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7889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布朗马达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

背景技术:
马达泛指能够将某种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如直流马达、交流马达、生物马达等,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生物物理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马达是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电动机。近些年,随着生物显微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发现了生物蛋白质分子通过ATP(三磷酸腺苷)水解可以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分子马达。从物理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将周围环境中无序的噪声能量通过整流得到有用的功,即设计出这样的一种布朗马达,无疑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纳米尺度上,分子马达属于布朗马达的一种,虽然其可作为一种纳米机器人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在微米尺度上,人们已经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布朗马达。例如,将含有微米大小的枯草杆菌的溶液通过拉伸形成200微米厚的溶液膜,枯草杆菌在溶液薄膜里消耗氧气并做随机布朗运动。再将直径为380微米的锯齿片放入溶液膜中,锯齿片在枯草杆菌的推动下将沿锯齿长边方向定向转动,形成布朗马达[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07,969(2010)]。这种马达能够将枯草杆菌随机运动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锯齿定向转动的机械能,从而实现了从环境中吸收利用能量的目的。又如,如果将覆金的微米锯齿(直径约8微米)撒入水膜中并用激光照射,微米锯齿通过热毛细管效应将吸收到的均匀照射的光能转化为锯齿定向转动的机械能,形成微米布朗光马达[NatureCommunications,6,7855(2015)]。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布朗马达基本都是纳微米量级,虽然能够实现从环境吸收能量形成定向转动的马达,但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人们期望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设计出布朗马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够从等离子体中吸收能量,通过锯齿的整流作用输出机械能,实现较大空间尺寸的布朗马达。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设置一圆柱形真空室,在所述真空室内水平设置上下两个极板;使上极板接地线,下极板连接一电源;b、在所述真空室的内侧壁上设置周期性排列的锯齿结构的定子;在所述真空室的轴心处设置锯齿结构的转子,所述转子位于所述下极板上方,且所述转子固接在穿过所述真空室轴心的转轴上;c、在所述下极板上放置若干表面为多孔结构的球形颗粒;d、调节真空室的气压,之后接通电源,使所述下极板具有负偏压,且在上极板与下极板之间产生均匀的等离子体;e、位于下极板上的球形颗粒从等离子体中吸收能量并做布朗运动,运动过程中的球形颗粒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转子,推动转子定向旋转。步骤d中,接通电源后,下极板具有负偏压,偏压范围为150V~400V。步骤d中,调节真空室的气压为5Pa~200Pa。步骤a中电源为直流电源或射频电源。步骤b中所设置的定子和转子上的锯齿均呈倾斜状,且两者的倾斜方向相反。步骤b中定子上的锯齿的齿深与齿长比例为1:2,转子上的锯齿的齿深与齿长比例为1:2。步骤b中定子和转子上的锯齿的数量相同。步骤c中在下极板上放置的球形颗粒的尺寸为微米量级或毫米量级。步骤a中所述上极板为ITO导电玻璃,所述下极板为金属平板。步骤a中所述真空室的半径为50mm~80mm,所述真空室的高度为80mm~150mm。等离子体由带电粒子(电子与离子)以及电中性粒子组成,整体呈电中性,因其含有高能量粒子而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离子推进器等领域。宇宙中99%的物质由等离子体组成,而尘埃颗粒遍布宇宙。等离子体中的尘埃颗粒通过吸附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而带电,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出无规则的热运动。本发明的设计思路就是将等离子体中无规则热运动的颗粒所具有的能量提取出,并以可控的机械能的形式加以利用,实现较大空间尺寸的布朗马达。本发明所提供的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具体是:首先设置一圆柱形真空室,并在真空室内水平设置上下两个极板,使上极板接地线,下极板接电源;再在真空室的内侧壁上设周期性排列的锯齿结构的定子,在真空室的轴心处设锯齿结构的转子,转子位于下极板上方,并固接在穿过真空室轴心的转轴上。接着在下极板上放置球形颗粒,这些球形颗粒的表面均为多孔结构。之后调节真空室的气压,接通电源,使下极板具有负偏压,通过气体放电在上下极板之间产生均匀的等离子体。球形颗粒处于等离子体区域,其将吸收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能量,并带上大量电荷,在定子与转子之间做随机布朗运动,运动过程中的球形颗粒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转子,进而推动转子定向旋转并输出有用功。由于等离子体马达的大小取决于真空室的大小,因此采用本发明中的方法可以实现较大的马达,克服了以往生物马达及光马达空间尺度在纳微米量级的局限性。在之前的生物马达实验中,锯齿在细菌的推动下发生转动形成布朗马达并发生能量转换,马达功率为10-15W,本发明中的等离子体马达功率可达到5.3×10-3W,相比生物马达,等离子体马达有效的利用了等离子体内的能量,把离散的能量聚集起来,转化成了可直接利用的机械能,更好的实现了能量转换,能量充分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操作简单、方便,能够很好的实现能量转换与能量有效利用,这在当今资源短缺的现状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中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所用到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真空室,2、进气口,3、上极板,4、出气口,5、电源,6、下极板,7、绝缘板,8、转子,9、定子,10、转轴。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本发明所提供的等离子体马达产生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a、设置一圆柱形真空室1,在真空室1内水平设置上下两个平面极板,分别为上极板3和下极板6;使上极板3接地线,下极板6连接一电源5。真空室1的半径以及高度决定了等离子体马达的大小。而不同使用环境中马达的大小不同,因此真空室1的半径、高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可设置真空室1的半径为50mm~80mm,真空室1的高度为80mm~150mm。本实施例中真空室1的半径为65mm,高度为100mm;真空室1是由不锈钢腔体围成的,且不锈钢腔体接地线。在真空室1内水平设置的两个极板同心共轴,且两个极板均与真空室1的轴心线垂直。上极板3为ITO导电玻璃,下极板6为金属平板;上极板3与真空室腔体的上顶端相接触,下极板6通过绝缘板7置于真空室1的底面上,绝缘板7用于实现真空室腔体与下极板6之间的绝缘。与下极板6相连接的电源5位于真空室1外部。本实施例中电源5为直流电源,下极板6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接地线。其他实施例中电源还可以为射频电源,当电源为射频电源时,下极板与射频电源的功率电极相连接,射频电源的另一电极接地线。这样在接通电源后,电源功率耦合到下极板6上,下极板6将具有负偏压,一般控制偏压范围为150V~400V。在真空室腔体的侧壁上开有进气口2和出气口4。通过进气口2可向真空室1内充入空气或氩气;在进气口2处安装有流量计,该流量计可以为质量流量计,通过调节流量计可以控制真空室1内的气压,一般控制真空室1内的气压在5Pa~200Pa之间。在出气口4处安装有用于测量真空室1内气压的真空计。b、在真空室1内上下极板之间的内侧壁上设置周期性排列的锯齿结构的定子9;在真空室1的轴心处设置锯齿结构的转子8,转子8位于下极板6上方,且靠近下极板6。定子9和转子8上的锯齿均呈倾斜状,即呈现出不对称的棘齿状结构,但定子9和转子8上锯齿的倾斜方向相反。转子8与穿过真空室1轴心的转轴10的底端固接,转轴10的顶端伸出真空室1外。本实施例中定子9和转子8上的锯齿的数量相同,均为12个。转子8的半径为10mm,齿深(锯齿倾斜后的短边)为2mm,齿长(锯齿倾斜后的长边)为4mm;定子9与转子8之间的间距(即定子9上锯齿刃与转子8上锯齿刃之间的距离)约为10mm。其他实施例中定子和转子上的锯齿的数量也可以不同。锯齿的数量、齿深、齿长、定子与转子之间的距离等都是可以预先设置的。c、在下极板6上放置若干表面为多孔结构的球形颗粒。本实施例中在下极板6上放置400粒球形树脂颗粒,颗粒直径为200µm。这些颗粒具有多孔表面结构,且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可以携带大量电荷。这些球形颗粒均匀放置在下极板6上且与定子9和转子8之间的空间相对应,定子9与转子8之间构成锯齿通道。d、调节真空室1的气压,之后接通电源5,使下极板6具有负偏压,且在上极板3与下极板6之间产生均匀的等离子体。首先对真空室1抽真空,之后通过进气口2向真空室1内充入氩气,通过流量计调节真空室1内气压达到30Pa。接通与下极板6相连接的直流电源,使下极板6具有负偏压,设置直流电源的偏压为300V,通过气体放电在上、下极板之间产生均匀的等离子体。e、位于下极板6上的球形颗粒从等离子体中吸收能量并做布朗运动,运动过程中的球形颗粒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转子8,推动转子8定向旋转,实现等离子体马达。球形颗粒作为介质在等离子体中受到电子流和离子流的作用而被极化,且携带大量电荷,实现从等离子体环境中吸收能量并做随机布朗运动。在下极板6上做随机布朗运动的颗粒会在定子9与转子8之间碰撞,球形颗粒通过碰撞的方式将能量传递给转子8,进而推动转子8做持续的定向旋转运动,实现等离子体马达。真空室腔体的上顶端可由石英玻璃制作而成,这样可以方便人们从真空室1上部观察球形颗粒以及转子8的运动。本发明中球形颗粒在定子与转子之间运动,通过静电库伦碰撞和直接物理碰撞来推动转子转动。转子获得的能量与球形颗粒数以及每个球形颗粒传递的平均能量有关。当球形颗粒数非常少时,显然转子获得的能量也少,功率低。当球形颗粒数非常多时,定子与转子之间的锯齿通道变得非常拥挤,通道内的颗粒之间会频繁的碰撞,真正与转子发生碰撞传递能量的颗粒有限,输出功率较低。因此,只有适当的颗粒数密度才能使转子有最佳输出功率。而最佳颗粒数密度又与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锯齿通道大小有关。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球形颗粒的数目。除了球形颗粒的数量对马达的输出功率有影响外,球形颗粒的表面属性以及尺寸等也会影响其从等离子体环境吸收能量,进而影响马达的效率。球形颗粒一般采用多孔表面结构,大比表面积能够使其尽可能地吸收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能量,同时携带更多的电荷,所携带的电荷越多,越有利于球形颗粒发生库伦弹性碰撞,尽量减少非弹性碰撞造成的能量损失,以获得最大等离子体马达效率。球形颗粒的尺寸可以为微米量级或毫米量级,甚至可以为厘米量级。本发明中可以人工控制球形颗粒的数量、大小以及转子的锯齿数量、齿深、齿长,定子的锯齿数量、齿深、齿长,真空室的半径、高度等等参数,从而实现不同效率的等离子体马达。当然,真空室的气压、放电功率等也应当与上述参数相匹配。由于真空室气压和放电功率相对容易调节,因此,通常都是先设定各种参数,再调节气压和放电功率直至马达输出理想的功率。需要说明的是,在宇宙空间环境中,由于其本身具有极高的真空度,因此构造这种等离子体马达不需要真空室,只需要锯齿定子和锯齿转子即可。另外,由于宇宙中广泛存在着等离子体,因此这种等离子体马达也可以不需要上下两个极板以及电源系统,可以具有更为简单的结构。它可以利用颗粒从空间等离子体高能粒子中吸收能量,进而推动转子旋转。将该等离子体马达安装到宇宙飞行器上,无疑可以从空间环境吸收能量并通过转子输出机械功,减少飞行器携带的常规燃料及自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