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变频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9557发布日期:2018-07-10 20:13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节能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变频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现有的通用控制技术因为控制功能较为单一,模式相对呆板,智能化学习能力不强,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控制的多维度智能化发展需要,难以满足现代化工业4.0的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节能化的要求,本产品创新性的引入和发掘生物遗传学的多通道寻优的先进理念作为控制理论基础,结合传统的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和分段式PID控制技术,根据高压电机类负载的实时工况进行高压变频器的匹配调节,达到安全可靠、智能自动、科学节能的工业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变频控制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开放性较差,智能学习能力不强,能耗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变频控制器,包括固定壳体、触摸屏、微控制单元、电源模块、操作按钮和外接插针,所述触摸屏镶在固定壳体上并连接微控制单元,操作按钮设于固定壳体底部并连接微控制单元,外接插针设于固定壳体底部并连接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包括连接操作按钮的开关模块、连接外接插针的采集输出模块、连接触摸屏的显示操作模块,还包括高低压光电分离模块、温度场安全保护模块、多通道寻优及模糊逻辑运算单元模块,电源模块安装在微控制单元上为上述各部分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壳体1上焊接有便于安装的安装部件,安装部件上设有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壳体上还设有进气孔及散热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孔安装在固定壳体左右两侧,散热风扇安装在固定壳体底侧。

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制单元为单片机。

进一步的,所述触摸屏与单片机通过485通讯接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按钮与单片机通过DI/DO端子连接,用来开启关闭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外接插针与单片机通过AI/AO端子连接,用来采集外部的模拟信号并输出变频器信号。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智能变频控制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安全可靠。“光电分离,以低控高”,产品使用寿命可达80000小时以上。

2.智能自动。可实现高压电机类设备的自检测,自调节效果,实现无人值守。

3.节能效果好。可实现对高压电机类负载的20%-25%左右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壳体,2.散热风扇,3.外接插针,4.操作按钮,5.进气孔,6.触摸屏,7.安装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请参见图1、图2。

一种智能变频控制器,包括固定壳体1、触摸屏6、微控制单元、电源模块、操作按钮4和外接插针3,所述触摸屏6镶在固定壳体1上并连接微控制单元,操作按钮4设于固定壳体1底部并连接微控制单元,外接插针3设于固定壳体1底部并连接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包括连接操作按钮4的开关模块、连接外接插针3的采集输出模块、连接触摸屏6的显示操作模块,还包括高低压光电分离模块、温度场安全保护模块、多通道寻优及模糊逻辑运算单元模块,电源模块安装在微控制单元上为上述各部分供电。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固定壳体1上焊接有便于安装的安装部件7,安装部件7上设有螺栓孔,本实施例的安装部件为半圆形安装片,均布的固定壳体的两侧底部。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固定壳体1上还设有进气孔5及散热风扇2。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进气孔5安装在固定壳体1左右两侧,散热风扇2安装在固定壳体1底侧。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微控制单元为单片机。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触摸屏6与单片机通过485通讯接口连接,用来显示参数及更改参数的相关操作。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操作按钮4与单片机通过DI/DO端子连接,用来开启关闭设备。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外接插针3与单片机通过AI/AO端子连接,用来采集外部的模拟信号并输出变频器信号。

散热风扇2安装在固定壳体1的下方,将从进气孔流入的空气排出固定壳体,使空气流通为内部单片机芯片降温。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高低压光电隔离模块将传感器回馈进来的模似信号(包括温度、压力、能耗信息等)转换为数字信号之后再输送模糊逻辑运算单元一同与电机的功率输出做周期性时段的记录和对比。系统会自动找出能耗最低效率最大的输入输出组合,即为最优化组合方案。系统会自动将最优组方案合换算成频率信号给变频器。直到下一个记录对比时段周期结束。在设备运行同时温度场安全模块实时对变频器、传感器、及自身温度进行故障监测,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动作。其中包括变频故障报警、传感器出范围报警、温度过高报警。当有故障发生后在发出声光报警的同时也会记录下故障的发生时间和确认时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