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报警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578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撞报警充电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撞报警充电桩。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的快捷和环保,使其取代摩托车和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自主交通工具,但是由于受电池续航能力的影响,制约了电动自行车在长距离骑行方面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针对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桩,每个充电桩都设置人机交互用触摸显示屏、读卡器等,满足人们对电动自行车充电付费的需求,使人们不再担心中途电池缺电的问题。

然而,目前常见的针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在安装于停车场或相应的道路位置上,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而经常有司机由于不小心或其它原因,在倒车或接近充电桩时,会将充电桩撞击,从而导致充电桩被损坏,很可能会造成漏电事故或其它事故的发生,因此,设计一种具有防撞预警功能的充电桩,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防撞报警功能的防撞报警充电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撞报警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有至少一根充电线缆、显示屏、读卡器、打印纸出口、测距传感器、音频输出模块以及指示灯,所述显示屏、读卡器、测距传感器、音频输出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设有线缆架,充电线缆的充电枪头可挂在该线缆架上,所述充电枪头上设有L提手装置。

所述测距传感器布置充电桩的箱体的四个侧面上,每个侧面上布置至少一个测距传感器。

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下部设有弹性防撞栏。

本实用新型通过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有至少一根充电线缆、显示屏、读卡器、打印纸出口、测距传感器、音频输出模块以及指示灯,所述显示屏、读卡器、测距传感器、音频输出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设有线缆架,充电线缆的充电枪头可挂在该线缆架上,所述充电枪头上设有L提手装置,可以实现通过测距传感器检测外部物体是否靠近,并在外部物体靠近至预设距离时进行报警提示,防止外部物体撞击充电桩本体,从而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报警充电桩结构示意图;

图2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报警充电桩的报警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参见图1-2所示,一种防撞报警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有至少一根充电线缆7、显示屏5、读卡器6、打印纸出口3、测距传感器2、音频输出模块11、急停按钮4以及用于发出警示音及警示光的指示灯12,所述显示屏、读卡器、测距传感器、音频输出模块、指示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一侧上部设有线缆架9,充电线缆的充电枪头可挂在该线缆架9上,所述充电枪头上设有L提手装置8。

其中,所述控制器为MCU、DSP的一种,所述音频输出模块为喇叭。

所述测距传感器为超声波传感器,可以通过感应外围车辆接近充电桩预定的距离时,通过所述音频输出模块输入预先存储的一段音频进行报警提示,并通过用于发出警示音及警示光的指示灯12进行声光警示提醒,从而防止车辆倒车时因操作不当而将充电桩撞倒,发生事故。

具体实现上,所述指示灯12为一个声光警示灯柱,安装在充电桩本体1的顶部位置。

具体实现时,所述测距传感器可以在充电桩的箱体的四个侧面均布置一个或两个以上,具体不限,这样可以实现多个面来检测车辆的情况,从而实现多方位防撞。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下部设有弹性防撞栏10,固定在底座上,可以车辆撞到后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撞坏充电桩。

优选的,所述防撞栏10采用橡胶制作或塑料制作,围设在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下部四周,且所述防撞栏10的外侧边缘大于所述底座的外侧边缘一段距离。

其中,所述读卡器为卡槽式读卡器或感应式读卡器。所述感应式读卡器为RF读卡器,所述卡器卡槽式读卡器为银行卡读卡器。

具体的,所述显示屏为可触摸书写的电容电磁屏,可以实现手写输入进行签名,保证了用户在使用银行卡交易时,可以实现通过电容电磁屏进行手写输入签名的需要,也扩展了充电桩的使用范围,打破了充电桩只能使用建设单位使用的充值卡进行充电付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有至少一根充电线缆、显示屏、读卡器、打印纸出口、测距传感器、音频输出模块以及指示灯,所述显示屏、读卡器、测距传感器、音频输出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设有线缆架,充电线缆的充电枪头可挂在该线缆架上,所述充电枪头上设有L提手装置,可以实现通过测距传感器检测外部物体是否靠近,并在外部物体靠近至预设距离时进行报警提示,防止外部物体撞击充电桩本体,从而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