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1852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和线路之间的连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线对板连接器主要是指电路板与外接电路设备,适用于电路板或箱体与外接电器设备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连接。
[0003]配电箱内各种电器元件通过电路板将电路信号通过多针脚连接器的插座与插头连接(通常称为“排针”和“排母”)与导线连接,用于电路信号的输入输出。
[0004]但该类连接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如:
[0005]—、该类连接器插头与插座无锁紧装置,震动易松动脱落;
[0006]二、母针弹力臂短,弹力方向与材料最佳弹力方向不同,导致弹力小,耐插拔次数少,接触稳定性差;
[0007]三、插座无外壳庇护,容易与机箱体产生短路,排母与排针端子为简易式端子,母针弹力臂短;
[0008]四、电缆与插头用焊接方式或刺破式连接,焊接方式费时费力,而刺破式则对线缆的大小有严格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其通过结构优化,提高了本连接器对于震动,冲击等外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使得本连接器的固定机构和通导机构在连接后更稳固,更耐拔插,使用更方便。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插头部件(I)、插座部件(2),插头部件(I)包括母针(11)和内臂(12),插座部件(2)包括箱状外壳(21)和公针(23)。
[0011]插头部件(I)与插座部件(2)相互配插。
[0012]母针(11)包括压线端(111)和配插端(112),并可与公针(23)相配插。
[0013]压线端(111)与线缆(4) 一端压接。
[0014]配插端(112)包括弹片、内臂卡位(114)和包裹口(115)。
[0015]弹片包括弹力臂(113),弹片根部(116)和接触点(117)。
[0016]弹片根部(116)固定在母针(11)中部,即内臂卡位(114)的后端。
[0017]弹力臂(113)伸入母针(11)内部,母针(11)与公针(23)相配插时,弹片前端的接触点(117)与公针(23)相通导,同时被公针(23)挤压,弹力臂(113)发生形变,接触点(117)发生位移。
[0018]内臂卡位(114)设置在配插端(112)面向内臂(12)的一侧。
[0019]包裹口(115)为中空管状开口,设置在配插端(112)前端。
[0020]内臂(12)的根部固定在插头部件⑴内壁,其前部伸入插头部件⑴内部;当母针(11)与装配于插头部件⑴内部时,内臂(12)的前部扣紧在内臂卡位(114)中。
[0021]箱状外壳(21)为顶部单面开口的箱体状塑胶结构;安装时底部平贴于PCB(3)上。
[0022]公针(23)的中部通过过盈配合紧固定在箱状外壳(21)内侧的底部,公针(23)端部被焊接在PCB (3)上。
[0023]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内臂(12)包括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设置在内臂(12)前端;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与接触点(117)前端相对应,当公针(23)与母针(11)配插时,接触点(117)被挤压形变位移不会超过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所在的位置。
[0024]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插头部件(I)包括卡扣(13),卡扣(13)设置在插头部件⑴外侧壁;箱状外壳(21)包括卡槽(24),卡槽(24)设置在箱状外壳(21)内侧;插头部件(I)和插座部件(2)配插时,卡扣(13)可扣紧在卡槽(24)内。
[002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6]相对于已披露的技术方案,本新型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母针前端为全包裹结构的包裹口,增加配插时的接触性;母针中设置有弹片,弹片依靠弹力臂结构,可加强公针母针配插的牢固度和便捷程度;插头部件内部设置有内臂,内臂前端抗过应力补助凸点,该结构可防止母针弹片因过应力而失去弹性,具体通过抗过应力补助凸点顶托作用,避免弹片的弹力臂在配插时被公针过度挤压位移和应震动产生过应力而导致接触不稳定,同时可精确限定公针和母针的配插姿态;插座部件增加外壳,可防止插座部件中的导电部件与箱体外的导电物相通导形成局部短路;插座部件增加卡槽与插头部件增加卡扣,插头部件插入插座部件时,卡扣扣紧在卡槽中防止意外脱落;母针接线方式为压接包裹式,对于线缆的大小粗细范围广,可用于不同线径的连接。压接可快递进行压接,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7]图1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剖面结构图
[0028]图2母针
[0029]图3公针与母针配插
[0030]图4箱体外壳
[0031]图5包裹口
[0032]图6卡扣和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1和附图6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34]目前,常用的线对板连接器多用于电路信号的输入和输出,该类连接器虽被广泛使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如:
[0035]—、该类连接器插头与插座无锁紧装置,震动易松动脱落;
[0036]二、母针弹力臂短,弹力方向与材料最佳弹力方向不同,导致弹力小,耐插拔次数少,接触稳定性差;
[0037]三、插座无外壳庇护,容易与机箱体产生短路,排母与排针端子为简易式端子,母针弹力臂短;
[0038]四、电缆与插头用焊接方式或刺破式连接,焊接方式费时费力,而刺破式则对线缆的大小有严格要求。
[0039]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具体实施例如下:
[0040]实施例一
[0041]如附图1至4所示,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插头部件1、插座部件2,插头部件I包括母针11和内臂12,插座部件2包括箱状外壳21和公针23。
[0042]插头部件I与插座部件2相互配插。
[0043]母针11包括压线端111和配插端112,并可与公针23相配插。
[0044]压线端111与线缆4 一端压接。
[0045]配插端112包括弹片、内臂卡位114和包裹口 115。
[0046]弹片包括弹力臂113,弹片根部116和接触点117。
[0047]弹片根部116固定在母针11中部,即内臂卡位114的后端。
[0048]弹力臂113伸入母针11内部,母针11与公针23相配插时,弹片前端的接触点117与公针23相通导,同时被公针23挤压,弹力臂113发生形变,接触点117发生位移。
[0049]内臂卡位114设置在配插端112面向内臂12的一侧。
[0050]包裹口 115为中空管状开口,设置在配插端112前端。
[0051]内臂12的根部固定在插头部件I内壁,其前部伸入插头部件I内部;当母针11与装配于插头部件I内部时,内臂12的前部扣紧在内臂卡位114中。
[0052]箱状外壳21为顶部单面开口的箱体状塑胶结构;安装时底部平贴于PCB 3上。
[0053]公针23的中部通过过盈配合紧固定在箱状外壳21内侧的底部,公针23端部被焊接在PCB 3上。
[0054]实施例二
[005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内臂12包括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设置在内臂12前端;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与接触点117前端相对应,当公针23与母针11配插时,接触点117被挤压形变位移不会超过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所在的位置。
[0056]实施例三
[005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附图6所示,插头部件I包括卡扣13,卡扣13设置在插头部件I外侧壁;箱状外壳21包括卡槽24,卡槽24设置在箱状外壳21内侧;插头部件I和插座部件2配插时,卡扣13可扣紧在卡槽24内。
[0058]实施例四
[005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附图2所示,母针11与线缆4的连接方式为压接包裹式,即将线缆4用自动压线机与成连续料带方式组织的多个母针11的压线端111进行压线连接,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母针11与线缆4的压接效率。该连接方式,对于线缆4的大小粗细要求不高,可采用的范围广,可用于不同线径的线缆4连接。
[0060]由技术常识可知,本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O
【主权项】
1.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插头部件(I)、插座部件(2),所述插头部件(I)包括母针(11)和内臂(12),所述插座部件⑵包括箱状外壳(21)和公针(23); 所述插头部件(I)与插座部件(2)相互配插; 其特征在于:所述母针(11)包括压线端(111)和配插端(112),并可与公针(23)相配插; 所述压线端(111)与线缆(4) 一端压接; 所述配插端(112)包括弹片、内臂卡位(114)和包裹口(115); 所述弹片包括弹力臂(113),弹片根部(116)和接触点(117); 所述弹片根部(116)固定在母针(11)中部,即内臂卡位(114)的后端; 所述弹力臂(113)伸入母针(11)内部,母针(11)与公针(23)相配插时,弹片前端的接触点(117)与公针(23)相通导,同时被公针(23)挤压,弹力臂(113)发生形变,接触点(117)发生位移; 所述内臂卡位(114)设置在配插端(112)面向内臂(12)的一侧; 所述包裹口(115)为中空管状开口,设置在配插端(112)前端; 所述内臂(12)的根部固定在插头部件(I)内壁,其前部伸入插头部件(I)内部;当母针(11)与装配于插头部件⑴内部时,内臂(12)的前部扣紧在内臂卡位(114)中; 所述箱状外壳(21)为顶部单面开口的箱体状塑胶结构;安装时底部平贴于PCB(3)上; 所述公针(23)的中部通过过盈配合紧固定在箱状外壳(21)内侧的底部,公针(23)端部被焊接在PCB (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臂(12)包括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所述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设置在内臂(12)前端;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与接触点(117)前端相对应,当公针(23)与母针(11)配插时,接触点(117)被挤压形变位移不会超过抗过应力补助凸点(121)所在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部件(I)包括卡扣(13),所述卡扣(13)设置在插头部件(I)外侧壁;所述箱状外壳(21)包括卡槽(24),卡槽(24)设置在箱状外壳(21)内侧;插头部件(I)和插座部件(2)配插时,卡扣(13)可扣紧在卡槽(24)内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插头部件、插座部件,插头部件包括母针和内臂,插座部件包括箱状外壳和公针。母针包括压线端和配插端,并可与公针相配插。压线端与线缆一端压接;配插端包括弹片、内臂卡位和包裹口。弹片包括根部和弹力臂。根部固定在母针中部。弹力臂伸入母针内部,母针与公针相配插时,同时被公针挤压而发生形变位移。内臂卡位设置在配插端面向内臂的一侧。包裹口为中空管状开口,设置在配插端前端。内臂的根部固定在插头部件内壁,其前部伸入插头部件内部;当母针与公针配插时,内臂的前部扣紧在内臂卡位中。有益效果:母针中设置有弹片,弹片依靠弹力臂结构,可加强公针母针配插的牢固度和便捷程度。
【IPC分类】H01R13/627, H01R12/75, H01R13/46, H01R13/11
【公开号】CN204927596
【申请号】CN201520683935
【发明人】乔忠平
【申请人】深圳市汇联电气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