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56549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锂电池 Module 的新型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包括至少一散热单体;其中,散热单体包括电池单体和散热体;散热体设置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单体设置在所述电池容纳腔内。散热体包括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管路支撑件。本实用新型中散热体设置有散热管路,泵送能源系统耗能小、环保节约,产品设计灵活,鲁棒性和通用性强。
【专利说明】
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 I e的新型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锂电池,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传统汽车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纯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汽车具有低能耗、结构简单、振动及噪声低、无污染物排放等优点,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和比功率大、自放电率低、循环使用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等优点,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首选。
[0003]动力电池组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如果热量未及时散出将导致电池组温度上升。过高的温度不仅降低锂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循环寿命,还有可能导致电池永久性失效,甚至出现爆炸火灾的危险。因此,电池组充放电时的温度必须予以控制。
[0004]传统电动汽车的换热系统通常有风冷散热、水冷散热和相变散热等方式。风冷散热主要以空气为媒介,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性好等特点,但是高温天气散热能力不足、温度不均匀。
[0005]当管道流体流动直径在数十微米到数百微米之间时,流体的流动传热特性与常规尺度下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可以称为微尺度效应。微尺度下的流动和换热具有低雷诺数、传热传质充分、节能环保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包括至少一散热单体;
[0008]其中,所述散热单体包括电池单体和散热体;
[0009]所述散热体设置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单体设置在所述电池容纳腔内。
[0010]优选地,所述散热体包括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
[0011]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
[0012]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管路支撑件;
[0013]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围成所述电池容纳腔。
[0014]优选地,所述散热管路的内径为0.5至1.5mm;
[0015]相邻两个散热管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至5mm。
[0016]优选地,所述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
[0017]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之间、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
[0018]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围成所述电池容纳腔。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的内径为散热管路的4至8倍。
[0020]优选地,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之间相互平行;
[0021]所述散热管路的轴线与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的轴线垂直。
[0022]优选地,所述散热管路紧密贴合所述电池单体的外侧面。
[0023]优选地,所述散热单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单体紧密贴合;
[0024]多个所述散热单体中的电池单体相互并联。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6]1、本实用新型中散热体设置有散热管路,栗送能源系统耗能小、环保节约,产品设计灵活,鲁棒性和通用性强;由于散热管路采用微尺度管道,热交换更加迅速彻底;
[0027]2、本实用新型中散热管路紧密贴合在电池单体的外表面,几乎不会增大电池系统的体积;
[0028]3、本实用新型中散热管路密集排布在电池单体表面,超强的换热能力可以让电池系统内部温度保持更好的均匀性;
[0029]4、本实用新型中散热体的进出口设计更加灵活,整体可以采用一进一出的方案,分管道采用多进多出的形式,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3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3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3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4]图中:
[0035]I为散热体;
[0036]2为电池单体;
[0037]3为第一流体进管;
[0038]4为第一流体出管;
[0039]5为第二流体进管;
[0040]6为第二流体出管;
[0041 ] 7为散热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3]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包括至少一散热单体;其中,所述散热单体包括电池单体和散热体;所述散热体设置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单体设置在所述电池容纳腔内。
[0044]所述散热体包括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
[0045]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
[0046]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管路支撑件;
[0047]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围成所述电池容纳腔。
[0048]所述散热管路的内径为0.5至1.5mm;
[0049]相邻两个散热管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至5_。
[0050]在变形例中,所述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
[0051]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之间、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
[0052]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围成所述电池容纳腔。
[0053]所述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的内径为散热管路的4至8倍。
[0054]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之间相互平行;所述散热管路的轴线与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的轴线垂直。
[0055]所述散热管路紧密贴合所述电池单体的外侧面。
[0056]在本实施例中,图3中相邻散热管路间隔距离2mm,在图1和图2的相邻散热管路间隔距离设为8mm以能够清晰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0057]所述散热单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单体紧密贴合;多个所述散热单体中的电池单体相互并联。
[0058]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路内径为0.5mm,流体在宽度方向上流动,在高度方向上散热管路间隔距离2mm。厚度方向为管路支撑件,内部无流体流动。为保证电池单体两侧散热的均匀一致,每个电池单体采用两进两出的形式。
[005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主权项】
1.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散热单体; 其中,所述散热单体包括电池单体和散热体; 所述散热体设置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单体设置在所述电池容纳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包括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 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 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管路支撑件; 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围成所述电池容纳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管路的内径为0.5至1.5mm; 相邻两个散热管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至5_。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路包括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 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所述第一流体进管与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之间、所述第一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流体出管与所述第二流体进管之间设置有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 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围成所述电池容纳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的内径为散热管路的4至8倍。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依次排列的散热管路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散热管路的轴线与第一流体进管、第二流体进管、第一流体出管以及第二流体出管的轴线垂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路紧密贴合所述电池单体的外侧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Module的新型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单体紧密贴合; 多个所述散热单体中的电池单体相互并联。
【文档编号】H01M10/625GK205646061SQ20162029336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8日
【发明人】范光辉, 闵凡奇, 张邦玲, 尉国刚, 王睿, 胡蕴成
【申请人】深圳市国创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