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278313阅读:来源:国知局
态告知给用户。
[0108] 另外,设置显示部48的侧面优选设为使外部连接端子露出的面。由此,由于在用 户使用便携型电源装置时连接外部连接端子之际,用户会关注设于外部连接端子近旁的显 示部48,因此通过在用户在操作时必定会关注的面设置表示动作状态的显示部48,能够提 高显示部48的视觉辨识性。
[0109] (端子盖 36)
[0110] 另外,外部连接端子能够根据需要设置用于闭塞端子窗14的端子盖36来谋求防 尘、防水等。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供电端子32的端子窗14上设置橡胶制的帽,以在非 使用时闭塞供电端子32。另外虽未图示,但可以在外部输出端子的端子窗上也设置这样的 帽。
[0111] (盖侧开关标记66)
[0112] 另外,盖部60在如图1、图4等所示那样覆盖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在与开关部33 对应的部位,设置表示该开关部33存在于下部的盖侧开关标记66。由此,由于在用盖部60 覆盖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用户也能够用盖侧开关标记66来视觉辨识开关部33的位置, 因此能够从盖部60之上操作开关部33。
[0113] (标签部 7〇)
[0114] 进而,能够在第一壳体11侧也同样设置开关标记。在图4、图5等所示的示例中, 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覆盖开关部33地粘贴了标签部70。在该标签部70,能够在设置了 开关部33的位置处设置表示开关部33存在于下部的标签侧开关标记72。如此一来,由于 用户能够用标签侧开关标记72来视觉辨识开关部33的位置,因此能够从标签部70之上操 作开关部33。特别由于在卸下盖部60的状态下也能够视觉辨识开关部33的位置,因此在 没有盖部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用便携型电源装置。另外,通过在记述便携型电源装置的规格 等的标签部70,与标签侧开关标记72 -起印字,能够减少构件件数从而削减制造成本。
[0115] 另外,标签侧开关标记72优选压纹加工来形成。由此,由于用户能够以指尖的感 觉找寻开关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不能目视时或昏暗时也能够容易地操作开关。
[0116] (定位机构)
[0117] 另外,盖部60优选设置使得不会在长边方向上与本来的安装姿态相反朝向地覆 盖第一壳体的定位机构。在图10~图12示出这样的示例。在这些图所示的示例中,盖部 60如图1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在盖突起部62的内面的相对于该盖部60的长边方向的 中心非对称的位置处设置定位用的定位突起64。另一方面,在第一壳体11如图11以及图 1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在与定位突起64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与该定位突起64卡合的定 位凹部13。如此一来,能够使定位突起64卡合定位凹部13来使盖部60与第一壳体11的 嵌合状态更加稳固。此外,能够将盖部60设为非对称来阻止相反朝向的安装。特别是在将 开关部33在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上设置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若以与本来的姿态 相反朝向安装盖部60,则盖侧开关标记66的位置就会与开关部33的位置偏离,变得不能进 行操作。为此,通过设置定位机构来防止相反朝向的安装,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态。
[0118] 另外,还能够将定位突起64、和上述的盖部60的剥离用的搭手指部44设置在第一 壳体11的相同的短边侧。由此,在使盖部60从第一壳体11分离时,由于能够用搭手指部 44从通过定位用的定位突起64而坚固地卡合的盖部60与第一壳体11的卡合部分进行剥 离,因此能够得到能顺利地进行分离作业的效果。
[0119] 如上述那样,该便携型电源装置100能够如图2、图3所示那样与外部的电气设备 BD连接来对该电气设备BD提供电力,以驱动电气设备BD,或者取代其或除其之外还对内置 于电气设备BD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另一方面,由于在二次电池1的剩余容量降低时对其 进行充电,因此,能够如图13所示那样在供电端子32连接USB线缆UC2等,经由外部的AC 适配器AC或USB供电适配器UA等从商用电源接受电力提供来对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
[0120] (无接点充电)
[0121] 而且,该便携型电源装置100还能够如图14所示那样载置在充电台50,用从充电 台50送出的电力无接点地对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为此,便携型电源装置100如图6的分 解立体图所示那样具备受电线圈40。受电线圈40固定在形成于电池座20的背面侧的线圈 收纳部26。另外,受电线圈40的端缘与安装在电路基板30上的充电电路连接。该受电线 圈40如图8、图9的垂直截面图所示那样,与第二壳体12的内面侧面相对面地固定,通过将 便携型电源装置100载置在充电台50来使受电线圈40接近充电台50。
[0122] 另一方面,能够在充电台50侧设置送电线圈51,通过使送电线圈51和受电线圈 40电磁耦合来在受电线圈40侧接受来自送电线圈51的电力,对其进行电力变换来对二次 电池1进行充电。为了进行这样的无接点充电,需要将携型电源装置100载置在充电台50, 以使充电台50的送电线圈51与受电线圈40对置。为此在便携型电源装置100与充电台 50之间设置定位机构。作为这样的定位机构,在图15的从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所示的示例 中,使在设置了便携型电源装置的受电线圈40的位置处显示受电侧标记41。另一方面,如 图14所示那样,在充电台侧也在设有送电线圈51的位置处设置了送电侧标记52。由此,用 户能够使受电侧标记41与送电侧标记52 -致地将便携型电源装置载置在充电台50,从而 将受电线圈40定位在送电线圈51。
[0123] (实施例2)
[0124] 另外,盖突起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1,还能够适宜地选择能阻止从主 体壳体的意外的脱离的其它形状。例如,在作为实施例2而在图16的截面图示出的便携 型电源装置200中,还在插入盖突起部62B的嵌入槽15B的内面形成凸条18,另外,在盖突 起部62B所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嵌入该凸条18的凹部62b。由于通过这样的凸条18与凹部 62b的嵌合结构而在嵌入槽15B保持盖突起,因此能够更加难以将盖突起从嵌入槽15B拔 起。特别通过在嵌入槽15B的内面上下设置凸条18,进一步还在盖突起的上下表面设置凹 部62b,能够从两侧可靠地嵌合盖突起。
[0125] (实施例3)
[0126] 或者,在作为实施例3在图17的截面图示出的便携型电源装置300中,设置使盖 突起部62C的前端进一步向下方侧折弯的折弯片62c。另外,在第一壳体11上形成用于引 导该折弯片62c的凹陷部19。由此,在将盖部60安装在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将盖突起插 入嵌合槽,并且使折弯片62c嵌入凹陷部19以保持前端,能够阻止盖突起脱落的事态。
[0127] (实施例4)
[0128] 另外,端子盖除了设为另外构件以外,还能够与盖部共通化。例如如图18示出的 实施例4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400所示那样,通过与具有柔软性的盖部60B -体地形 成闭塞端子窗的端子盖36B,能够使构件共通化来削减成本,并且还能够避免小的端子盖脱 离而丢失的事态。
[0129] (实施例5)
[0130] 在以上的例中示出了并不限于有线连接的充电、且无接点也能够进行充电的便携 型电源装置的示例,但本发明的便携型电源装置并不局限于具备这样的无接点功能的类 型。作为实施例5在图19的分解立体图示出省去无接点功能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示例。该 图所示的便携型电源装置500不具备受电线圈,其它构件与实施例1共通,标注与实施例1 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该便携型电源装置500能够通过有线的充电来同样地对二次 电池1进行充电。另外,省略受电线圈的部分能够简化构成并削减成本。
[0131] (实施例6)
[0132] 以下在图20~图2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600。如图 20所示那样,本实施例的便携型电源装置600是高度较小的箱型形状,内置二次电池1、电 路基板30等。便携型电源装置600的主体壳体10由树脂所制,由上侧的第一壳体11、和与 其嵌合的下侧的第二壳体12构成。
[0133] 第一壳体11在上表面为板状的上部Ilu的外周具备凸缘部lit,且具备与第二壳 体12嵌合的内部侧壁11s。
[0134] 第二壳体12在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的内侧具备位于与壳体侧壁12a设有 间隔的位置的内部周壁12c,在壳体侧壁12a和内部周壁12c间,与第一壳体11的内部侧 壁Ils嵌合。进而,内部周壁12c在第二壳体12的内侧具有俯视观察时为" 3 "字形状的 " 3 "字状壁12k," 3 "字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内侧抵接。另外,第二壳体12在 壳体侧壁12a的上端的内部具备与凸缘部lit卡合的台阶部12n,在下表面具备板状的下部 12d〇
[0135] 如图20、图23所示那样,在第二壳体12的内部周壁12c具备多个开口 12h,在第 一壳体11的内部侧壁Ils具备多个凸部lip。由此,通过在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与 内部周壁12c的间隔插入第一壳体11的内部侧壁11s,使内部侧壁Ils的凸部Ilp嵌合在 内部周壁12c的开口 12h,能够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结。
[0136] 另外,在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与内部周壁12c之间,通过从下部12d将连 结板12r-体成型,能够增大强度。进而,在连结板12r的上端部抵接第一壳体11的内部 侧壁Ils的下端部,从而使针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力的强度变大。
[0137] 在第二壳体12的俯视观察时,具备区分为收纳二次电池1的区域、和收纳电路基 板30的区域的划分壁12w。在收纳二次电池1的区域内,内部周壁12c设置有4处向二次 电池1的方向突出的"3"字状壁12k(参考图20、图21)。能够由"3"字状壁12k来进行 二次电池1的收纳的定位,并且确保二次电池1与壳体侧壁12a的间隔,该间隔成为针对 来自外部的冲击力的干涉部分,冲击力不会直接传递到二次电池1。另外,"3"字状壁12k 由于成为相对于壳体侧壁12a有垂直部分的" 3 "字形状,因此对来自侧方的冲击力耐受变 强。
[0138] " 3 "字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内侧抵接,侧端与二次电池1抵接,从而 起到作为第一壳体11和二次电池1的支承壁的作用。
[0139] 如图21、图22所示那样,在"3"字状壁12k,为了强化而进一步使与壳体侧壁12a 垂直的2个柱体12m -体成型。如图23所示那样,在"3 "字状壁12k之处,在第一壳体11 的内部侧壁Ils的内侧,为了强化而设置有板状部llq,能够通过与"3"字状壁12k抵接来 强化主体壳体10。
[0140] "二"字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上部Ilu的内侧抵接。由此,针对上下方 向的冲击力而强度变大。在此," 3 "字状壁12k与第一壳体11抵接还意味着:在" 3 "字 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上部Ilu的内侧之间通常时存在空隙,在施加冲击力时抵 接。
[0141] 在收纳二次电池1的区域内,用双面胶带将下侧的二次电池1固定在第二壳体12 的下部12d,在二次电池1之上隔着在两面具备粘接层的隔板来固定上侧的二次电池1。在 上侧的二次电池1与第一壳体11的上部Ilu之间配置在两面具备粘着层的有厚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