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0360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组热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热管理组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动汽车技术和动力电池技术的逐步完善,市场对动力电池组的能量密度、功率、循环寿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开发一种满足现有动力电池组系统要求的热管理单元及组件,成为了动力电池系统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题。
[0003]对于动力电池系统而言,温度及其一致性是评估其性能、寿命和安全的基本指标,同时也是电池管理系统S0C(电池荷电状态)估算及控制策略的重要参数。但汽车的一般使用温度范围是-30?80°C,远大于动力电池的使用范围。以一款锂离子动力电池为例,它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是20?40°C。如果电池长期工作在超过40°C的环境,循环寿命将大幅减少,同时也存在引发高温下的热事件;而在低于0°C以下的环境,除了低温充电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外,较低的输出功率及功能降级也可能无法满足汽车正常工作的需求。
[0004]因此,动力电池系统一般采用电池外部的热管理组件和模块对电池进行加热和冷却,以将电池组温度快速调整至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
[0005]目前,国内外电动汽车的主流方案是采用风机系统或水冷系统达到电池组的热管理目标。风机系统除了难以满足汽车防水防尘等级的要求外,其热交换的效率也比较低,一般锂离子电池所要求的温度一致性5°C的目标也很难实现,尤其是针对大型锂离子电池包更是如此。目前虽然大部分采用水冷系统方案的电池包都特别设计了电池冷却板,但往往受限于小尺寸、大重量和较高的制造成本,且采用泡棉和导热垫以改善冷却板和电池模组之间热传导的方案也无法解决长期老化所引起的寿命问题。另外,在电池包内各水冷板之间额外的管路连接不仅占用了更多的设计空间,提高了成本,同时也带来了泄漏造成的安全隐患。在寒冷的冬季,低温下快速加热的功能更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电池包加热方案存在加热效率低、加热不均匀、加热单元可靠性差等缺点,而且大部分方案选择将加热单元集成在电池模组里或是和冷却板单元彼此独立,也存在维护不方便、安装困难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热管理组件,其能提高对电池组的冷却和加热效率,提升电池包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保证电池温度的
一致性。
[000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热管理组件,其能实现结构简化,节约电池包的空间。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热管理组件,其包括冷却机构、加热膜片以及隔热层。
[0009]冷却机构包括:多个多通道管组,并排布置,各多通道管组具有至少一个多通道管,多通道管组的数量与电池组的排数相同,各个多通道管组对应一排电池组,各排电池组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组,各个多通道管组从下方接触对应一排的电池组的底部;第一集流体及第二集流体,与外部冷却流体回路连通,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多通道管组的两端,所述多个多通道管组的各多通道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以使外部冷却流体回路与多个多通道管组、第一集流体以及第二集流体连通,从而对所有成排的电池组进行冷却。
[0010]加热膜片设置于相应一个多通道管组的下方并用于对该多通道管组进行加热。
[0011]隔热层设置于相应一个加热膜片的下方。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中,各个多通道管组从下方接触对应一排的电池组的底部,外部冷却流体通过第一集流体、多通道管组以及第二集流体,对所有成排的电池组进行冷却,有效提高对电池组的冷却效率,保证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加热膜片设置于相应一个多通道管组的下方并用于对该多通道管组进行加热,进而对相应的电池组进行加热,而隔热层设置于相应一个加热膜片的下方,减少热传导路径上的热量损失,有效提高对电池组的加热效率和电池包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加热膜片体积小,且集成于相应一个多通道管组的下方,简化电池包的结构,节约电池包的空间。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立体图;
[0014]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分解图;
[0015]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冷却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多通道管组的数目为偶数;
[0016]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冷却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多通道管组的数目为奇数;
[0017]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冷却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多通道管的数目为偶数;
[0018]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的冷却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多通道管的数目为奇数;
[0019]图7为沿图3的线A-A剖开的一剖视图。
[0020]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1]I冷却机构19第二隔板
[0022]10多通道管组D排列方向
[0023]100多通道管GP多通道管组对
[0024]11第一集流体GM组模块
[0025]110端口TP多通道管对
[0026]12第二集流体TM管模块
[0027]13法兰盘2加热膜片
[0028]14流体入口接头21接插件
[0029]15流体出口接头22延伸部
[0030]16流体输入管路3隔热层
[0031]161流体输入分管31子隔热层
[0032]162流体输入总管4密封圈
[0033]163多通输入管5温度传感器
[0034]17流体输出管路6支撑结构
[0035]171流体输出分管61腿部
[0036]172流体输出总管62开口部
[0037]173多通输出管B电池组
[0038]18第一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
[0040]参照图1至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包括:冷却机构1、加热膜片2以及隔热层3。
[0041]冷却机构I包括:多个多通道管组10,并排布置,各多通道管组10具有至少一个多通道管100,多通道管组10的数量与电池组B的排数相同,各个多通道管组10对应一排电池组B,各排电池组B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组B,各个多通道管组10从下方接触对应一排的电池组B的底部;第一集流体11及第二集流体12,与外部冷却流体回路连通,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多通道管组10的两端,所述多个多通道管组10的各多通道管100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集流体11和第二集流体12,以使外部冷却流体回路与多个多通道管组10、第一集流体11以及第二集流体12连通,从而对所有成排的电池组B进行冷却。
[0042]加热膜片2设置于相应一个多通道管组10的下方并用于对该多通道管组10进行加热。
[0043]隔热层3设置于相应一个加热膜片2的下方。
[0044]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中,各个多通道管组10从下方接触对应一排的电池组B的底部,外部冷却流体通过第一集流体11、多通道管组10以及第二集流体12,对所有成排的电池组B进行冷却,有效提高对电池组的冷却效率,保证电池温度的一致性;加热膜片2设置于相应一个多通道管组10的下方并用于对该多通道管组10进行加热,进而对相应的电池组B进行加热,而隔热层3设置于相应一个加热膜片2的下方,减少热传导路径上的热量损失,有效提高对电池组的加热效率和电池包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加热膜片2体积小,且集成于相应一个多通道管组10的下方,简化电池包的结构,节约电池包的空间。
[0045]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中,各多通道管100、第一集流体11及第二集流体12均可由铝质材料制成并焊接为一体。焊接可为钎焊。
[004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中,参照图1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冷却机构I还可包括:法兰盘13,密封设置于收容所述成排电池组B的电池包箱体上;流体入口接头14,设置于法兰盘13,用于外部冷却流体回路的供给的冷却流体通入;流体出口接头15,设置于法兰盘13,用于向外部冷却流体回路供给回流的冷却流体;流体输入管路16,一端固定于法兰盘13并连通于流体入口接头14,而另一端连通于第一集流体11 ;流体输出管路17,一端固定于法兰盘13并连通于流体出口接头15,而另一端连通于第一集流体11 ;以及第一隔板18,插入第一集流体11内部,以在流体输入管路16与第一集流体11的连通和流体输出管路17与第一集流体11的连通之间形成隔断。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