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5548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和嵌放在上述各槽中的三相两极的双层电枢绕组的电枢。
背景技术
:在大容量的旋转电机中,电枢绕组通过在叠片铁芯上设置的槽中分两层配置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并且将其串联来提高发生电压,增大机器容量。但是,电枢绕组的电压一变高,为了耐压就加厚电枢绕组的主绝缘厚度,其结果,导体部分的截面积减少,电流密度增加,从而导致损耗增加。此外,特别是在从主绝缘的外侧冷却电枢绕组的间接冷却方式的机器中,主绝缘厚度变厚就导致热电阻增加,有电枢绕组的温度上升变大的问题。因此,通过将电枢绕组分割为多个并联回路,机器容量保持不变,但降低了电枢绕组的电压,使主绝缘厚度变薄,从而实现了损耗降低和冷却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机器中,一般都是增多槽数,增加电枢绕组的冷却周长,因此,需要如超过3个并联回路那样的具有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这样地在两极机器中采用了如超过3个并联回路那样的具有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的情况下,由于不能使每个并联回路的发生电压完全相同,因此就产生并联回路间的循环电流,产生了增加了电枢绕组的损耗的问题。为了减少该循环电流损耗,非常需要尽可能地减小各并联回路的发生电压的不平衡,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到各相带中的各并联回路所属的线圏配置。以图7中示出的电枢绕组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为例来说明有关改善上述线圈配置的例子。图7是基于1957年1月22日发布的美国专利公报USP2、778、962(汉密尔顿'泰勒专利)(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的、具有可适用在具有三相两极72槽的旋转电极中的4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的例子。再有,图7中虽示出了一相部分,但关于其他两相,可以容易地理解为是分别将图示的相的电枢绕组的结构错开120度和240度。在图7中,在用1~4(图中圆数字圆圏中记载有1、2、3、4)的号码表示了并联回路的情况下,使第一相带17的12个上层线圏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并联回路号分别从极中心侧开始依次为1、2、2、1、2、1、1、2、1、2、2、1,使第二相带18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并联回路号分别从极中心侧开始依次为3、4、4、3、4、3、3、4、3、4、4、3,使得能够减小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对于平均相电压的偏差的绝对值)和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相位差的偏差(对于平均相电压的相位角的偏差)。此外,为了实现这样的连接,图7中,在连接侧线圏末端19a设置了14条/相的连接侧跨接线20a,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未设置3争接线20a。关于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和相位角的偏差,在1957年1月22日发布的美国专利公报USP2、778、963(>卜》力、一乂《-7歹专利)(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虽示出的基准为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0.15度,但在上述专利文献l中,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大小的偏差为0.12%,相位角的偏差为0度,从上述基准的观点来看,专利文献l中示出了高度的平衡度,可以认为其降低循环电流的效果是充分的。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连接方法中,将每个并联回路的发生电压大小的偏差抑制得较小,这从电方面来说是适当的,但在机械方面却存在其结构复杂的问题。即,如图7所示,为了构成基于该专利的电枢绕组,需要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连接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的14条/相的跨接线20a,该跨接线20a的连接操作增加了,并且重要的是还要确保跨接线20a的绝缘性和固定强度。连接侧线圈末端19a的上下层线圈边15、16的连接处除了与引出连接导体21的连接处以外是20处/相,其中14处/相成为跨接线20a用的连接,由于跨接线20a间的距离短,因此操作性差,并且因为跨接线20a间的干扰和跨接线20a与引出连接导体21的干扰,则存在难以确保上述绝缘性和固定强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电枢绕组是嵌放在槽中的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该电枢降低该各并联回路间的不平衡电压,从而降低该并联回路间的循环电流损耗,同时在构成电枢绕组时减轻跨接线连接部的操作性,容易确保绝缘性和固定强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圏,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圏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圏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8、9、11号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圏,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l、2、2、1、2、1、1、2、2、1、2、1,上述第二相带的上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4、3、4、3、3、4、4、3、4、3。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圏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4、5、7、9、12号的位置,上述第一和第三并^: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乂人才及中心开始第1、4、6、8、9、ll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3、6、8、10、11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圏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五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圏,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圏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2、1、2、1、1、2、1、2、i、2、2、1,上述第一相带的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1、2、2、1、2、1、2、1、1、2、1、2,上述第二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4、3、4、3、3、4、3、4、3、4、4、3,上述第二相带的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4、3、4、3、4、3、3、4、3、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六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圏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3、6、8、10、ll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ll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圏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4、5、7、9、12号的位置。是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圏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2、1、1、2、1、2、1、2、2、1、2、1,上述第一相带的下层线圈边的从才及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4关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1、2、1、2、2、1、2、1、2、1、1、2,上述第二相带的上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4、3、3、4、3、4、3、4、4、3、4、3,上述第二相带的下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3、4、4、3、4、3、4、3、3、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八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4妄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11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ll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i[关回if各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九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圏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2、1、1、2、1、2、1、2、2、1、2、1,上述第一相带的下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1、2、2、1、2、1、2、1、1、2、1、2,上述第二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4、3、3、4、3、4、3、4、4、3、4、3,上述第二相带的下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4、3、4、3、4、3、3、4、3、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十二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圏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上述线圈末端设置两条为一组的相邻的多组^争接线,从用上述跨接线连接的2组上下层线圈边的极中心侧开始的连接号的顺序相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十三方案的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圏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是,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上述连接侧线圈末端设置6组12条跨接线,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使从上述第一相带的极中心侧开始的并联回路号的顺序是1、2、2、1、2、1、1、2、1、2、2、1,使从上述第二相带的极中心侧开始的并联回路号的顺序是3、4、4、3、4、3、3、4、3、4、4、3。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4失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上述连接侧线圈末端设置6组12条跨接线,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使从上述第一相带的极中心侧开始的并联回路号的顺序是1、2、2、1、2、1、1、2、1、2、2、1,使从上述第二相带的极中心侧开始的并联回路号的顺序是3、4、4、3、4、3、3、4、3、4、4、3。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降低电枢绕组的各并联回路间的不平衡电压,从而降低并联回路间的循环电流损耗,同时又在构成电枢绕组时减轻跨接线连接部的操作性,容易确保绝缘性和固定强度的电枢。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枢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枢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枢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枢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枢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枢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图7是表示现有的电枢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图中11…电枢、12…电枢铁芯、13…槽、14…电枢绕组、15…上层线圈边、16…下层线圈边、17…第一相带、18…第二相带、19a…连接侧线圈末端、19b…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20a…连接侧跨接线、20b…连接相反一侧跨接线、21…引出导体。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都以如下所迷的电枢为前提。即,所述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和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枢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电枢11在由叠片铁芯构成的电枢铁芯12上设置有72个槽13,在槽13中嵌放着两层的两极三相四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电枢线圏)14。各相的电枢绕组14具有嵌放在槽13内上部的上层线圈边15和嵌放在槽内下部的下层线圏边16,在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在其轴向相反一侧不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中,分别串联连接着这些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各端部。另外,电枢绕组14具有将上层线圏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嵌放在电枢铁芯12上设置的12个槽13中的第一相带17以及同样将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嵌放在12个槽13中的第二相带18。在此,所述相带17、18是在某一瞬间构成N极或S极的线圈边组。各相的电枢绕组14分别具有4个并联回路,在各并联回路中如图所示地对应标记着l、2、3、4的回路号以便识别。再有,该回路号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特定各个并联回路所标记的符号,对什么样的顺序标上什么样的标号没有特别关系。各相带17、18的上层线圈边15与位于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离开所述上层线圏边15规定的线圏节距的位置相对应的下层线圈边16连接而构成4个并联回路,各并联回路通过设置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的引出导体21并联连接形成了电枢绕组14。图l是线圈节距采用了2/3这样的小一点儿的值的例子,这是为了容易看清图,不是特别要特定该线圈节距。在图1中,通过在各相带17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4条/相的跨接线20a,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设置8条/相的跨接线20b,从而连接成第一相带17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从极中心侧开始依次)为1、2、2、1、2、1、1、2、2、1、2、1,第二相带18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从极中心侧开始依次)为3、4、4、3、4、3、3、4、4、3、4、3。这样,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的位置表示了相带17、18内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各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的位置就如表1所示,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1、4、6、7、10、12号的位置上。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2、3、5、8、9、ll号的位置上。(接下页)表1第一实施方式的上下层线圈边配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下面,对一相中的发生电压的不平衡进行说明,在此,作为数值评价其不平衡度的手段,一般采用下面的定义。即,用p.u.表示了一相中的许多并联回路中的仅1个回路的电压的数据,是该并联回路的开放电压与整个相的平均电压(相电压)的比,表示该并联回路和整个相的电压大小的不平衡程度。同样地,在一个并联回路中产生的开放电压与相电压的相位角偏差,表示该并联回路与整个相的电压的相位角的不平衡程度。表2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枢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随着线圈节距而变化,因此,表2中示出了30/36(83.33%)的线圈节距的情况。如表2所示可知,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枢中,电压大小的偏差(p.u.电压对于1.0的偏差)最大为0.12%,相位角的偏差为O.0度,示出了与上述专利文献l相同的平衡度,满足专利文献2的专利规定的基准值、即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等于0.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15度的基准。表2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压平衡度<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此夕卜,表3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和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随着线圈节距(绕组节距)的变化。根据线圈节距,平衡度有时超过上述专利文献l,也有时低于上述专利文献1,但若线圈节距在24/36-34/36的范围,就满足专利文献2的专利规定的基准值、即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15度的基准。在此,所述线圈节距(绕组节距)是槽数与磁极节距的比,即、用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的平均槽数计算出的间隔,具体地说是槽号的差。表3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节距与不平衡电压的关系<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能够实现与上述专利文献l的专利相同程度的平衡度,能够降低循环电流。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跨接线20a和跨接线20b的总数从12条/相和图7的14条/相减少了,并且,12条中分散为8条设置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4条设置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19b。因此,跨接线20a和20b之间的距离扩大了,并且,由于设置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19b的跨接线20b与引出导体21不干扰,因此,改善了用于连接跨接线20a和20b的操作性,容易确保连接部的绝缘性和固定强度,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电枢。再有,本实施方式不限于图示的结构,即使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不同于图示的位置上,或者更换位于例如并联回路1和并联回路3的电气等效的位置上的线圈边等,当然也都成立。其次,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2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枢的第二实施方式。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枢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电枢11在由叠片铁芯构成的电枢铁芯12上设置有72个槽13,在槽13中嵌放着两层的两极三相三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14。各相的电枢绕组14具有嵌放在槽13内上部的上层线圈边15和嵌放在槽13内下部的下层线圈边16,在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在其轴向相反一侧不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分别串联连接着这些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各端部。另外,电枢绕组14具有将上下层线圈边15、16嵌放在电枢铁芯12上设置的12个槽13中的第一相带17以及同样将上下层线圏边15、16嵌放在12个槽13中的第二相带18。各相的电枢绕组14分别具有4个并联回路,在各并联回路中如图所示地对应标记着l、2、3、4的回路号以便识别。各相带17、18的上层线圈边15与位于在连接侧线圏末端19a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离开所述上层线圈边15规定线圈节距的位置相对应的下层线圈边16连接而构成4个并联回路,各回路通过设置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的引出导体21并联连接而形成了电枢绕组14。在图2中,通过在各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8条/相的跨接线20a,从而连接成第一相带17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2、1、2、1、1、2、1、2、1、2、2、1,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1、2、2、1、2、1、2、1、1、2、1、2,第二相带18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4、3、4、3、3、4、3、4、3、4、4、3,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3、4、4、3、4、3、4、3、3、4、3、4。这样,在由距极中心的位置表示了相带17、18内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各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位置就如表4所示,分别将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圈边15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2、4、5、7、9、12号位置上,将下层线圈边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l、4、6、8、9、ll号位置上,对于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圈边15分别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1、3、6、8、10、ll号的位置上,将下层线圈边16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实施方式的电枢中,电压大小的偏差(p.U.电压对于1.0的偏差)最大为0.39%,相位角的偏差为O.0度,比上述专利文献1的专利更差,但满足专利文献2的专利规定的基准值、即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等于0.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15度的基准。表5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压平衡度<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专利文献2的专利规定的基准值的平纟軒度,能够降低循环电流。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跨接线20a仅位于连接侧这点与图7相同,但由于连接侧跨接线20a的条数能够减少到8条/相,因此,跨接线20a间的间隔扩大,改善了用于连接的操作性,容易确保连接部的绝缘性和固定强度,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电枢。此外,通过减少了跨接线的条数,当然也就减少了有关跨接线设置的工时。再有,本实施方式不限于图示的结构,即使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不同于图示的位置上,或者更换位于例如并联回路1和并联回路3的电气等效的位置上的线圈边等,当然也都成立。接着,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3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枢的第三实施方式。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枢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电枢11在由叠片铁芯构成的电枢铁芯12上设置有72个槽13,在槽13中嵌放着两层的两极三相三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14。各相的电枢绕组14具有嵌放在槽内上部的上层线圈边15和嵌放在槽内下部的下层线圈边16,在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側线圏末端19a和在其轴向相反一侧不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上,分别串联连接着这些上下层线圈边15、16的各端部。另外,电枢绕组14具有将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嵌放在电枢铁芯12上设置的12个槽13中的第一相带17以及同样将上下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嵌放在12个槽13中的第二相带18。各相的电枢绕组14分別具有4个并联回路,在各并联回路中如图所示地对应标记着l、2、3、4的回路号以便识别。各相带17、18的上层线圈边15与位于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离开所述上层线圈边15规定线圈节距的位置相对应的下层线圈边16连接而构成4个并联回路,各回路通过设置在连接侧线圏末端19a的引出导体21并联连接而形成了电枢绕组14。在图3中,通过在各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8条/相的跨接线20a,从而连接成第一相带17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2、1、1、2、1、2、1、2、2、1、2、1,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1、2、1、2、2、1、2、1、2、1、1、2,第二相带18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4、3、3、4、3、4、3、4、4、3、4、3,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依次为3、4、3、4、4、3、4、3、4、3、3、4。这样,在由距极中心的位置表示了相带内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各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的位置就如表6所示,分别将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圏边15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将下层线圈边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1、3、6、8、10、11号的位置上,对于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圈边15分别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11号的位置上,对下层线图边16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2、4、5、7、9、12号的位置上。表6第三实施方式的上下层线圏边配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1</column></row><table>表7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枢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平衡度不随线圈节距而变化。如表7所示可知,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枢绕组中,电压大小的偏差(p.u.电压对于1.0的偏差)最4-4n30o/4日乂A垒r^/fg寞4nn疳—fckP去Al亡站1"去;il承罢.<曰—是满足专利文献2的专利规定的基准值、即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等于0.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15度的基准。表7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压平衡度<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1</column></row><table>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能够实现满足上述专利文献2规定的基准值的平衡度,能够降低循环电流。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跨接线20a仅位于连接侧线圏末端这点与图7相同,但由于跨接线20a的条数能够减少到8条/相,因此,跨接线20a间的间隔扩大,改善了用于连接的操作性,容易确保连接部的绝缘性和固定强度,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电枢。此外,通过减少了跨接线的条数,当然也就减少了有关跨接线设置的工时。再有,本实施方式不限于图示的结构,即使将引出位置配置在不同于图示的位置,或者更换位于例如并联回路1和并联回路3的电气等效的位置上的线圈边等,当然也都成立。下面,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枢的第四实施方式。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枢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旋转电机的电枢11在由叠片铁芯构成的电枢铁芯12上设置有72个槽13,在槽13中嵌放着两层的两极三相三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14。各相的电枢绕组14具有嵌放在槽13内上部的上层线圏边15和嵌放在槽13内下部的下层线圏边16,在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在其轴向相反一侧不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中,分别串联连接着这些上下层线圈边15和16的各端部。另外,电枢绕组14具有将上下层线圈边15、16嵌放在电枢铁芯12上设置的12个槽13中的第一相带17以及同样将上下层线圏边15、16嵌放在12个槽13中的第二相带18。各相的电枢绕组14分别具有4个并联回路,在各并联回路中如图所示地对应标记着l、2、3、4的回路号以便识别。各相带17、18的上层线圈边15与位于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离开所述上层线圈边15规定线圈节距的位置相对应的下层线圈边16连接而构成4个并联回路,各回路通过设置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的引出导体21并联连接而形成了电枢绕组14。在图4中,通过在各相带17、18的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设置8条/相的连接相反一侧跨接线20b,连接成第一相带17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开始依次为2、1、1、2、1、2、1、2、2、1、2、1,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开始依次为1、2、2、1、2、1、2、1、1、2、1、2,第二相带18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依次为4、3、3、4、3、4、3、4、4、3、4、3,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依次为3、4、4、3、4、3、4、3、3、4、3、4。这样,在由距极中心的位置表示了相带内的上下层线圈边15、16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各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位置就如表8所示,分别将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圈边15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将下层线圏边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ll号的位置上。对于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各6个的上层线圈边15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ll号的位置上,对下层线圏边16配置在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表9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枢的发生电压的平衡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度随着线圈节距而变化,因此,表9中示出了30/36(83.33%)的线圈节距的情况。如表9所示可知,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枢中,电压大小的偏差(p.u.电压对于1.O的偏差)最大O.00%,相位角的偏差为O.02度,示出了比上述专利文献l的专利更佳的平衡度,满足专利文献2的专利规定的基准值、即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15度的基准。表8第四实施方式的上下层线圈边配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表9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压平衡度<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此外,表IO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压大小的偏差和相位角的偏差的最大值随线圏节距的变化。在实用的线圈节距的范围内,平衡度总是超过上述专利文献l的专利,满足了专利文献2的专利规定的基准值、即电压大小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4%,相位角的偏差小于或等于O.15度的基准。表10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节距与不平衡电压的关系<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4</column></row><table>如上所述,在z^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关于每个并联回路的电压,能够实现超过上述专利文献1的专利的平衡度,能够进一步降低循环电流,因此,降低了电枢绕组的温升,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电枢绕组。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跨接线20b的条数能够减少到8条/相,因此,能够扩大跨接线20b间的间隔。另外,由于仅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侧设置跨接线20b,因此,也避免了与引出导体21的干扰。因此,改善了用于连接的操作性,容易确保连接部的绝缘性和固定强度,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电枢绕组。此外,由于减少了跨接线的条数,当然也就减少了有关3夸接线设置的工时。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枢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枢的一相部分的展开^t式图。电枢11在由叠片铁芯构成的电枢铁芯12上设置有72个槽13,在槽13中嵌放着两层的两极三相三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14。各相的电枢绕组14具有嵌放在槽内上部的上层线圏边15和嵌放在槽内下部的下层线圏边16,在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在其轴向相反一侧不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中,分别串联连接着这些上层线圈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的各端部。另外,电枢绕组14具有将上下层线圈边15、16嵌放在电枢铁芯12上设置的12个槽13中的第一相带17以及同样将上下层线圈边15、16嵌放在12个槽13中的第二相带18。各相的电枢绕组14分别具有4个并联回路,在各并联回路中如图所示地对应标记着1、2、3、4的回路号以便识别。各相带17、18的上层线圈边15与位于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19b离开所述上层线圈边15MJ定线圈节距的位置相对应的下层线圏边16连接,并且,用设置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的连接相反一侧跨接线20b连接对应的线團边15和16,从而构成4个并联回路,各回路通过设置在连接侧线圏末端19a的引出导体21并联连接而形成了电枢绕组14。在图5中,通过在各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4条/相的跨接线20a,在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设置4条/相的连接相反一侧跨接线20b,从而连接成第一相带17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依次为1、2、1、2、2、1、2、1、2、1、1、2,下层线圏边16的回路号依次为1、2、2、1、2、1、2、1、1、2、1、2,第二相带18的上层线圈边15的回路号依次为3、4、3、4、4、3、4、3、4、3、3、4,下层线圈边16的回^各号依次为3、4、4、3、4、3、4、3、3、4、3、4。上述的线圈边配置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电气作用和效果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此外,由于能跨接线20a、20b的条数够减少到8条/相,因此也同样能够扩大跨接线20a、20b间的间隔。另外,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两条为一组相邻设置着极短的跨接线20b,因此,虽有难以确保用于固定跨接线20b的空间的问题,但在本变形例中,因为连接相反一侧跨接线20b的长度较长,因此,能够确保用于固定的空间,固定变得容易。此外,关于连接侧跨接线20a虽在极短这点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但由于没有相邻的跨接线,因此容易固定,容易确保连接部的绝缘性和固定强度,从而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电枢。此外,通过减少跨接线的条数,当然也就降低了有关跨接线设置的工时。另夕卜,根据图4的实施方式和图5的变形例,由于不同相的引出连接导体不集中(即,接近于均匀排列),因此,不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而且对绝缘的可靠性也提高了。再有,本实施方式不限于图示的结构,即使将引出导体21的位置配置在不同于图示的位置上,或者更换位于例如并联回路1和并联回路3的电气等效的位置上的线圏边等,当然也都成立。图5中,可以在第一相带17中,将点划线所示的线圈与实线所示的线圈相反地配置,或者在第二相带18中,将双点划线所示的线圈与虚线所示的线圈相反地配置。下面,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下面,使用图6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枢的第五实施方式。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枢的一相部分的展开模式图。电枢11在由叠片铁芯构成的电枢铁芯12上设置有72个槽13,在槽13中嵌放着两层的两极三相三个并联回路的电枢绕组14。各相的电枢绕组14具有嵌放在槽内上部的上层线圈边15和嵌放在槽内下部的下层线圈边16,在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在其轴向相反以侧不与绕组引出部分连接的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中,分别串联连接着这些上下层线圏边15、16的各端部。另外,电枢绕组14具有将上下层线圏边15、16嵌放在电枢铁芯12上设置的12个槽13中的第一相带17以及同样将上下层线圈边15、16嵌放在12个槽13中的第二相带18。各相的电枢绕组14分别具有4个并联回路,在各并联回路中如图所示地对应标记着1、2、3、4的回路号以便识别。各相带17、18的上层线圈边15与位于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19b离开所述上层线圈边15规定线圈节距的位置相对应的下层线圏边16连接而构成4个并联回路,各回路通过设置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的引出导体21并联连接而形成了电枢绕组14。图6中,通过在各相带17、18的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设置两条为一组的总共12条/相的跨接线20a,从而连接成第一相带17的上层线圏边15和下层线圏边16的回路号从极中心侧开始依次为1、2、2、1、2、1、1、2、1、2、2、1,第二相带i8的上层线圏边15和下层线圈边16的回路号依次为3、4、4、3、4、3、3、4、3、4、4、3。两条为一组相邻地设置跨接线20a,连接例如从第一相带的极中心侧开始数第1、2个下层线圈边16和第9、10个上层线圈边15,该情况下连接成用跨接线20a连接的2组上下层线圈边的并联回路号都是从极中心侧开始第1、2的顺序。由于图6的线圈边配置与图7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专利相同,因此,电气作用和效果与专利文献l的专利相同。但是,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跨接线20a成为两条为一组,连接成用跨接线20a连接的全部的2组上下层线圏边的并联回路号距极中心侧的顺序相同,从而将跨接线20a的总数比专利文献1的专利降低到12条/相,能够扩大跨接线20a间的间隔,因此,容易确保连接部的绝缘性和固定强度,从而能够提供可靠性更高的电枢。此外,通过减少跨接线的条数,当然也就降低了有关跨接线设置的工时。最后,说明变形例。本发明可以在实施阶段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做各种各样的变形。此外,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尽可能地适当组合实施,该情况下能得到组合的效果。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包含着各种各样阶段的发明,可以按照公开的多个结构要件的适当组合来引伸出各种各样的发明。例如,在通过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件中省略几个结构要件来引伸出发明的情况下,在实施该引伸出的发明时,用公知的常用技术适当补充省略部分。在具体例子中,本发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三相两极槽数为72的电枢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适用在三相四极槽数为144的电枢中。权利要求1.一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和上述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8、9、11号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设定上述电枢绕组的绕组节3巨为24/36~34/36之间的4直。3.—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圏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圏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下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1、2、2、1、2、1、1、2、2、1、2、1,上述第二相带的上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4、3、4、3、3、4、4、3、4、3。4.一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圏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4、5、7、9、12号的位置,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11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3、6、8、10、11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5.—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圏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2、1、2、1、1、2、1、2、1、2、2、1,上述第一相带的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1、2、2、1、2、1、2、1、1、2、1、2,上述第二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4、3、4、3、3、4、3、4、3、4、4、3,上述第二相带的下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4、3、4、3、4、3、3、4、3、4。6.—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圏边,这些线圏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圏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3、6、8、10、11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ll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4、5、7、9、12号的位置。7.—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圏,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2、1、1、2、1、2、1、2、2、1、2、1,上述第一相带的下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1、2、1、2、2、1、2、1、2、1、1、2,上述第二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4、3、3、4、3、4、3、4、4、3、4、3,上述第二相带的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3、4、4、3、4、3、4、3、3、4。8.—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笫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圏,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上述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圈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圏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圏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11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8、9、ll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下层线圈边的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7、10、12号的位置。9.一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圏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上述第一相带的上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2、1、1、2、1、2、1、2、2、1、2、1,上述第一相带的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1、2、2、1、2、1、2、1、1、2、1、2,上述第二相带的上层线圏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4、3、3、4、3、4、3、4、4、3、4、3,上述第二相带的下层线圈边的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并联回路号的排列依次是3、4、4、3、4、3、4、3、3、4、3、4。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相反一侧线圏末端设置了连接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的8条/相的跨接线。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设置了连接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圏边的4条/相的跨接线,在连接侧线圈末端设置了连接上层线圏边和下层线圈边的4条/相的跨接线。12.—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圏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上述线圈末端设置两条为一组的相邻的多组跨接线,从用上述跨接线连接的2组上下层线圈边的极中心侧开始的连接号的顺序相同。13.—种电枢,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以及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嵌放在上述各槽内,是三相两极的双层绕组,各相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联回路,上述各并联回路具有串联线圈,并且,各串联线圈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和连接相反一侧线圈末端分别互相连接的上层线圈边和下层线圈边,这些线圈边被分割为第一和第二相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枢绕组连接成,在上述连接侧线圈末端设置6组12条跨接线,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一个相带中的上下层线圏边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使从上述第一相带的极中心侧开始的并联回路号的顺序是1、2、2、1、2、1、1、2、1、2、2、1,使从上述第二相带的极中心侧开始的并联回路号的顺序是3、4、4、3、4、3、3、4、3、4、4、3。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形成了72个槽的电枢铁芯和嵌放在上述各槽中的三相两极的双层电枢绕组的电枢。本发明的电枢,其电枢绕组(14)连接成,在用从极中心向远离方向数的位置表示了相带中的一个相带中的上述上层线圈边(15)和上述下层线圈边(16)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三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15)和上述下层线圈边(16)是从极中心开始第1、4、6、7、10、12号的位置,上述第二和第四并联回路的上述上层线圈边(15)和上述下层线圈边(16)的相对位置是从极中心开始第2、3、5、8、9、11号的位置。文档编号H02K3/12GK101414767SQ200810179908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5日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6日发明者垣内干雄,德增正,藤田真史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