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6770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线连接技术。
[0003]【背景技术】:
[0004]现有的采用铜帽将两股电线连接起来的方法是将两股电线插进一铜帽内,然后用夹紧装置将铜帽夹紧来实现。此种方法,夹紧时,采用的是人工的方式,一来容易因夹紧力不够而使不能讲电线夹紧,二来,即使夹紧了,由于电线固定在铜帽内仅仅是靠铜帽压紧电线的摩擦力来固定,而铜帽的压力依赖于铜帽自身的变形后的变形力来实现,铜帽的变形力是有限的,因此,摩擦力也是有限的,当外界的有比较大的拉力时,就容易使电线从铜帽内脱离出来,另外,此种连接方式效率低,压紧力不稳定,剪尾丝时,需要另外进行。
[0005]
【发明内容】
:
[0006]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紧连接牢固、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且连接及剪尾丝能同时进行的接线装置。
[000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由动力带动的杠杆、设置在机架上的固定模块、沿导轨上下移动的活动模块、设置在活动模块与机架间的压力弹簧,固定模块是板状物、板状物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垂直凹槽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凹口,凹口的底端高出凹槽的槽底,活动模块的下面设置有厚度及宽度与凹槽的宽度及长度对应的压块,压块的内测设置有上剪刀,板状物上端内侧边为锐利边,上剪刀与板状物上端内侧边构成剪刀,杠杆的动力输出端靠在活动模块的上面。
[0008]工作时,将两根以上的需要连接的导线穿进铜帽内,然后将铜帽放置在凹口上,启动动力,使杠杆下压,带动活动模块沿导轨下行,压块将铜帽压扁并使铜帽的中部凹进凹槽内,同时,上剪刀与板状物上端内侧边完成剪切动作,将突出铜帽外的导线的尾部切断。
[0009]由于铜帽中部的下凹,使导线呈弯折状固定在铜帽内,这样,导线除了利用铜帽施加在导线上的压力而产生的摩擦力固定在铜帽内外,更重要是利用导线的弯折固定在弯折的铜帽内,保证导线连接的牢固,同时,在导线连接的同时剪断导线的尾丝,有效地节省了操作工序。
[0010]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夹紧连接牢固、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且连接及剪尾丝能同时进行的优点。
[0011]【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视图;
[0014]图3为导线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5]【具体实施方式】:
[0016]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I上的由动力(气缸)2带动沿支点3摆动的的杠杆4、设置在机架I上的固定模块5、沿导轨6上下移动的活动模块7、设置在活动模块7与机架I间的压力弹簧8,固定模块5是板状物、板状物5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9、垂直凹槽9的两侧壁10上设置有定位凹口 11,凹口 11的底端Ila高出凹槽9的槽底9a,定位凹口 11有两个以上,导轨6是两根导柱,活动模块7包括沿导柱6上下移动的滑块7a、设置在滑块7a下面的压块12、设置在滑块7a内测的上剪刀13,压力弹簧8套接在压块12与机架I间的导柱6上,压块12的厚度及宽度与凹槽9的宽度及长度对应,板状物5上端内侧边5a为锐利边,上剪刀13与板状物5上端内侧边5a构成剪刀,杠杆4的动力输出端的滚轮15靠在活动模块7的滑块7a上面。
[0018]如图3所示,经本实用新型技术加工后,铜帽16呈下凹状,两根以上的导线17呈弯折状固定在弯折压扁后的铜帽16内。
【主权项】
1.一种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由动力带动的杠杆、设置在机架上的固定模块、沿导轨上下移动的活动模块、设置在活动模块与机架间的压力弹簧,固定模块是板状物、板状物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垂直凹槽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凹口,凹口的底端高出凹槽的槽底,活动模块的下面设置有厚度及宽度与凹槽的宽度及长度对应的压块,压块的内测设置有上剪刀,板状物上端内侧边为锐利边,上剪刀与板状物上端内侧边构成剪刀,杠杆的动力输出端靠在活动模块的上面。
【专利摘要】一种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由动力带动的杠杆、设置在机架上的固定模块、沿导轨上下移动的活动模块、设置在活动模块与机架间的压力弹簧,固定模块是板状物、板状物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垂直凹槽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凹口,凹口的底端高出凹槽的槽底,活动模块的下面设置有厚度及宽度与凹槽的宽度及长度对应的压块,压块的内测设置有上剪刀,板状物上端内侧边为锐利边,上剪刀与板状物上端内侧边构成剪刀,杠杆的动力输出端靠在活动模块的上面。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夹紧连接牢固、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且连接及剪尾丝能同时进行的优点。
【IPC分类】H01R4-28
【公开号】CN204375982
【申请号】CN201520075343
【发明人】李家凌
【申请人】李家凌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5年2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