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8208发布日期:2021-01-26 16:4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国内接触器动断触头反力弹簧直接坐落在动断桥形触头和动触头支撑件之间,铁芯带动动触头支撑件动作时反力弹簧的两端都随之移动。接触器触头超行程是保证触头在磨损以后仍能可靠接触的重要保证,现有接触器闭合过程中,触头反力弹簧压力随着动断触头超行程减小而减小,使得超行程减小过程中因触头弹簧压力不足而出现动断触头虚接、弹跳、拉弧等接触不可靠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二)技术方案
[0006]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包括第一壳体、动触头支撑件、双“舌”型弹簧座、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动断桥形触头和第二壳体,所述动触头支撑件固定连接在接触器的底部,且所述动触头支撑件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向的一侧均开设有两个“回”字型接插孔,所述双“舌”型弹簧座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双“舌”型弹簧座插接在四个“回”字型接插孔之间,所述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设置在两个双“舌”型弹簧座的顶部,所述动断桥形触头固定连接在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的顶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静触头,且所述动断桥形触头上表面与两个静触头相贴合。
[0007]
优选的,所述双“舌”型弹簧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圆柱状隆起柱,且所述双“舌”型弹簧座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舌”型长插口和“舌”型短插口,所述“舌”型长插口插接在第二壳体的“回”字型接插孔中,所述“舌”型短插口插接在第一壳体的“回”字型接插孔中。
[0008]
优选的,所述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包括第一端部并圈三圈、第二端部并圈三圈和中部螺旋环绕,所述中部螺旋环绕设置在第一端部并圈三圈和第二端部并圈三圈之间,所述第一端部并圈三圈端固定套接在圆柱状隆起柱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端部并圈三圈固定连接在动断桥形触头的下表面。
[0009]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支撑件开设有左右贯通的活动槽,且所述双“舌”型弹簧座的两端贯穿活动槽分别与两个“回”字型接插孔插接。
[0010]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
该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设有的“回”字型接插孔连接双“舌”型弹簧座,横穿动触头支撑件的双“舌”型弹簧座和动断桥形触头之间设有不等节距
圆柱螺旋弹簧,实现了接触器闭合过程中动断触头超行程逐渐减小而初压力保持不变,保证了动断桥形触头与静触头可靠接触,防止虚接;一方面提高了动断触头快速分断能力,缩短了拉弧时间,提高了接触器电寿命;另一方面为接触器打开提高了储能能力,加快了接触器打开速度,提高接触器分闸能力。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中的“回”字型接插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壳体中的“回”字型接插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舌”型弹簧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舌”型弹簧座与壳体“回”字型接插孔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动触头支撑件、双“舌”型弹簧座、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和动断桥形触头组合剖视图;
[0019]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1、第一壳体;101、“回”字型接插孔;2、动触头支撑件;3、双“舌”型弹簧座;301、圆柱状隆起柱;302、“舌”型长插口;303、“舌”型短插口;4、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01、第一端部并圈三圈;402、第二端部并圈三圈;403、中部螺旋环绕;5、动断桥形触头;6、第二壳体;7、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接触器的动断触头系统,如图1-8所示,包括第一壳体1、动触头支撑件2、双“舌”型弹簧座3、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动断桥形触头5和第二壳体6,动触头支撑件2固定连接在接触器的底部,且动触头支撑件2设置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6之间,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6相向的一侧均开设有两个“回”字型接插孔101,双“舌”型弹簧座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双“舌”型弹簧座3插接在四个“回”字型接插孔101之间,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设置在两个双“舌”型弹簧座3的顶部,动断桥形触头5固定连接在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的顶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6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静触头7,且动断桥形触头5上表面与两个静触头7相贴合,实现了接触器闭合过程中动断触头超行程逐渐减小而初压力保持不变,保证了动断桥形触头5与静触头7可靠接触,防止虚接;一方面提高了动断桥形触头5快速分断能力,缩短了拉弧时间,提高了接触器电寿命;另一方面为接触器打开提高了储能能力,加快了接触器打开速度,提高接触器分闸能力。
[0022]
双“舌”型弹簧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圆柱状隆起柱301,且双“舌”型弹簧座3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舌”型长插口302和“舌”型短插口303,“舌”型长插口302插接在第二壳体6的“回”字型接插孔101中,“舌”型短插口303插接在第一壳体1的“回”字型接插孔101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6的“回”字型接插孔101对双“舌”型弹簧座3起定位作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6 的“回”字型接插孔101深度保证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6壁厚均匀,优化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6的成型工艺,“舌”型长插口302保证了双“舌”型弹簧座3与第二壳
体6可靠装配,“舌”型短插口303使双“舌”型弹簧座3与第一壳体1装配方便,易于找正,啮合可靠,提高了装配效率。
[0023]
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包括第一端部并圈三圈401、第二端部并圈三圈402和中部螺旋环绕403,中部螺旋环绕403设置在第一端部并圈三圈401和第二端部并圈三圈402之间,第一端部并圈三圈401端固定套接在圆柱状隆起柱301的外表面上,第二端部并圈三圈402固定连接在动断桥形触头5的下表面。
[0024]
动触头支撑件2开设有左右贯通的活动槽,且双“舌”型弹簧座3的两端贯穿活动槽分别与两个“回”字型接插孔101插接,接触器的铁芯带动动触头支撑件2动作时双“舌”型弹簧座3和固定在双“舌”型弹簧座3上的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的一端不随动触头支撑件2移动。
[0025]
工作原理:接触器打开时,动断桥形触头5在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初压力下与静触头7接触,动断桥形触头5与动触头支撑件2存在的间隙为动断桥形触头5超行程;
[0026]
接触器闭合过程中,铁芯带动动触头支撑件2动作时动断桥形触头5超行程减小,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在动断桥形触头5超行程减小过程中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且保持弹簧力不变;动断桥形触头5超行程减为零后,动断桥形触头5在动触头支撑件2带动下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逐渐被压缩,直至接触器闭合,实现了接触器闭合过程中动断桥形触头5超行程逐渐减小而初压力保持不变,保证了动断桥形触头5与静触头7可靠接触,防止虚接,提高了动断桥形触头5快速分断能力,缩短了拉弧时间,提高了接触器电寿命;
[0027]
接触器打开过程中,被压缩的不等节距圆柱螺旋弹簧4为接触器打开提高了储能能力,加快接触器打开速度,提高接触器分闸能力。
[0028]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