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电机的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8005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电机的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电机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主轴上一般都需要密封装置加以密封,现有的密封装置存在如下缺陷:

1、密封装置会加剧主轴的磨损,从而降低了主轴的使用寿命;

2、密封效果不好;

3、电机内置风叶运行时可以产生负压,该负压最终形成的压力对于滑动轴承座内腔具有破坏作用,从而导致的漏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速电机的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速电机的密封装置,包括油封内环和油封外环,所述油封内环套在电机主轴上,在所述油封内环外壁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圈第一凹凸槽结构,所述油封外环内壁设有一圈与所述第一凹凸槽结构相匹配的第二凹凸槽结构,所述油封外环通过第一凹凸槽结构与第二凹凸槽结构的相互配合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油封内环的外周;

所述油封内环外壁上且对应所述油封外环两侧对称的位置设有将油封外环卡住的凸块,所述油封内环外壁上且对应所述凸块远离油封外环的一侧的位置设有内环环形弹簧,所述内环环形弹簧将所述油封内环紧贴在电机主轴的表面,所述油封外环外壁上设有外环环形弹簧,所述外环环形弹簧将所述油封外环紧贴在所述油封内环上;

所述油封外环上还设有用于将其固定到电机油盖上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使所述油封外环在电机运转时不跟随油封内环一起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油封外环通过凹凸槽结构可转动的安装在油封内环的外周,凹凸槽结构形成迷宫式的密封形式,极大的增强了密封效果;另外油封内环贴敷于电机主轴表面跟随主轴旋转,而油封外环固定于油盖内不跟随主轴旋转,可以降低油封对主轴的直接摩擦,从而增加主轴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进一步的改进:

进一步,所述油封内环外侧壁上设有可以抵消电机内置风叶所产生的负压的反向叶片。

进一步,所述反向叶片处于所述油封内环外侧壁上且靠近电机内部的一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减少电机运行时,内置风叶所产生的负压对滑动轴承座内腔的压力平衡造成破坏,导致的漏油现象。

进一步,所述油封内环为上半圆和下半圆相对安装在一起的圆环结构。

进一步,所述油封外环为上半圆和下半圆相对安装在一起的圆环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便于装配到电机主轴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油封内环,2.内环环形弹簧,3.油封外环,4.外环环形弹簧,5.内环反向叶片,6.油封外环定位销,7.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5所示,一种高速电机的密封装置,包括油封内环1和油封外环3,所述油封内环1和所述油封外环3均为上半圆和下半圆相对安装在一起的圆环结构,上述结构便于将油封装配到电机主轴上。

所述油封内环1套在电机主轴上,在所述油封内环1外壁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圈第一凹凸槽结构,所述油封外环3内壁设有一圈与所述第一凹凸槽结构相匹配的第二凹凸槽结构,所述油封外环3通过第一凹凸槽结构与第二凹凸槽结构的相互配合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油封内环1的外周。油封外环3通过凹凸槽结构可转动的安装在油封内环1的外周,凹凸槽结构形成迷宫式的密封形式,极大的增强了密封效果。

如图2和3所示,所述油封内环1外壁上且对应所述油封外环3两侧对称的位置设有将油封外环3卡住的凸块7,所述油封内环1外壁上且对应所述凸块7远离油封外环3的一侧的位置设有内环环形弹簧2,所述内环环形弹簧2将所述油封内环1紧贴在电机主轴的表面,所述油封外环3外壁上设有外环环形弹簧4,所述外环环形弹簧4将所述油封外环3紧贴在所述油封内环1上。如图4所示,所述油封外环3上还设有用于将其固定到电机油盖上的定位销6,所述定位销6使所述油封外环3在电机运转时不跟随油封内环1一起旋转。油封内环1贴敷于电机主轴表面跟随主轴旋转,而油封外环3固定于油盖内不跟随主轴旋转,可以降低油封对主轴的直接摩擦,从而增加主轴的使用寿命。

所述油封内环1上设有可以抵消电机内置风叶所产生的负压的反向叶片5,该反向叶片5处于所述油封内环1外侧壁上且靠近电机内部的一侧。反向叶片5所产生的负压可以抵消电机内置风叶所产生的负压,可以使滑动轴承座内腔的压力平衡,减少电机运行时,内置风叶所产生的负压对滑动轴承座内腔的压力平衡造成破坏,导致的漏油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