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及水上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4478发布日期:2018-12-11 21:46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及水上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及水上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水上光伏电站是一种建立在水上的光伏系统,其中,水上光伏电站与传统的光伏系统一样,光伏组件的散热制约着整个光伏系统的效率。目前,水上光伏电站采用的散热方式为自然散热,散热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提高水上光伏组件的散热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水上光伏组件的散热效率,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以及水上光伏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包括:

设置在光伏组件表面的水膜布水管,所述水膜布水管靠近所述光伏组件的部分设置有布水孔,当有水通过所述水膜布水管时,水能够通过所述布水孔并在所述光伏组件的表面或周边形成水膜;以及

水车,所述水车能够将水引入至所述水膜布水管中。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水膜布水管和水车之间的集水器。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水膜布水管下方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上设置有引流孔。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所述引流板远离所述光伏组件的边缘上设置有挡水板。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引流孔下方的挥发片。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所述挥发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引流板的所在平面垂直。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所述挥发片上还设置有贯穿所述挥发片的挥发孔。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所述挥发片的数量为多个。

优选地,在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中,多个所述挥发片平行布置。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水上光伏系统,所述水上光伏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的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为,水车在利用风、水及潮汐能进行旋转,旋转过程中,将水引入至水膜布水管中,然后水通过水膜布水管中的布水孔,缓慢流到光伏组件表面,利用水的张力,水会在光伏组件表面或周边形成水膜,由于水膜厚度很薄,水膜吸收光伏组件热量后直接挥发,形成相变散热,与现有技术中自然散热相比,显著提高了水上光伏系统的散热效率。上述散热过程中,无需外接电源,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100为光伏组件、200为水膜布水管、201为布水孔、300为水车、400为集水器、500为引流板、501为引流孔、600为挡水板、700为挥发片、701为挥发孔、800为水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以如何提高水上光伏组件的散热效率。

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中的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包括:

设置在光伏组件100表面的水膜布水管200,水膜布水管200靠近光伏组件100的部分设置有布水孔201,当有水通过水膜布水管200时,水能够通过布水孔201并在光伏组件100的表面或周边形成水膜800;以及

水车300,水车300能够将水引入至水膜布水管200中。

本实用新型中的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为,水车300在利用风、水及潮汐能进行旋转,旋转过程中,将水引入至水膜布水管200中,然后水通过水膜布水管200中的布水孔201,缓慢流到光伏组件100表面,利用水的张力,水会在光伏组件100表面或周边形成水膜800,由于水膜800厚度很薄,水膜800吸收光伏组件100热量后直接挥发,形成相变散热,与现有技术中自然散热相比,显著提高了水上光伏系统的散热效率。上述散热过程中,无需外接电源,节约了能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车300的作用是借助自然风力、水流进行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将水引入至水膜布水管200中。水膜布水管200的作用是通过设置在水膜布水管200上的布水孔201,将水引入至光伏组件100的表面或周边,以形成水膜800,水膜800在发生相变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达到对光伏组件100降温的目的。

上述水膜800能够在光伏组件100的表面形成,或者借助其他部件在光伏组件100的周边形成,其中,第一种方式水膜800不仅能够直接与光伏组件100接触,第二种方式水膜800间接与光伏组件100接触。

为了能够为水膜布水管200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该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还包括布置在水膜布水管200和水车300之间的集水器400。其中水车300和集水器400的具体布置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设置,只要通过该水车300将水直接引入至集水器400中,并通过该集水器400将水引入至水膜布水管200中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且该上述集水器400能够与一根水膜布水管200连接,还可以同时与多根水膜布水管200连接;而一根水膜布水管200能够设至在光伏组件100上,还可以设置在多块光伏组件100上。只要在水膜布水管200与水车300之间设置集水器400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使得水膜800更加均匀的分布在光伏组件100的表面或者周边,在本实施例中水膜布水管200下方的设置有引流板500,引流板500上设置有引流孔501。

当水膜布水管200中有水流通过时,水流通过水膜布水管200上的布水孔201流出,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引流板500上,水流在引流板500的作用下均匀的布置在引流板500上,并在引流板500上引流孔501的作用下,水流均匀且缓慢向下流动并形成水膜800,从而形成相变散热。

上述引流孔501均匀的布置在引流板500上,或者呈某种规律布置在引流板500上,图示中,引流板500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布置有引流板500,其中,引流板500长度方向上布置有多排引流孔501,相邻两排引流孔501之间的距离相等;每排引流孔501沿着引流板500的宽度方向进行布置,且每排引流孔501中相邻引流孔501之间的距离相等。当然除了上述排布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排布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描述。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水流流出引流板500,引流板500远离光伏组件100的边缘上设置有挡水板600。该挡水板600的作用是阻挡水流,以使得水流能够在引流板500的引流作用下按照指定路径流动。

本实用新型中具体介绍在光伏组件100周边形成水膜800的散热结构系统的结构,具体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引流孔501下方的挥发片700。水流在引流板500引流的作用下,引入至挥发片700上,并在挥发片700表面形成水膜8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挥发片700的延伸方向与引流板500的所在平面垂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挥发片700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挥发片700的长度方向。而挥发片700的宽度方向可以与光伏组件100的表面垂直,或者平行,本实用新型优先采用挥发片700的宽度方向与光伏组件100表面垂直的布置形式,此种结构,挥发片700的两个表面均能够形成水膜800,且该水膜800均距离光伏组件100的表面较近。

为了加快水膜800的相变,挥发片700上还设置有贯穿挥发片700的挥发孔701在挥发孔701的作用下,气流扰动水膜800,使得水膜800能够加快热量吸收,加速挥发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针对上述引流孔501成排布置的形式,每排引流孔501下方均设置有挥发片700,挥发片7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挥发片700平行布置。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水上光伏系统,水上光伏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由于上述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包括该水上光伏组件散热结构系统的水上光伏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