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6879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内转子电机。
背景技术
[0002]根据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电机可分为内转子和外转子两类。内转子电机的转子被定子包围,即转子在内。外转子电机的转子包围住定子,即转子在外。[0003]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中通常采用内转子的永磁同步电机作为驱动电机,由于空间的限制和对高性能的追求,使得这种内转子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的发热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0004]现有的内转子电机的定子冷却结构是将一个冷却套以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形式固定在定子铁芯外围。该冷却套通常为金属材料,其中设计有冷却介质的流道。定子铁芯和绕组发出的热量就通过冷却介质的流动而带走。[0005]传统情况下,由于空间和密封技术的限制,对于转子并没有采用额外的散热设计。 转子铁芯和永磁体(磁钢)发出的热量通过转子轴传递到两端的转子轴承,再由转子轴承经前、后端盖传递到冷却套。由于该条散热路经较长,热阻较大,转子在高转速和大扭矩输出时热量不能很好地散出,造成转子温升过高、磁钢退磁和很难输出大扭矩,影响电机性能。 如果要提高电机性能,就需要选用成本较高、耐高温的磁钢材料,造成整体电机成本较高, 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0006]为此,出于降低电机成本,提高电机性能的考虑,必须降低转子的温度。当前也出现了一些内转子电机的转子冷却结构。其总体思路是给转子轴内部直接通冷却剂,这种设计的确可以很好地降低转子的温度,但对绝缘性、密封性上又带来了新的风险。[0007]仍以新能源汽车上的内转子永磁同步电机为例,考虑到汽车的安全性要求,电机的高压电部分不允许有导电液体的进入。但要使冷却剂在转子轴里流动,一方面需要采用动密封技术形成封闭的流道,另一方面需要对冷却介质提供较大的压力来克服流阻。在新能源汽车的E-Drive冷却系统中,该压力达到2. 5Bar,这么高的压力对动密封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即使对冷却介质所提供的压力没有这么大,能够使其克服流阻的压力也会对冷却介质的动密封效果带来风险。一旦这些导电的冷却介质泄露进入高压电部分,就会对汽车安全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0008]如果对内转子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冷却结构中采用不导电的导热油脂材料,那么就要在新能源汽车的E-Drive冷却系统(该系统中仅包含定子冷却结构)之外新建转子冷却结构的流道设计。由于新能源汽车中用于安装驱动电机的空间有限,为定子、转子各建立一套包含流道的冷却系统是非常困难的。[0009]因而,如何能在安装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为内转子电机的定子和转子设计出一套冷却结构,并且能确保冷却结构与电机之间的绝缘性、密封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0010]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可以满足严格的空间限制和密封要求,并能实现对定子和转子的良好散热效果。[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一种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所述内转子电机包含转子轴、转子部、定子部、前端盖和封盖;所述冷却结构包含前端盖和封盖之间的第三空腔, 该第三空腔为冷却介质通道的一部分;[0012]转子轴内具有导热腔,其开口设在转子轴位于前端盖的一侧,其内部具有导热介质;[0013]导热棒的第一端位于导热腔内且与导热介质接触,第二端位于第三空腔内与冷却介质接触,该第二端与前端盖之间采用静密封方式密封;[0014]所述转子轴与导热棒之间采用动密封方式密封;[0015]转子部及转子轴的热量通过导热腔内的导热棒第一端传递到导热棒第二端,并经由第三空腔中的冷却介质散热。[0016]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还包含有包围在定子部外侧且与定子部相接触的冷却套,其内部具有第一空腔;所述前端盖内还具有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连接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并构成了完整的冷却介质通道,定子、转子共用该冷却介质通道散热。[0017]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棒第一端的表面具有凸起或导流槽,通过增大表面积来增强与导热介质之间的换热能力。[0018]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棒的第二端包含底盘与底盘上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第三空腔内的冷却介质接触。[0019]本申请另一种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所述内转子电机包含转子轴、转子部、定子部、前端盖和封盖;所述冷却结构包含前端盖和封盖之间的第三空腔,该第三空腔为冷却介质通道的一部分;[0020]转子轴内设有导热腔,其开口设在转子轴位于前端盖的一侧,其内部具有导热介质;[0021]导热棒的一端位于导热腔内且与转子轴内的导热介质接触,另一端与前端盖采用静密封方式密封;[0022]所述转子轴与导热棒之间采用动密封方式密封;[0023]所述导热棒内具有一个空腔,其开口与第三空腔相通;[0024]所述导热棒内的空腔也作为冷却介质通道的一部分;[0025]转子部及转子轴的热量通过导热腔内的导热介质传递给导热棒,并经由导热棒内的空腔内的冷却介质散热。[0026]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棒内的空腔内还设置一个导流隔板,将所述导热棒内的空腔划分为使冷却介质流经路径最长的第四空腔和第五空腔。[0027]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还包含有包围在定子部外侧且与定子部相接触的冷却套,其内部具有第一空腔;所述前端盖内还具有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连接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第四空腔和第五空腔构成了完整的冷却介质通道,定子、转子共用该冷却介质通道散热。[0028]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棒位于导热腔内的一端的表面具有凸起或导流槽,通过增大表面积来增强与导热介质之间的换热能力。[0029]请参阅图I、图3,在上述两个方案中[0030]所述转子部是指包围转子轴5的转子铁芯7、以及转子铁芯7上的永磁体3。[0031]所述定子部是指不接触地包围转子铁芯7的定子铁芯2。[0032]所述转子轴5的两端都具有端盖,其中一端不输出转矩,这一端的端盖称为前端盖9 ;另一端输出转矩,这一端的端盖称为后端盖8。前端盖9的外侧具有封盖13。[0033]所述动密封方式为填料密封、接触密封、非接触式密封、密封环、甩油盘、密封螺纹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0034]所述静密封方式为法兰盘连接垫片密封、O形环密封、胶圈密封、填料密封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0035]优选地,导热腔6内的导热介质不导电。[0036]优选地,所述导热介质为不导电的导热油。[0037]优选地,所述封盖与前端盖或者是两个分离结构,或者是一个一体化的结构。[0038]与现有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相比,本申请所作的改进集中在转子轴内部,因而整个内转子电机所占用的空间并未增加,适用于狭小的安装空间。本申请在转子轴内部开设导热腔,其中以动密封技术密封着不导电的导热介质。导热棒的一端浸泡于该导热介质中,作为转子热量散发的途径。导热棒的另一端位于冷却介质流道中,或导热棒内开设空腔作为冷却介质流道的一部分,这两套方案都采用静密封技术对导热棒和前端盖进行密封。这样,导电的冷却介质利用可靠的静密封技术密封在流道内,不导电的导热介质利用动密封技术密封在没有压差的转子轴内。即使有导热介质在长期工作中有稍微的渗出,也不会对电机的电气性能造成影响。因而本申请在获得良好的定子、转子散热效果的同时满足了绝缘、密封的严格要求。采用本申请之后,内转子电机的转子轴、转子铁芯和永磁体的温升得到抑制,有利于降低磁钢退磁、提升电机性能。这样便可以采用成本较低的永磁体,从而降低电机的整体成本。


[0039]图I是本申请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0040]图2a是图I中流道20的整体示意图。[0041]图2b是图I中导热棒11的整体示意图。[0042]图2c是图2b中导热棒第一部分Ila的示意图。[0043]图2d是图I中的A-A向剖面示意图。[0044]图3是本申请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0045]图4是图3中流道20的整体示意图。[0046]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为冷却套;2为定子铁芯;3为永磁体;4为转子轴承;5为转子轴;6为导热腔;7为转子铁芯;8为后端盖;9为前端盖;10为密封圈;11为导热棒;lla 为导热棒第一端;llb为导热棒第二端;llc为导热棒中间段;111为主体;112为凸起;113 为底盘;114为凸起;12为导热棒轴承;13为封盖;14为冷却剂入口 ;15为冷却剂出口 ;16 为导流隔板;17为导热棒空腔;20为流道;20a为第一空腔;20b为第二空腔;20c为第三空腔;20d为第四空腔;20e为第五空腔;201为两端;202为中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47]请参阅图1,这是本申请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纵向剖面图。转子铁芯7包围住转子轴5,并随之转动。在转子铁芯7的表面上贴有、或表面处内嵌有永磁体 3。定子铁芯2包围住转子铁芯7,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在定子铁芯2和转子轴5的第一侧(该侧不输出转矩)具有前端盖9,第二侧(该侧输出转矩)具有后端盖8。定子铁芯2 与前端盖9、后端盖8均为静连接。转子轴5通过转子轴承4分别与前端盖9、后端盖8动连接,转子铁芯7与前端盖9、后端盖8均具有一定间隙。转子轴5通过露出在后端盖8之外的一端输出扭矩。在机械设计领域,被连接件之间相互固定、不能作相对运动的称为静连接,例如螺栓固定,铆接、焊接等。被连接件之间能按一定运动形式作相对运动的称为动连接,例如轴承连接等。[0048]请同时参阅图I和图2a,在定子铁芯2的外围、且与其紧紧接触的是冷却套1,其两侧也与前端盖9、后端盖8均为静连接。冷却套I中具有圆柱面形状的第一空腔20a,并开设有冷却剂入口 14和冷却剂出口 15。在前端盖9中具有管状的第二空腔20b,并且在冷却套I与前端盖9的交界处与第一空腔20a相通。在前端盖9的外侧还具有封盖13,前端盖9与封盖13之间具有第三空腔20c,并在前端盖9与封盖13的交界处与第二空腔20b相通。第一空腔20a、第二空腔20b和第三空腔20c构成了完成的冷却剂流道20。冷却剂从入口 14进入,按照第一空腔20a——第二空腔20b——第三空腔20c——第二空腔20b—— 第一空腔20a的顺序,从出口 15流出并带走沿途热量。[0049]请同时参阅图I和图2b,在转子轴5内部具有导热腔6,其开口在转子轴5的第一侧。在导热腔6中具有不导电的导热油,例如壳牌导热油S2等。至少一根导热棒11的第一端Ila伸入到导热腔6之中并浸泡于导热油内,第二端Ilb伸入到第三空腔20c之中,中间段Ilc连接第一端Ila和第二端lib。导热棒11与前端盖9之间采用静密封技术,例如 法兰盘连接垫片密封、O形环密封、胶圈密封、填料密封等。导热棒11与转子轴5之间采用动连接技术,例如导热棒轴承12。这样在转子轴5转动时,导热棒11仍保持静止。导热棒 11与转子轴5之间采用动密封技术,例如填料密封、接触密封、非接触式密封、密封环10、 甩油盘、密封螺纹等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这样在转子轴5转动时,导热腔6的开口处仍能保持密封。[0050]上述实施例一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定子铁芯2的外围被金属材料的冷却套 I包围且紧密接触。定子铁芯2的热量就通过冷却套I中第一空腔20a内流经的冷却剂带走。转子轴5内部开设导热腔6并灌充不导电的导热油,其中浸泡着导热棒第一端11a。导热棒11通常是金属材料,可以是实心的铜棒、铝棒等,也可以是空心的金属热管结构,内部密封地填充有PCM相变材料。电机工作时,高速旋转的转子轴5带动导热腔6内的导热油高速运动。导热油被导热棒第一端Ila扰动,使得转子轴5、转子铁芯7及永磁体3的热量传递到导热棒第一端11a,又快速传递到导热棒第二端11b,并由第三空腔20c中流经的冷却剂带走。[0051]为了加强导热棒第一端Ila与导热腔6中的导热油之间的换热效果,导热棒第一端Ila浸泡于导热油中的表面积越大越好。图2c给出了导热棒第一端Ila的一个实施例, 其主体111呈圆柱形,在外侧面具有多处凸起112,也称为“翅片”结构,从而极大地增大了起112朝着主体111的径向向外方向。可选地,导热棒第一端Ila 靠近中间段Ilc的部分具有与中间段Ilc相同形状的过渡段。电机工作时,高速旋转的转子轴5带动导热腔6内的导热油高速运动。导热油被导热棒第一端Ila上的凸起(翅片)112 扰动,这些凸起112增大了导热棒第一端Ila与导热油之间的接触面积,强化了转子轴5与导热棒第一端Ila之间的换热能力。[0052]可替换地,也可以使导热棒第一端Ila整体呈圆柱形,在外侧面加工出螺纹状的浅槽,一样可以起到增大表面积的作用。优选地,这些浅槽是根据导热油高速运动时的流体运动规律而设计的导流槽,使得导热油可以在导热棒第一端Ila的表面充分流动,从而提高转子轴5与导热棒第一端Ila之间的换热能力。[0053]请参阅图2a、图2b和图2d,上述实施例一的第三空腔20c包括两端部分201和中间部分202。两端部分201可以是管状,以便于与第二空腔20b相衔接。中间部分202则为比两端部分201明显加大的圆形、方形等。导热棒第二端Ilb就位于第三空腔20c的中间部分202之中。导热棒第二端Ilb包括底盘113以及其上的多个凸起114,这些凸起114 面向冷却剂,从而有利于实现冷却剂与导热棒第二端Ilb的充分接触。底盘113可以具有比导热棒中间段Ilc明显加大的直径。[0054]优选地,凸起114又包括具有圆润表面以减小流阻的多个第一凸起114a、位于第三空腔20c的侧壁与第一凸起群114a之间的格挡凸起114b、面对冷却剂进入第三空腔20c 的方向的分流凸起114c。以图2d为例,分流凸起114c大致呈半圆形,在直接面对冷却剂进入第三空腔20c的方向上开设有间距较小的缝隙以容纳较少的冷却剂进入第一凸起群 114a,其弧形外壁使得冷却剂向两边分流,并在越远离冷却剂进入第三空腔20c的方向上开设有间距越大的空腔,从而使得冷却剂尽量均匀地进入第一凸起群114a。由于第一凸起群114a与第三空腔20c之间具有一定空腔,格挡凸起114b就堵塞这些空腔,迫使冷却剂流经第一凸起群114a。以上设计可以极大地增强冷却剂与导热棒第二端Ilb之间的换热效果O[0055]请参阅图3,这是本申请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纵向剖面图。其中内转子电机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转子铁芯7包围住转子轴5,并随之转动。在转子铁芯7 的表面上贴有、或表面处内嵌有永磁体3。定子铁芯2包围住转子铁芯7,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在定子铁芯2和转子轴5的第一侧具有前端盖9,第二侧具有后端盖8。定子铁芯2与前端盖9、后端盖8均为静连接。转子轴5通过转子轴承4分别与前端盖9、后端盖 8动连接,转子铁芯7与前端盖9、后端盖8均具有一定间隙。转子轴5通过露出在后端盖 8之外的一端输出扭矩。[0056]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4,在定子铁芯2的外围、且与其紧紧接触的是冷却套1,其两侧也与前端盖9、后端盖8均为静连接。冷却套I中具有圆柱面形状的第一空腔20a,并开设有冷却剂入口 14和冷却剂出口 15。在前端盖9中具有管状的第二空腔20b,并且在冷却套I与前端盖9的交界处与第一空腔20a相通。在前端盖9的外侧还具有封盖13,前端盖9 与封盖13之间具有第三空腔20c,并在前端盖9与封盖13的交界处与第二空腔20b相通。[0057]请参阅图3,在转子轴5内部具有导热腔6,其开口在转子轴5的第一侧。在导热腔6中具有不导电的导热油。至少一根导热棒11的一端伸入到导热腔6之中并浸泡于导热油内,另一端采用静连接与静密封、或一体铸造成型、或焊接技术等固定于前端盖9并与其保持密封。这些均为成熟工艺,可以确保对冷却剂流道的可靠密封效果。导热棒11与转子轴5之间采用动连接技术,例如导热棒轴承12。这样在转子轴5转动时,导热棒11仍保持静止。导热棒11与转子轴5之间采用动密封技术,例如密封环10、甩油盘、密封螺纹等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这样在转子轴5转动时,导热腔6的开口处仍能保持密封。[0058]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4,导热棒11内部具有一个空腔17,该空腔17的开口在第三空腔20c。导流隔板16将该空腔17 —分为二,形成了第四空腔20d、第五空腔20e。仅在该空腔17的末端使第四空腔20d和第五空腔20e又合为一体。第一空腔20a、第二空腔20b、 第三空腔20c、第四空腔20d和第五空腔20e构成了完整的冷却剂流道20。冷却剂从入口 14进入,按照第一空腔20a——第二空腔20b——第三空腔20c——第四空腔20d——第五空腔20e——第三空腔20c——第二空腔20b——第一空腔20a的顺序,从出口 15流出并带走沿途热量。[0059]上述实施例二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定子铁芯2的外围被金属材料的冷却套 I包围且相互接触。定子铁芯2的热量就通过冷却套I中第一空腔20a内流经的冷却剂带走。转子轴5内部开设导热腔6并灌充不导电的导热油,其中浸泡着导热棒11。导热棒11 内部开设空腔17并被导流隔板划分为使冷却剂流经途径最长的两部分——第四空腔20d 和第五空腔20e。电机工作时,高速旋转的转子轴5通过导热油把转子轴5、转子铁芯7及永磁体3的热量传递到导热棒11,冷却剂进入第三空腔20c之后,按照第三空腔20c——第四空腔20d——第五空腔20e——第三空腔20c的顺序流过并带走沿途的导热棒11的热量。[0060]与实施例一类似,实施例二中的导热棒11可以划分为第一端Ila和中间段11c, 如图2b所示,比实施例一缺少了第二端lib。在导热棒第一端Ila的表面可以设计“翅片” 或导流槽结构,如图2c所示,通过增大表面积来增强与导热油之间的换热能力。[0061]实施例二的第三空腔20c的形状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如图2d所示;也可以仅为简单的管状,以便于与第二空腔20b相衔接即可。[0062]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封盖13与前端盖9的分离设计主要是为了装配导热棒11 的方便考虑。可替换地,封盖13与前端盖9也可以合为一体,此时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均在一体化的前端盖内。[0063]上述两个实施例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的技术优势在于[0064]I、避免了电机内部的短路隐患。这是由于导热腔6内部灌充不导电的导热油,即便转子轴5与导热棒11之间的动密封有些许失效,少量泄露出的导热油也不会对电机的电气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即不会导致电机短路。[0065]2、密封效果良好。整个冷却剂流道20最容易泄露到电机内部的就是前端盖9与导热棒11之间。由于导热棒11与前端盖9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可以采用成熟的静密封技术确保密封效果良好。这样便彻底杜绝了冷却剂流道20中的冷却剂的泄露,使得冷却剂仍能采用可导电的传统材料。[0066]综上所述,本申请在确保可靠密封的前提下,实现对转子轴的直接冷却,从而大大提高了转子的散热效果,有利于降低转子温度并提高电机性能。[0067]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所述内转子电机包含转子轴、转子部、定子部、前端盖和封盖;其特征是,所述冷却结构包含前端盖和封盖之间的第三空腔,该第三空腔为冷却介质通道的一部分; 转子轴内具有导热腔,其开口设在转子轴位于前端盖的一侧,其内部具有导热介质; 导热棒的第一端位于导热腔内且与导热介质接触,第二端位于第三空腔内与冷却介质接触,该第二端与前端盖之间采用静密封方式密封; 所述转子轴与导热棒之间采用动密封方式密封; 转子部及转子轴的热量通过导热腔内的导热棒第一端传递到导热棒第二端,并经由第三空腔中的冷却介质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冷却结构还包含有包围在定子部外侧且与定子部相接触的冷却套,其内部具有第一空腔;所述前端盖内还具有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连接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并构成了完整的冷却介质通道,定子、转子共用该冷却介质通道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热棒第一端的表面具有凸起或导流槽,通过增大表面积来增强与导热介质之间的换热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热棒的第二端包含底盘与底盘上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第三空腔内的冷却介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动密封方式为填料密封、接触密封、非接触式密封、密封环、甩油盘、密封螺纹中的任一种; 所述静密封方式为法兰盘连接垫片密封、O形环密封、胶圈密封、填料密封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热介质为不导电的导热油。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封盖与前端盖或者是两个分离结构,或者是一个一体化的结构。
8.一种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所述内转子电机包含转子轴、转子部、定子部、前端盖和封盖;其特征是,所述冷却结构包含前端盖和封盖之间的第三空腔,该第三空腔为冷却介质通道的一部分; 转子轴内设有导热腔,其开口设在转子轴位于前端盖的一侧,其内部具有导热介质; 导热棒的一端位于导热腔内且与转子轴内的导热介质接触,另一端与前端盖采用静密封方式密封; 所述转子轴与导热棒之间采用动密封方式密封; 所述导热棒内具有一个空腔,其开口与第三空腔相通; 所述导热棒内的空腔也作为冷却介质通道的一部分; 转子部及转子轴的热量通过导热腔内的导热介质传递给导热棒,并经由导热棒内的空腔内的冷却介质散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热棒内的空腔内还设置一个导流隔板,将所述导热棒内的空腔划分为使冷却介质流经路径最长的第四空腔和第五空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冷却结构还包含有包围在定子部外侧且与定子部相接触的冷却套,其内部具有第一空腔;所述前端盖内还具有第二空腔,该第二空腔连接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第四空腔和第五空腔构成了完整的冷却介质通道,定子、转子共用该冷却介质通道散热。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热棒位于导热腔内的一端的表面具有凸起或导流槽,通过增大表面积来增强与导热介质之间的换热能力。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动密封方式为填料密封、接触密封、非接触式密封、密封环、甩油盘、密封螺纹中的任一种; 所述静密封方式为法兰盘连接垫片密封、O形环密封、胶圈密封、填料密封中的任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热介质为不导电的导热油。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封盖与前端盖或者是两个分离结构,或者是一个一体化的结构。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转子电机的冷却结构,所述内转子电机包含转子轴、转子部、定子部、前端盖和封盖;所述冷却结构包含前端盖和封盖之间的第三空腔,该第三空腔作为冷却介质通道的一部分;转子轴内具有导热腔,其开口设在转子轴位于前端盖的一侧,其内部具有导热介质;导热棒的第一端位于导热腔内且与导热介质接触,第二端位于第三空腔内与冷却介质接触,该第二端与前端盖之间采用静密封方式密封;所述转子轴与导热棒之间采用动密封方式密封;转子部及转子轴的热量通过导热腔内的导热棒第一端传递到导热棒第二端,并经由第三空腔中的冷却介质散热。本申请在获得良好的定子、转子散热效果的同时满足了绝缘、密封、体积的严格要求。
文档编号H02K1/32GK202818002SQ20122037707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屈晨竹, 陈思远 申请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