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接线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009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电气接线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气接线箱。



背景技术:

适用于车辆等所搭载的线束的以往的电气接线箱具备用于将容纳在壳体中的电子元器件从壳体取下的工具。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将容纳在壳体中的熔断器拔出的工具被壳体保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70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在车辆等的行驶中,也维持工具被在电气接线箱的壳体保持的保持状态。所以,由于将工具牢固保持于壳体,因此有可能难以将保持状态的工具从壳体取下。另外,在从将工具保持于壳体的工具保持部取下保持状态的工具时,工具保持部会变形,从而有可能难以将保持状态的工具从壳体取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接线箱,能够将保持状态的工具可靠地从壳体取下。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容纳电子元器件;工具,其将所述电子元器件从所述壳体取下;以及工具保持部,其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形成面,自由装拆地保持所述工具,所述工具具有:主体部,其形成有保持孔;以及夹持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突出,且夹持所述电子元器件,所述工具保持部具有:保持主体部,其从所述形成面突出地形成,插入到所述保持孔来保持所述主体部;旋转限制部,其从所述形成面突出,且与所述保持主体部分离地形成,在所述工具被所述工具保持部保持的保持状态下,限制所述夹持部的旋转;以及突出部,其在隔着所述保持主体部的所述旋转限制部侧的相反侧,从所述形成面突出地形成,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在所述保持状态下,与所述主体部中的、隔着所述保持孔的所述夹持部侧的相反侧,在插入方向对置,在从所述保持状态使所述夹持部与所述主体部相比位于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拔出方向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主体部接触。

另外,在所述电气接线箱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从所述形成面突出地形成并将所述保持主体部与所述旋转限制部连结的第1连结部。

另外,在所述电气接线箱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从所述形成面突出地形成并将所述保持主体部与所述突出部连结的第2连结部。

另外,在所述电气接线箱中优选的是,所述突出部在所述保持状态下与所述主体部接触。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取得的效果是:由于在使夹持部与主体部相比位于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拔出方向的状态下,突出部与主体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保持主体部在长边方向向旋转限制部侧的相反侧倒下,能够可靠地将保持状态的工具从壳体取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所决定的工具的保持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所决定的工具的保持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状态的工具的取下动作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状态的工具的取下动作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气接线箱

2:壳体

21:盒主体

22:下盖

23:上盖

23a:背面(形成面)

3:工具

31:主体部

31a:保持孔

32、32A、32B:夹持部

4:工具保持部

41:保持主体部

42:旋转限制部

43:突出部

44:第1连结部

45:第2连结部

100:线束

101:电线

200:熔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另外,下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

[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上盖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所决定的工具的保持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部所决定的工具的保持状态的侧视图。此处,各图(也包含图8和图9)的X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的宽度方向,是工具和工具保持部的宽度方向,是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的长边方向,是工具和工具保持部的长边方向,是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的上下方向,是与宽度方向及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Z1方向是插入方向。Z2方向是与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拔出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搭载在汽车等车辆中,将从电池等电源供给的电力经由各种电子元器件等分配给在车辆中搭载的各种电子设备。此处,电气接线箱1被装配于线束100,将构成电线101等连接处理用元件的连接器、熔断器、继电器、分岔部、电子控制单元等电子元器件汇集并容纳在内部。电气接线箱1例如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车内、后备箱等,在电池等电源与搭载在车辆内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连接。此外,有的情况下电气接线箱1也称为接线盒、熔断器盒、继电器盒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总称为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1以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或者与铅垂方向成任意角度的方式设置于未图示的车辆等。电气接线箱1如图2所示,包括壳体2、工具3、以及工具保持部4。

壳体2如图1所示,包括盒主体21、下盖22、和上盖23,为3层分割构造。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2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容纳包含熔断器200的电子元器件。此处,电子元器件的至少一部分连接有电线101。在从插入方向(Z1)观察的情况下,盒主体21的外周形状被形成为近似矩形的筒状,具有未图示的内部空间部。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2的盒主体21中,未图示的熔断器盒被固定在内部空间部、或者与盒主体21一体形成。熔断器200被容纳于熔断器盒,自由装拆地保持于熔断器盒。下盖22将在盒主体21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部形成的未图示的第1开口部闭塞。下盖22是盘状(托盘状)的部件,由多个卡止机构24卡止于盒主体21。上盖23将在盒主体2的拔出方向(Z2)侧的端部形成的未图示的第2开口部闭塞。上盖23是盖状的部件,由卡止机构25卡止于盒主体21。

工具3将容纳在壳体2中的电子元器件从壳体2取下。本实施方式的工具3是从壳体2的熔断器盒取下电子元器件中的熔断器200的熔断器拉出器,被保持在上盖23的背面23a。即,工具3不露出到壳体2的外部,被保持在壳体2的内部。工具3由能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3所示包括主体部31、和夹持部32。

主体部31在从插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为矩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保持孔31a。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体部31在形成有夹持部32的一侧的相反侧、即在长边方向的形成有夹持部3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切除部31b。切除部31b与保持孔31a连通地形成。

夹持部32从主体部31突出,且夹持电子元器件即本实施方式的熔断器20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持部32由在宽度方向对置的2个夹持部32A、32B构成。夹持部32从主体部31中的在长边方向形成有切除部31b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在长边方向突出地形成。在夹持部32A、32B之间,在长边方向延伸地形成有间隙S。夹持部32在末端部、即长边方向的主体部3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在宽度方向向工具3的内侧突出地形成有爪部32a。夹持部32A的爪部32a和夹持部32B的爪部32a在宽度方向互相对置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爪部32a在各夹持部32A、32B的末端部中分别形成在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夹持部32在长边方向的与爪部32a相比的主体部31侧,形成有在宽度方向向工具3的内侧突出的止动部32b。夹持部32A的止动部32b和夹持部32B的止动部32b在宽度方向互相对置地形成,设定其向工具3的内侧的突出量,使得在宽度方向对置的止动部32b、32b由于夹持部32A、32B的弹性变形而接触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对置的爪部32a、32a彼此不会接触。夹持部32通过将熔断器200的未图示的头部插入到熔断器夹持空间部S1,从而夹持熔断器200,该熔断器夹持空间部S1由形成在夹持部32A的爪部32a与止动部32b之间的空间部、形成在夹持部32B的爪部32a与止动部32b之间的空间部、以及在宽度方向与这些空间部对置地连通的间隙S形成。

工具保持部4形成于壳体2的形成面,将工具3自由装拆地保持。本实施方式的工具保持部4如图4和图5所示,形成于形成面、即上盖23的背面23a。工具保持部4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与上盖23一体地形成。工具保持部4包括保持主体部41、旋转限制部42、突出部43、第1连结部44、以及第2连结部45。

保持主体部41从形成面即背面23a突出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主体部41在形成于背面23a的凹部23b中,向拔出方向突出地形成。保持主体部41插入到工具3的保持孔31a,在插入在保持孔31a中的状态下,保持工具3的主体部31。保持主体部41的至少拔出方向侧被形成为圆筒状,外径被设定为能插入到保持孔31a中的直径。保持主体部41在末端部、即拔出方向的端部,形成有与中空部41b连通的切除部41c、41d。切除部41c、41d在保持主体部41的径向对置,且在插入方向延伸地形成。保持主体部41在末端部中的切除部41c与切除部41d之间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保持爪41e、41f。保持爪41e、41f向保持主体部41的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保持主体部41上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保持主体部41的径向的最大长度被设定得大于保持孔31a的直径。此处,本实施方式的保持爪41e、41f被设定为:在后述的保持状态下工具止动部41g、42c接触工具3的状态下,与主体部31接触。保持主体部41在插入方向的端部形成有1个以上的工具止动部41g。工具止动部41g从背面23a向拔出方向突出地形成,在后述的保持状态下,与工具3的主体部31接触,从插入方向侧支承工具3。本实施方式的工具止动部41g在宽度方向对置地形成有多个,且在长边方向形成多个(例如如图5所示,为2个)。

旋转限制部42从形成面即背面23a突出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部42在背面23a形成于与凹部23b不同的、在长边方向与凹部23b分离地形成的凹部23c。即,旋转限制部42在背面23a中在长边方向与保持主体部41分离地形成,向拔出方向突出地形成。旋转限制部42在工具3被工具保持部4保持的保持状态下,限制夹持部32的旋转。即,旋转限制部42在保持主体部41插入在保持孔31a中的插入状态下,限制夹持部32围绕保持孔31a的中心轴旋转。旋转限制部42在从插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形成为在长边方向在保持主体部41侧具有开口部42a的コ形。即,旋转限制部42的中空部42b与开口部42a连通地形成。开口部42a和中空部42b被形成为在插入状态下夹持部32的末端部能够插入的大小。旋转限制部42在插入方向的端部形成有1个以上的工具止动部42c。工具止动部42c从背面23a向拔出方向突出地形成,在保持状态下与工具3的夹持部32接触,从插入方向侧支承工具3。本实施方式的工具止动部42c在从插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中空部42b在宽度方向对置地形成有多个,且在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例如如图5所示,为2个)。

突出部43在长边方向隔着保持主体部41的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从形成面即背面23a突出地形成。突出部43被形成为:在保持状态下,与主体部31中的、在长边方向隔着保持孔31a的夹持部32侧的相反侧,在插入方向对置。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43在长边方向与保持主体部41分离地形成,在宽度方向延伸并被形成为平板状。突出部43被形成为在保持状态下与主体部31接触。即,突出部43在保持状态下,在工具止动部41g、42c接触工具3的状态下,与主体部31接触。

第1连结部44将保持主体部41与旋转限制部42连结。第1连结部44从形成面即背面23a突出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1连结部44是在长边方向延伸的平板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与保持主体部41连结,另一个端部与旋转限制部42在中空部42b处连结。第1连结部44如图6和图7所示,在保持状态下,位于工具3的插入方向侧。设定第1连结部44从背面23a向拔出方向的突出量,使得第1连结部44与工具3不接触。第1连结部44能够使保持主体部41和旋转限制部42成为一体。

第2连结部45如图4和图5所示,将保持主体部41与突出部43连结。第2连结部45从形成面即背面23a突出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2连结部45是在长边方向延伸的平板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与突出部43连结,另一个端部与保持主体部41连结。第2连结部45如图6和图7所示,在保持状态下,位于主体部31的保持孔31a和切除部31b。第2连结部4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厚度)被设定得小于切除部31b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使得第2连结部45与工具3不接触。第2连结部45能够使保持主体部41和突出部43成为一体。

接下来,说明工具3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的安装。在从盒主体21取下上盖23的状态下,以用户的视线与背面23a对置的方式,相对于用户配置上盖23。接下来,用户用手指来夹持工具3,如图6和图7所示,使工具3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在插入方向移动,在工具3上插入工具保持部4。具体而言,用户在工具3的保持孔31a中插入保持主体部41,并且将夹持部32插入到旋转限制部42的中空部42b。此时,保持爪41e、41f与主体部31(形成保持孔31a的内壁)接触,从而在宽度方向向工具3的内侧弹性变形。然后,用户将工具保持部4插入到工具3,直到保持爪41e、41f与保持孔31a相比向拔出方向侧突出,且主体部31的插入方向侧与工具止动部41g接触,夹持部32的插入方向侧与工具止动部42c接触。此时,弹性变形的保持爪41e、41f在宽度方向向工具3的外侧弹性复原。由此,工具3被工具保持部4保持,成为工具3被工具保持部4保持的保持状态。工具3在保持状态下,为插入方向侧与工具止动部41g、42c接触的状态,且拔出方向侧与保持爪41e、41f接触的状态。所以,工具3以向插入方向和拔出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保持在工具止动部41g、42c和保持爪41e、41f之间。另外,工具3在保持状态下,夹持部32插入在旋转限制部42的中空部42b,从而旋转被限制。由此,工具3可靠地被工具保持部4保持,能够抑制由于从设置有电气接线箱1的车辆向电气接线箱1传递的振动等扰动,而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移动,或者从工具保持部4脱离。

接下来,说明工具3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的取下。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状态的工具的取下动作的立体图。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状态的工具的取下动作的侧视图。在从盒主体21取下上盖23的状态下,以用户的视线与背面23a对置的方式,相对于用户配置上盖23。接下来,用户用手指来夹持工具3,使图6和图7所示的保持状态的工具3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在拔出方向移动,使工具3从工具保持部4脱离。具体而言,用户从工具3的保持孔31a拔出保持主体部41,并且将夹持部32从旋转限制部42的中空部42b拔出。此时,保持爪41e、41f与主体部31(形成保持孔31a的内壁)接触,从而在宽度方向向工具3的内侧弹性变形。

此处,工具3有的情况下,在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取下工具3时,如图8和图9所示,从保持状态变成夹持部32与保持主体部41相比位于拔出方向的、即工具3倾斜状态。这是因为,在从保持孔31a拔出保持主体部41时,在由于保持爪41e、41f与主体部31接触而产生的阻力的作用下,与将夹持部32从旋转限制部42拔出相比,将主体部31从保持主体部41拔出时更难。在工具3的倾斜状态下,在长边方向从工具3对于保持主体部41作用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的外力,保持主体部41在长边方向将要向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倾倒。另外,在工具3的倾斜状态下,工具止动部41g与主体部31分离,工具止动部42c与夹持部32分离,但与保持状态的情况同样,维持突出部43与主体部31的接触状态。而且,用户使工具3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在拔出方向移动时,工具3以主体部31与突出部43的触点为中心而夹持部32向拔出方向旋转,抑制保持主体部41在长边方向向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倾倒,在该状态下,从保持孔31a拔出保持主体部41,从工具保持部4取下工具3。此时,弹性变形的保持爪41e、41f由于不再作用有外力,因此弹性复原。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中,突出部43被形成为:在保持状态下,与主体部31中的、隔着保持孔31a的夹持部32侧的相反侧,在插入方向对置。并且,由于突出部43在从保持状态使夹持部32与主体部31相比位于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拔出方向时与主体部31接触,因此,在使工具3相对于工具保持部4倾斜的倾斜状态下,抑制保持主体部41在长边方向向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倾倒。所以,与没有突出部43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保持主体部41在长边方向向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倾倒,即倒下。由此,由于抑制保持主体部41随着工具3的拔出动作而变形,因此,随着拔出动作,保持爪41e、41f容易进入保持孔31a,保持主体部41容易从保持孔31a脱离,能够将保持状态的工具3可靠地从壳体2取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由于利用第1连结部44来连结保持主体部41与旋转限制部42,因此,保持主体部41和旋转限制部42经由第1连结部44成为一体,提高其强度。所以,能够抑制保持主体部41和旋转限制部42在长边方向倒下。由此,由于能够进一步抑制保持主体部41在长边方向向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倒下,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保持状态的工具3从壳体2取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由于利用第2连结部45来连结保持主体部41与突出部43,因此,保持主体部41和突出部43经由第2连结部45成为一体,提高其强度。所以,能够抑制保持主体部41和突出部43在长边方向倒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保持主体部41在长边方向向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倒下。另外,即使在拔出动作中,经由工具3对与主体部31接触的突出部43作用长边方向的外力,也能够抑制突出部43在长边方向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保持状态的工具3从壳体2取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中,由于突出部43在保持状态下与主体部31接触,因此,在工具3从保持状态变成倾斜状态时,突出部43始终与主体部31接触。所以,在工具3从保持状态变成倾斜状态时,在突出部43与主体部31接触前,保持主体部41不会在长边方向向旋转限制部42侧的相反侧倒下,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保持状态的工具3从壳体2取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突出部43形成为平板状,但不限于此。突出部43例如可以是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为三角形、梯形等长边方向的侧面朝向背面23a而拓宽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提高突出部43自身的刚性,因此,在拔出动作中,即使经由工具3对与主体部31接触的突出部43作用长边方向的外力,也能够抑制突出部43在长边方向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将保持状态的工具3从壳体2取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