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和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1420发布日期:2020-10-23 12:30阅读:81来源:国知局
开关和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开关和插座。



背景技术:

开关是指一个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开关结构中包括按键和座体,按键裸露在开关结构的外侧,以便用户操作控制。

一些具有指示功能的开关的按键上设置通孔,且在座体内部设置光源,光源和通孔在一直线方向上,以使得光源的光可以透过通孔并被用户观察到,从而起到指示功能。由于按键是相对于底座活动的,这就使得按键上的通孔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使得通孔不一定能够与光源始终维持在一直线方向上,使得光源的显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开关和插座。

一种开关,包括座体、按键、光源体和导光柱;

所述按键活动设置于所述座体,所述按键开设有通孔,所述光源体设置于所述座体,所述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朝向错开设置,所述导光柱内设弯折的导光路径,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正对所述光源体,且所述入光端与所述座体连接,所述导光柱的出光端正对所述通孔,且所述出光端与所述按键连接。

上述的开关,按键在座体上活动,使得导光柱具有柔性的位置形变,同时,导光柱的第二端随着按键的活动始终对齐于按键的通孔,这样,通过导光柱可以将光源体的光很好地传播至按键的通孔处,即使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朝向相异设置,依然可以维持光源体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光始终通过导光柱传播,有助于使得通孔处的光保持均匀的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开设有夹持通道,所述导光柱穿设于所述夹持通道内,且所述入光端的外周侧壁与所述夹持通道的壁部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出光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出光端的外周侧壁与所述通孔的壁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包括位于所述入光端和所述出光端之间的导光部,所述导光部分别与所述入光端以及所述出光端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与所述出光端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外倒角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光端与所述导光部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外圆角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至少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及第二预设位置,当所述按键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或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朝向分别与所述通孔的朝向错开设置,所述导光部用于随按键相对于座体活动而形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在所述入光端的投影全部落于所述入光端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截面面积由所述入光端至所述出光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插座,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开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开关的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开关的一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光在导光柱内传播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光在导光柱内传播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座体以及导光柱的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7图6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各附图中,10、开关;100、座体;101、夹持通道;110、嵌入部;200、按键;300、光源体;400、导光柱;201、通孔;410、入光端;420、导光部;430、出光端;401、外倒角结构;402、外圆角结构;510、光;520、导光柱;521、入光面;522、出光面;530、外圆角结构;540、光;550、导光柱;551、入光面;552、出光面;560、外倒角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开关10,包括座体100、按键200、光源体300和导光柱400;所述按键200活动设置于所述座体100,所述按键200开设有通孔201,所述光源体300设置于所述座体100,所述光源体300的朝向与所述通孔201的朝向错开设置,所述导光柱400内设弯折的导光路径,所述导光柱400的入光端410正对所述光源体300,且所述入光端410与所述座体100连接,所述导光柱400的出光端430正对所述通孔201,且所述出光端430与所述按键200连接。具体地,所述导光路径用于使得光沿导光柱的导光路径传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所述入光端以及所述出光端之间的位置具有柔性,具体地,所述导光柱的所述入光端以及所述出光端之间的位置用于随按键在座体上活动而形变,且在形变过程中不开裂。

在图1中,可以看出通孔201与光源体300错开设置,光源体300位于座体,被按键200遮挡,因此以虚线表示。

具体地,按键用于被用户触碰,并用于根据用户的触碰以此相对于座体运动,且用于当按键相对于座体活动时控制电路的电流大小,按键既可以是根据用户触碰后通过驱动件驱动以此在座体上活动,可以是通过用户的推动或按压以此在座体上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用于控制电路的开启或关闭;座体用于与安装面连接,且安装面可以为墙体上的面或者支架上的面,通过座体以实现将开关安装至预设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座体包括面板以及底壳,所述面板与所述底壳连接,所述按键活动设置于所述面板,所述底壳用于与安装面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面板与底壳一体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面板与底壳卡扣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面板与底壳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入光端既与座体连接,也正对光源体,可以理解,入光端与座体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入光端正对光源体的位置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也可以是入光端与座体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入光端正对光源体的位置位于同一平面上,当入光端与座体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入光端正对光源体的位置位于同一平面上时,也可以理解为入光端与座体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入光端正对光源体的位置是同一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出光端既与按键连接,也正对通孔,可以理解,出光端与按键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出光端正对通孔的位置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也可以是出光端与按键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出光端正对通孔的位置位于同一平面上,当出光端与按键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出光端正对通孔的位置位于同一平面上时,也可以理解为出光端与按键连接的位置可以是与出光端正对通孔的位置是同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光端的外周侧壁与座体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光端的外周侧壁通过所述光源体与所述座体连接,上述实施例均可以实现导光柱的入光端始终朝向光源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光端的外周侧壁与按键连接,以此实现导光柱的出光端始终朝向通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的通孔与所述光源体活动错开设置,具体地,将所述按键朝向所述座体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所述光源体到所述通孔连线的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当所述按键相对于座体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设置,该状态时,即为所述按键的通孔与所述光源体错开设置。

具体地,所述光源体的朝向即所述光源体的出光方向,通孔的形状呈柱形。所述通孔贯穿所述按键设置,所述按键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设置,通孔的朝向也可以称为通孔的延伸方向,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相异设置,或者说,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运动至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即是说,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光源体错开设置。当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出光方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相异设置,具体地,所述光源体的出光方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平行或倾斜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的出光方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的出光方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以此实现所述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朝向相异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位于第一面的一端具有通口,所述导光柱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通口设置,也即是说,所述导光柱将接收到的光经过通孔以及通口并传播至按键远离座体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入光端与座体连接的位置为第一连接区,出光端与按键连接的位置为第二连接区,导光柱的第一连接区与所述第二连接区之间的至少部分具有柔性,这样,可以使得导光柱随着按键在座体上活动而形变,这样,使得导光柱的入光端始终朝向光源体,并使得导光柱的出光端始终朝向通孔,实现将光源体的光均匀且持续地显示在按键背离座体的一面的功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整体具有柔性,以实现在按键相对于座体活动时,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始终对齐且朝向所述光源体,且所述导光柱的出光端始终对齐且朝向所述通孔。

具体地,所述按键用于在所述座体上活动,且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至少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及第二预设位置,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对应于开关的“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对应于开关的“开启”状态。当然,所述按键还可以具有相对于所述座体的第三预设位置、第四预设位置……第n预设位置,多个不同的预设位置用于开关时,能够使得开关控制电路以使得电路能够导通不同的电流流量,也即是用于使得开关得以调节不同的档位,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在第一预设位置、第二预设位置……第n预设位置时,通过设置所述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的第一端始终对齐于所述光源体,且所述导光柱的第二端始终对齐于所述通孔,以此实现将光源体的光传播至按钮表面的功能,本实施例不再累赘说明多个档位的情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档位用于对灯的亮度进行多档调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档位用于对灯的风扇的风力进行多档调节。当然,多个档位也可以为无数个,以此实现开关的无级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具有相对于所述座体的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当所述按键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当所述按键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相异设置。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按键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导光柱形变呈棱柱状,当所述按键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导光柱的至少部分被弯折,并且,所述光源体的光通过弯折的导光柱传播至按键的通孔处,这样,即可在按键的通孔不对齐于光源体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将光有效地传输至通孔处,使得显示效果较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的朝向始终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相异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具有相对于所述座体的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当所述按键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或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朝向分别与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相异设置。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上述的开关10,按键200在座体100上活动,使得导光柱400具有柔性的位置形变,光由导光柱400的入光端410进入,并经过导光柱400内部再由导光柱400的出光端430发射出去,由于出光端430与按键200连接,这样导光柱的出光端430随着按键200的活动始终对齐于按键200的通孔201,而入光端410与座体连接,这样导光柱的入光端410随着按键200的活动始终朝向光源体300,这样,即可以通过导光柱400可以将光源体300的光很好地传播至按键200的通孔201处,即使光源体300的朝向与所述通孔201的朝向相异设置,依然可以维持光源体300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光始终通过导光柱400传播,有助于使得通孔201处的光保持均匀的亮度。也即是说,即使通孔201与光源体300不在一直线方向上,依然能够有助于使得通孔201处的光始终保持均匀的亮度,维持显示效果。

还应当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如果摆放光源体的位置受到了其他电子结构的限制,通常的做法是会采用更小体积的光源体,但是,往往更小体积的光源体价格昂贵,增加了整个产品的成本,使得对开关的设计以及生产造成了较大的限制。而本申请中,由于通过导光柱传播光,这样即可将光源体设置于底座的任意位置,并且,在按键需要光的地方开设通孔,即可通过导光柱将光源体的光传播至按键任意需要光的位置,这样,即使底座靠近通孔的位置存在其他电子结构占据较大空间时,也不必要使用体积小的光源体,从而降低了对光源体的体积限制,也因此避免了过高的制造成本,这样,既可以降低设计要求,丰富了开关的设计结构,同时还降低了开关的生产和维护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座体并用于在所述座体上活动,以此使按键相对于座体至少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通过一弹簧设置于所述座体上,弹簧在形变时,按键具有相对于座体的不同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滑动设置于所述座体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凸出设置有铰接部,所述铰接部开设有铰接槽,所述座体设置有转轴,所述铰接部通过所述铰接槽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当铰接部相对于转轴转动时,使得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转动,以此使按键设置于所述座体并在所述座体上活动。可以理解,按键在座体上活动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技术实现,本实施例不再累赘说明。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100开设有夹持通道101,所述导光柱400穿设于所述夹持通道101内,且所述入光端410的外周侧壁与所述夹持通道101的壁部过盈配合,以此使得入光端410与座体100相对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400包括位于入光端410和出光端430之间的导光部420,所述入光端410的外周侧壁通过所述导光部420的外周侧壁与所述夹持通道101的壁部过盈配合,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420的外周侧壁与所述夹持通道101的壁部直接接触,且过盈配合,以此实现入光端410与座体100相对固定。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座体背离按键的一面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100设置有嵌入部110,所述入光端410开设有嵌入槽(图未示),所述嵌入部110设置于所述嵌入槽内并与所述嵌入槽的壁部抵接,这样,即可使得座体100与入光端410的连接更加稳定,避免按键200活动时入光端410活动,从而避免入光端410与光源体300的相对位置改变,使得通孔201处的光更加均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嵌入部110嵌设于具有柔性的导光柱400内,以在导光柱400的外周侧壁形成所述嵌入槽,本实施例中,嵌入部110嵌入导光柱400后,有助于增加嵌入部110和导光柱40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嵌入部110更好地与导光柱400连接,使得入光端410与座体100的连接更加稳定。

如图3所示,为实现所述导光柱400与按键200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出光端430穿设于所述通孔201内,且所述导光柱400出光端的外周侧壁与所述通孔201的壁部抵接,具体地,所述导光柱400由所述通孔201靠近所述座体100的一端穿入,通孔201的壁部用于将导光柱400容置在内,通过通孔201的壁部提供的摩擦力可以避免导光柱400从通孔201内滑出,而通孔201的壁部提供的支撑力可以使得导光柱400随着按键200运动而运动,实现导光柱400与按键200连接,并使得导光柱400可以顺利地将光源体300的光传播至通孔201外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出光端与所述通孔的壁部粘接,以使得所述导光柱出光端与所述通孔的壁部的连接更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导光柱入光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以此使得导光柱的入光端与所述光源体相对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设置有嵌入部,即所述连接部为设置于座体的嵌入部,所述导光柱入光端开设有嵌入槽,所述嵌入部设置于所述嵌入槽内并与所述嵌入槽的壁部抵接,这样,嵌入部抵接于嵌入槽的壁部,从而使得嵌入部能够限制所述导光柱靠近嵌入槽的位置移动,进而实现导光柱的入光端与光源体的相对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柱入光端与连接部粘接,从而实现导光柱入光端与座体连接。

为使得导光柱400出光端单位面积上的亮度更高,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400的截面面积由入光端至出光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实验表明,随着光经过导光柱400,光的整体亮度会不断衰减,而当所述导光柱400入光端的截面面积较大时,有利于光源体300的光充分地照射至导光柱400的内部,使得导光柱400较好地吸收由光源体300发出来的光,随着导光柱400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光在导光柱400内传播时,有助于导光柱400将光源体300的光逐渐汇聚在一起,虽然光在传播过程中有所损耗,但是将光汇聚在一起后,能够将导光柱400出光端的单位面积上的亮度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避免单位面积上的亮度较低,也就能够使得导光柱400出光端单位面积上的亮度更高,提升显示效果。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400包括位于入光端410和出光端430之间的导光部420,所述入光端410以及所述出光端430分别与所述导光部420连接,且所述导光部420分别与所述入光端410以及所述出光端430倾斜设置,所述入光端410远离所述导光部420的朝向所述光源体300设置,且所述入光端410与所述座体100连接,所述出光端430对齐于所述通孔201设置,且所述出光端430与所述按键2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300的光朝向所述按键200设置,光线经过入光端410、导光部420和出光端430并照射于通孔201的外部,通过这样即可实现将光源体300的光传播至通孔201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相对于所述座体至少具有第一预设位置及第二预设位置,当所述按键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或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光源体的朝向分别与所述通孔的朝向错开设置,所述导光部用于随按键相对于座体活动而形变。在本实施例中,导光部随着按键在座体上运动而形变,而入光端与光源体的相对位置则始终保持不变,且出光端的位置与通孔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这样,即可使得按键相对于座体运动时,光源体的光先经过入光端,并经过具有柔性且形变状态的导光部,再传播至出光端,进而被显示于按键的通孔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具有柔性,即所述导光部为柔性导光部,当按键相对于座体运动时,导光部形变,使得出光端与按键相对固定,且使得入光端相对于座体及光源体固定,这样,光源体的光以此经过入光端、导光部和出光端并照射于通孔的外部,实现将光均匀且持续地照射至按键背离座体的一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光部、出光端和入光端均具有柔性,即导光柱整体具有柔性,即导光柱为柔性导光柱,当按键相对于座体运动时,导光柱整体形变,由于入光端与座体连接,而出光端与按键连接,从而能够使得入光端对齐于光源体,且使得出光端对齐于通孔,以实现将光均匀且持续地照射至按键背离座体的一面。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420与所述出光端430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外倒角结构401,具体地,所述外倒角结构401为设置于所述导光部420与所述出光端430连接的位置处的一平面,本实施例中,虽然光在导光柱400内传播,但是,外倒角结构401能够相当于在导光柱400的内部形成一“镜面”,从而当光照射至外倒角结构401上时,能够使得大部分的光迅速地改变传播方向,也即是说,能够通过外倒角结构401很好地改变出光角度,以此将导光柱400内的光迅速地汇集至指定位置,尤其适用于“出光”的情况,这是因为按键200相对于座体100运动,即按键200是随着用户操作而快速活动的,如果导光柱400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能力较弱,则当用户操作按键200时,可能在瞬时情况下导光柱400输出的光会变弱,影响显示效果,而由于外倒角结构401,使得光能够在导光柱400内部随着按键200的运动而迅速改变照射方向,有利于光快速随着外倒角结构401拐弯并持续地照射至导光柱400出光端,使得出光时不会产生忽明忽暗的现象,有助于维持按键200活动时的显示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出光为光从导光柱400内部向导光柱400端部的方向传输。具体地,申请人对外倒角结构中光的传播进行了实验,并根据结果绘制出了图4的光的传播示意图,请参阅图4,导光柱520具有入光面521和出光面522,光510从入光面521进入,并穿过导光柱520的内部,再从出光面522穿出,可以看出,光510经过导光柱520的外倒角结构520时,通过外倒角结构520能快速将光反射至预设方向,也即是通过外倒角结构520能快速将光反射至出光的方向,从而有利于快速地将光510汇集。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光端430垂直于所述导光部420,具体地,在导光柱400未受外力的情况下,所述出光端43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导光部420的延伸方向,出光端43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导光部420的延伸方向时,从而能够快速弯折光的传播方向,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部420与所述出光端430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外倒角结构401,这样,通过外倒角结构401可以通过反射的原理快速地将导光部420的光传播至出光端430,进而更好地匹配所述出光端430垂直于所述导光部420,以实现快速弯折光的传播方向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使得光沿垂直的导光部420以及出光端430传播,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倒角结构401的倒角角度为45°。当出光端430垂直于导光部420时,呈45°的外倒角结构401能够恰好将导光部420的光全部反射至出光端430的延伸方向,使得光更好地在出光端430汇集,提升了出光端430的显示效果。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光端410与所述导光部420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外圆角结构402。具体地,所述外圆角结构402为设置于所述入光端410与所述导光部420连接的位置的弧形结构,应当理解的是,外倒角结构401虽然能够将光快速地反射以使得光迅速在某一方向上汇集,但是,光在经过外倒角结构401时会出现一定的损耗,因此,外倒角结构401适用于出光的情况,而“入光”时,若要使得光线弯折,则通过设置外圆角结构402更佳,入光端410与导光部420倾斜时,外圆角结构402能够避免入光端410与导光部420连接的位置的截面面积较窄,也即是说,外圆角结构402能够使得入光端410与导光部420连接的位置的截面面积较大,避免因为光在导光柱400的侧面穿出而造成的光损耗,尽可能让光更完整地通过入光端410和导光部420的连接位置,从而减小光损耗,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入光为光从导光柱400端部向导光柱400内部的方向传输,具体地,申请人对外圆角结构中光的传播进行了实验,并根据结果绘制出了图5的光的传播示意图,请参阅图5,导光柱550具有入光面551和出光面552,光540从入光面551进入,并穿过导光柱550的内部,再从出光面552穿出,可以看出,光540经过导光柱550的外圆角结构560时,光经过外圆角结构560时虽然拐弯较慢,但是,光540更不容易从导光柱550的侧面穿出,有利于避免光损耗。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外圆角结构由其适用于导光柱在座体内排布的情况,即,根据实际需要,导光柱的部分在座体内延伸,导光柱位于座体内的部分在传播光最好采用外圆角结构来使得光弯折,使得光在这些位置能够在损耗较小的情况下传播,而外倒角结构则由其适用于出光位置,即导光柱的往通孔处的位置制作外倒角结构,这样,无论按键在座体上如何活动,外倒角结构均能快速地将光反射至通孔处,避免了按键活动时出现瞬时亮度不均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从外部测试时,光源体亮度最大的方向即为出光方向,且即为光源体的朝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包括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灯珠,led灯珠能够实现发光,从而实现发光体的发光功能,本实施例中,led灯珠呈立方体形,从外部测试时,led灯珠亮度最大的方向即为出光方向,且即为led灯珠的朝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包括钨丝灯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包括疝气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包括氖气灯。上述各实施例所列举的灯均可实现光源体的发光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材料包括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的材料制成的导光柱具有导光的性质,以此实现将光源体的光持续且均匀地传播至错开的通孔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材料还包括半透色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材料包括pc和半透色粉,半透色粉具有不同的颜色,配合pc使用时,可以使得导光柱被制成不同的颜色,以此实现更丰富的显示效果,同时,半透色分还能够有助于使得导光柱内的光的整体亮度更加均匀,避免导光柱的局部出现异常光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材料还包括光扩散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材料包括pc和光扩散剂,光扩散剂能否改变pc的性能,使得导光柱的光扩散性更好,减小光在导光柱内传播的损耗,有利于光在导光柱内传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材料为光纤,光纤能够实现导光柱的导光功能,使得光可以持续且均匀地传播至与光源体错开设置的通孔处。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体300在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410的投影全部落于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410内,即所述光源体300在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410的投影全部落于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410所覆盖的面积内,即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410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光源体300的截面面积。这样,光源体300大部分的光都会照到导光柱的入光端410,减少了光源体300传播到导光柱400时的光损耗,有助于使得更多的光被传播至通孔201处,提高了通孔201处的亮度。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光源体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具体地,光源体的光照射至安装槽的壁部,从而使得光进入导光柱内,这样,光源体更多的光会传播至导光柱内,从而使得导光柱可以将更多的光传播至通孔处,进一步提高了通孔处的亮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光源体的全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从而使得导光柱可以将更多的光传播至通孔处,进一步提高了通孔处的亮度。为了更好地使得光汇集至导光柱内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柱靠近入光端的位置设置有外凸形弧形结构,这样,使得光穿过安装槽的壁部后,再通过外凸形弧形结构汇集至导光柱的内部,以此更好地使得光汇集至导光柱内部并传播至导光柱的出光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气装置,电气装置包括负载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开关,所述开关用于控制流动至所述负载的电流大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控制流动至所述负载的开启或关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载为照明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载为抽风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载为分线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载为中央空调。上述电气装置所包括的开关,按键在座体上活动,使得导光柱具有柔性的位置形变,同时,导光柱的出光端随着按键的活动始终对齐于按键的通孔,这样,通过导光柱可以将光源体的光很好地传播至按键的通孔处,即使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朝向相异设置,依然可以维持光源体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光始终通过导光柱传播,有助于使得通孔处的光保持均匀的亮度。也即是说,即使通孔与光源体不在一直线方向上,依然能够有助于使得通孔处的光始终保持均匀的亮度,维持显示效果。在黑暗的环境中,用于可以根据按键通孔处的光很好地找到按键位置,从而方便用户在黑暗的环境中切换开关的工作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座体,且所述电控组件用于与负载连接,所述按键相对于座体活动时使所述电控组件的开启或关断,以实现按键的控制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插座,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开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座具有母插组件,所述按键用于控制所述母插组件的工作,即所述插座为开关式插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内具有腔体,所述母插组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且所述座体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插孔对齐于所述母插组件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相对于座体活动时使所述电控组件的开启或关断,且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母插组件连接。各实施例中的插座具有开关,开关的按键在座体上活动,使得导光柱具有柔性的位置形变,光由导光柱的入光端进入,并经过导光柱内部再由导光柱的出光端发射出去,由于出光端与按键连接,这样导光柱的出光端随着按键的活动始终对齐于按键的通孔,而入光端与座体连接,这样导光柱的入光端随着按键的活动始终朝向光源体,这样,即可以通过导光柱可以将光源体的光很好地传播至按键的通孔处,即使光源体的朝向与所述通孔的朝向相异设置,依然可以维持光源体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光始终通过导光柱传播,有助于使得通孔处的光保持均匀的亮度。也即是说,即使通孔与光源体不在一直线方向上,依然能够有助于使得通孔处的光始终保持均匀的亮度,维持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