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9451发布日期:2018-07-27 23:5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以及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6-177309号公报中公开有具备叶轮单元、马达单元以及风扇基座的风扇。马达单元具有电路板。风扇基座设置至少一个枕部,风扇基座的枕部与叶轮凸起面对面,形成通风口和流路,风扇旋转而驱动的流体的一部分被引导至凸起内,从而对收纳在凸起内的整个马达进行散热。

根据日本特开2006-177309号公报中记载的马达单元,通过风扇旋转而从通风口流入的流体的一部分没有被引导至叶轮凸起内的电路板。另一方面,如果缩短风扇基座与电路板的距离,则为了防止枕部与叶片的干涉,使枕部的高度降低。因此,流入叶轮凸起内的流体的量减少,气流不能充分接触电路板的电子元件。因此,存在电子元件的冷却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马达具备主体部、电路板以及引导部。主体部具有:转子,其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且具有磁铁;以及定子,其与磁铁在径向上对置。电路板配置于比主体部靠下方,且安装有电子元件。引导部将从上方向下方流通的气流在主体部的下方引导至径向内方。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电子元件在径向上对置。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送风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马达和设置于转子并通过马达的驱动绕中心轴旋转的叶轮,叶轮通过旋转从上方吸气,向下方排气。

根据示例性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子元件的冷却效率的马达及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o-a剖视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拆下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电路板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拆卸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电路板的送风装置的底面图。

图7是将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周部放大了的放大侧视剖视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绝缘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搭载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干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马达的电路板以及引导部的主视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马达的引导部的主视剖视图。

图13是搭载有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干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垂直于轴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马达100及送风装置200,将中心轴c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进一步地,在轴向上,将从电路板7朝向主体部10的方向简称为“上方”,将从主体部10朝向电路板7的方向简称为“下方”。另外,在各结构单元的表面,将朝向轴向上方的面称为“上表面”,将朝向轴向下方的面称为“下表面”。

将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进一步地,在径向上,将朝向中心轴c的方向简称为“内方”,将远离中心轴c的方向简称为“外方”。进一步地,在各结构单元的表面,将朝向径向内方的侧面称为“内侧面”,将朝向径向外方的侧面称为“外侧面”。

关于具备马达100的装置或设备,将送风装置200送出的气流的朝向称为“送风方向”。另外,在送风方向上,将从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简称为“前方”,将从下游朝向上游的方向简称为“后方”。

此外,上述所说明的方向及面的称呼并不限定实际的装入设备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及方向等。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送风装置20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送风装置200的俯视图。图3表示图2的a-o-a剖视图。送风装置200具备马达100及叶轮101。

叶轮101是从上方覆盖地安装于马达100的叶轮,且具有多个叶片101a、周壁部件101b以及基座部101c。基座部101c呈伞形状,基座部101c的轴向上的截面的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即,基座部101c的内径朝向下方逐渐扩大。多个叶片101a在周向上排列地配置于基座部101c的外侧面上。周壁部件101b形成为筒状,从基座部101c的内侧面朝向下方突出。通过马达100的驱动,叶轮101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产生气流。

马达100是旋转驱动叶轮101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例如干燥器300(参照后述的图9)等电气设备。马达100具备主体部10、轴承座4、托架5、连接销6以及电路板7。

主体部10具有转子1和定子2。转子1是马达100的旋转子,具有轴11、转子支架12以及磁铁13。轴11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中心轴c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上。转子支架12保持磁铁13,且能够与轴11和叶轮101一起旋转。马达100是外转子型的马达。磁铁13配置于定子2的径向外方,与定子2在径向上对置。

转子支架12配置于叶轮101的周壁部件101b的径向内方,且收纳定子2。转子支架12包含圆板形状的盖部121和筒状的圆筒部122。盖部121从轴11向径向外方延伸。圆筒部122从盖部121的外周缘向轴向下方延伸。在圆筒部122的径向外方安装有叶轮101的周壁部件101b。在圆筒部122的内侧面保持有磁铁13。

定子2是马达100的电枢,被保持于轴承座4的外侧面。定子2与转子1在径向上对置,且旋转驱动转子1。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多个线圈部22以及绝缘子23。

定子铁芯21是在轴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且配置为比轴承座4靠径向外方且比磁铁13靠径向内方。

各线圈部22是在绝缘子23的周围卷绕引线(例如引线221)而成的绕组线部件,且在周向上排列。引线221的端部在剥掉了绝缘层的状态下缠绕于连接销6。连接销6构成电连接线圈部22和电路板7的端子。

绝缘子23是由例如树脂构成的绝缘部件,覆盖定子铁芯21。通过绝缘子23,定子铁芯21和线圈部22电绝缘。绝缘子23具有支撑连接销6的支撑部件3(也参照图8)。支撑部件3从绝缘子23的下端向电路板7突出。支撑部件3具有支撑连接销6的销支撑部31和连结相邻的销支撑部31的销连结部32(参照图8)。

轴承座4例如由金属构成,保持上方的轴承41和下方的轴承42。轴承座4配置为比轴11靠径向外方且比定子2靠径向内方。轴承41、42可旋转地支撑轴11。作为轴承41、42,可使用例如滚珠轴承或套筒轴承等。

轴承座4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筒部4a和矩形形状的板部4b。在筒部4a的内部保持轴承41、42。板部4b从筒部4a的下端部周边向径向外方延伸。在轴向上,板部4b的靠近筒部4a的部分的下表面的位置与托架5的盖板52的下表面的位置大致相同。板部4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被盖板52夹住。由此,轴承座4保持于托架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部4b和筒部4a由互相独立的部件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单一的部件构成。

图4是表示送风装置200的底面图。电路板7配置于比主体部10靠下方。电路板7呈大致圆板形状,例如由环氧树脂等树脂形成。如后述,电路板7保持于托架5。

电路板7具有多个第一孔72、多个第二孔73以及多个基板缺口部74。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7具有三个第一孔72、三个第二孔73以及两个基板缺口部74。第一孔72和第二孔73是从电路板7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的贯通孔。基板缺口部74形成于电路板7的周缘的两部位。从轴向观察,两个基板缺口部74隔着轴11彼此对置。

在电路板7的下表面安装有电子元件71。电子元件71包含ac/dc转换器、逆变器、控制电路以及位置检测电路等。控制电路控制转子1的旋转,包含ic71e。ic71e以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ic71e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powermodule、ipm)。

ac/dc转换器是例如将由商用电源(未图示)供给的交流电源电力变换成直流电力的变换电路。ac/dc转换器包含电解电容器71a、扼流线圈71b等比较大型且重的元件。

电解电容器71a是容量比较大的蓄积电荷的蓄电元件。扼流线圈71b是绕组线卷绕于铁芯而成的绕组线部件,作为消除马达100的电源电力的噪声的噪声过滤器发挥作用。逆变器是对定子2提供供给电力的供电电路,使用从ac/dc转换器输出的直流电力生成供给电力。

位置检测电路是基于因转子1的旋转而在定子2的线圈部22产生的感应电压检测转子1的位置(即旋转角度)的检测部。感应电压是转子1旋转时通过磁铁13的磁力而在线圈部22产生的电压。

电子元件71安装于电路板7的下表面,因此,定子2与电路板7之间的最短距离比电子元件71安装于电路板7的上表面的情况短。另外,定子2与电路板7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受安装于电路板7的电子元件71的轴向尺寸的影响。由此,即使在电路板7安装用于ac/dc转换器的电解电容器71a等尤其使轴向尺寸较大的元件,也能够防止定子2与电路板7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能够减少定子2与电路板7之间的配线(特别是引线221)的断线。

图5是从下方观察拆下了电路板7的送风装置20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拆下了电路板7的送风装置200的底面图(仰视图)。托架5安装于定子2的下部。托架5例如通过使用了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形而形成,具有保持部51、引导部56、连结部57以及卡定部59。

保持部51配置于主体部10的下部,保持电路板7。保持部51具有盖板52、筒状部53、多个基板支撑部54以及多个挂钩部件55。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支撑部54设置有三个,挂钩部件55设置有两个。

就筒状部53而言,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呈大致圆形,且在电路板7的上方覆盖主体部10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在筒状部53的外侧面设置有一对卡定部59。

在筒状部53的下端设置有基板支撑部54和挂钩部件55。另外,在筒状部53的下端设置有缺口部53a。从轴向观察,电路板7的外缘部的至少一部分比筒状部53的外缘向径向外方突出。

盖板52保持轴承座4的板部4b。从轴向观察,盖板5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一对卡定部59与保持部51连接的两部位与筒状部53连接。由此,在盖板52的宽度方向上,在筒状部53与盖板52之间形成两个托架开口部524、525。

一对卡定部59隔着轴11对置,且比引导部56向径向外方突出。卡定部59是用于卡定于供气流流通的管道的内壁的部件。卡定部59卡定于设置于管道的内壁的槽部(未图示)。由此,马达100安装于搭载送风装置200的电气设备。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是干燥器300的干燥器外壳301。卡定部59卡定于设置于干燥器外壳301的内壁的槽部(未图示)。由此,马达100安装于后述的干燥器300。

从轴向观察,盖板5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连结筒状部53的下端的周缘中的供一方的卡定部59连接的部分的中央和供另一方的卡定部59连接的部分的中央的线段。即,从轴向观察,盖板5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在上述两部位与筒状部53连接。在马达100的振动非常容易传递的上述两部分,盖板52与筒状部53连接,因此,能够将马达100的振动高效地传递至电气设备。因此,能够降低托架5产生的特征值(振动频率)。进而,能够提高将马达100安装于电气设备时的安装强度。

盖板52具有连接开口部521、两个第一突出部522以及两个第二突出部523。连接开口部521将盖板52从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第一突出部522和第二突出部523设置于连接开口部521的周缘。

基板支撑部54设置于筒状部53的下端的周缘。基板支撑部54具有限位部541和柱部542。限位部541从筒状部53的下端向轴向下方突出。柱部542设置于限位部541的径向内方且筒状部53的内侧面,且比限位部541的下端向轴向下方突出。

挂钩部件55设置于筒状部53的下端。挂钩部件55具有延伸部551和爪部552。延伸部551从筒状部53朝向电路板7延伸。爪部552从延伸部551朝向电路板7突出。具体而言,延伸部551从筒状部53的下端的周缘朝向电路板7向轴向下方延伸。爪部552从延伸部551的内侧面朝向电路板7向径向内方突出。

在组装马达100时,连接销6插入第一孔72(参照图4),贯通第一孔72。然后,将连接销6焊接于电路板7,与电路板7电连接。向第二孔73(参照图4)压入有基板支撑部54。在基板缺口部74通过扣合安装挂钩部件55。即,挂钩部件55通过弹性变形而与基板缺口部74卡合。电路板7通过基板支撑部54的压入构造、挂钩部件55的扣合构造以及连接销6的钎焊构造而保持于托架5的保持部51。

图7是将送风装置200的周部放大了的放大侧视剖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从轴向观察,引导部56呈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弧形(圆周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引导部56呈半圆的圆周形状。即,引导部56在周向上延伸。引导部56配置于主体部10以及保持部51的径向外方且下方,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路板7上的电子元件71在径向上对置。另外,引导部56的下端配置于比电子元件71的下端靠上方。

引导部56配置于电路板7的径向外方。引导部56的径向内方的面56a的至少上部越靠下方越朝向径向内方倾斜。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与筒状部53的缺口部53a配置于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缺口部53a与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引导部56将如后述地从上方朝向下方流通的气流(图1等的箭头s)在主体部10的下方向径向内方引导。

即,马达100具备主体部10,主体部10具有: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且具有磁铁13的转子1;以及与磁铁13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2。马达100具备电路板7,电路板7配置于比主体部10靠下方并安装有电子元件71。马达100具备引导部56,引导部56将从上方朝向下方流通的气流在主体部10的下方向径向内方引导。而且,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与电子元件71在径向上对置。

连结部57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且从保持部51的外周端向径向外方且下方延伸。具体而言,连结部57从保持部51的筒状部53的外侧面向径向外方且下方延伸。连结部57连结保持部51和引导部56。此外,卡定部59设置为,从连结部57的外周部向径向外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配置四个连结部57。

图8是从下方观察绝缘子23的立体图。此外,图8中的上方对应于图3中的下方,图8中的下方对应于图3中的上方。

支撑部件3支撑连接销6,从绝缘子23的下端朝向下方(图8中,上方)突出。连接销6由支撑部件3支撑,因此,即使在马达100产生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在线圈部22与电路板7之间的配线稳定。

从轴向观察,支撑部件3配置于连接开口部521(参照图5)内,贯通连接开口部521,在轴向上延伸。连接销6从支撑部件3的前端(下端)向下方延伸,插入电路板7的第一孔72(参照图4),钎焊于电路板7。由此,线圈部22经由连接开口部521与电路板7上的配线图案电连接。

支撑部件3具有三个销支撑部31和两个销连结部32。此外,销支撑部31的数量不限定为三个,也可以是三个以外的多个。各销支撑部31从绝缘子23朝向下方的电路板7突出,支撑连接销6。销连结部32连结相邻的销支撑部31。

在盖板52,在连接开口部521的周缘设置第一突出部522和第二突出部523。第一突出部522从连接开口部521的周缘向径向外方突出,与支撑部件3的销连结部32的内侧面接触。第二突出部523从连接开口部521的周缘向径向内方突出,与支撑部件3的销连结部32的外侧面接触。

由此,抑制支撑部件3的向径向内方的位移和向径向外方的位移,能够提高支撑部件3的强度。另外,能够使从盖板52经由第一突出部522及第二突出部523传递的马达100的振动被销连结部32缓解,难以传递至销支撑部31。因此,即使在连接销6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线圈部22与电路板7之间的配线(特别是引线221)稳定。

在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200中,当经由引线221向线圈部22供给电力时,在定子铁芯21产生磁通量。而且,通过定子铁芯21与磁铁13之间的磁通量的作用,产生周向的扭矩。由此,转子1相对于定子2以中心轴c为中心向旋转方向r(参照图1、图2)旋转。

当转子1旋转时,叶轮101向旋转方向r旋转,从叶轮101的上方吸气。从上方吸引的空气在相邻的叶片101a之间流通,通过旋转的叶轮101,朝向径向外方且下方加速。朝向径向外方且下方加速的空气向叶轮101的下方排出。

即,送风装置200具备马达100、设置于转子1并通过马达10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101。而且,叶轮101通过旋转而从上方吸气,并向下方排气。由此,如箭头s(参照图1、图3)所示,产生从上方朝向下方流通的气流。

马达100具备引导部56。即,此时,从上方朝向下方流通的气流被引导部56在主体部10的下方向径向内方引导。而且,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与电子元件71在径向上对置。由此,从上方朝向下方流通的气流的一部分向径向内方被引导,被引导至径向内方的气流与电子元件71接触。与电子元件71接触了的气流朝向下方。由此,能够提高马达100的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接着,以下,将干燥器300作为搭载有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送风装置200的电气设备的应用例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搭载送风装置200的干燥器300的结构例的侧视剖视图。干燥器300的送风方向前方对应于马达100的轴向下方。干燥器300的送风方向后方对应于马达100的轴向上方。

干燥器300有吹出热风的电气设备,例如,被用作用于使头发干燥的家庭用或商业用的吹风机。此外,干燥器300也可以是诸如工业用干燥器的用于干燥或加热头发之外的物体的干燥器。

干燥器300具备:送风装置200,其具备马达100;干燥器外壳301;整流部件(未图示);以及加热器(未图示)。干燥器外壳301呈筒形状,在干燥器外壳301的轴向的一端面开设吸气口301a,并且在与一端面对子的另一端面开设排气口301b。

由干燥器外壳301的内部空间形成连结吸气口301a和排气口301b的送风通路301c。在送风通路301c,从气流(箭头s)的流通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依次配置送风装置200以及加热器。

送风装置200配置于吸气口301a与加热器之间。送风装置200的叶轮101配置于比托架5靠送风方向后方。此外,送风装置200的轴向与干燥器300的送风方向平行。

在马达100与干燥器外壳301之间,在周向上排列地设置多个静止叶片(未图示)。由多个静止叶片构成对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部件。

加热器配置于送风装置200与排气口301b之间。加热器例如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镍铬丝等电热丝构成,对从吸气口301a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

在上述结构的干燥器300中,当将电源开关(未图示)设为接通(on)时,马达100的转子1旋转,送风装置200的叶轮101旋转。由此,经由吸气口301a从干燥器外壳301的外部吸入空气,产生流入送风通路301c的气流。流入至送风通路301c的气流通过叶轮101的旋转而向送风装置200的径向外方且下方被送出。而且,气流被干燥器外壳301的内面引导至多个静止叶片间,且朝向加热器流通。在加热器的周围流通的空气被加热器加热。然后,被加热了的空气从排气口301b向干燥器外壳301的外部吹出。由此,干燥器300能够使使用者的头发等干燥。

此时,从送风方向后方朝向送风方向前方流通的气流的一部分被引导部56向径向内方引导。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与电子元件71在径向上对置,因此,引导至径向内方的气流与电子元件71接触。与电子元件71接触后的气流朝向下方,在被加热器加热后从排气口301b向干燥器外壳301的外部排出。此时,被加热器升温前的空气与电子元件71接触。由此,能够提高马达100的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如图10所示,引导部56也可以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由此,能够根据电子元件71的配置,使气流从多个方向与电子元件71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另外,相邻的引导部56间的间隙g在轴向上贯通。由此,容易得到朝向下方而不朝向径向内方的气流。

图11是表示马达100的电路板7以及引导部56的主视剖视图。如该图所示,ic71e也可以以在轴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即,ic71e也可以在电路板7上竖立地安装。在该情况下,与ic71e接触的空气的风量增加,能够高效地冷却高温的ic71e。此外,除ic71e之外的其它的电子元件71也可以以在轴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

图12是表示马达100的引导部56的主视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引导部56的径向内方的面56a也可以从引导部56的上端至下端,越靠下方越向径向内方倾斜。由此,能够抑制引导部56的轴向长度的增加,并且向径向内方引导气流。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100具备主体部10,主体部10具有:转子1,其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并具有磁铁13;以及定子2,其与磁铁13在径向上对置。马达100具备电路板7,电路板7配置于比主体部10靠下方并安装有电子元件71。马达100具备引导部56,引导部56将从上方朝向下方流通的气流在主体部10的下方引导至径向内方。而且,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与电子元件71在径向上对置。由此,能够使被引导部56引导至径向内方的气流与电子元件71接触。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马达100具备安装于定子2的下部的托架5,托架5具有:保持部51,其配置于主体部10的下部并保持电路板7;引导部56,其配置于保持部51的径向外方且下方;以及连结部57,其连结保持部51和引导部56。引导部56的径向内方的面56a的至少上部越靠下方越向径向内方倾斜。由此,气流被顺滑地引导至径向内方,能够容易地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另外,马达100的托架5具有引导部56,因此,无论搭载马达100的电气设备等的框体的形状如何,都能够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引导部56配置于电路板7的径向外方。由此,在向保持部51安装电路板7时,能够防止引导部56与电路板7的干涉。因此,能够提高将电路板7安装于保持部51时的操作性。

引导部56在周向上延伸,并且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连结部57。由此,能够加强引导部56。

连结部57从保持部51的外周端向径向外方且下方延伸。由此,能够简单地将引导部56配置于保持部51的径向外方且下方。

保持部51具有在电路板7的上方覆盖主体部10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筒状部53。电子元件71安装于电路板7的下表面。而且,在筒状部53的下端设置有缺口部53a。由此,能够防止在电路板7的上表面侧积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从轴向观察,电路板7的外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从筒状部53的外缘向径向外方突出。由此,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的一部分与电路板7的外缘部碰撞,经由缺口部53a容易引导至径向内方。因此,能够使气流也在电路板7的上表面侧流通,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缺口部53a与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周向的相同位置。由此,能够同时冷却电子元件71的电路板7的下表面侧和上表面侧。即,能够同时从电子元件71的安装面侧和电子元件71的脚侧这两侧对电路板7进行冷却。

托架5具备用于卡定于供气流流通的管道的内壁的卡定部59。卡定部59位于比引导部56靠径向外方。由此,容易得到朝向轴向下方而不朝向径向内方的气流。因此,即使将马达100配置于管道内,也能够抑制管道的送风效率的降低。

引导部56也可以在周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由此,能够根据电子元件71的配置,使气流容易从多个方向与电子元件71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此时,相邻的引导部56间的间隙g也可以在轴向上贯通。由此,容易得到朝向轴向下方而不朝向径向内方的气流。

从轴向观察,引导部56呈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弧状。由此,能够维持朝向轴向下方而不朝向径向内方的气流,并且使气流从多个方向与电子元件71接触,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另外,与将引导部56设置为从轴向观察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形的情况相比,如果将引导部56设为圆弧状,则能够实现马达100的轻量化。

例如,如图4所示,如果电子元件71和引导部56在周向的预定区域内偏离配置,则气流更高效地与电子元件71接触。另外,实现马达100的轻量化,并且得到朝向轴向下方而不朝向径向内方的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元件71包含ic71e和电解电容器71a。

此外,优选引导部56的径向内方的面56a的至少上部相对于中心轴c的倾斜角度θ(参照图7)为60度以下。由此,能够抑制从上方向下方流通的气流在引导部56的径向内方的面56a碰撞后朝向上方或径向外方。

如果电子元件71以在轴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且与引导部56在径向上对置,则能够增加与电子元件71接触的空气的风量,能够更高效地冷却电子元件71。

电子元件71包含ic71e,ic71e也可以以在轴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由此,能够增加与ic71e接触的空气的风量,能够高效地冷却高温的ic71e。

送风装置200具备马达100和设置于转子1并通过马达10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101,通过旋转,叶轮101从上方吸气,并向下方排气。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提高了马达100的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的送风装置200。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搭载有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送风装置200的干燥器300的侧视剖视图。与图9相同,干燥器300的送风方向前方对应于马达100的轴向下方。干燥器300的送风方向后方对应于马达100的轴向上方。为了方便说明,对与上述的图1~图1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6的配置不同。其它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100具备收纳主体部10的筒状的外壳部80。在外壳部80的内侧面与主体部10的间隙形成有空气通路81。在马达100被搭载于干燥器300的状态下,空气通路81与吸气口301a和排气口301b连通。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气流(箭头s)在空气通路81内流通。

外壳部80在轴向上安装于干燥器外壳301,外壳部80的内侧面相对于轴向大致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6设置于外壳部80的内侧面。引导部56配置于比主体部10靠径向外方且下方。另外,引导部56的径向内方的面56a的至少上部越靠下方越向径向内方倾斜。

图14是马达100的垂直于轴向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引导部56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配置。从轴向观察,引导部56呈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弧状。相邻的引导部56间的间隙g在轴向上贯通。此外,引导部56的数量不限定于四个,也可以是四个以外的多个。另外,从轴向观察,引导部56呈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形。

在上述结构的干燥器300中,当驱动送风装置200时,通过叶轮101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在空气通路81流通。在空气通路81流通的气流的一部分被引导部56引导至径向内方。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高效地冷却电子元件71。

外壳部80的内侧面除了引导部56外,相对于轴向大致平行。因此,相比代替引导部56而使外壳部80的整个内侧面越靠下方越向径向内方倾斜的结构,能够扩大外壳部80内部的空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100具备收纳主体部10的筒状的外壳部80。外壳部80在与主体部10的间隙形成供气流(箭头s)流通的空气通路81。引导部56设置于外壳部80的内侧面,并且配置于比主体部10靠径向外方且下方。引导部56的径向内方的面56a的至少上部越靠下方越向径向内方倾斜。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马达100具备安装于定子2的下部的托架5,托架5具备配置于主体部10的下部并保持电路板7的保持部51。保持部51具有在电路板7的上方覆盖主体部10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筒状部53。引导部56配置于保持部51的径向外方且下方。电子元件71安装于电路板7的下表面。而且,在筒状部53的下端设置缺口部53a。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防止热量蓄积于电路板7的上表面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从轴向观察,电路板7的外缘部的至少一部分比筒状部53的外缘向径向外方突出。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在电路板7的上表面侧也容易地流通气流,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71的冷却效率。

缺口部53a与引导部5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周向的相同的位置。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同时冷却电路板7的电子元件71的安装面侧和电子元件71的脚侧。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100是外转子型的马达,但也可以是内转子型的马达。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子元件71安装于电路板7的下表面,但也可以安装于电路板7的上表面。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马达100搭载于干燥器300,但也可以搭载于干燥器300之外的电气设备。例如,马达100也可以搭载于风扇、排气扇、吸尘器、蒸发器等。

根据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具有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路板的马达以及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