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5662发布日期:2021-04-13 22:4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传统电池模组中的电芯常采用回字型硅胶外框结合气凝胶的方式隔开,采用此种方式隔开电芯增大了电池模组的装配难度,而且回字型硅胶外框的一致性差,导致电芯之间的间隙不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以解决采用回字型硅胶外来隔开电芯导致电池模组装配难度高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电芯支架,用于置入若干个电芯,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以及用以使相邻两个电芯之间保持固定间隙的隔断结构;
6.隔断结构设有若干个并以指定间隙排列设置;前侧板、后侧板以及相邻两个隔断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电芯容纳腔,每个电芯分别放置于电芯容纳腔内;
7.隔断结构包括上筋板、前筋板和后筋板;上筋板的一端与前侧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侧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前筋板固定连接在前侧板的下端,后筋板固定连接在后侧板的下端。
8.进一步地,电芯支架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固定设置在所有上筋板的上端。
9.进一步地,加强筋与上筋板垂直设置。
10.进一步地,电芯支架还包括若干个螺柱,螺柱固定设置在加强筋与上筋板的连接处。
11.进一步地,加强筋设有两条,若干个螺柱沿加强筋方向呈两列设置。
12.进一步地,电芯的一个侧面与前侧板通过胶水固定连接,另一个侧面与后侧板通过胶水固定连接。
13.进一步地,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均设有若干个腰型孔。
14.进一步地,前侧板和后侧板上的腰型孔均呈一定间距排列设置。
15.进一步地,前侧板、后侧板以及隔断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电芯支架,还包括若干电芯、底板和端板;若干电芯设置在电芯支架内部;端板包括前端板、后端板、左端板和右端板;底板设置在电芯支架的下方;前端板和后端板分别设置在前侧板和后端板的外侧;左端板和右端板分别设置在电芯支架的两端;底板、前端板、后端板、左端板和右端板之间相互连接固定从而围设在电芯支架的四周和下方。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芯支架,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以及用以使相邻两个电芯之间保持固定间隙的隔断结构,隔断结构包括上筋板、前筋板和后筋板。本实用新型采用上
筋板、前筋板和后筋板来隔开相邻的两个电芯,其中,相邻两个电芯的上端采用连续的上筋板来隔开,且上筋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着前侧板和后侧板,保证了电芯支架的整体性和强度;相邻两个电芯的下端采用前筋板和后筋板来隔开,前筋板和后筋板分别固定连接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前筋板和后筋板的隔断设计又使电芯支架具备一定的弹性,有利于在将电芯装入电芯支架时,使用工装将电芯支架的下端撑开,同时使用机械化装置将电芯装入电芯支架,从而降低电芯与电芯支架之间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与电芯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2.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3.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7.实施例一:
28.图1为本实施例电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芯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电芯1与
电芯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29.参照图1,一种电芯支架,用于置入若干个电芯1,包括前侧板2、后侧板3以及用以使相邻两个电芯1之间保持固定间隙的隔断结构;隔断结构设有若干个并以指定间隙排列设置;前侧板2、后侧板3以及相邻两个隔断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电芯容纳腔,每个电芯1分别放置于电芯容纳腔内;隔断结构包括上筋板4、前筋板5和后筋板6;上筋板4的一端与前侧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后侧板3的上端固定连接;前筋板5固定连接在前侧板2的下端,后筋板6固定连接在后侧板3的下端。
30.在本实施例中,指定间隙为电芯1的设计厚度。
3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支架,采用上筋板4、前筋板5和后筋板6来隔开相邻的两个电芯1,其中,相邻两个电芯1的上端采用连续的上筋板4来隔开,且上筋板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着前侧板2和后侧板3,保证了电芯支架的整体性和强度;相邻两个电芯1的下端采用前筋板5和后筋板6来隔开,前筋板4和后筋板6分别固定连接在左侧板2和右侧板3上,前筋板5和后筋板6的隔断设计又使电芯支架具备一定的弹性,有利于在将电芯1装入电芯支架时,使用工装将电芯支架的下端撑开,同时使用机械化装置将电芯1装入电芯支架,从而降低电芯1与电芯支架之间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32.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同一个隔断结构的上筋板4、前筋板5和后筋板6厚度相同且其中位面都在同一平面上,上筋板4、前筋板5和后筋板6均垂直设置于前侧板2和后侧板3,本实施例中的电芯1的两个端面b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隔断结构相抵顶,从而保证相邻两个电芯1之间的间隙一致性。
33.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支架还包括加强筋7;加强筋7固定设置在所有上筋板4的上端。在所有上筋板4上设置加强筋7,提高了电芯支架的整体强度。进一步地,加强筋7与上筋板4垂直设置。加强筋7与上筋板4的垂直设置保证电芯支架的强度在每个电芯容纳腔的位置上更为均匀。
34.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支架还包括若干个螺柱8,螺柱8固定设置在加强筋7与上筋板4的连接处。在电芯支架上设置若干螺柱8,可以用于连接固定排气通道或其他功能单元,为其他结构组件安装在电芯支架上提供便利,同时,将螺柱8设置在加强筋7与上筋板4的连接处有利于保证螺柱8的安装稳定性。进一步地,加强筋7设有两条,若干个螺柱8沿加强筋7的方向呈两列设置,呈两列设置的螺柱8有利于保证其他结构组件与电芯支架之间安装受力均匀,从而将其他结构组件更加稳固地安装在电芯支架上。
35.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电芯1的一个侧面a与前侧板2通过胶水固定连接,另一个侧面a与后侧板3通过胶水固定连接。本实施例采用胶水将电芯1粘接在电芯支架上,不但成本低,而且安全可靠。同时,采用胶水粘接除了有固定电芯1到电芯支架以外,还可防止在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液态水和水气接触到电芯1壳体,防止结露对电芯1的电性能造成影响。
36.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前侧板2和后侧板3上均设有若干个腰型孔9。所述腰型孔9为散热孔,为电芯1提供散热路径,保证电芯1温度不会超标,电池模组的寿命得到保证。进一步地,前侧板2和后侧板3上的腰型孔9均呈一定间距排列设置,具体地,每块上筋板4和前筋板5/后筋板6之间都设置有一个散热孔,相当于每个电芯1的侧面a的两侧都设计有散热孔,进而保证电芯1的均匀散热。
3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电芯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而且
电芯支架的整体强度进一步得到保证。
38.实施例二:
39.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还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电芯支架,还包括若干电芯1、底板和端板;若干电芯1设置在电芯支架内部;端板包括前端板10、后端板20、左端板30和右端板40;底板设置在电芯支架的下方;前端板10和后端板20分别设置在前侧板2和后端板3的外侧;左端板30和右端板40分别设置在电芯支架的两端;底板、前端板10、后端板20、左端板30和右端板40之间相互连接固定从而围设在电芯支架的四周和下方。进一步地,左端板30和右端板40均设置有减重孔50,有利于减轻整个电池模组的重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采用实施例一的电芯支架,使得整个电池模组装配简单、电芯1之间的间隙一致以及散热能力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