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温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47955发布日期:2021-03-02 20:03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温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温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0003]
纯电动汽车(blade electric vehicles,bev)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其优点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但是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较大,如:天气过冷或会影响蓄电池的性能,进而影响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天气过热则蓄电池会产生膨胀,甚至会后爆炸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保温和降温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温散热装置。
[000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固定板、加热管、冷却管、蓄电池,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间隔设置形成空腔,所述加热管、冷却管均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热管呈螺旋状环绕在所述内壳体上的外侧,所述内壳体内部设有间隔设置的上通风板、下通风板,所述上通风板、下通风板上均设有通风孔,所述蓄电池呈阵列均匀分布在所述上通风板、下通风板之间,所述通风孔的位置与所述蓄电池间隔部位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内壳体连通设置,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上通风板抵接连接用于固定所述上通风板,所述下通风板与所述内壳体底部间隔设置。
[000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通风板与所述内壳体底部之间设有分流罩,所述分流罩采用支撑杆固定在所述冷却管与所述内壳体连通部位的上方。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体的外侧设有保温层。
[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上通风板抵接配合。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上通风板之间设有若干相互连通设置的通风腔,所述通风腔与外部连通设置。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风腔与外部连通部位设有滤网。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内壳体与固定板之间的连接部位均设有密封垫圈。
[0013]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控制器、外腔温度检测仪、电源、电加热圈,所述外腔温度检测仪、电加热圈均安装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外腔温度检测仪、电加热圈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14]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所述外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注油口,所述外壳体的底端设有排油口,所述注油口、排油口均设有密封盖。
[001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温散热装置,其上设置的加热管、冷却管,在气温过低或过高时能够对分别对蓄电池进行加热保温和降温,从而保证蓄电池的活性和性能。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a部结构的放大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b部结构的放大图。
[0021]
附图标记:1、外壳体;101、注油口;102、排油口;103、密封盖;2、内壳体;3、固定板;301、固定杆;4、加热管;401、热风进气口;402、热风出气口;5、冷却管;501、冷风进气口;502、冷风排出口;6、蓄电池;7、外腔温度检测仪;8、电加热圈;9、空腔;10、第一密封垫圈;11、保温层;12、上通风板;13、下通风板;14、有第二密封垫圈;15、通风腔;16、滤网;17、固定帽;18、通风孔;19、分流罩;20、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如下参考图1-4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0024]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温散热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固定板3、加热管4、冷却管5、蓄电池6、控制器、外腔温度检测仪7、电加热圈8,外壳体1与内壳体2间隔设置形成空腔9,外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注油口101,外壳体1的底端设有排油口102,注油口101、排油口102均设有密封盖103。
[0025]
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的连接部位设有第一密封垫圈10。外壳体1的外侧设有采用保温棉制成的保温层11用于对空腔9进行保温。加热管4呈螺旋状环绕在内壳体2上的外侧,加热管4设有热风进气口401、热风出气口402,热风进气口401、热风出气口402均位于外壳体1上并与加热管4连通。加热管4、冷却管5、外腔温度检测仪7、电加热圈8均位于空腔9内,控制器与蓄电池6 电连接,外腔温度检测仪7、电加热圈8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0026]
冷却管5与内壳体2连通设置,且冷却管5设有冷风进气口501和冷风排出口502,冷风进气口501位于外壳体1的侧壁上并与冷风管连通设置。内壳体 2内部设有间隔设置的上通风板12、下通风板13,固定板3上设有固定杆301,固定杆301与上通风板12抵接配合使得
固定板3与上通风板12之间间隔设置。内壳体2与固定板3之间的连接部位设有第二密封垫圈14。固定板3与上通风板12之间设有若干相互连通设置的通风腔15,通风腔15采用冷风排出口502 与外部连通设置,冷风排出口502上设有防止外部灰尘进入内壳体2的滤网16,滤网16采用固定帽17与冷风排出口502螺纹连接进行固定。
[0027]
上通风板12、下通风板13上均设有通风孔18,蓄电池6呈阵列均匀分布在上通风板12、下通风板13之间,通风孔18的位置与蓄电池6间隔部位的位置对应设置。下通风板13与内壳体2底部间隔设置,下通风板13与内壳体2 底部之间设有分流罩19,分流罩19采用支撑杆20固定在冷却管5与内壳体2 连通部位的上方,分流罩19将由冷却管5输送的冷风进行导向分流,使冷风由下通风板13上的通风孔18均匀流入蓄电池6的间隔部位,并由上通风板12上的通风孔18流至通风腔15,随后由冷风排出口502排出。
[002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部温度过低时,在空腔9内注入保温油,热风进气口401采用管道外接汽车的空调暖气,汽车启动时,汽车暖气进入加热管4 内对保温油进行加热,使保温油处于恒温状态对蓄电池6进行保温,从而保证蓄电池6的性能;汽车在泊车时,汽车的暖气被关闭,当外腔温度检测仪7检测到保温油温度过低,将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圈8与蓄电池6接通,对保温油进行加热并保持恒温,从而保证蓄电池6处于恒温状态。
[0029]
当外部温度过高时,由排油口102排出保温油,冷风进气口501采用管道与汽车的制冷系统连接,汽车启动时,汽车冷风进由冷却管5键入内壳体2对蓄电池6降温,从而保持蓄电池6工作时的稳定性。
[0030]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