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704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感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感电路。



背景技术:

在进行电路设计时,电路中通常需要使用到直流阻抗很小,但是交流阻抗很大的电子器件,即电路中通常需要采用通直流阻交流的器件。目前,现有技术主要通过大电感来实现通直流阻交流,但是大电感的体积大、质量大以及成本高等缺点,使得采用电感实现通直流阻交流时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采用电感实现通直流阻交流时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感电路,旨在解决现有采用电感实现通直流阻交流时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感电路,用于替代电路中的电感元件,所述电感电路包括分压模块与开关模块;

所述分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共接,并接收外部电路的输入电压,所述分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分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共接,并向所述外部电路输出电压;

所述分压模块对所述输入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分压电压至所述开关模块,当所述分压电压使所述开关模块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所述开关模块导通,以使所述分压模块、所述开关模块以及所述外部电路形成电流通路,且所述电流通路的交流阻抗大、直流阻抗小。

优选的,所述分压模块包括:

电容、第一分压电阻以及第二分压电阻;

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分压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分压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共接形成所述分压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开关模块包括:

开关元件与第一电阻;

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为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入端为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开关元件为三极管。

优选的,当所述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入端,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开关元件为晶体管。

优选的,当所述晶体管为NMOS晶体管,所述NMOS晶体管的栅极为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所述NMOS晶体管的漏极为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入端,所述NMOS晶体管的源极为所述开关元件的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包括分压模块与开关模块的电感电路,使得分压模块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分压电压至开关模块,当分压电压使开关模块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开关模块导通,以使分压模块、开关模块以及外部电路形成电流通路,且电流通路的交流阻抗大、直流阻抗小,并且该电感电路的结构简单、体较小且成本低,进而使得可采用该电感电路代替电路中的电感元件,从而解决了现有采用电感实现通直流阻交流时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感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感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感电路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感电路10用于替代电路中的电感元件,可应用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有线电话通信等领域。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感电路10包括分压模块100与开关模块101。

其中,分压模块100的输入端与开关模块101的输入端共接,并接收外部电路(图中未示出)的输入电压Vin,分压模块100的第一输出端与开关模块101的控制端连接,分压模块100的第二输出端与开关模块101的输出端共接,并向外部电路输出电压Vout。

具体的,分压模块100对输入电压Vin进行分压,并输出分压电压Vb至开关模块101,当分压电压Vb使开关模块101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开关模块导通101,以使分压模块100、开关模块101以及外部电路形成电流通路,且电流通路的交流阻抗大、直流阻抗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电路指的是电感电路10替代电感时所应用的电路。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分压模块100包括电容C、第一分压电阻R1以及第二分压电阻R2。

其中,第一分压电阻R1的第一端为分压模块100的输入端,第一分压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电容C的第一端共接形成分压模块100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分压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容C的第二端共接形成分压模块100的第二输出端。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开关模块101包括开关元件Q与第一电阻R3。

其中,开关元件Q的控制端为开关模块101的控制端,开关元件Q的输入端为开关模块101的输入端,开关元件Q的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E3的第二端为开关模块101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该开关元件Q为三极管。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当该开关元件Q为NPN型三极管,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开关元件Q的控制端,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入端,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出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感电路10中的开关元件Q也可以为PNP型三极管;当该开关元件Q为PNP型三极管时,该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为开关元件Q的控制端,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入端,该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该开关元件Q为晶体管。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当该开关元件Q为NMOS晶体管,NMOS晶体管的栅极为开关元件Q的控制端,NMOS晶体管的漏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入端,NMOS晶体管的源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出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感电路10中的开关元件Q也可以为PMOS晶体管;当所述开关元件Q为PMOS晶体管时,该PMOS晶体管的栅极为开关元件Q的控制端,该PMOS晶体管的源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入端,该PMOS晶体管的漏极为开关元件Q的输出端。

下面以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感电路10的工作原理作具体说明,详述如下: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图2所示的电感电路10的具体电路中,开关元件Q采用NPN型三极管实现。

具体的,第二分压电阻R2与电容C并联后再与第一分压电阻R1串联作为三极管Q的分压电路,以为开关元件Q提供偏执电压Vb,该偏执电压Vb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Vb≈(Vin-Vout)*(R2//C1)/[R1+(R2//C1)]; (1)

其中,Vb为偏执电压Vb的电压值,Vin为输入电压Vin的电压值,Vout为输出的电压Vout的电压值,R2为第二分压电阻R2的电阻值,C1为电容C的电容值,R1为第一分压电阻R1的电阻值,“//”表示第二分压电阻R2与电容C并联。

当偏执电压Vb不足于使三极管Q工作在线性区时,从L1到L4的电路通路的交流阻抗为:

Rac=R1+(R2//C1); (2)

从L1到L4的电路通路的直流阻抗为:

Rdc=R1+R2; (3)

而当偏执电压Vb使得三极管Q工作在线性区时,从L1到L4的电路通路的交流阻抗为:

Rac≈R3*[R1+(R2//C1)]/(R2//C1)=R3*R1/(R2//C1)+R3; (4)

其中,R3为第一电阻R3的电阻值。

从L1到L4的电路通路的直流阻抗为:

Rdc≈R3*(R1+R2)/R2=R3*R1/R2+R3; (5)

从公式(4)和公式(5)可知,当第一电阻R3的电阻值R3较小,第一分压电阻R1的电阻值R1与第二分压电阻R2的电阻值R2较大,并且电阻值R1与电阻值R2在同一数量级,电容C的电容值C1较大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感电路10可实现从L1到L4的电路通路的交流阻抗很大,直流阻抗很小的目的,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感电路10可替代电路中的电感元件。

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只要保证输入电压Vin与输出的电压Vout之间的差值大于1,且小于三极管Q可承受的最大的集电极到发射极的电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感电路10便可使用。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感电路10均采用的是简单的分立元件构成,因此,其电压损耗和功率损耗均很小,并且电子器件较少,从而节约了电路的耗材,并且不需要很高的信号电压便可实现与电感相同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包括分压模块与开关模块的电感电路,使得分压模块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分压电压至开关模块,当分压电压使开关模块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开关模块导通,以使分压模块、开关模块以及外部电路形成电流通路,且电流通路的交流阻抗大、直流阻抗小,并且该电感电路的结构简单、体较小且成本低,进而使得可采用该电感电路代替电路中的电感元件,从而解决了现有采用电感实现通直流阻交流时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