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管型母线预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8294发布日期:2019-02-12 21:17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自动化管型母线预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拱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管型母线预拱装置。



背景技术:

管型母线是利用铜管或铝合金管作为导体、外敷绝缘的一种母线产品,主要应用在我国电力建设工程中电网输电导线与变电站变压器之间的导体连接、输电线路中的跳线、电力设备中的连接导体以及大电流直流融冰装置中作过流导体,是取代传统的矩形、槽形、棒形母线和软导线的全新导体,是电力输变电系统中关键的设备(材料)之一,对输变电系统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管型母线施工及管型母线变形处理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大型管型母线由于本身自重和管型母线上的隔离开关静触头重量、设备引下线重量、地基沉降等因素影响,吊装后易产生挠度,不能满足管型母线施工规程和规范的要求,影响管型母线的安装工艺质全、美观性和运行维护工作,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调制处理,以确保管型母线安装后的水平度;2、安装后,如果两个支撑点之间的管型母线过长,受自重影响管型母线会出现下坠现象,弧形的管型母线势必降低其导电性能,甚至给电力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在使用前需要对管型母线进行预拱处理,以确保安装后在自重的作用下,使得管型母线正好坠至水平直线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公开一种结构设计新颖、紧凑、可对管型母线进行预拱操作的自动化管型母线预拱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公开一种自动化管型母线预拱装置,包括对管型母线进行预拱操作的预拱机构;所述预拱机构包括机架、分别设置于机架两端的预拱卡具,预拱卡具呈弧形板状,预拱卡具通过支撑杆设置于机架上,所述预拱卡具与支撑杆的端部活动连接,且预拱卡具可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摆动;

两个预拱卡具之间的机架上沿机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预拱油缸,预拱油缸的伸缩轴上设有预拱压板,预拱压板与预拱卡具相向设置,所述预拱压板呈弧形板状,所述预拱压板与伸缩轴的端部活动连接,且预拱压板可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摆动。

所述预拱油缸的尾端与销轴固定连接,所述销轴与机架活动连接,且所述预拱油缸通过销轴可在水平方向上摆动,位于预拱油缸尾端的机架上设有转角电机,转角电机的动力轴与销轴连接。

位于所述销轴上方的所述机架上设有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用于对销轴转动角度进行监测。

所述预拱油缸的前端设有用于对预拱油缸上的伸缩轴伸出的长度进行监测的位移传感器。

位于预拱卡具一侧的机架上设有限位器,所述限位器位于两个预拱卡具之间。

还包括常闭式制动器,所述常闭式制动器套在销轴上并与机架固定连接。

所述机架上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支撑杆的尾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还包括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将管型母线放置预拱机构内,所述上料机构设置于安装有预拱卡具一侧的机架侧部,上料机构包括底座、纵向固定于底座上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设有储料板,储料板倾斜设置,且储料板的低端端部设有挡板,所述储料板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贯穿储料板的端部;位于开口的下方设有上料油缸,上料油缸的尾端与立柱铰接,上料油缸的伸缩轴端部上固定有上料卡具,上料卡具呈U形;还包括设置于上料油缸下方的顶升油缸,顶升油缸的伸缩轴与上料油缸的中部铰接,顶升油缸的尾端与底座铰接,当所述上料油缸被所述顶升油缸向上顶起后,所述上料卡具可进入开口内;所述机架的左右两端及机架的中部分别设有所述上料机构。

位于机架两端的所述储料板的上方设有引导板,引导板与储料板间隔并平行设置,且所述引导板的顶端与储料板上的纵向板顶端间隔设置。

还包括下料机构,下料机构用于对管型母线输送,所述下料机构包括输送带,输送带上间隔设有若干个卡板,若干个卡板环绕输送带设置,处于输送带端部的辊轴上的驱动轮通过皮带与输送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设计其结构设计新颖、紧凑,各机构之间衔接紧密,在使用中可完成对管型母线的自动化预拱操作,实施中通过本装置的使用可提高管型母线的预拱效率,降低管型母线预拱成本,提高管型母线预拱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料机构侧视状态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料机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料机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料机构侧视状态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料机构、部分预拱机构及上料机构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预拱机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预拱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预拱压板、预拱油缸及转角电机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预拱压板、预拱油缸及转角电机配合后的侧视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种自动化管型母线预拱装置,参见图1至图10。

本装置它包括对管型母线进行预拱操作的预拱机构200、将管型母线放置预拱机构内的上料机构100、以及用于对管型母线输送的下料机构300,同时还包括用于对本装置中各个传感器及电机连接的控制器。

具体的,本装置中的所述预拱机构200包括机架201、分别设置于机架201两端的预拱卡具205,预拱卡具205呈弧形板状,其中,预拱卡具205通过支撑杆210设置于机架201上,同时,所述预拱卡具205与支撑杆210的端部活动连接,且预拱卡具210可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摆动,具体的,支撑杆210端部固定有一“[”形的安装板213,安装板213纵向设置,预拱卡具210通过背部的固定板与安装板213上的转轴212铰接,在使用中通过预拱卡具210的左右摆动可避免管型母线在预拱弯曲时其预拱卡具205的侧壁对管型母线管壁造成压痕,提高预拱后管型母线弯曲的平滑度。进一步的,本设计还在所述机架201上设有固定块211,固定块211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为贯穿固定块211的通孔,支撑杆210的尾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通过此方式可以调节支撑杆前端的预拱卡具205向前伸出的距离。

进一步的,两个预拱卡具205之间的机架201上、沿机架2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五个预拱油缸202,各预拱油缸202的伸缩轴230上设有预拱压板203,预拱压板203与预拱卡具210相向设置,所述预拱压板203呈弧形板状,所述预拱压板203与伸缩轴230的端部活动连接,且预拱压板可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摆动,具体的,伸缩轴230端部固定有一“[”形的连接板231,连接板231纵向设置,预拱压板203通过背部的连板233与连接板231上的铰接轴232铰接,此活动连接的预拱压板203在使用中,通过预拱压板203的左右摆动可避免管型母线在预拱弯曲时其预拱压板203的侧壁对管型母线管壁造成压痕,提高预拱后管型母线弯曲的平滑度。

进一步的,本预拱机构中的五个所述预拱油缸202的尾端固定有一转动板221,转动板221上固定有销轴222,机架201上固定有两个上下间隔设置的板件220,安装时,转动板221位于两个板件220之间,且销轴222分别贯穿两个板件220并与板件220转动连接,进一步的,位于预拱油缸203尾端的机架201上设有转角电机209,转角电机209的动力轴226上安装有主齿轮228,销轴222上安装有从齿轮227,主齿轮228与从齿轮227啮合,通过转角电机209的转动可依次带动主齿轮228、从齿轮227、销轴222转动,通过销轴的转动可带动转动板221及预拱油缸202的摆动。通过此方式所述的预拱油缸202可在水平方向上摆动。而当预拱油缸202转动到所需预拱旋转角度后,需要对预拱油缸进行固定,因此,本装置它还包括常闭式制动器,所述常闭式制动器套在销轴上并与机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本设计还在位于所述销轴222上方的所述机架201上设有角度传感器208,角度传感器208用于对销轴222转动角度进行监测;同时,各个预拱油缸202的前端设有用于对预拱油缸上的伸缩轴230伸出的长度进行监测的位移传感器206,通过位移传感器206可实施监测伸缩轴230的伸缩长度;同时,还在位于预拱卡具205一侧的机架201上设有限位器207,所述限位器207位于两个预拱卡具之间,所述限位器207可以为多个并间隔设置在两个预拱卡具之间,限位器207的使用可避免由于位移传感器失效,液压缸伸出量过大,导致管母由于变形严重的情况发生,此限位器207与位移传感器在使用中形成双重保护。

具体的,所述上料机构100为三个并设置于安装有预拱卡具205一侧的机架201侧部,三个上料机构100中的两个分别设置于机架201的两端,第三个上料机构100设置于机架的中部,具体的,上料机构100包括底座102、纵向固定于底座上的立柱113,所述立柱113的顶部设有呈L形的储料板107,储料板107倾斜设置,且储料板107的低端端部设有挡板131,所述储料板107上设有开口109,所述开口109贯穿储料板107的端部;本设计在位于开口109的下方设有上料油缸105,上料油缸105的尾端通过上料铰接轴112与立柱113铰接,上料油缸的伸缩轴106端部上固定有上料卡具101,上料卡具101呈U形;上料油缸105为两个并左右间隔设置,两个上料油缸105通过横杆111连接,还包括设置于上料油缸105下方的顶升油缸103,顶升油缸103的伸缩轴与横杆111的中部铰接,顶升油缸103的尾端通过顶升铰接轴104与底座铰接,而当所述上料油缸105被所述顶升油缸103向上顶起后,所述上料卡具101可进入开口109内。

进一步的,本设计还在位于机架201两端的上料机构100中的所述储料板107的上方设有引导板100,引导板100与储料板107间隔并平行设置,所述引导板的顶端132与储料板上的纵向板间隔设置,同时,引导板的顶端132向远离纵向板方向反向弯曲,而纵向板的顶端向远离引导板的顶端方向反向弯曲,引导板的顶端132与引导板之间的间隔形成管型母线入口。

具体的,所述下料机构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于与上料机构对称的机架一侧,下料机构包括输送带302,输送带302上间隔设有若干个卡板306,若干个卡板306环绕输送带302设置,处于输送带302端部的辊轴303上的驱动轮305通过皮带与输送电机304连接,位于输送带302的端部设有引导斜板301,引导斜板301,紧贴输送带302设置,且引导斜板301的端部设有供卡板306通过的缺口307。

本设计中,各个预拱油缸通过电磁换向阀与液压油泵连接,而电磁换向阀与控制器连接,而上述的角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及限位器亦均与控制器连接,而对于电磁换向阀与液压油泵的连接,角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限位器与控制器的连接均为常规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不再对其连接方式进行过多的赘述。

本装置在使用中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操作:

1、管型母线上料

首先,将多个管型母线316置于储料板107和引导板100之间,此时位于最低端的管型母线316抵在挡板131上,此时状态如图4、5所示。

2、管型母线的夹取

可参见图5所示,首先,上料油缸105的伸缩轴伸出至设定长度,而后,顶升油缸103将横杆顶升并将两个上料油缸105向上顶起,通过顶升油缸103将上料油缸105伸缩轴端部的上料卡具101顶至开口内,而后上料卡具101扣在管型母线上,顶升油缸103继续顶升一端距离,而后上料油缸105伸缩轴伸出可将管型母线从储料板上取出。

3、将管型母线放置于预拱机构内

顶升油缸103上的伸缩轴收回将上料油缸105下降,而后上料油缸105伸缩轴端部的上料卡具101向下移动并将管型母线放置在预拱卡具205与预拱压板203之间的机架上,而后,顶升油缸103上的伸缩轴继续收回并促使上料卡具101与管型母线分离,分离后管型母线通过机架支撑,而后,上料油缸105的伸缩轴收回并从预拱机构内恢复至初始位置。

4、管型母线的预拱

预拱之前应先调整好预拱卡具205向前伸出的距离,而后,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五个预拱油缸202的伸缩轴230向前推动,推动时,预拱压板203与管型母线管壁接触并对管型母线施加压力,之后管型母线被挤压在预拱卡具205和预拱压板203之间,而通过控制五个预拱油缸202的伸缩轴230前伸距离则可以实现对管型母线的预拱处理,实现对管型母线的折弯处理,而后保持此状态2-3小时实现保压促使管型母线成型。而在保压后,五个预拱油缸202的伸缩轴230恢复至初始状态与管型母线分离。

在预拱的过程中,过预拱卡具210和预拱压板203的左右摆动可避免管型母线在预拱弯曲时其预拱卡具205和预拱压板203的侧壁对管型母线管壁造成压痕,提高预拱后管型母线弯曲的平滑度。

在预拱过程中,预拱油缸202的摆动角度公开转角电机进行调节,而调节后通过常闭式制动器对销轴进行固定,通过此方式实现对预拱油缸202的摆动角度锁紧,在此过程中,当转角电机通电后,常闭式制动器打开实现对销轴解锁,而当达到所需预拱旋转角度后,转角电动机断电,常闭式制动器亦断电实现锁紧(上述方式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其销轴不能够再旋转。

当预拱油缸202旋转时通过角度传感器测量销轴转动的角度并实时传送至控制器内,其各个预拱油缸202的伸缩轴伸出的长度通过位移传感器206对其进行实时监测,而限位器207可避免由于位移传感器失效,液压缸伸出量过大,导致管母由于变形严重的情况发生,同时,此限位器207与位移传感器在使用中形成双重保护。

3、管型母线下料

保压2-3小时之后,管型母线预拱完成,当五个预拱油缸202恢复至初始状态时,顶升油缸103带动上料油缸105下降,上料油缸105的伸缩轴伸出至预设位置,此时,上料卡具101位于管型母线下方,而后,顶升油缸103带动上料油缸105上升促使上料卡具101卡在管型母线上,顶升油缸103带动上料油缸105继续上升并将管型母线与机架分离,而后上料油缸105的伸缩轴前伸并将管型母线移动至输送带的上方,而后顶升油缸103带动上料油缸105下降并将管型母线放置在输送带上的两个卡板之间,此时,上料机构中的两个顶升油缸103分别位于输送带的左右两侧,此后,顶升油缸103继续带动上料油缸105下降并促使上料卡具101与管型母线分离,而后输送带转动并将管型母线输送至引导斜板上,之后,顶升油缸103带动上料油缸105上升,上料油缸105的伸缩轴收回,顶升油缸103带动上料油缸105下降,通过上述动作完成顶升油缸103的复位,至此可完成对管型母线预拱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