且是2个导电性线状体18相对的部分之间的长度(参照图2)。在导电性线状体18的排列为不等间隔的情况下,间隔l为全部的相邻导电性线状体18彼此的间隔的平均值,但从易于控制间隔l的值的观点等考虑,优选导电性线状体18在类片结构体20中以基本相等的间隔排列,更优选以等间隔排列。

在导电性线状体18为波形的情况下,就导电性线状体18的间隔l而言,会由于导电性线状体18的弯曲、曲折而产生导电性线状体18彼此比间隔l更接近的部位,因此,有时优选间隔l更宽。在这样的情况下,导电性线状体18的间隔l优选为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上且20mm以下。

导电性线状体18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导电线。

导电性线状体18优选为选自包含金属线的线状体、包含碳纳米管的线状体(以下也称为“碳纳米管线状体”)、以及对丝线实施导电性包覆而成的线状体中的至少一种。

·包含金属线的线状体

在导电性线状体18为包含金属线的线状体的情况下,包含金属线的线状体可以是由1根金属线制成的线状体,也可以是将多根金属线捻成的线状体。

作为金属线,可列举包含铜、铝、钨、铁、钼、镍、钛、银、金等金属、或者含有两种以上金属的合金(例如,包含选自不锈钢、碳钢等钢铁、黄铜、磷青铜、锆铜合金、铍铜、铁镍、镍铬、镍钛、康塔尔(kanthal)合金、哈斯特洛依(hastelloy)合金、以及铼钨等中的两种以上金属的合金)的线。另外,金属线也可以是镀敷有金、铂、铜、钯、锡、锌、银、镍、铬、镍铬合金、或焊料等的金属线,还可以是表面被后述的碳材料、聚合物包覆而成的金属线。特别是,从制成低体积电阻率的导电性线状体18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包含选自钨、钼、及含有它们的合金中的一种以上金属的线。

作为金属线,可以举出用碳材料包覆而成的金属线。在金属线被碳材料包覆时,金属光泽减小,容易使金属线的存在变得不显眼。另外,在金属线被碳材料包覆时,金属腐蚀也会得到抑制。

作为包覆金属线的碳材料,可以列举:非晶质碳(例如,炭黑、活性炭、硬碳、软碳、介孔碳、以及碳纤维等)、石墨、富勒烯、以及石墨烯;碳纳米管等。

·碳纳米管线状体

在导电性线状体18为碳纳米管线状体的情况下,碳纳米管线状体例如可以如下地得到:从碳纳米管森林(使多个碳纳米管以沿着与基板垂直的方向取向的方式在基板上生长而成的生长体,有时也被称为“阵列”)的端部将碳纳米管拉出成片状,将拉出的碳纳米管片捆扎成束后,对碳纳米管的束进行捻制,由此得到碳纳米管线状体。在这样的制造方法中,在捻制时没有加捻的情况下,会得到带状的碳纳米管线状体,在加捻的情况下,可得到丝状的线状体。带状的碳纳米管线状体是不具有碳纳米管被加捻而成的结构的线状体。此外,通过纺丝等也可以由碳纳米管的分散液得到碳纳米管线状体。基于纺丝的碳纳米管线状体的制造例如可以通过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251619号说明书(日本特开2012-126635号公报)所公开的方法来进行。从获得碳纳米管线状体的直径的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丝状的碳纳米管线状体,从得到纯度高的碳纳米管线状体的观点考虑,优选通过对碳纳米管片进行捻制而得到丝状的碳纳米管线状体。碳纳米管线状体可以是2根以上的碳纳米管线状体彼此编织而成的线状体。另外,碳纳米管线状体也可以是碳纳米管与其它导电性材料复合而成的线状体(以下,也称为“复合线状体”)。

作为复合线状体,可以列举例如:(1)在从碳纳米管森林的端部将碳纳米管拉出成片状并使拉出的碳纳米管片捆扎成束后对碳纳米管的束进行捻制的得到碳纳米管线状体的过程中,通过蒸镀、离子镀、溅射、湿式镀敷等使金属单质或金属合金担载于碳纳米管的森林、片或束、或者捻成的线状体的表面而得到的复合线状体;(2)将碳纳米管的束连同金属单质的线状体或金属合金的线状体或复合线状体一起捻制而成的复合线状体;(3)将金属单质的线状体或金属合金的线状体或复合线状体、和碳纳米管线状体或复合线状体编织而成的复合线状体等。需要说明的是,在(2)的复合线状体中,也可以在对碳纳米管的束进行捻制时,与(1)的复合线状体同样地使金属担载于碳纳米管。另外,虽然(3)的复合线状体是将2根线状体编织了的情况下的复合线状体,但只要包含至少1根金属单质的线状体或金属合金的线状体或复合线状体,则也可以将3根以上的碳纳米管线状体或金属单质的线状体或金属合金的线状体或复合线状体组合编织在一起。

作为复合线状体的金属,可以列举例如:金、铂、钯、银、铜、铁、铝、镍、铬、锡及锌等金属单质、以及合金。作为复合线状体的金属的合金包含选自金、铂、钯、银、铜、铁、铝、镍、铬、锡及锌等金属单质中的至少两种金属。作为复合线状体的金属的合金例如为铜-镍-磷合金、以及铜-铁-磷-锌合金等。

·对丝线实施导电性包覆而成的线状体

在导电性线状体18为对丝线实施导电性包覆而成的线状体的情况下,作为线,可以举出将尼龙及聚酯等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线等。作为导电性包覆,可以举出金属、导电性高分子、以及碳材料等的被膜等。导电性包覆可以通过镀敷、蒸镀法等而形成。对丝线实施导电性包覆而成的线状体可以在保持线的柔软性的同时,提高线状体的导电性。即,对丝线实施导电性包覆而成的线状体容易使类片结构体20的电阻降低。

(导电性粘接片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导电性粘接片10例如经过以下的工序而制造。

首先,在剥离层上,按照从剥离层侧起将第2粘接剂层14的形成用组合物、第3层16的形成用组合物、第1粘接剂层12的形成用组合物进行层叠的顺序,使用多层涂布机进行同时涂布、同时形成。使涂膜同时干燥,从而制作在剥离层上依次形成有第2粘接剂层14、第3层16及第1粘接剂层12的多层粘接片。

接下来,在第1粘接剂层12的第一粘接面12a上排列并配置导电性线状体18,形成类片结构体20。例如,在滚筒构件的外圆周面配置有带剥离层的多层粘接片的状态下,具体而言,在相对于滚筒构件,将剥离层一侧配置为内侧、将第1粘接剂层12一侧配置为外侧的状态下,一边使滚筒构件旋转,一边将导电性线状体18以螺旋状卷绕在第1粘接剂层12的第一粘接面12a上。然后,沿滚筒构件的轴向将以螺旋状卷绕的导电性线状体18的束切断。由此,在形成类片结构体20的同时,在第1粘接剂层12的第一粘接面12a配置导电性线状体18。然后,将形成有类片结构体20的带剥离层的层叠体(具有第2粘接剂层14、第3层16及配置有导电性线状体18的第1粘接剂层12的带剥离层的层叠体)从滚筒构件取出,由此得到带剥离层的导电性粘接片10。根据该方法,例如,通过一边使滚筒构件旋转,一边使导电性线状体18的送出部沿着与滚筒构件的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从而可容易地调整类片结构体20中的相邻的导电性线状体18的间隔l。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排列导电性线状体18而形成类片结构体20之后,使得到的类片结构体20的第二面20b贴合在第1粘接剂层12的第一粘接面12a上,从而制作导电性粘接片10。

此外,可以在将导电性线状体18排列并配置于设置在剥离层上的第1粘接剂层12而形成类片结构体20后,去除剥离层,从而在第1粘接剂层12的第二粘接面12b一侧依次层叠第3层16及第2粘接剂层14,形成导电性粘接片10。

(导电性粘接片的特性)

在对导电性粘接片10要求透明性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的透光率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且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且10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导电性粘接片10的透光率,通过透光率计测定可见光区(380nm~760nm)的透光率,并取其平均值。

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的表面电阻(ω/□=ω/sq.)优选为800ω/□以下,更优选为0.01ω/□以上且500ω/□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ω/□以上且300ω/□以下。在将导电性粘接片10用作发热体的情况下,从减小施加的电压的观点考虑,要求表面电阻低的导电性粘接片10。在导电性粘接片10的表面电阻为800ω/□以下时,容易实现施加的电压的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性粘接片10的表面电阻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以使导电性粘接片10与铜带接触的方式粘贴于两端粘贴有铜带的玻璃基板,然后,使用电测量仪测定电阻,计算出导电性粘接片10的表面电阻。

(导电性粘接片的使用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例如粘贴于被粘附物而使用。在第1粘接剂层12、第2粘接剂层14及第3层16中的任意一层以上为具有固化性的层的情况下,在将导电性粘接片10粘贴于被粘附物后,使具有固化性的层固化。

在将导电性粘接片10贴合于被粘附物时,将导电性粘接片10的第2粘接剂层14的第二粘接面14b粘贴于被粘附物。

作为被粘附物,可以列举:成型体、纺织布、编织布、无纺布、纸、热塑性树脂膜、固化性树脂的固化物膜、金属箔、毡、天然皮革、合成皮革、木材、海绵(例如,发泡聚乙烯及发泡聚氨酯等)及玻璃膜等。成型体的材质优选具有表面不通电的性质。作为成型体的材质,可以列举例如:塑料、陶瓷、及金属等。作为热塑性树脂膜,可以列举例如:聚酯类、聚碳酸酯类、聚酰亚胺类、聚烯烃类、聚氨酯类、以及丙烯酸类等的树脂膜。

从进一步表现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观点考虑,被粘附物优选为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或易变形的被粘附物,具体而言,更优选为纺织布、编织布、无纺布、毡、天然皮革、合成皮革、木材、或海绵。

被粘附物优选也具有伸缩性。在该情况下,被粘附物更优选为具有伸缩性的树脂膜、无纺布、纺织布或编织布。

例如,在使用导电性粘接片10作为发热体的情况下,作为发热体的用途,可以列举例如:椅子、沙发、电热毯、保健设备、对患处的加热治疗、暖脚器、以及风力发电的叶片的修补养护等。

另外,作为发热体的用途,可以列举例如:除雾器(defogger)、以及除冰器(deicer)等。在该情况下,作为被加热物,可以列举例如:浴室等的镜子、运输用装置(乘用车、火车、船舶及飞机等)的窗、建筑物的窗、眼部用品、红绿灯的亮灯面、以及标识等。另外,导电性粘接片10也可以作为用于电信号的布线的扁平电缆而使用。

[第二实施方式]

<层叠体>

使用图3、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00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和被粘附物22。导电性粘接片1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或简化说明。

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00在导电性粘接片10的第2粘接剂层14的第二粘接面14b上粘贴有被粘附物22。

被粘附物22具有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μm以上且150μm以下的第1被粘附物表面22a。被粘附物22以使得该第1被粘附物表面22a与第2粘接剂层14的第二粘接面14b相对的方式被粘贴。

第1被粘附物表面22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μm以上且150μm以下,优选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上且80μm以下。

被粘附物22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在jis-b0601(2001)所规定的基准长度下的轮廓曲线的高度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被粘附物22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可以使用表面试验装置(katotech公司制,型号kes-fb4)进行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00由于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因此,即使在导电性粘接片10上粘贴第1被粘附物表面22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的被粘附物(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也能够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的埋入。由此,在将电极设置于导电性粘接片10时,导电性线状体18与电极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第三实施方式]

<发热装置>

使用图5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0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00、和电极30。层叠体100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或简化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0具备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的层叠体100。导电性粘接片10作为发热体而发挥功能。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0中,电极30被设置于导电性线状体18的端部(类片结构体20的端部)。电极30与类片结构体20的接合以能够实现对类片结构体20的各导电性线状体18的供电的方式通过导电性胶带、焊料等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优选电极30与多个导电性线状体18形成了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0由于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00,因此,即使贴合有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也可以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向第1粘接剂层12的内部的埋入。另外,导电性线状体18与电极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第四实施方式]

<发热装置>

使用图6、7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1使用了导电性粘接片1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粘接片10。由于在其它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或简化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1具备具有导电性粘接片11的层叠体101、和电极30。

如图6所示,在导电性粘接片11中,导电性线状体18a在俯视导电性粘接片11时为波形。

导电性粘接片11具有类片结构体21,所述类片结构体21是在与导电性线状体18a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多个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a而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性线状体18a例如可以是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半圆等波形。一根导电性线状体18a既可以全部为波形,也可以仅一部分为波形而其它部分为直线等。另外,在一根导电性线状体18a中,可以将两种以上波形(例如,正弦波与三角波)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是一根导电性线状体18a所具有的波形与其它导电性线状体18a所具有的波形为不同种类。

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a的波长λ(波形的节距)及振幅只要在不损害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在将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a的振幅设为a、将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a的波长设为λ、将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a的间隔设为l1、并将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a的直径设为d1时,优选满足下述数学式(数学式1c)及下述数学式(数学式1d)中的至少一者(参照图7)。

由此,相邻的导电性线状体18a彼此不容易交扰。

0.15≤2a/λ≤5···(数学式1c)

{(2a-d1-l1)/(2a-d1)}≤0.8···(数学式1d)

需要说明的是,波形的导电性线状体18a的间隔l1是2个导电性线状体18a的相对的部分间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1起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发热装置200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导电性粘接片11的情况下,导电性线状体18a为波形,因此,即使在将导电性粘接片11沿导电性线状体18a的长度方向(轴向)伸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导电性线状体18a的切断。即,导电性粘接片11不仅在与导电性线状体18a的长度方向(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导电性线状体18a的长度方向(轴向)上也能够伸长。因此,导电性粘接片11能够更切实地适应被粘附物22的曲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效果,优选波形所包含的直线部分少,优选波形为正弦波。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也包含于本发明。

<变形例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导电性线状体18有一部分从第1粘接剂层12露出,但导电性线状体18也可以不从第1粘接剂层12露出。

例如,在将电极设置于类片结构体20(导电性线状体18)时,通过将电极按压至导电性线状体18而使导电性线状体18与电极接触即可。在该情况下,第1粘接剂层12的厚度t1相对于导电性线状体18的直径d1之比t1/d1优选为1.2以下。

关于导电性线状体18a,也是同样的。

<变形例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导电性线状体18与第3层16的第一面16a相接,但只要在可确保导电性线状体18与第1粘接剂层12的密合性的范围内,导电性线状体18也可以与第3层16的第一面16a不相接。

关于导电性线状体18a,也是同样的。

<变形例3>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导电性粘接片10例如可以具有层叠在类片结构体20的第1粘接剂层12的第一粘接面12a、第2粘接剂层14的第二粘接面14b中至少一个面上的剥离层。

关于导电性粘接片11,也是同样的。

作为剥离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从操作容易性的观点考虑,剥离层优选具备剥离基材和在剥离基材上涂布剥离剂而形成的剥离剂层。另外,剥离层可以仅在剥离基材的一面具备剥离剂层,也可以在剥离基材的两面具备剥离剂层。

作为剥离基材,可以列举例如:纸基材、对纸基材等层压热塑性树脂(例如,聚乙烯等)而成的层压纸、以及塑料膜等。作为纸基材,可以列举:玻璃纸、涂料纸、以及铸涂纸等。作为塑料膜,可以列举:聚酯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以及聚烯烃膜(例如,聚丙烯、以及聚乙烯等)等。作为剥离剂,可以列举例如:烯烃类树脂、橡胶类弹性体(例如,丁二烯类树脂、以及异戊二烯类树脂等)、长链烷基类树脂、醇酸类树脂、氟类树脂、以及有机硅类树脂等。

剥离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剥离层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剥离层的剥离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在涂布包含剥离剂的溶液而形成剥离剂层的情况下,剥离剂层的厚度优选为0.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0.03μm以上且1.0μm以下。

在使用塑料膜作为剥离基材的情况下,塑料膜的厚度优选为3μm以上且15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变形例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类片结构体20、21为单层,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导电性粘接片10、11可以是在片的面方向(沿着片表面的方向)上排列多个类片结构体20、21而成的片。就多个类片结构体20、21而言,在俯视导电性粘接片10、11下,可以使导电性线状体18、18a彼此平行排列,也可以使它们交叉而排列。

<变形例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导电性粘接片10、11的第2粘接剂层14的第二粘接面14b粘贴在了被粘附物22上,但也可以将导电性粘接片10、11的第1粘接剂层12的第一粘接面12a粘贴于被粘附物22。在该情况下,导电性粘接片可以在使被粘附物一侧设有电极的状态下通过使电极与导电性线状体导通而使用。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的各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组合物1>

一种粘合剂组合物,其在作为粘合性树脂的丙烯酸类共聚物(具有来自于由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酸乙烯酯(vac)/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a)=80.0/10.0/9.0/1.0(质量比)构成的原料单体的结构单元的丙烯酸类共聚物、重均分子量(mw):100万)100质量份中配合有作为增粘剂的氢化松香类树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ke-359”、软化点:94~104℃)25质量份(固体成分比)、以及作为交联剂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产品名“takenated-110n”)1.62质量份(固体成分比)。

<组合物2>

一种粘合剂组合物,其在作为粘合性树脂的丙烯酸类共聚物(具有来自于由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aac)=90.0/10.0(质量比)构成的原料单体的结构单元的丙烯酸类共聚物、重均分子量(mw):60万)100质量份中配合有作为交联剂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东曹株式会社制、产品名“coronatel”)1.5质量份(固体成分比)。

<组合物3>

一种粘合剂组合物,其在作为粘合性树脂的丙烯酸类共聚物(具有来自于由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aac)=90.0/10.0(质量比)构成的原料单体的结构单元的丙烯酸类共聚物、重均分子量(mw):41万)100质量份中配合有作为交联剂的铝螯合物类交联剂(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产品名“m-5a”、固体成分浓度=4.95质量%)0.74质量份(固体成分比)。

<组合物4>

一种粘合剂组合物,其在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α-烯烃聚合物、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nistorh-200”、重均分子量(mw):52,000)100质量份中配合有多官能环氧化合物(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产品名“yx8000”、25℃下为液体、环氧当量205g/eq、重均分子量:1,400)100质量份、增粘剂(苯乙烯类单体脂肪族类单体共聚物、软化点95℃、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tr6100”)50质量份、以及咪唑类固化催化剂(四国化成株式会社制、产品名“curesol2e4mz”、2-乙基-4-甲基咪唑)1质量份。

<重均分子量(mw)>

重均分子量(mw)采用了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装置(东曹株式会社制、产品名“hlc-8320”)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定、并换算为标准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而得到的值。

(测定条件)

·测定试样:聚合物浓度1质量%的四氢呋喃溶液

·色谱柱:将2根“tskgelsuperhm-h”、1根“tskgelsuperh2000”(均为东曹株式会社制)依次连接而成。

·柱温:40℃

·展开溶剂:四氢呋喃

·流速:0.60ml/min

(导电性粘接片的制作)

使用组合物1~4制作了各例的导电性粘接片。

[实施例1]

第1粘接剂层及第2粘接剂层的制作中使用了组合物1,第3层的制作中使用了下述异丁烯类热塑性弹性体(a),通过以下的方法制作了实施例1的导电性粘接片。

通过涂敷法准备了多层粘接片,所述多层粘接片在第1剥离膜(商品名:sp-382150(琳得科株式会社制))上从第1剥离膜面起依次设置有:作为第2粘接剂层的厚度22μm的丙烯酸类粘合剂层(压敏粘接剂层)、作为第3层的厚度10μm的异丁烯类热塑性弹性体(a)(株式会社钟化制、sibstar103t)、以及作为第1粘接剂层的厚度18μm的丙烯酸类粘合剂层(压敏粘接剂层)。

作为导电性线状体,准备了钨丝(直径25μm、制造商名:tokusai公司制、产品名:tgw-cs、以下称为“线”)。

接着,将多层粘接片以使第1粘接剂层的表面朝向外侧且没有褶皱的方式卷绕于外圆周面为橡胶制的滚筒构件,将圆周方向上的多层粘接片的两端部用双面胶带进行了固定。将卷绕于线轴的线附着在位于滚筒构件的端部附近的多层粘接片的第1粘接剂层的表面,然后一边将线送出,一边用滚筒构件卷取,使滚筒构件逐渐地沿与滚筒轴平行的方向移动,使线边以等间隔描绘出螺旋、边卷绕于滚筒构件。

由此,在多层粘接片的第1粘接剂层的表面上,使相邻的线的距离保持恒定地设置多根线,形成了带有细线布线的多层粘接片。此时,使滚筒构件边振动边移动,从而使卷绕的线描绘出波形。以等间隔设置线,间隔为5.0mm。接着,在带有细线布线的多层粘接片的配置有线的表面贴合了作为剥离层的第2剥离膜(商品名:sp-381130(琳得科株式会社制))。然后,与滚筒轴平行地将带有细线布线的多层粘接片连同第2剥离膜一起切断。

如以上所述,得到了带有剥离膜的导电性粘接片(以下,也简称为“导电性粘接片”)。

[实施例2]

将第1粘接剂层的厚度设为28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实施例2的导电性粘接片。

[实施例3]

在第1粘接剂层及第2粘接剂层的制作中使用了组合物2、并且在第3层的制作中使用了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a)(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产品名“unistorh-200”、重均分子量(mw):14.5万、玻璃化转变温度:-5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实施例3的导电性粘接片。

[实施例4]

在第3层的制作中使用了酸改性烯烃类树脂(a)、并且将第3层的厚度设为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实施例4的导电性粘接片。

[实施例5]

在第1粘接剂层的制作中使用了组合物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实施例5的导电性粘接片。

[实施例6]

将第1粘接剂层的厚度设为12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实施例6的导电性粘接片。

[比较例1]

形成了除第2粘接剂层及第3层以外的层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比较例1的导电性粘接片。

[比较例2]

将第1粘接剂层的厚度设为28μm,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了比较例2的导电性粘接片。

[比较例3]

在第3层的制作中使用了组合物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比较例3的导电性粘接片。

[比较例4]

在第1粘接剂层的制作中使用了实施例1中记载的异丁烯类热塑性弹性体(a),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了比较例4的导电性粘接片。

[比较例5]

在第1粘接剂层的制作中使用了组合物4,除此以外,与比较例3同样地制作了比较例5的导电性粘接片。

[25℃下的储能模量]

制作了由与形成作为测定对象的层的组合物相同的组合物形成的直径8mm×厚度1mm的试验片a。在以下所示的测定条件下,通过扭转剪切法测定了试验片a的剪切模量g’,将得到的值作为25℃下的储能模量。将结果示于表1。

-测定条件-

·测定装置:粘弹性测定装置(antonpaar公司制、装置名“mcr300”)

·试验开始温度:-20℃

·试验结束温度:150℃

·升温速度:3℃/分

·频率:1hz/测定温度:25℃

[表1]

[导电性粘接片的构成]

表2中示出了各例中制作的导电性粘接片的构成。

-表1、2的说明-

“sibs”表示异丁烯类热塑性弹性体(a)。

“h-200”表示酸改性烯烃类树脂(a)。

[评价]

使用各例中制作的导电性粘接片进行了以下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3。

[粘接力]

将各例中制作的导电性粘接片的第2粘接剂层一侧的第1剥离膜剥离,在露出的第2粘接剂层的表面粘贴单位面积重量40g/m2、厚度700μm的聚酯制无纺布。然后,将导电性粘接片切断,制作了纵(md)200mm×横(td)25mm的大小的试验片b。相对于md方向及与md正交的方向(td方向),该切断是以使md方向与试验片b的长度方向一致、td方向与试验片b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md方向是指在制造时的行进方向上进行布线的方向(与线并行的方向)。

将制作的试验片b在23℃、50%rh(相对湿度)的环境中静置2周。接着,将第1粘接剂层一侧的第2剥离膜剥离,在23℃、50%rh(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将试验片b的配置有线的第1粘接剂层的面粘贴于不锈钢板(sus304600号抛光),并在该环境下静置24小时。

在静置24小时后,在以下的条件下,基于jisz0237:2000测定了第1粘接剂层的粘接力。

-测定条件-

·装置:拉伸试验机(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ag-is500n)

·剥离角度:180度

·拉伸速度(剥离速度):300mm/分

·测定环境:23℃及50%rh

判定基准如下所述。

-判定基准-

a:5.0n/25mm以上

b:小于5.0n/25mm

[线密合性]

将各例中制作的导电性粘接片的第2粘接剂层一侧的第1剥离膜剥离,在露出的第2粘接剂层的表面粘贴单位面积重量40g/m2、厚度700μm的聚酯制无纺布。然后,将导电性粘接片切断,制作了纵(md)200mm×横(td)100mm的大小的试验片c。

从试验片c(导电性粘接片)剥离第1粘接剂层一侧的第2剥离膜,以配置有线的第1粘接剂层的表面作为外侧,卷绕于φ30mm的圆柱。

判定基准如下所述。

-判定基准-

a:未发生线从第1粘接剂层的表面浮起、剥离及脱落中的任意情况。

b:发生了线从第1粘接剂层的表面浮起、剥离及脱落中的任意一种以上。

[电阻值]

将各例中制作的导电性粘接片的第2粘接剂层一侧的第1剥离膜剥离,在露出的第2粘接剂层的表面粘贴单位面积重量40g/m2、厚度700μm的聚酯制无纺布。然后,将导电性粘接片切断,制作了纵(md)200mm×横(td)100mm的大小的试验片d。

作为电极,准备了铜箔(厚度10μm、宽度10mm)。

接着,将第1粘接剂层一侧的第2剥离膜剥离,使线表面露出。

如图5所示,将准备的电极(铜箔)沿着与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载置于线的两端部,施加5kg的负载而安装了电极。将其作为试验片d’。

使测试仪与试验片d’的电极部分接触,分别测定了试验片d’在刚刚制作后的电阻值、以及在保持线表面露出的状态静置了24小时后的电阻值,基于下式求出了电阻值的变化率(%)。

电阻值的变化率(%):{(在保持线表面露出的状态静置了24小时后的试验片d’的电阻值)-(刚刚制作后的试验片d’的电阻值)}/(刚刚制作后的试验片d’的电阻值)×100

判定基准如下所述。

-判定基准-

a:电阻值的变化率小于20%

b:电阻值的变化率为20%以上

[表3]

如表3所示,与不具有第3层的比较例1、2及4、以及代替第3层而配置了储能模量小于2.5×105pa的层的比较例3及5相比,在第1粘接剂层及第2粘接剂层之间具有储能模量为2.5×105pa以上的第3层的实施例1~6的电阻值的变化率小。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导电性粘接片,即使粘贴无纺布这样的凹凸较大的被粘附物,也能够抑制线向粘接剂层内部的埋入。进一步,在设置了电极时,可以使线与电极的电连接良好。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导电性粘接片,由于粘接力的评价及线密合性的评价为良好,因此,也确保了第1粘接剂层的粘接性、以及第1粘接剂层与线的密合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