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开关装置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64972发布日期:2022-05-18 00:4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切换开关装置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切换开关装置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背景技术:

2.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是一种常见的低压电器,常用于机场,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配电场合,用于两路电源的切换,保证在供电过程中常用电源出现故障时,迅速切换至备用电源,保证负载端的正常供电。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现代供配电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需满足负载种类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作为一种应用于关键场合的电源端的配电电器。
4.相关技术中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设有三个工作位置,包括常用电源合闸位置、备用电源合闸位置以及双分位置(两路电源断开位置);其在正常工作切换电源时,可在双分位置停留一段时间,避免冲击电流对主电路负载和转换开关电器的冲击,同时该三工位转换开关电器还可以实现消防急停功能,当上述重要场合发生火灾等极端异常情况时,可以接受指令快速快切断火灾场所两路供电电源,保证消防安全;然而,该种具有三工位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需要在切换开关装置中布置两组触头,分别负责抵接常用电源触头组件和备用电源触头组件,同时控制及操作系统需对应布置两组方轴和传动件,以带动上述动触头转动,成本相对较高,结构复杂和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相关技术中切换开关装置需要用到两组触头,成本相对较高,结构复杂和体积较大,提供一种切换开关装置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切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壳体、分别设于所述绝缘壳体上的常用电源触头组件、备用电源触头组件、负载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以及摇臂;
7.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支座、分别与所述支座及所述摇臂连接的u型连杆、设置在所述支座内的动触头导电排和第一弹性组件、分别设于所述支座外壁在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第一转轴;
8.所述动触头导电排前部伸出所述支座外且设于所述常用电源触头组件与备用电源触头组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从第二方向所述穿设于支座且与所述动触头导电排的后部固定连接;所述动触头导电排的后部还与所述负载触头组件固定连接;
9.所述摇臂带动所述支座及所述动触头导电排以所述第一转轴为基点进行转动;所述动触头导电排配置为根据所述摇臂转动方向,抵接所述常用电源触头组件或备用电源触头组件、或均不抵接该两者;
10.且在所述动触头导电排抵接对应触头组件后其前端或尾端相对于所述支座翘起,
作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使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向所述动触头导电排反施加用于抵接对应触头组件的作用力。
11.优选地,所述支座顶部向内凹陷形成用于装载所述动触头导电排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一侧槽壁贯穿形成供所述动触头导电排伸向至所述常用电源触头组件和备用电源触头组件之间的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凹槽中邻近所述第一开口的底槽壁向支座底部倾斜设置;所述支座的底部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用于装载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一弹性件、第一螺栓以及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栓从所述支座底部伸入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动触头导电排后部后与第一螺母固定连接以锁紧于支座内;
13.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槽壁之间留有供动触头导电排转动的活动空间。
14.本发明还构造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触头系统及用于控制所述触头系统在电源失效时切换的控制及操作系统;所述触头系统包括若干切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切换开关装置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切换开关装置;所述控制及操作系统设有伸入所述切换开关装置以与其摇臂固定连接的第一传动轴。
15.优选地,所述控制及操作系统包括操作壳体、分别设于所述操作壳体内的第一侧板、用于驱使所述触头系统切换至合闸位置的合闸机构、用于切换所述触头系统至常用电源合闸位置或备用电源合闸位置的换向机构及分别与所述合闸机构及换向机构电连接以控制该两者工作的电路机构;
16.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y型开口;所述合闸机构部分结构穿过所述y型开口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连接,且可在所述y型开口内位移以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所述换向机构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y型开口的邻边位置,其在所述电路机构的控制下改变所述合闸机构部分结构在所述y型开口内的位移轨迹。
17.优选地,所述合闸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连接的第一抵接组件,及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另一侧的第一电磁驱动组件、l型活动组件以及穿过所述第一侧板以分别连接所述l型活动组件和所述第一抵接组件的第一联动组件;
18.所述l型活动组件设有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电磁驱动组件设有伸向且固定连接所述l型活动组件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可做轴向往复位移,其与所述第二转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电磁驱动组件还与所述电路机构电连接;
19.所述第一电磁驱动组件提供所述l型活动组件以所述第二转轴为基点转动的动能,并在通过所述第一联动组件传动至所述第一抵接组件,致使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
20.优选地,所述y型开口呈y型;所述y型开口包括低位孔、以及自所述低位孔向其上方分岔延伸的第一延伸孔、第二延伸孔。
21.优选地,所述换向机构包括换向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轴以及与所述电路机构电连接的第二电磁驱动组件;
22.所述换向件包括通过所述第三转轴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换向主体、指向所述y型开口的指向部以及通过所述换向主体与所述指向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指向部的端部可投影于所述y型开口上;
23.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中部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该第二转动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部及第二电磁驱动组件;
24.所述第二电磁驱动组件提供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的动能,以带动所述指向部指向于所述第一延伸孔或所述第二延伸孔。
25.优选地,所述控制及操作系统还包括锁扣机构,用于在所述l型活动组件转动至合闸位置时锁住所述l型活动组件;
26.所述锁扣机构包括与所述电路机构电连接的第三电磁驱动组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第四转轴、穿设于所述第四转轴的第三转动件、及伸向所述l型活动组件的锁扣件;所述锁扣件一端穿设固定第四转轴的外周壁,其另一端设有呈卡槽状的钩型部;所述l型活动组件转动至合闸位置时抵接所述钩型部;
27.所述第三电磁驱动组件提供所述第三转动件以所述第四转轴为基点转动的动力,带动所述锁扣件转动以松脱开所述l型活动组件。
28.优选地,所述控制及操作系统还包括手动操作机构;所述手动操作机构包括用于手动控制所述换向机构的第一按压组件、及用于手动控制所述合闸机构的拨动组件。
29.实施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通过采用单组触头组和单根传动轴传动,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廉和体积较小,可实现三个工作位置切换,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可靠性高,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和减少开关整体体积;
30.同时,利用动触头导电排在不同合闸位置时相对于支座的位置变化,对第一弹性组件产生使动触头导电排抵接对应触头组件的弹性势能,可稳靠地使动触头导电排抵接对应的触头组件;可提高耐受短路故障电流性能和短路电流耐受能力。
附图说明
31.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32.图1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图1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的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的动触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37.图6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的支座的剖视图;
38.图7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的动触头组件在抵接常用电源触头组件时的剖视图;
39.图8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的动触头组件在抵接备用电源触头组件时的剖视图;
40.图9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处于常用电源合闸位置时的内部结构图;
41.图10是本发明切换开关装置处于备用电源合闸位置时的内部结构图;
42.图11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控制与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3.图12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合闸机构和换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3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略去第一横杆的合闸机构和换向机构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4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换向机构和锁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5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换向机构和l型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6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锁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7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常用电源合闸位置时第一抵接组件与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8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双分位置时第一抵接组件与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9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备用电源合闸位置时第一抵接组件与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0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双分位置时合闸机构与锁扣机构之间的剖视图;
52.图21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合闸位置时合闸机构与锁扣机构配合的剖视;
53.图22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在切换常用电源合闸位置过程中时换向机构与第一侧板的剖视图;
54.图23是本发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备用电源合闸位置时换向机构与第一侧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6.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7.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58.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所述第一方向指代单个切换开关装置整体的宽度方向,或是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整体的长度方向;即图1中所示直线x的箭头指向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指代单个切换开关装置整体高度方向,或是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整体的高度方向;即图1中所示直线z的箭头指向方向。所述第三方向指代单个切换开关装置整体的长度方向,或是自动
转换开关电器整体的宽度方向;即图1中所示直线y的箭头指向方向。
59.如图1-图23所示,本发明示出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廉和体积较小,采用单组触头组和单根传动轴传动,可以实现常用电源合闸位置、备用电源合闸位置、双分位置三个工作位置,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可靠性高。同时相对于相关技术,触头转换时间相较于相关技术大幅度缩短,性能可靠,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和减少开关整体体积,满足现代化供电系统快速切换供电电源的供电场合需求。
60.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触头系统、以及控制及操作系统200;触头系统用于连接常备电源及负载,控制及操作系统200通过与触头系统连接以在常用电源失效时自动切换至备用电源或备用电源失效时自动切换至常用电源,还可以实现“中间停留”、“消防联动”等功能,即切换至均不与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接触的位置。
61.进一步地,触头系统包括多极拼接而成的切换开关装置101,其通过长螺钉将若干切换开关装置101与控制及操作系统200连接,构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62.如图3所示,单个切换开关装置101包括绝缘壳体11、分别设于绝缘壳体11内的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备用电源触头组件13、负载触头组件18、灭弧室14、动触头组件15以及摇臂16。
63.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设于备用电源触头组件13的上方;且其两者之间留有供动触头组件15部分机构伸入及转动的空间;动触头组件15根据摇臂16的转动方向抵接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或备用电源触头组件13,以接入常备电源。需要说明的是,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备用电源触头组件13、负载触头组件18可参考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细说。另外,常备电源是常用电源或备用电源的简称,常备电源的切换是指常用电源切换至备用电源,抑或者由备用电源切换至常用电源的简略说法,下文沿用上述简称及简略说法以简明地描述本技术方案。
64.摇臂16与控制及操作系统200连接,具体为控制及操作系统200中的第一传动轴27伸入切换开关装置101以穿设固定于摇臂16中,使摇臂16跟随第一传动轴27转动。
65.动触头组件15分别与摇臂16、负载触头组件18连接,且可跟随摇臂16在绝缘壳体11内转动;根据摇臂16转动方向可抵接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或备用电源触头组件13,实现常备电源合闸;
66.灭弧室14设于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和备用电源触头组件13的周边,以在切断电源后能迅速熄弧并抑制电流,避免事故和意外的发生。灭弧室14的构成可参考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细说。
67.进一步地,动触头组件15包括支座51、设置在支座51内的动触头导电排52、第一弹性组件53、分别设于支座51外壁在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第一转轴54、分别与支座51及摇臂16连接的u型连杆55。
68.支座51上设有用于装载动触头导电排52的第一凹槽511,具体为支座51顶部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凹槽511,第一凹槽511一侧槽壁贯穿形成第一开口,使动触头导电排52的前部通过第一开口延伸至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和备用电源触头组件13之间,在第一凹槽511中邻近第一开口的底槽壁512向支座51底部倾斜设置,可使动触头导电排52的后部尾端在抵接常用电源触头组件12翘起;另外,动触头导电排52呈长条型结构,其前端在第二方向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常用动触点521和备用动触点522,其后部设有供第一弹性组件53穿设的
第二通孔523,以固定动触头导电排52于第一凹槽511内。支座51还设有用于装载第一弹性组件53的第二凹槽513,具体为支座51底部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槽513,第二凹槽513内设有连通第一凹槽511的第一通孔514。
69.第一弹性组件53包括第一弹性件531、第一螺栓532以及第一螺母533。第一弹性件531设于第二凹槽513内,第一螺栓532从支座51底部伸入并依次穿过第二凹槽513、第一弹性件531、第一通孔514、动触头导电排52后部的第二通孔523,后通过第一螺母533锁紧于支座51内;第一螺母533抵接于动触头导电排52的顶壁。第一螺母533与第一凹槽511的底壁之间留有供动触头导电排52转动的活动空间。可选地,第一弹性件531为第一压缩弹簧。
70.u型连杆55一端连接于摇臂16,u型连杆55另一端连接支座51的侧壁上;u型连杆55连接于支座51的连接位置与其连接于摇臂16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转轴54的同一侧方向,参照图9-图10,在摇臂16顺时针转动时支座51跟随顺时针转动,在摇臂16逆时针转动时支座51跟随逆时针转动。
71.另外,动触头导电排52还与通过软连接件17与负载触头组件18连接,软连接件17可为铜软连接。
72.可以理解地,参照图3-图10,切换开关装置101在双分位置时,动触头导电排52整体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511的底槽壁平行;
73.在切换开关装置101从双分位置切换至常用电源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控制及操作系统200控制摇臂16顺时针转动,支座51在u型连杆55的牵引下以第一转轴54为基点跟随顺时针转动;设于支座51内的动触头导电排52同样顺时针转动,直至抵接常用电源静触头组件;此时在常用电源静触头组件的作用力下动触头导电排52相对于支座51逆时针转动,即动触头导电排52的尾端相对于第一凹槽511翘起,动触头导电排52的前部抵接第一凹槽511中邻近第一开口的倾斜槽壁,带动第一螺栓532及第一螺母533向上位移,在第一螺栓532头部以及第二凹槽513的槽壁的作用下,第一弹性件531处于压缩状态,提供常用动触点521与常用电源静触头组件接触的触头压力,防止遭遇短路故障时动触点容易与静触头组件断开连接产生高温高热的电弧,提高耐受短路故障电流性能和短路电流耐受能力。
74.同理,在切换开关装置101从双分位置切换至备电源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支座51及动触头导电排52逆时针转动,直至抵接备用电源静触头组件;此时在备用电源静触头组件的作用力下动触头导电排52相对于支座51顺时针转动,即动触头导电排52前端相对于第一凹槽511翘起,动触头导电排52的尾端抵接第一凹槽511底槽壁,带动第一螺栓532及第一螺母533向上位移,在第一螺栓532头部以及第二凹槽513的槽壁的作用下,第一弹性件531处于压缩状态,提供备用动触点522与备用电源静触头组件接触的触头压力。
75.如图11-图23所示,控制及操作系统200包括操作壳体21、分别设于操作壳体21内的第一侧板22、合闸机构23、换向机构24、电路机构25。
76.电路机构25分别与换向机构24及合闸机构23电连接,以控制器两者启动工作;合闸机构23用于驱使触头系统切换至合闸位置;第一侧板22垂直设置在操作壳体21的底部,其上设有y型开口,该y型开口可配合换向机构24,一并控制触头系统切换至常用电源合闸位置或备用电源合闸位置。
77.进一步地,y型开口包括低位孔221、以及自低位孔221向其上方分岔延伸的第一延伸孔222、第二延伸孔223;第一延伸孔222及第二延伸孔223的延伸方向连接呈夹角设置。在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开关232设于y型开口在第一延伸孔222的一侧,第二位置开关233设于y型开口在第二延伸孔223的一侧。
78.合闸机构23包括设于第一侧板22一侧的第一位置开关232、第二位置开关233、第一抵接组件236,以及设于第一侧板22相对一侧的第一电磁驱动组件235、第一联动组件234、l型活动组件231;
79.第一位置开关232及第二位置开关233分别设于第一侧板22的侧壁上,且其两者分别与电路机构25电连接。第一抵接组件236位于第一位置开关232及第二位置开关233之间,根据摆动方向可抵接并触发第一位置开关232或第二位置开关233,第一位置开关232在被抵接时反馈常用电源合闸信号,第二位置开关233在被抵接时反馈备用电源合闸。l型活动组件231设有第二转轴2311,其可以第二转轴2311为基点进行转动。第一电磁驱动组件235与l型活动组件231固定连接,由第一电磁驱动组件235提供l型活动组件231转动的动力。第一抵接组件236通过第一联动组件234与l型活动组件231连接,在l型活动组件231转动时传动至第一抵接组件236使其摆动。第一联动组件234部分结构穿设于第一侧板22上的y型开口,配合换向机构24控制第一抵接组件236摆动的方向。同时,第一抵接组件236还与第一传动轴27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轴27根据第一抵接组件236摆动方向以自身中轴线为基点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80.进一步地,第一电磁驱动组件235整体沿第三方向延伸,其包括中空的第一柱体2356、第一横杆2353、第一固定件2354、以及设于第一柱体2356内的第一线圈、第一磁轭、第一静铁芯2351、第一动铁芯2352和第二弹性件2355;具体地,第一线圈与电路机构25电连接;第一静铁芯2351、第一动铁芯2352、第一磁轭设于第一线圈内;第一静铁芯2351固定在第一磁轭上;在第一静铁芯2351与第一动铁芯2352的相对外壁分别凹陷,形成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在第一静铁芯2351抵接于第一动铁芯2352时第三凹槽与第四凹槽构成作用于第二弹性件2355的限制空间,该限制空间的长度小于第二弹性件2355的原始长度。第一柱体2356及l型活动组件231分别设于第一横杆2353在第三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横杆2353部分结构设于第一柱体2356内,其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动铁芯2352,其另一端依次穿设于第一动铁芯2352、第二弹性件2355、第一静铁芯2351后与第一固定件2354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2354用于固定连接l型活动组件2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第一磁轭与对应铁芯的相对位置及其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细说。
81.可以理解地,电路机构25控制第一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第一动铁芯2352在磁力的作用下向第一静铁芯2351方向位移且抵接于第一静铁芯2351,设于限制空间内的第二弹性件2355受到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的槽壁的作用力,处于压缩状态;同时,第一动铁芯2352带动第一横杆2353及第一固定件2354沿第一动铁芯2352位移方向进行位移,进而推动l型活动组件231以第二转轴2311为基点进行转动。电路机构25控制第一线圈断电,第二弹性件2355因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而恢复至原始状态,该第二弹性件2355的弹力驱使第一动铁芯2352远离第一静铁芯2351,同时l型活动组件231以第二转轴2311为基点以反方向进行转动,恢复至原位。参照图20-图21,第一动铁芯2352与l型活动组件231设于第一静铁芯2351在第三方向的相对两侧,具体为第一动铁芯2352设于第一静铁芯2351的左侧,l型活动组件231设于第一静铁芯2351的右侧;在第一线圈通电时,第一动铁芯2352向右位移,带动第一横杆2353及第一固定件2354向右位移,进而带动l型活动组件231以第二转轴2311为基点顺
时针转动。在第一线圈断电时,第一动铁芯2352向左位移,带动第一横杆2353及第一固定件2354向左位移,进而带动l型活动组件231以第二转轴2311为基点逆时针转动,使l型活动组件231复位。
82.进一步地,l型活动组件231包括第一连杆2312、第二连杆2313、第二转轴2311、两个l型件2314。两个l型件2314呈对称设置,单个l型件2314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短边部、以及沿第三方向延伸的长边部。第一连杆231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l型件2314的长边部;第二连杆2313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l型件2314的短边部;且第一固定件2354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杆2313的外周壁上,其两者处于同一高度设置。第二转轴2311一端固定在第一侧板22上,其另一端依次穿过两个l型件2314的折点位置,使两个l型件2314可转动连接于该第二转轴2311上。
83.进一步地,第一联动组件234设于l形活动组件靠近第一侧板22的一侧,其包括穿过第一侧板22以伸向第一抵接组件236的第一联动杆2341及第二联动杆234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联动杆2341及第二联动杆2342的第一连接件2343。具体地,第一联动杆2341设于第二联动杆2342的上方;第一联动杆2341穿过第一侧板22上的y型开口与第一抵接组件236固定连接;第二联动杆2342设于第一连杆2312的延伸轨迹上且其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杆2312,第二联动杆2342另一端穿过设于第一侧板22上的第一方孔224与第一抵接组件236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孔224留有足够供第二联动杆2342位移的空间大小。
84.可以理解地,第二联动杆2342可以是或看作第一连杆2312穿过第一侧板22与第一抵接组件236连接的延伸部;在l型活动组件231以第二转轴2311为基点转动时,其第一连杆2312相对于操作壳体21底部被抬起,带动第一联动杆2341在y型开口中沿y型开口与换向机构24部分结构所构成的路径中位移,使第一抵接组件236根据第一联动杆2341位移路径控制第一传动轴27的转动方向,同时抵接第一位置开关232或第二位置开关233。
85.进一步地,第一抵接组件236包括第二连接件2361、第一横板2362以及第一转动件2363。第二连接件2361与第一连接件2343对称设置在第一侧板22的相对两侧,第二连接件2361一端连接第二联动杆2342穿过第一侧板22的一端,第二连接件2361另一端连接第一联动杆2341穿过第一侧板22的一端。第一横板236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件2361连接第一联动杆2341的一端以及第一转动件2363。第一转动件2363还与第一传动轴27固定连接,具体为第一传动轴27垂直穿过第一转动件2363与第一侧板22可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27设于第一转动件2363与第一横板2362的连接点的上方。
86.可以理解地,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双分位置时,第一联动杆2341处于低位孔221内;当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从双分位置切换至常用电源合闸位置或者备用电源合闸位置的过程中,l形活动组件转动,其第一连杆2312带动第一联动杆2341位移,在换向机构24的作用下第一联动杆2341可从低位孔221向第一延伸孔222或第二延伸孔223位移;在位移过程中第二连接件2361带动第一横板2362、及第一转动件2363连接第二连接件2361的一端位移;同时第一横板2362连接第二连接件2361的一端抵接触发第一位置开关232,或者第一转动件2363连接第二连接件2361的一端抵接触发第二位置开关233。
87.如图15、图22及图23所示,换向机构24包括换向件241、第二转动件243、第二电磁驱动组件244以及第三转轴242。换向件241设于第一侧板22在y型开口的邻近位置,其包括换向主体2411、指向部2412以及第一连接部2413,换向主体2411通过第三转轴242可转动连
接在第一侧板22上;指向部2412用于限制第一联动件在y型开口中的位移轨迹,其设有可投影于y型开口上的尖端,该尖端配置为在第二电磁驱动组件244通电时从原偏向其一延伸孔,转动变换至另一延伸孔。第一连接部2413伸向第二转动件243以与其连接。第二转动件243设于换向主体2411指向部2412的上方,该中部与第一侧板22可转动式连接,第二转动件243可以该中部为基点进行转动;另外,第二转动件243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413,其另一端连接与第二电磁驱动组件244连接;第二转动件243中部与第一连接部2413分别设于第三转轴242在第三方向的相对两侧。
88.第二电磁驱动组件244整体沿第二高度延伸,其包括中空的第二柱体2441、第二线圈、第二磁轭、第二静铁芯2442、第二动铁芯2443、第二固定件2444以及第三弹性件2445;第二线圈、第二磁轭以及第二动铁芯2443设于第二柱体2441内;第二动铁芯2443呈长杆状,其部分结构设于第二柱体2441内且位于第二静铁芯2442的上方,其另一部分结构伸出第二柱体2441穿过第三弹性件2445与第二固定件2444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2444的外径大于第三弹性件2445的外径,第二固定件2444的侧壁还与第二转动件243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线圈、第二磁轭与对应铁芯的相对位置及其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细说。
89.可以理解地,参照图22、图23,第二线圈在未通电时,受第三弹性件2445的作用下,换向件241的指向部2412偏向第一延伸孔222和第二延伸孔223该两者之一。电路机构25控制第二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第二动铁芯2443在磁力的作用下向第二静铁芯2442方向位移,第三弹性件2445因受到第二柱体2441的外壁以及第二固定件2444的作用力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固定件2444相对第二柱体2441向下位移,带动第二转动件243以其中部为基点进行转动,换向件241以第三转轴242为基点转动,指向部2412从原偏向于第一延伸孔222和第二延伸孔223该两者之一,变为该两者之另一。通过改变指向部2412的偏向方向,可控制第一联动件在y型开口中的位移轨迹,从而控制第一传动轴27的转动方向。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指向部2412配置为在无受到外力状态时偏向于第二延伸孔223,在受到第二电磁驱动组件244作用下偏向于第一延伸孔222。
90.可选地,第一侧板22还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挡板225,该第一挡板225设于换向机构24的上方,用于抵接第二转动件243以限制第二转动件243的转动角度,防止指向部2412偏向过度以及妨碍第一联动件位移。
91.更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控制及操作系统200还包括锁扣机构26,该锁扣机构26用于在l型活动组件231转动至合闸位置时锁住l型活动组件231,使整个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保持合闸状态。
92.锁扣机构26包括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第三转动件263、第四转轴264及锁扣件262;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与电路机构25电连接,由电路机构25控制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的工作状态;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与设于其上方的第三转动件263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第三转动件263的另一端与第四转轴264一端固定连接;第四转轴264与第三转动件263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第四转轴264另一端通过第三转轴242连接于第一侧板22上。锁扣件262一端穿设固定于第四转轴264上,其另一端设有钩型部2621,用于在l型活动组件231转动至合闸位置时钩锁住第一连杆2312。在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工作时驱动第三转动件263转动,并通过第四转轴264传动至锁扣件262,令锁扣件262以第四转轴264为基点进行转动。
93.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包括中空的第三柱体2611、第三线圈、第三磁轭、第三静铁
芯2612、第三动铁芯、第三固定件2614以及第四弹性件2613;第三线圈、第三磁轭以及第三动铁芯设于第三柱体2611内;第三动铁芯呈长杆状,其部分结构设于第三柱体2611内且位于第三静铁芯2612的上方,其另一部分结构伸出第三柱体2611穿过第四弹性件2613与第三固定件2614固定连接;第三固定件2614的外径大于第四弹性件2613的外径,第三固定件2614的侧壁还与第三转动件263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线圈、第三磁轭与对应铁芯的相对位置及其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细说。
94.可以理解地,如图20、图21所示,l形活动组件转动时,第一连杆2312被抬起顺势落在钩型部2621中,实现锁扣功能;若电路机构25控制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通电工作,第三静铁芯2612克服第四弹性件2613的反力靠近第三动铁芯,拉动第三固定件2614及第三转动件263一端向下位移,通过第三转动件263传动至锁扣件262以第四转轴264为基点逆时针转动一小段距离,第一连杆2312若没有受到第一电磁驱动组件235则会回落至原始位置。
95.优选地,控制及操作系统200还包括手动操作机构28,其包括用于手动控制换向机构24的第一按压组件281、用于手动控制锁扣机构26的第二按压组件282以及用于手动控制合闸机构23的拨动组件283。
96.进一步地,第一按压组件281设于第二电磁驱动组件244的上方,其包括第一按钮以及第一弹簧;第一按钮可设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操作壳体21上,其底部还设有供第一弹簧穿设的第一支杆,用户可手动按压第一按钮以推动第二动铁芯2443向第二静铁芯2442方向位移,实现换向功能。
97.第二按压组件282设于第三转动件263靠近第三电磁驱动组件261的一端的上方,其包括第二按钮以及第二弹簧;第二按钮可设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操作壳体21上,其底部还设有供第二弹簧穿设的第二支杆,用户可手动按压第二按钮以推动第三动铁芯向第三静铁芯2612方向位移,以松开锁扣件262和l型活动组件231。
98.拨动组件283包括第一拨片2831,以及沿第二转轴2311延伸方向向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外延伸的第五转轴2832;第五转轴28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拨片2831以及l型件2314固定连接;用户可手动转动第一拨片2831以控制l型活动组件231转动。
99.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远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