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68185发布日期:2020-09-11 20:48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设备制作过程中,需要对显示设备进行老化工艺以消除由pmos(positivechannelmetaloxide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漏电流引起的亮点和漏光,同时使用大电流将r/g/b材料寿命快速稳定,从而消除残影等不良影响。老化过程中,需要对老化效果和所加电流/电压进行取舍,若电流/电压过大,在电源走线变窄区域有灼伤风险,而若电流/电压过小,又会存在弱亮点未完全消除或存在残影以及画面显示不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老化过程选用电流/电压过小使得存在弱亮点未完全消除或存在残影以及画面显示不纯,而选用电流/电压过大又会导致电流集中区域发生灼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的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和位于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的缺口处的绑定区域;

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

位于所述走线区域的呈门字形的第一电源走线和至少一条第二电源走线,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走线的两端在靠近所述绑定区域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搭接,位于所述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的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走线通过至少两个搭接点进行搭接。

可选的,位于所述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的第一电源走线的上表面被位于其上方的封装层部分覆盖,所述第二电源走线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上未被所述封装层覆盖的部分连接。

可选的,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两侧的走线区域内的第二电源走线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同层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的外侧。

可选的,还包括:

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上方的触控层,所述第二电源走线与所述触控层同层同材料设置。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搭接点在所述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等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为vss走线。

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的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和位于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的缺口处的绑定区域;

形成位于所述走线区域的呈门字形的第一电源走线,以及形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

形成位于所述走线区域的呈门字形的至少一条第二电源走线,所述第二电源走线的两端在靠近所述绑定区域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搭接,位于所述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的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线通过至少两个搭接点进行搭接。

可选的,在形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之后,还包括:

形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上方的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与所述第二电源走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搭接点在所述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等间隔设置。

本发明又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基板。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基板,通过增设第二电源走线,可以对流经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进行分流,有效降低了正常显示和老化过程中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集中程度,避免了电流过大处发生烧伤的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了老化过程中能够选用较大的电流/电压以获得较好的老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vss走线的设计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的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电源走线的搭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走线区域两侧的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电源走线的相对位置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走线区域两侧的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电源走线的相对位置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为现有技术中vss走线的设计示意图。如图1所示,目前vss电源走线设计中,发光器件的阴极面搭接至外围的vss电源走线以实现发光器件的功率加载,在该设计下,显示区域中流经所有发光器件的电流都将由阴极汇流至vss电源走线,并最终回流至pad区,也就是说,在pad区的vss电源走线与阴极面的搭接区域电流最为集中(见图1中虚线框圈出部分),产品所有电流都在该部位汇集。在老化工艺过程中,需要将2~3倍于正常显示时的电流加载至显示设备以实现发光器件的老化作用,从而vss电源走线的电流集中区域将要承受2~3倍于正常显示的电流,发热量极大,从而在老化过程中该区域发生灼伤的风险极高,其风险程度与显示设备的显示尺寸以及产品的功耗呈直线正相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产出率。然而,若是为了避免边线灼伤而选用较小的电流进行老化作用,则显示设备则会出现若弱亮点未被完全消除,或存在残影以及画面显示不纯的风险。

由此,请参考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20,衬底基板20上包括显示区域21、位于显示区域21外围的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22、以及位于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22的缺口处的绑定区域23。其中,显示区域21内设置有发光器件,用于发光显示;绑定区域23用于设置驱动芯片;在门字形的走线区域22内设置有第一电源走线24和至少一条第二电源走线25,第一电源走线24和第二电源走线25均呈门字形设置,第一电源走线24与其附近的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供给到发光器件的电流由发光器件的阳极流入,经过发光材料层后由阴极流出,最终汇聚到第一电源走线24,而第二电源走线25的两端在靠近绑定区域23的位置与第一电源走线24搭接,并且走线区域中位于绑定区域23对侧的部分区域内的第一电源走线24和第二电源走线25通过至少两个搭接点26进行搭接;也就是说,第一电源走线24和第二电源走线25呈并联设置,第二电源走线2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源走线24在靠近绑定区域23的拐角位置进行搭接,该搭接位置为一个搭接点26,并且,在绑定区域23的对侧(即远离绑定区域23的一侧,该侧与绑定区域属于显示基板的相对的两侧)第一电源走线24和第二电源走线25通过至少两个搭接点26进行搭接,从而使得从发光器件的阴极流到第一电源走线24的电流还可以通过搭接点26经由第二电源走线25最终回到绑定区域,实现对电流的分流作用,从而减小了第一电源走线24中流过的电流,降低了老化过程可能导致边角灼伤的风险,有效提高了产品良率,同时均衡了老化效果。

请参考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的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电源走线的搭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走线区域22中位于绑定区域23对侧的部分区域内,第一电源走线24和第二电源走线25通过至少两个搭接点26进行搭接。更具体的说,衬底基板20可以包括基底201以及设置于基底201上的缓冲层202,在走线区域22的位于绑定区域23对侧的部分区域内,衬底基板20上设置第一电源走线24,第一电源走线24上设置有层间绝缘层203和转接图形204,在转接图形204上方还依次设置有像素定义层206、隔垫物层207、第一封装层208以及第二封装层209,第一电源走线24的上表面被位于第一电源走线24上方的第一封装层208部分覆盖,也就是说第一电源走线24位于绑定区域23对侧的部分设置到第一封装层208外,以便在未被第一封装层208覆盖的部分预留出搭接孔,第二电源走线25则与第一电源走线24的未被第一封装层208覆盖的部分连接,即此处形成搭接点26。其中,发光器件的阴极205通过转接图形204与第一电源走线24连接,转接图形204可以与发光器件的阳极同材料设置。在第一封装层208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封装层209,在第二封装层209还可以设置触控层211和地线210。

请参考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走线区域两侧的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电源走线的相对位置示意图之一。如图4所示,在走线区域22的两侧区域内,衬底基板20上的第一电源走线24的上表面被位于第一电源走线24上方的第一封装层208完全覆盖,而第二电源走线25则位于第二封装层209上,与第二封装层209上的地线210相邻设置,第二电源走线25与地线210之间需要留有安全距离,将第二电源走线25设置于第二封装层209上可以减小断差。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发光器件上方的触控层211,触控层211可以与第二电源走线25同层同材料设置,也就是说,触控层211和第二电源走线25均设置于第二封装层209上,触控层211可以是单层金属走线形成的触控层,也可以是双层金属走线形成的触控层,第二电源走线25可以在形成触控层211的某一层金属走线时在走线区域同步形成。同样的,在走线区域22的两侧区域内,发光器件的阴极205通过转接图形204与第一电源走线24连接,转接图形204可以与发光器件的阳极同材料设置。

请参考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走线区域两侧的第二电源走线与第一电源走线的相对位置示意图之二。如图5所示,与上述图4不同的是,在走线区域22的两侧区域内,第一电源走线24和第二电源走线25可以同层设置,并且第二电源走线25位于第一电源走线24的外侧。具体地说,在走线区域22的两侧部分区域内,衬底基板20上的第一电源走线24的上表面被位于第一电源走线24上方的第一封装层208完全覆盖,而第二电源走线25则位于第一封装层208外侧,通过这样的走线设计,可以便于显示设备的窄边框设计,在完成老化工艺后,可以将走线区域22两侧的该部分第二电源走线25切除,在实现老化效果提升和降低灼伤风险的基础上,实现了窄边框目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绑定区域23的对侧的走线区域22内的至少两个搭接点26可以等间隔设置,以实现电流从第一电源走线24较分散地流向第二电源走线25,如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置5个搭接点,以获得较好的分流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走线24为vss走线,发光器件的阳极与vdd走线连接,阴极与vss走线连接,从而实现发光器件的功率加载继而发光显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基板,通过增设第二电源走线,可以对流经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进行分流,有效降低了正常显示和老化过程中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集中程度,避免了电流过大处发生烧伤的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了老化过程中能够选用较大的电流/电压以获得较好的老化效果。

请参考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所述制作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61:提供一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的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和位于呈门字形的走线区域的缺口处的绑定区域;

步骤62:形成位于所述走线区域的呈门字形的第一电源走线,以及形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连接;

步骤63:形成位于所述走线区域的呈门字形的至少一条第二电源走线,所述第二电源走线的两端在靠近所述绑定区域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搭接,位于所述绑定区域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的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线通过至少两个搭接点进行搭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增设第二电源走线,可以对流经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进行分流,有效降低了正常显示和老化过程中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集中程度,避免了电流过大处发生烧伤的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了老化过程中能够选用较大的电流/电压以获得较好的老化效果。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之后,还包括:

形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上方的触控层。

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备的显示基板还可以是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显示基板,在形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发光器件上方的触控层时,可以同步形成位于走线区域的第二电源走线,也即触控层与所述第二电源走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在触控层包括至少一层金属走线的情况下,触控层的某一层金属走线与第二电源走线同层同材料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绑定区域的对侧的走线区域内的至少两个搭接点可以等间隔设置,以实现电流从第一电源走线较分散地流向第二电源走线,避免电流过于集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通过在制作显示基板的过程中在走线区域增设第二电源走线,可以对流经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进行分流,有效降低了正常显示和老化过程中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集中程度,避免了电流过大处发生烧伤的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了老化过程中能够选用较大的电流/电压以获得较好的老化效果。

本发明再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产品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通过增设第二电源走线,可以对流经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进行分流,有效降低了正常显示和老化过程中第一电源走线的电流集中程度,避免了电流过大处发生烧伤的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了老化过程中能够选用较大的电流/电压以获得较好的老化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也对应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