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8441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3D相变热管将车用电机主要发热部件定子绕组产生的热量均匀传导至整个机壳进行自然空冷、强制风冷或者强制水冷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化石能源消耗殆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世界各国的下一重要战略举措。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性能对新能源汽车有直接且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永磁同步电动机来说,其定子绕组是主要发热部件,温升过高会降低电机效率和绝缘寿命,引起电机局部结构变形,而且其内部的永磁材料一般温度系数较高,热稳定性差,温升过高导致的永磁体不可逆退磁,因此格外要注意控制电机的热负荷。

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主要发热部件为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而其二者的传热途径主要依靠定子铁芯与机壳的接触部位进行,因此,通常情况下,受到安装位置、出线方式以及材料成本等的限制,上述接触部位面积仅占电机机壳内壁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其余面积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电机机壳局部部位温度过高,温差梯度过大的现象,使得电机冷却结构的散热作用无法得到良好的利用,进而影响驱动电机整机的温控性能。该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目前这种情况,该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通过将3D相变热管装配于电机机壳与定子绕组之间,促进热量从定子绕组局部高温位置向机壳低温位置的迅速扩散,起到快速导出热量的作用,从而增强电机的整体换热效率,改善驱动电机的温控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散热问题,提出一种均热效果佳、散热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和成本低廉的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

本实用新型至少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一种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包括机壳、3D相变热管、定子铁芯与定子绕组。

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其包括翅片组机壳、3D相变热管、定子铁芯与定子绕组;定子铁芯与定子绕组位于机壳壳体中,所述翅片组机壳包括机壳壳体、散热翅片组以及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3D相变热管安装于机壳装配通道与定子绕组之间;所述3D相变热管包括冷凝段和蒸发段,冷凝段装配于机壳壳体的装配通道中,蒸发段绕在定子绕组的外侧并与定子绕组绑接到一起;所述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数量为一条以上。

进一步优化地,翅片组机壳由铝材或钢材采用一体化铸造或挤压成型工艺加工成型。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为盲孔结构,对称分列于机壳壳体两侧,其横截面为圆形、矩形以及弧形。所述3D相变热管可以为圆柱形热管、弧形热管以及矩形热管等。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3D相变热管蒸发段与所述定子绕组之间扦插具备高导热高绝缘性能的薄层材料。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薄层材料为高导热绝缘槽纸或高导热硅胶垫。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薄层材料热导率需>0.5W/(m·K),绝缘强度>10kV/mm,厚度为0.1~0.5mm。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3D相变热管冷凝段与装配通道通过共晶焊接、胀接或胶接工艺相配合。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3D相变热管为铜热管或铝热管。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3D相变热管可为烧结式吸液芯型热管、微沟槽型热管以及混合型热管等多种热管。

所述3D相变热管为烧结式吸液芯型热管、微沟槽型热管或混合型热管。

进一步优化地,所述3D相变热管内的吸液芯或沟槽结构横截面可为环形、金字塔形、锯齿形以及梯形等多种形状。所述机壳壳体两端面加工有若干螺纹孔,以实现与法兰端盖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3D相变热管作为导热、均热部件,相变热管具有极其高效的传热能力,其导热系数是已知金属的上万倍,能够实现驱动电机内部热量分布的快速重组。将其安装于机壳装配通道中,可以将原本集中于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的大量热量迅速传播、扩散至整个机壳,从而消除局部温度过热问题,大幅度减小电机的整体温差梯度,实现热量分布重组,实现驱动电机更为优秀的温控性能。

2.本实用新型的3D相变热管采用共晶焊接、胀接或胶接工艺与位于机壳处的装配通道配合,可将接触热阻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有效提升驱动电机的温控性能。

3.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善驱动电机的温控性能,可促使电机电磁性能往更高功率密度方向设计,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少定子铁芯硅钢片和定子绕组铜线圈材料的使用,实现电机组件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结构、工艺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可适用于市面上所有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改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例中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2是图1去除机壳后的装配关系图。

图3是图1中的部件——翅片组机壳的立体视图。

图4是图1中的部件——3D相变热管的端部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和保护不限于此,需指出的是,以下若有未特别详细说明之过程或参数,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实现的。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该实施例中的风冷电机包括翅片组机壳1、3D相变热管2、定子铁芯3与定子绕组4。

翅片组机壳1由铝材A6061采用一体化挤压成型工艺加工成型,包括机壳壳体11、散热翅片组12以及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13。

散热翅片组12沿周向均匀排布于机壳壳体11的外圆面,共计挤压成型48块散热翅片。

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13对称分列于机壳壳体两侧,共计有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13的数量为16条,该实施例中,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13的横截面形状设计为圆形。

如图4所示,3D相变热管2采用具有烧结式吸液芯的铜热管,3D相变热管2外形为圆柱形,内部吸液芯21采用环状结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

3D相变热管2通过低温焊接工艺与热管装配通道13实现紧密配合。

仅作为一种实例,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的具体成型及装配过程如下:A6061铝型材通过模具进行一体化挤压成型得到翅片组机壳1,置于加工中心上进行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13铣削加工,接着对其进行精加工去除毛刺毛边后实施水流冲洗工序,去除散热翅片组12上的铝屑和冷却液,此后将该翅片组机壳1置于烘箱中进行烘烤去除水份并冷却至室温;将翅片组机壳1置于高频感应加热机中加热使铝型材受热膨胀,趁热将已经完成绕线工艺的定子铁芯组件(定子铁芯与定子绕组)热套于翅片组机壳1中,实现定子铁芯组件与翅片组机壳1的紧密配合;对3D相变热管2表面进行平整磨光处理,并均匀涂抹一薄层低温锡膏至3D相变热管2冷凝段表面;3D将相变热管2冷凝段匀速嵌入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13中,必要时借助直管施压工具,3D相变热管的蒸发段绕在定子绕组的外侧并与定子绕组绑接到一起,中间接触部位通过0.2mm厚的高导热电绝缘硅胶垫隔离,然后涂刷绝缘漆,并进行热固化操作;将嵌入3D相变热管2的翅片组机壳1整体放入高温烘箱中,设定温度及保温时间至低温锡膏的焊接工艺需求即可,进行3D相变热管2的焊接固定;最后,对捆绑、焊接完毕的该种基于3D相变热管技术的高导热车用电机定子组件进行清洁处理,得到最终产品。

运行时,安装于机壳3D相变热管装配通道13与定子绕组之间的3D相变热管2可以将原本集中于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的大量热量迅速传播、扩散至整个机壳,从而消除局部温度过热问题,大幅度减小电机的温差梯度,实现热量分布重组,实现驱动电机更为优秀的温控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