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接插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4173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70]电气接插件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屏蔽罩(shield case) 30,触头40,以及夹紧件50。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20可以形成为一体,作为单一壳体构成。另外,可以不设有屏蔽罩30。
[0071]第一壳体10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壳体10包括设在左右侧壁、从后端延伸到前方的一对导向部12,从一对导向部12的下端延伸到下方、固定在电路基板P的脚部13,以及设在前方侧、插入对方侧接插件的开口 14。在第一壳体10的后方壁,按所设定间隔配列设置用于将触头40导出到外部的多个开口 11。第一壳体10包括对置面15,当载置在电路基板P时,该对置面15与电路基板P对置。
[0072]第二壳体20—体地设有本体部22和突出部21,所述本体部22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载置在电路基板P,所述突出部21从本体部22朝前方突出。当第二壳体20安装到电路基板P时,突出部21从电路基板P朝前方突出,成为能与对方侧接插件嵌合(参照图4至图6)。在此,对方侧接插件的嵌合方向为I轴负方向。
[0073]本体部22包括对置面23,当载置在电路基板P时,该对置面23与电路基板P对置。在第二壳体20,设有从左右对置面23朝下方直线状延伸的一对卡定部19。卡定部19在下方前端设有卡定爪,与第一壳体10的导向部12卡合。通过导向部12和卡定部19卡合,成为卡定部19的卡定爪的上端和导向部12的下端抵接的状态。
[0074]在本体部22,形成由上面朝下方切设的槽部26,以及使得槽部26的底部上下方向贯通、与槽部26连通的贯通孔27。在本体部22,伴随本体部22和突出部2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不同,形成抵接部16。
[0075]在突出部21,形成开口 24以及与插入到开口 24的对方侧接插件卡合的卡合片25。开口 24为了使得第一壳体10的开口 14露出到前方,在前后方向贯通,且设有由框部18围住的窗部。
[0076]在第二壳体20的后方,通过形成后方壁28a以及从后方壁28a凹向前方侧的后方壁28b,形成凹部17。
[0077]屏蔽罩30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切加工形成,且沿着第一壳体10的外形形状弯曲,安装在第一壳体10。在屏蔽罩30,设有冲切金属板朝下方弯曲的舌片31,从左右侧壁部朝下方直线状延伸的一对脚部32,以及从左右后端朝内侧弯曲的弯曲部33。当将屏蔽罩30安装到第一壳体10时,舌片31局部突出到开口 11的内部。一对脚部32锡焊在电路基板P固定。
[0078]屏蔽罩30通过脚部32的后端和第一壳体10的导向部12的前端抵接,且在导向部12的上方,弯曲部33和第一壳体10的后方面抵接,固定在第一壳体10。当通过嵌合到电气接插件I的对方侧接插件的导电端子和触头40进行信号交接时,屏蔽罩30抑制噪声对于信号的叠加。
[0079]触头40是将导电性金属板冲切为细长带状,弯曲形成,安装在第一壳体10。触头40包括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一连接部41露出到开口 14内部,与对方侧接插件的没有图示的导电端子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从第一壳体10的开口 11朝后方外部突出,锡焊在电路基板P的导电部Q (参照图5及图6)。
[0080]第二连接部42配置在第二壳体20的后方壁28a的前方侧。第二连接部42通过突出到第二壳体20的后方壁28b的后方侧,且将凹部17设在第二壳体20,当锡焊在电路基板P的导电部Q时,成为能从上方视认。
[0081]第二连接部42由于配置在第二壳体20的后方壁28a的前方侧,因此,能通过左右的后方壁28a极力防止因将电气接插件I安装在电路基板P时等施加的外力引起的第二连接部42的变形,同时,能减小电气接插件I相对电路基板P的安装面积。
[0082]夹紧件50由黄铜等比重大的材料形成。夹紧件50压入到第二壳体20的槽部26保持在第二壳体20。夹紧件50通过锡焊固定在电路基板P。夹紧件50兼用用于将第二壳体20固定在电路基板P的部件,以及用于使得重心位置偏于后方的部件。由此,没有必要设置用于调整重心位置的新部件,因此,不会增加零件数,能抑制制造成本增大。
[0083][夹紧件的构成]
[0084]一边参照图8至图10 —边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夹紧件50的构成。
[0085]夹紧件50包括保持在第二壳体20的保持部60,从保持部60朝下方直线状延伸的脚部51,以及从保持部60朝后方延伸的延伸部54。夹紧件50通过弯曲单一的金属板,使得保持部60、脚部51、以及延伸部54形成为一体。由此,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将夹紧件50设为一个零件,与以往相比,能减少零件数,因此,能降低制造成本。
[0086]保持部60由多个侧壁部52a、52b、连结侧壁部52a和侧壁部52b的连结部53、从侧壁部52a的后端弯曲使得与连结部53相对的端部55、以及从侧壁部52b的后端弯曲使得与连结部53相对的端部56构成。
[0087]延伸部54包括露出到第二壳体20的本体部22的上面、且沿着上面平坦的平坦部57,从平坦部57朝下方弯曲的弯曲部58,以及从弯曲部58朝左右延伸的前端部59。
[0088]脚部51从多个侧壁部52a、52b的各自朝下方直线状延伸。脚部51从上方插入第二壳体20的贯通孔27,通过贯通上述贯通孔27,从对置面23朝下方突出,通过锡焊固定在电路基板P。一对脚部51具有比从对置面23朝下方突出的第一壳体10的一对脚部13的左右方向的间隔、以及屏蔽罩30的一对脚部32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大的左右方向的间隔,从对置面23朝下方突出。脚部51为板状,因此,能将电路基板P中的固定脚部51时的区域设为最小限度。
[0089]侧壁部52a的前端与连结部53连接,后端与端部55连接。侧壁部52b与侧壁部52a相对,同时,其前端与连结部53连接,后端与端部56连接。侧壁部52a、52b保持在第二壳体20,使得板宽方向成为与对方侧接插件的嵌合方向平行。
[0090]连结部53位于侧壁部52a、52b、端部55、以及端部56的前方侧,保持在第二壳体20,使得板宽方向成为与左右方向平行。
[0091]平坦部57通过从连结部53朝后方弯曲形成。平坦部57配置在第二壳体20,使得与第二壳体20的上面平行,且与第二壳体20的上面的保持面29(参照图1)抵接,露出到第二壳体20的上面(对置面23的相反侧的面)。
[0092]平坦部57具有当吸附电气接插件I载置在电路基板P上自动安装时能与吸附喷嘴抵接的面积。当将电气接插件I安装在电路基板P时,平坦部57配置在第二壳体20,使得成为与电路基板P上下重叠的位置(参照图6)。由此,当将电气接插件I载置在电路基板P时,即使由吸附喷嘴朝下方推压平坦部57,也能用电路基板P和吸附喷嘴通过平坦部57夹持本体部22,因此,能防止电气接插件I朝前方倾斜。另外,通过将夹紧件50的平坦部57设为吸附喷嘴的吸附面,没有必要在第二壳体20设置吸附面,因此,能抑制电气接插件I的大型化。
[0093]弯曲部58从平坦部57朝下方弯曲形成,沿着第二壳体20的后方壁28b配置。因此,从上方视认时,不会因弯曲部58而遮隐触头40的第二连接部42。
[0094]前端部59从弯曲部58左右弯曲形成,沿着第二壳体20的后方壁28a配置。
[0095]这样,通过沿着第二壳体20的后方壁28b配置弯曲部58,且沿着第二壳体20的后方壁28a配置前端部59,能将具有某种程度重量的夹紧件50紧凑地安装在第二壳体20。又,通过由前端部59遮覆后方壁28a,且用弯曲部58遮覆后方壁28b,能提高电气接插件I的后方侧的强度。
[0096]通过将具有上述构成的夹紧件50安装在第二壳体20的本体部22,与图12所示以往的电气接插件相比,能将重心位置设为后方。由此,电气接插件I当载置在电路基板P时,因在上下方向与电路基板P重叠的位置具有重心,当载置在电路基板P时不会向前方倾斜,因此,不使用用于抑制向前方倾斜的夹具等,能自动安装在电路基板P。
[0097]顺便地说,图12所示以往的电气接插件200的重心位置偏向前方侧,因此,当载置在电路基板时,朝前方倾斜,因此,不能自动安装。因此,以往的电气接插件200需要最初将与壳体202另成一体的没有图示的内部壳体自动安装在电路基板P,此后,通过手工作业将安装夹紧件21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