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软启动器的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4007阅读:9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启动器,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机软启动器的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软启动器在电机的使用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软启动器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实现电机软启动的效果,有效降低了电动机的起动电流;可减少配电容量,避免电网增容投资,减小了电动机及负载设备的起动应力;延长了电动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寿命,现有的电机软启动内部都具有一个控制电路来控制软启动器的工作,其主要原理就是在主路开关的位置上并联一个驱动电路,在电机刚开始启动的时候,先利用驱动电路缓缓的对电机进行供电,在电机启动完成以后再切换为主路电路有效的实现一个电机软启动的效果,而现有的主路电路基本都是采用一个交流接触器来实现,而驱动电路则是通过双向可控硅利用双向可控硅导通角改变的特性来实现电机的缓缓启动的,在使用双向可控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设置一个驱动电路给双向可控硅供电,来改变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进而有效的实现一个电机软启动的效果,而现有的驱动电路是通过主控电路的信号经过电阻和电容的缓冲以后输入到可控硅的G脚,实现的可控硅导通角的陆续变大,这样来实现一个电机的软启动效果,但是由于电阻和电容的缓冲作用导致输入到可控硅内电流的变化一般不是很准确,而且容易受到干扰,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可控硅无法很好的进行软启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流变化准确、不容易受到干扰的电机软启动器的驱动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软启动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A相可控硅驱动电路、B相可控硅驱动电路和C相可控硅驱动电路,所述A相可控硅驱动电路、B相可控硅驱动电路和C相可控硅驱动电路均包括:

功率变压器,该功率变压器具有初级侧和次级侧,所述次级侧与外部可控硅耦接;

开关电路,耦接于外部控制电路,还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初级侧以向功率变压器输入PWM信号,控制功率变压器的输出;

反馈电路,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次级侧,还耦接于外部控制电路,以将功率变压器的输出反馈到外部控制电路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二极管D10、稳压管DW2和开关管Q1,所述开关管Q1为三极管,该开关管Q1的集电极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初级侧,还反接稳压管DW2后正接二极管D10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初级侧,发射极接地,该发射极还耦接有电阻R23后耦接于基极,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耦接于外部控制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馈电路包括:

光耦继电器U5,该光耦继电器U5具有电源引脚VCC、接地引脚GND、正极输入引脚+、负极输入引脚-和平衡引脚BASE和输出引脚OUT,所述接地引脚GND接地,电源引脚VCC耦接有电阻R22后耦接于电源,平衡引脚BASE耦接有相互并联的电阻R27和电容C12后接地,所述输出引脚OUT耦接有电阻R24后耦接有电容C11后接地,还耦接有反相器U3C和反向器U3D后耦接于外部控制器,其正极输入引脚+耦接有电阻R25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次级侧,负极输入引脚-耦接有二极管D12后耦接于正极输入引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功率变压器的次级侧与外部可控硅之间还耦接有保护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电路包括:

插脚J2,该插脚J2上具有引脚1、引脚2、引脚3、引脚4和引脚5,所述引脚3空置,所述引脚1耦接有电阻R17后反接有二极管D9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次级侧,所述引脚2和引脚4均直接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次级侧,所述引脚5耦接有电阻20后反接有二极管D11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的次级侧;

压敏电阻TV2,该压敏电阻TV2的一端耦接于引脚2,另一端耦接于引脚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功率变压器和开关电路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利用开关电路根据外界的控制电路输入一个PWM波到功率变压器内,那么功率变压器就会根据这个PWM波输出一个稳定的电压到外部的可控硅内,使得可控硅具有一个固定的导通角,而功率变压器的输出与PWM波的占空比具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在需要缓缓的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的时候,只需要改变PWM波的占空比即可,如此相比现有电阻电容的方式,更加的精确可靠,而通过反馈电路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检测到功率变压器输出的电压是否符合了,在功率变压器输出电压不准确的时候,反馈电路就可以有效的反馈给外部的控制电路,如此外部控制电路就可以进行调整,使得可控硅的导通角的改变更加的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软启动器的驱动电路一相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电机软启动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A相可控硅驱动电路、B相可控硅驱动电路和C相可控硅驱动电路,所述A相可控硅驱动电路、B相可控硅驱动电路和C相可控硅驱动电路均包括:

功率变压器1,该功率变压器1具有初级侧和次级侧,所述次级侧与外部可控硅耦接;

开关电路2,耦接于外部控制电路,还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初级侧以向功率变压器1输入PWM信号,控制功率变压器1的输出;

反馈电路3,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次级侧,还耦接于外部控制电路,以将功率变压器1的输出反馈到外部控制电路内,在需要驱动可控硅的时候,首先外部控制电路输入PWM信号到开关电路2内,开关电路2就会不断的开断,因而就会输出一个与PWM信号相对应的脉冲信号到功率变压器1内,功率变压器1就会输出一个稳定的电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驱动可控硅导通了,其中本实施例中PWM信号的占空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这样功率变压器1的输出电压也就会越来越高,可控硅的导通角也会越来越大,如此便可以有效的实现一个缓缓导通电机的效果,有效的启到了软启动的功能,同时由于采用了PWM信号、开关电路2和功率变压器1的配合作用,其相比于现有的电阻和电容更加的准确,且更加的稳定。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开关电路2包括二极管D10、稳压管DW2和开关管Q1,所述开关管Q1为三极管,该开关管Q1的集电极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初级侧,还反接稳压管DW2后正接二极管D10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初级侧,发射极接地,该发射极还耦接有电阻R23后耦接于基极,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耦接于外部控制电路,通过开关管Q1、二极管D10和稳压管DW2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配合开关管Q1实现一个开断的效果,具备了开关电路2所需要的功能,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反馈电路3包括:

光耦继电器U5,该光耦继电器U5具有电源引脚VCC、接地引脚GND、正极输入引脚+、负极输入引脚-和平衡引脚BASE和输出引脚OUT,所述接地引脚GND接地,电源引脚VCC耦接有电阻R22后耦接于电源,平衡引脚BASE耦接有相互并联的电阻R27和电容C12后接地,所述输出引脚OUT耦接有电阻R24后耦接有电容C11后接地,还耦接有反相器U3C和反向器U3D后耦接于外部控制器,其正极输入引脚+耦接有电阻R25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次级侧,负极输入引脚-耦接有二极管D12后耦接于正极输入引脚+,通过光耦继电器U5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起到一个光电隔离的作用,且通过反相器U3C和反相器U3D的设置,使得输入到外部控制电路内的反馈信号更加的准确稳定。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功率变压器1的次级侧与外部可控硅之间还耦接有保护电路4,通过保护电路4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保护外部的可控硅。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保护电路4包括:

插脚J2,该插脚J2上具有引脚1、引脚2、引脚3、引脚4和引脚5,所述引脚3空置,所述引脚1耦接有电阻R17后反接有二极管D9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次级侧,所述引脚2和引脚4均直接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次级侧,所述引脚5耦接有电阻20后反接有二极管D11后耦接于功率变压器1的次级侧;

压敏电阻TV2,该压敏电阻TV2的一端耦接于引脚2,另一端耦接于引脚4,通过插脚J2的设置,就可以有效的与外部的可控硅连接,而通过压敏电阻TV2的设置,当输入到可控硅内的电压过大的时候,压敏电阻TV2就可以有效的实现一个保护的效果,如此保护了可控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软启动器的驱动电路,其通过功率变压器1和开关电路2的设置,就可以配合实现输入到可控硅内的电压更加准确稳定,同时通过反馈电路3的设置,就可以反馈输入到可控硅内的电压到外部控制电路,外部控制电路就可以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实现更加准确无误的电压输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