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机编码器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0381发布日期:2018-08-28 23:2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与电梯设备有关,具体属于一种曳引机中编码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电梯大多采用的都是永磁同步无齿轮外转子曳引机,在曳引机中编码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编码器的安装方式主要包括有机房的后置式安装和无机房的前置式安装两种。

在有机房的曳引机中,编码器大多数选择安装在壳体孔的后部,如图1所示,利用壳体孔和轴实现编码器的定位。虽然这种定位结构能有效地利用壳体后部的中空空间,但是却无法满足无机房的曳引机中编码器从前端装配及拆卸检查的需求,因此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

而在无机房的曳引机中,编码器的安装方式则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编码器侧置安装、编码器通过壳体前端安装支架的方式安装、编码器安装在中空的壳体轴内等。无机房曳引机中的编码器安装在中空的壳体轴内时,要求曳引机中空壳体轴的尺寸较大,同时需要配合选择内径较大规格的轴承,这往往就会导致轴承的性能远远超过需求,造成成本增加,经济性降低。而且,壳体的中空壳体轴的中空内径尺寸较大时,又需要变径来适应编码器的安装,这样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且壳体的加工定位难度增大。或者,中空壳体轴的轴径较小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壳体前置支架的方式安装编码器,如图2所示,这样空间应用及经济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曳引机编码器的安装结构,可以满足多种形式的曳引机的安装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曳引机编码器的安装结构,所述曳引机包括曳引轮、刹车毂、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中空结构的中轴部,所述壳体的中轴部安装在轴承的内圈,所述刹车毂安装在轴承的外圈,所述曳引轮与所述刹车毂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中轴部的前端安装有轴向固定所述轴承的轴承端盖,所述轴承端盖为中空结构,所述编码器安装在所述轴承端盖中且编码器的运动部件固定在一编码器支架上,所述编码器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刹车毂的前端面且压紧所述曳引轮。

较佳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轴承端盖与所述壳体的中轴部通过止口结构定位。

较佳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编码器支架与所述刹车毂通过止口结构定位。

较佳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壳体的中轴部和所述刹车毂之间安装有前轴承和后轴承。进一步的,所述后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壳体的中轴部之间为间隙配合。

较佳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曳引轮和所述刹车毂之间为过盈配合。

较佳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编码器、编码器支架、轴承端盖、刹车毂、曳引轮均与所述壳体的中轴部同轴。

其中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轴承端盖呈“[”型。或者,所述轴承端盖为法兰盘结构。

较佳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轴承端盖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中轴部前端。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发明的编码器安装结构适用于小壳体轴径的曳引机,可以有效地解决小轴径的曳引机中编码器采用壳体前部安装支架方式带来的经济性差及难定位的缺点,以及小轴径曳引机中无法实现编码器安装在中空轴内部的难点;

2)本发明的编码器安装结构适用于大壳体轴径的曳引机,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壳体轴径的曳引机中需要通过变径的方式来解决编码器安装经济性差及难以加工的缺点;

3)本发明对轴承端盖的结构进行改进,因轴承端盖相对壳体的可加工性更好,且与轴承同轴定位,可更好地保证编码器相对于轴系的同轴度及垂直度,同时编码器支架可保护编码器免遭撞击;

4)本发明便于后期维护保养,可以在更换过程中轻松地拆装编码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有机房的曳引机中编码器安装于壳体孔后部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无机房的曳引机中编码器通过前支架安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在小壳体轴径的壳体中安装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轴承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编码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在大壳体轴径的壳体中安装编码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为编码器支架;2为轴承端盖;3为刹车毂;4为曳引轮;5为编码器;6为螺栓;7为前轴承;8为后轴承;9为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编码器安装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曳引机包括曳引轮4、刹车毂3、壳体9,所述壳体9形成有中空结构的中轴部,所述壳体9的中轴部安装在轴承的内圈,所述刹车毂3安装在轴承的外圈,所述曳引轮4与所述刹车毂3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曳引轮4和刹车毂3之间为过盈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9的中轴部和所述刹车毂3之间安装有前轴承7和后轴承8。并且,后轴承8的内圈与所述壳体9的中轴部之间为间隙配合,且后轴承通过压配方式安装到刹车毂内孔。

在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壳体9形成的中轴部的中空内径较小,所以此时编码器5无法安装到中轴部的中空结构中。为了解决前述问题,壳体9的中轴部前端安装有一轴承端盖2,该轴承端盖2通过螺钉与壳体9的中轴部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端盖2对中轴部和刹车毂3之间的轴承进行轴向定位。

轴承端盖2为中空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轴承端盖2主要呈“[”型,如图4所示。编码器5安装在轴承端盖2的中空内腔中并且编码器的运动部件固定在一编码器支架1上,实现编码器的径向定位及轴向定位。编码器5具有一中轴,该中轴通过螺栓6固定在编码器支架1上。编码器5的信号传输线通过壳体中空的中轴部引出到壳体9后部。

如图5所示,编码器支架1包括圆环形的外圈和十字形的内桁架,所述外圈上开有螺钉孔,本实施例以四个为例,用于安装螺钉以固定连接编码器支架1和刹车毂3,所述十字形的内桁架中心处开有螺栓孔,用于安装螺栓6以连接编码器5的中轴和编码器支架1。

为了保证轴承端盖2和编码器支架1的安装,刹车毂3的前端形成有内凹的空腔(壳体9的中轴部未伸入至该空腔内),轴承端盖2位于该空腔内并加以固定,同时编码器支架1固定安装在所述刹车毂3的前端面且压紧所述曳引轮4,这样曳引轮4与刹车毂3过盈连接时,无需额外的轴向固定。

轴承端盖2与壳体9的中轴部通过止口结构进行定位,如图3所示,壳体9的中轴部形成有凸止口,对应地,轴承端盖2形成有凹止口。

编码器支架1与刹车毂3之间也通过止口结构进行定位,如图3所示,编码器支架1形成有凸止口,对应地,刹车毂3形成有凹止口。

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器5的壳体固定靠特殊设计的轴承端盖2实现,编码器的运动部件,即中轴通过螺栓6锁付在编码器支架1上。轴承端盖2和编码器支架1将编码器5包裹在其中,能对编码器5起到保护作用。

编码器支架1安放于刹车毂3的前端面,以止口方式定位,且压紧曳引轮4,使曳引轮4与刹车毂3过盈连接时,无需额外的轴向固定。

轴承端盖2以止口方式与壳体9的中轴部定位,并压紧前轴承7,因采用同一轴颈(中轴部)定位,故同轴度可得到有效保证。同时,编码器5、编码器支架1、刹车毂3、曳引轮4均与所述壳体的中轴部同轴。

本发明的前轴承7安装到刹车毂3孔位后,组装时可将其整体吊起装配,节省材料的同时可减少装配难度,并且轴承端盖2可有效压紧前轴承7,实现整个转子的轴向定位。

本发明适用的曳引机的相关安装步骤包括:

曳引轮4采用过盈配合装配在刹车毂3相对应的轴颈上,前轴承7、后轴承8在整体组装前即装配到刹车毂3的孔位中;

安装时,将整个转子组件整体吊起装配,有效地减少装配难度,轴承端盖2在安装转子工序之后安装,因共用一根轴定位,可保证同轴度,能有效压紧前轴承7,实现整个转子的轴向定位;

然后是编码器5的安装,在安装编码器5之前,先将编码器5的信号传输线通过中空的壳体轴引出到壳体9后部,将数据传输线安装到编码器5上,编码器5的中轴通过螺栓6固定在以刹车毂3止口定位的编码器支架1上,安装好编码器支架1时将编码器5塞入轴承端盖2的中空空腔中,旋紧螺栓涨紧圈膨胀将编码器壳体定位于轴承端盖2内。

曳引机需要拆卸编码器时,拆卸步骤为:通过编码器支架1将轴承端盖2内用于固定编码器5的涨紧圈螺栓旋松,将固定编码器支架1的螺栓旋下,将编码器5从编码器支架1上取下,拔出编码器5的数据传输线,即可取出编码器5。

本实施例中,编码器安装结构适用于小壳体轴径(中轴部的内径较小)的曳引机,其采用特殊的中空结构的轴承端盖以及相应的编码器支架将编码器集成于轴承端盖处,穿过壳体中空的中轴部可以从壳体后端引出编码器的数据传输线,从而实现从曳引机前端拆装编码器,有效地解决小轴径的曳引机中编码器采用壳体前部安装支架方式带来的经济性差及难定位的缺点,以及小轴径曳引机中无法实现编码器安装在中空轴内部的难点。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编码器安装结构,如图6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壳体9形成的中轴部的中空内径较大,目前只能采用变径的方式来安装编码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轴承端盖2采用法兰盘式的结构,编码器5安装在轴承端盖2的中间孔内,如图6所示,编码器5具有一中轴,该中轴通过螺栓6固定在编码器支架1上,从而实现编码器5的径向定位及轴向定位。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故在此不作赘述。

所述轴承端盖2对中轴部和刹车毂3之间的轴承进行轴向定位。编码器支架1位于轴承端盖2的前端,其固定安装在所述刹车毂3的前端面且压紧所述曳引轮4。

轴承端盖2与壳体9的中轴部通过止口结构进行定位,如图6所示,壳体9的中轴部形成有凸止口,对应地,轴承端盖2形成有凹止口。

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器安装结构适用于大壳体轴径的曳引机,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壳体轴径的曳引机中需要通过变径的方式来解决编码器安装经济性差及难以加工的缺点。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其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轴承端盖的形状、结构及刹车毂的形状、结构等做出的等效置换和改进,均应视为在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