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27886发布日期:2021-07-02 21:1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2018年05月24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810510202.9,发明名称为“显示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实施例是关于一种显示技术,且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微型发光装置(light-emittingdevices,leds)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s,lcds)或有源阵列有机发光显示器(active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s,amoleds))是广泛使用于电子产品中,诸如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pdas)、电子书、投影机及手机等。

具有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通常利用一个或多个光源部件于像素区内。近来,日益考虑以led作为显示装置的光源部件。led将电能转为光能,且通常具有量子井结构以作为发光层并夹设于二个相对的掺杂半导体层之间。当改进了用于led的半导体材料,许多新的led能够更有效率地将电能转为光能。

led显示面板采用整合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tft)阵列基板的发光二极管阵列以形成显示器的像素(或子像素)。由于led的自发光特性,因此可省去背光模块。如此一来,led显示面板能够更轻薄而能获得具竞争性的优势。

相较于有机led(oled)显示装置,led显示装置更为稳定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较高的亮度及较短的响应时间。因此,led显示器逐渐为下一世代显示产品主流所采用。

尽管现行利用led作为光源部件的显示装置,然其未能完全满足所有面向。因此,在显示装置的制造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留待克服。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驱动电路,设置于基板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于驱动电路上;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的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且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以及一第二导电层,设置于上述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的上;其中第二导电层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而第一表面对应上述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且第二表面对应第一导电层外侧的一区域;以及其中第一表面的粗糙度大于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表面的粗糙度。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驱动电路,设置于基板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于驱动电路上;以及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的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且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其中发光单元的每一者包括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的一第一半导体层以及设置于第一半导体上的一第二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具有一第一表面邻近于第一导电层,且第二半导体层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为最远离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以及其中第二表面的粗糙度大于第一表面的粗糙度。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驱动电路,设置于基板上;一第一导电层,设置于驱动电路上;以及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的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且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其中发光单元的每一者包括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上的一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的一第一半导体层、设置于第一半导体层上的一第二半导体层以及设置于第二半导体层上的一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表面邻近于第一导电层,且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为最远离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以及其中第二表面的粗糙度大于第一表面的粗糙度。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绘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具有排成阵列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平面示意图。

图2-1是绘示沿图1中2-2’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2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3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4-1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4-2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4-3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4-4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5-1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5-2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6-1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6-2是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中元件标号说明:

10、10a、20、30、30a、30b、30c、40、40a、50、50a显示装置

100基板

110驱动电路

112有源层

113栅极介电层

114栅极电极

116源极电极

118漏极电极

122共同线

123第一绝缘层

124第一导电层

124a上表面

124b下表面

125第二绝缘层

125a、151a导电结构

127凹口

129接合层

130发光单元

132第一电极

132a、134a、138a、140a、152c表面

134第一半导体层

136量子井结构

138第二半导体层

140第二电极

151第三绝缘层

152第二导电层

152a、152a’第一表面

152b第二表面

155、165散射层

155a、165a粗糙表面

167散射粒子

214栅极线

216数据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制作与使用。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发明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制作及使用本发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再者,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及说明内容中是使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请参照图1及图2-1,其中图1是绘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具有排成阵列的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板平面示意图,而图2-1是绘示沿图1中2-2’线的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可为微型led显示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一基板100,其可包括玻璃、石英、塑胶、纤维、橡胶或其他透明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100可包括金属箔(metalfoil)或其他非透明材料。

如图2-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驱动电路110设置于基板1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路110包括一晶体管(例如,薄膜晶体管)设置于基板100上。举例来说,晶体管可作为用于显示区或周边区的驱动元件。

在上述这些情形中,驱动电路110包括一有源层112、一栅极介电层113、一栅极电极114、一源极电极116以及一漏极电极118。有源层112设置于基板100上且包括一通道区及位于通道区两侧的源极区及漏极区。有源层112可由非晶硅、多晶硅(例如,低温多晶硅(lowtemperaturepolysilicon,ltp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例如,氧化铟镓锌(indiumgalliumzincoxide,igz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氧化铟镓(indiumgalliumoxide,igo)、氧化铟锡锌(indiumtinzincoxide,itzo)或其他类似物)。

栅极介电层113覆盖有源层112及基板100,且具有开口而露出有源层112的源极区及漏极区。栅极介电层113可包括无机材料,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或其组合。

栅极电极114设置于栅极介电层113上,且自栅极线214(绘示于图1,也称作扫描线)延伸。栅极电极114可包括一导电材料,其范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铜、铝、金、银、钼、钨、铬、其合金及其他适合的电极材料。

源极电极116自数据线216(绘示于图1)延伸。再者,源极电极116与漏极电极118设置于栅极电极114上,且透过栅极介电层113的开口而分别电性连接至有源层112的源极区及漏极区。源极电极116与漏极电极118可包括导电材料,其范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铜、铝、金、银、钼、钨、钛、铬、其合金及其他适合的电极材料。源极电极116与漏极电极118可为一单层或具有多层结构。举例来说,源极电极116与漏极电极118为钼/铝/钼(mo/al/mo)的多层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第一绝缘层123设置于栅极介电层113上,并覆盖栅极电极114,使源极电极116及漏极电极118能与栅极电极114电性隔离。第一绝缘层123可由相同或相似于栅极介电层113的材料构成。源极电极116及漏极电极118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23上,且穿过第一绝缘层123而分别电性连接至有源层112的源极区及漏极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第二绝缘层125,第二绝缘层125具有一凹口127位于驱动电路10上方,且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23上。第二绝缘层125作为一平坦化层且覆盖源极电极116及漏极电极118。再者,第二绝缘层125可包括有机或无机绝缘材料,其范例可包括但不限于:无机材料(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金属氧化物)或有机材料(诸如,聚酰亚胺(polyimide)、丙烯酸酯(acrylate)、环氧化物(epoxy)、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聚酯纤维(polyester))。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第一导电层124顺应性设置于凹口127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24可作为一反射层且可由金属构成,其范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铝、钛、银、金、钼、铜、或合金。第一导电层124具有一上表面124a及一下表面124b,且上表面124a相对于下表面124b。第一导电层124的下表面124b透过位于第二绝缘层125内的一导电结构125a(例如,一导电插塞)而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110的漏极电极1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共同线122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25上。共同线122可由相同或相似于第一导电层124的材料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或多个发光单元130(例如,微型led)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内的第一导电层124上。在一范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二个发光单元130,如图2-1所示。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单元130的数量取决于设计需求而不限于图2-1的实施例。

至少一发光单元130相邻于第一导电层124的上表面124a。举例来说,每一发光单元130可透过一接合层129而装设于第一导电层124的上表面124a,使发光单元130经由第一导电层124及导电结构125a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110。接合层129用于透过一接合机制(例如,共晶(eutectic)合金接合)而促进发光单元130的接合,且可由合金构成,其范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铟、锡、金、银、钼、或铝。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30包括:一第一电极132透过接合层129而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4上;一第一半导体层134设置于第一电极132上;一量子井结构136设置于第一半导体层134上;一第二半导体层138设置于量子井结构136上;及一第二电极140设置于第二半导体层138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2及第二电极140分别作为发光单元130的阳极及阴极。在这些情形中,第一半导体层134及第二半导体层138分别为p型掺杂层及n型掺杂层。另外,当第一电极132及第二电极140分别作为发光单元130的阴极及阳极时,第一半导体层134及第二半导体层138也可分别为n型掺杂层及p型掺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第三绝缘层151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25上,且填入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内,使位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内的第三绝缘层151环绕发光单元130。再者,第一导电层124环绕位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内的第三绝缘层151。虽然第三绝缘层151环绕发光单元130,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露出于第三绝缘层151的上表面。第三绝缘层151可包括一有机绝缘材料,其范例可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polyimide)、丙烯酸酯(acrylate)、环氧化物(epoxy)、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聚酯纤维(polyester))。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更包括一第二导电层152设置于第三绝缘层151及至少一发光单元130上。再者,第二导电层152透过位于第三绝缘层151内的一导电结构151a(例如,一导电插塞)而电性连接至共同线122,使发光单元130的露出的第二电极140经由第二导电层152及导电结构151a而电性连接至共同线122。第二导电层152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其范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铟锌氧化物、铟锡氧化物、铟镓锌氧化物、聚(3,4-乙烯基二氧噻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聚苯乙烯撑(poly(p-phenylenevinylene))、聚吡咯(polypyrrole)、聚噻吩(polythiophene)、聚苯胺(polyaniline)、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sulfide)、或聚乙炔(polyacetylene)。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152具有一第一表面152a对应于至少一个发光单元130。举例来说,第二导电层152具有一第一表面152a对应于每一个发光单元130。再者,从上视角度来看,第二导电层152具有一第二表面152b对应于第一导电层124外侧的一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52a的粗糙度大于第二表面152b的至少一部分的粗糙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52a为粗糙表面,而第二表面152b为大体上平坦的表面,使得从上视角度来看,第二导电层152位于第一导电层124外侧的区域具有均匀一致的厚度。在这些情形中,第一表面152a的粗糙度可大于或等于3nm且小于或等于100nm。在本发明中,“粗糙度”的值是经由十点平均粗糙度法(tenpointheightofirregularities,rz)所获得,其定义为一测量长度内五个最高峰值与五个最深谷值之间平均值。

请参照图2-2,其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a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2-1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a的结构相似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1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从上视角度来看,显示装置10a的第二导电层152具有一第一表面152a’对应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内的第一导电层124。类似余图2-1的第一表面152a,第一表面152a’为粗糙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52a’的粗糙度大于或等于3nm且小于或等于100nm。

请参照图3,其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2-1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0的结构相似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1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第一导电层124的上表面124a为粗糙表面,且上表面124a的粗糙度大于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二表面152b的至少不一部分的粗糙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表面124a对应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侧壁的部分大体上为平坦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似于图2-2所示的第一表面152a’,从上视角度来看,显示装置20内的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一表面152a可对应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内的第一导电层124。

由于显示装置20内的发光单元130设置于二个相对且粗糙的表面之间,因此显示装置20的视角效能能够进一步提升。

请参照图4-1及图4-2,其分别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及30a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2-1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及30a的结构相似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1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显示装置30及30a更包括一散射层155设置于发光元件130上方的第二导电层15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155具有一粗糙表面155a相对于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一表面152a及第二表面152b。在一些实施例中,粗糙表面155a可透过图案化(使用光刻及蚀刻制程、离子轰击制程或其他适合的图案化)而获得。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155局部覆盖第二导电层152,如图4-1的显示装置30所示。举例来说,从上视角度来看,散射层155可对应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内的第一导电层124。另外,从上视角度来看,可延伸散射层155以至少覆盖共同线122,如图4-2的显示装置30a所示。在上述情形中,可延伸散射层155以覆盖全部的第二绝缘层152。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155可由无机材料(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或金属氧化物)或有机材料(诸如,聚酰亚胺(polyimide)、丙烯酸酯(acrylate)、环氧化物(epoxy)、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聚酯纤维(polyester))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155包括散射粒子(未绘示)位于其内。举例来说,这些散射粒子可为透明粒子或量子点(quantumdot)透明粒子。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粒子可由氧化硅、氮化硅或金属氧化物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具有核-壳(core-shall)结构。举例来说,量子点可包括由cdse、dte、cds、zns、znse、zno、znte、inas、inp或gap构成的核以及由zns、znse、gan或gap构成的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1及图4-2所示的显示装置30及30a的第一导电层124可具有一上表面相同或相似于图3中第一导电层124的上表面。

请参照图4-3,其分别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b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2-1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b的结构相似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1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显示装置30b更包括一散射层165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4上且位于发光单元130下方。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165具有一粗糙表面165a相对于第一导电层124的上表面124a。在一些实施例中,粗糙表面165a可透过图案化(使用光刻及蚀刻制程、离子轰击制程或其他适合的图案化)而获得。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绝缘层125的凹口127侧壁上的第一导电层124露出于散射层165。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165由相同或相似于图4-1或图4-2图所示的散射层155的材料构成。

请参照图4-4,其分别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c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4-3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c的结构相似于图4-3中显示装置30b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30b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4-3中显示装置30b的结构,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4上的散射层165环绕每一发光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举例来说,具有第一导电层124及发光单元130位于其内的凹口127可被散射层165完全填满,使每一发光单元130突出于凹口127的部分露出于散射层165。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射层165包括散射粒子167位于其内,以增加散射层165的散射能力,进而增加显示装置30c的视角效能。举例来说,散射粒子167可为透明粒子或量子点透明粒子。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粒子可由氧化硅、氮化硅或金属氧化物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具有核-壳结构。举例来说,量子点可包括由cdse、dte、cds、zns、znse、zno、znte、inas、inp或gap构成的核以及由zns、znse、gan或gap构成的壳。

请参照图5-1,其分别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0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2-1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的结构相似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1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发光单元130的第一电极132具有一表面132a邻近于第一导电层124且面向第一导电层124的上表面124a。再者,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具有一表面140a邻近于第二导电层152,相对于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一表面152a,且为最远离第一导电层124的表面。表面140a的粗糙度大于表面132a的粗糙度。如此一来,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一表面152a及下方第二电极140的表面140a能够增加来自发光单元130的光线的视角,进而增加显示装置40的视角效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的第一导电层124具有一上表面124a相同或相似于图3的上表面124a。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似于图4-1、4-2、4-3及4-4分别所示的显示装置30、30a、30b及30c,显示装置40可更包括设置于发光单元130上方的第二导电层152上的一散射层155(如图4-1及4-2所示),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4上且位于发光单元130下方的一散射层165(如图4-3及4-4所示)。

请参照图5-2,其分别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0a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5-1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a的结构相似于图5-1中显示装置4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4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5-1中显示装置40的结构,显示装置40a中具有大体上平坦的表面152c的第二导电层152覆盖每一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亦即,显示装置40a中的第二导电层152并未具有图5-1所示的第一表面152a。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a的第一导电层124可具有一上表面124a相同或相似于图3所示的上表面124a。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a中不具有第一表面152a(如图5-1所示)的第二导电层152覆盖每一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在上述情形中,相似于图4-1、4-2、4-3及4-4分别所示的显示装置30、30a、30b及30c,显示装置40a可更包括设置于发光单元130上方的第二导电层152上的一散射层155(如图4-1及4-2所示),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4上且位于发光单元130下方的一散射层165(如图4-3及4-4所示)。

请参照图6-1,其分别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50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2-1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的结构相似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1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图2-1中显示装置10的结构,发光单元130的第一半导体层134具有一表面134a邻近于第一电极132。再者,发光单元130的第二半导体层138具有一表面138a邻近于第二电极140且为最远离第一导电层124的表面。表面138a的粗糙度大于表面134a的粗糙度。如此一来,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一表面152a及下方第二半导体层138的表面138a能够增加来自发光单元130的光线的视角,进而增加显示装置50的视角效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50中每一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可具有一粗糙表面邻近于第二导电层152,且第一电极132具有一表面邻近于第一导电层124。第二电极140的粗糙表面及第一电极132的表面可分别相同或相似于图5-1或图5-2所示的表面140a及132a。如此一来,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一表面152a、第二电极140的粗糙表面及第二半导体层138的表面138a能够增加来自发光单元130的光线的视角,进而增加显示装置50的视角效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50的第一导电层124可具有一上表面124a相同或相似于图3所示的上表面124a。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似于图4-1、4-2、4-3及4-4分别所示的显示装置30、30a、30b及30c,显示装置50可更包括设置于发光单元130上方的第二导电层152上的一散射层155(如图4-1及4-2所示),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4上且位于发光单元130下方的一散射层165(如图4-3及4-4所示)。

请参照第6-2图,其分别绘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50a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第6-1图的部件是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50a的结构相似于第6-1图中显示装置50的结构,因而与显示装置50具有相同的优点。而不同于第6-1图中显示装置50的结构,显示装置50a中具有大体上平坦的表面152c的第二导电层152覆盖每一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亦即,显示装置50a中的第二导电层152并未具有第6-1图所示的第一表面152a。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50a中每一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可具有一粗糙表面邻近于第二导电层152,且第一电极132具有一表面邻近于第一导电层124。第二电极140的粗糙表面及第一电极132的表面可分别相同或相似于图5-1或图5-2所示的表面140a及132a。如此一来,第二导电层152的第一表面152a、第二电极140的粗糙表面及第二半导体层138的表面138a能够增加来自发光单元130的光线的视角,进而增加显示装置50a的视角效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50a的第一导电层124可具有一上表面124a相同或相似于图3所示的上表面124a。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50a中不具有第一表面152a(如图5-1所示)的第二导电层152覆盖每一发光单元130的第二电极140。在上述情形中,相似于图4-1、4-2、4-3及4-4分别所示的显示装置30、30a、30b及30c,显示装置50a可更包括设置于发光单元130上方的第二导电层152上的一散射层155(如图4-1及4-2所示),或者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4上且位于发光单元130下方的一散射层165(如图4-3及4-4所示)。

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从上视角度来看,第二导电层具有一粗糙表面对应至少一个发光单元或是第二绝缘层的凹口内的第一导电层,因此来自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粗糙表面下方发光单元的光线的视角得以增加,进而提供较佳的视角效能。

再者,由于从上视角度来看,第二导电层具有一大体上平坦的表面对应第一导电层外侧的区域,因此可避免或缓和第二导电层邻近导电结构(其电性连接至共同线)发生破裂。如此一来,可在第二导电层与共同线之间形成较佳的电性连接,进而增加显示装置的可靠度。

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第一导电层具有粗糙的上表面或者被具有粗糙表面的散射层覆盖,因此发光单元设置于二个相对的粗糙表面之间。如此一来,显示装置的视角效能能够进一步提升。

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从上视角度来看,具有粗糙表面的散射层(其对应于第二绝缘层的凹口内的第一导电层)覆盖第二导电层,因此显示装置的视角效能能够进一步提升。

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从上视角度来看,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及/或第二半导体层具有粗糙的上表面,因此显示装置的视角效能能够进一步提升。

以上概略说明了本发明数个实施例的特征,使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对于本发明的型态可更为容易理解。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了解到可轻易利用本发明作为其它制程或结构的变更或设计基础,以进行相同于此处所述实施例的目的及/或获得相同的优点。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理解与上述等同的结构并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内,且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