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47381发布日期:2020-08-28 18:5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来,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劣化现象(发电变差现象)亦即pid(电势诱导衰减)成为问题(参照专利文献1、2)。pid是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光电转换基板劣化从而使发电效率降低的现象。

作为pid产生原因的一种说法,认为是在高电压下使太阳能电池模块动作的情况下,包含于该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玻璃基板的钠离子(na+)扩散/侵入到成为负电位的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进而扩散/侵入至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基板。

因此,专利文献1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了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非发电时,防止对太阳能电池进行电压施加,通过开闭电路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电绝缘。由此,太阳能电池难以成为负电位,防止pid。

另外,专利文献2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了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非发电时,防止钠离子向光电转换基板的扩散/侵入,使用直流电源,对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负极施加电压。由此,太阳能电池的负极的对地电位变为正电位,钠离子难以靠近,防止pid。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48782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04566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不同于专利文献2的技术,不施加反向偏置的正电压,作为pid的防止对策不足。另外,专利文献2的技术需要与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功率调节器独立的直流电源,因此是高成本,且电路设计也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而且,其目的在于提供简易地高效地抑制了pid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本发明所涉及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含: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对来自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或者系统电源的电力进行蓄电的蓄电池、以及与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以及上述蓄电池电连接的功率调节器。而且,在该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上述功率调节器包含使来自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的直流电或者来自上述蓄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设置有相对于上述逆变器与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之间的第一电路并联连接的旁通电路,该旁通电路使上述逆变器与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的正极之间相连。而且,在上述旁通电路设置有至少在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非发电时且上述蓄电池动作时,将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的正极的电位向正电位引导的电压施加电路,在上述第一电路的一部分亦即上述逆变器与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的负极之间的电路设置有第一开闭电路,该第一开闭电路在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非发电时且上述蓄电池动作时变为“打开”。

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能够简易地高效地抑制pid。

附图说明

图1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框图。

图2是图1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非动作时并且蓄电池用转换器动作时)中的一部分的电子电路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所示的电子电路图中的太阳能电池的说明图。

图4是图1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时序图。

图5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框图。

图6是图5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非动作时并且蓄电池用转换器动作时)中的一部分的电子电路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6所示的电子电路图中的太阳能电池的说明图。

图8是图5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时序图。

图9是太阳能发电模块阵列的构成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图9所示的电子电路图中的太阳能电池的说明图。

图11是比较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动作时)中的一部分的电子电路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1(比较例)所示的电子电路图中的太阳能电池的说明图。

图13是比较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非动作时并且蓄电池用转换器动作时)中的一部分的电子电路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3(比较例)所示的电子电路图中的太阳能电池的说明图。

图15是比较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说明如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为了方便,也存在省略部件附图标记等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参照其他的附图。

图1是表示太阳能发电系统pvs的框图。如该图1所示,太阳能发电系统pvs是与系统电源50电连接的多个装置的集合体。具体而言,太阳能发电系统pvs至少包含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蓄电池30、以及功率调节器10。

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搭载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23。太阳能电池模块23彼此的电连接的方式有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相结合,但在本说明书中,举出图9所示那样的使串联电连接的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23进行并联连接而成的串联并联相结合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另外,在太阳能模块23内配置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体,但为了方便,用一个二极管来表示。

此外,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金属框架24为了确保触电或者漏电等的安全性而接地到地面。另外,在太阳能电池模块23设置用于与功率调节器10进行电连接的正极21以及负极22。

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种类并不特别限定,举出搭载所谓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来进行说明。如图10的简易图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23包含:在玻璃基板等层叠光电转换层而形成的光电转换基板25;夹持该光电转换基板25,回收产生于光电转换基板25的载流子的夹持电极26(受光侧夹持电极26u/背侧夹持电极26b);以及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受光侧的受光侧保护部件27和保护背侧的背侧保护部件28。而且,太阳能电池模块23彼此经由导电性部件(连接线等)电连接。

此外,受光侧保护部件27优选是使光穿过的透光性较高的材料。因此,将玻璃基板作为一个例子举出作为受光侧保护部件27,在本说明书中也利用玻璃基板27进行说明。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23为了利用受光侧保护部件27和背侧保护部件28将光电转换基板25以及夹持电极26u/26b夹住并密封,而使用密封材料,但为了方便,在附图中省略。

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23没有进行发电的情况下,光电转换基板25成为电阻,因此将该电阻作为“ra”,将玻璃基板27与金属框架24之间的电阻作为“rb”,而后,对由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正极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以及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电压而产生的对地电位进行说明。

蓄电池30是对利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生成的电力、或者来自系统电源50的电力进行蓄电的电池。此外,蓄电池30的种类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铅蓄电池、镍氢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

功率调节器10使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与蓄电池30并联电连接,并且使它们与系统电源50串联电连接。而且,功率调节器10使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或者蓄电池30的电力与系统电压对应地变压/转换,使系统电源50的电力与蓄电池对应地转换/变压。

即,该功率调节器10并不是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专用或者蓄电池30专用的功率调节器,而是对两装置20/30所涉及的电力/电压适当地进行调整的所谓的混合功率调节器10。另外,该功率调节器10是非绝缘型(无变压器)。

这样的功率调节器10为了实现以上的功能,包含控制部11、ac/dc逆变器(以下,称为逆变器)12、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用dc/dc转换器(以下,称为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蓄电池用dc/dc转换器(以下,称为蓄电池用转换器)14、第一开闭电路sw1、以及第二开闭电路sw2。

控制部11对逆变器12、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蓄电池用转换器14、第一开闭电路sw1、第二开闭电路sw2、以及蓄电池30等的各种动作统一地进行控制。

这样的控制部11例如是cpu(中央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运算处理器。此外,控制部11的各种功能例如可以通过执行存储于例如存储部(未图示)的规定的软件(程序或者应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与软件的配合来实现,也可以仅通过硬件(电子电路)来实现。

另外,如图1所示,控制部11可以配置于功率调节器10内部,也可以另外配置于功率调节器10的外部。

逆变器12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或者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转换设备(双向逆变器)。

作为直流电向交流电的转换例,能够举出使由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发电的直流电或者储备于蓄电池30的直流电为了在家庭内利用而转换为交流电,或者,将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直流电为了用于售电并向系统电源50输送,而转换为交流电。作为交流电向直流电的转换例,能够举出将来自系统电源50的交流电为了对蓄电池30充电,而转换为直流电。

因此,逆变器12配置于系统电源50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之间的电路、以及、系统电源50与蓄电池30之间的电路。

此外,以上,列举双向逆变器作为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单向(一个方向)的逆变器。

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是用于将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发出的直流电高效地取出并且调整为适合由逆变器12进行的转换的电压的变压器。因此,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与逆变器12之间的电路。而且,该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正在发电的时间段进行动作(参照图4)。

如图1所示,此外,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包含二极管“整流元件”13d,使来自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电流向逆变器12流动,另一方面使来自逆变器12的电流不向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流动。

另外,功率调节器10是所谓的非绝缘型(无变压器)功率调节器10。因此,系统电源50通过功率调节器10以不绝缘的方式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电连接。特别是,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负极22以不绝缘的方式通过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以及逆变器12与系统电源50电连接。

蓄电池用转换器14是用于将储备于蓄电池30的直流电为了放电而调整为适合由逆变器12进行的转换的电压的变压器,并且是用于将从系统电源50经过逆变器12而得的直流电调整为适合充电的电压,或者将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经由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而得的直流电调整为适合充电的电压的变压器。因此,蓄电池用转换器14配置于蓄电池30与逆变器12之间的电路。而且,该蓄电池用转换器14在蓄电池30充放电的时间段动作(参照图4)。

此外,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将逆变器12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之间的电路作为第一电路p1。由此,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在逆变器12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之间串联电连接,另外,蓄电池用转换器14相对于第一电路p1并联电连接。具体而言,蓄电池用转换器14相对于第一电路p1的一部分亦即逆变器12与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之间的电路并联电连接。

另外,在第一电路p1的一部分亦即逆变器12(具体而言为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负极22之间的电路设置第一开闭电路sw1。

另外,在太阳能发电系统pvs中,设置有相对于第一电路p1并联电连接的电路,该电路将逆变器12(具体而言为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之间相连。该电路是例如在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是断路器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情况下,从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中的二极管13d的阴极侧在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中的扼流线圈13cc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之间连接的电路。

而且,若将该电路作为旁通电路bp,则在该旁通电路bp设置第二开闭电路“电压施加电路”sw2。

此外,第一开闭电路sw1以及第二开闭电路sw2的种类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具有机械式触点的直流电流用继电器(dc继电器)。

这里,对于第一开闭电路sw1和第二开闭电路sw2,参照不设置这些双开闭电路的比较例(图11~图14)、以及涉及太阳能电池模块与蓄电池的动作的时序图(图15)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容易理解而根据需要,举出具体的数值例进行说明,但该数值例是大概值,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数值例。另外,该数值例(电压、电位的数值例)即便根据环境条件也会进行各种变动。另外,关于比较例中的部件编号,沿袭其他附图的编号,并且为了避免混乱而使用100号段的编号。

首先,对比较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在比较例中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正在发电的时间段的电子电路图。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发电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13以及逆变器(未图示)进行动作。因此,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13将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直流电的电压变压为适合逆变器的动作的电压。

该进行了变压的电压、即基于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13的变压值(vb[p])例如为dc350v。该基础电压vb[p]设计为相对于大地电位(大地)分别为-(1/2)×vb[p]、+(1/2)×vb[p],因此成为能够朝向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正极121(具体而言为二极管113d)施加正极侧对地电压+dc175v,朝向负极122施加负极侧对地电压-dc175v的状态。

但是,若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正在发电,则产生因该发电而引起的电压,由此抵消相对于大地的电位。例如,若在两个串联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123中,分别产生+dc117v,则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正极121与负极122之间产生+dc234v(=+2×117v)的电位差。

由此,太阳能电池的发电电压相对于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负极122的负极侧对地电压-dc175v加在一起,因此如图12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负极1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中的受光侧夹持电极126u成为-dc58v(=-175v+117v),正极1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中的受光侧夹持电极126u成为+dc59v(=-58v+117v)。

在玻璃基板127中包含有炭酸钠(na2co3)。因此,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负极1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施加于正极侧的负电压使玻璃基板127中的钠离子(na+)朝向受光侧夹持电极126u,进而朝向光电转换基板125靠近。而且,若钠离子过度地靠近夹持电极126或者光电转换基板125,则由此导致pid产生。但是,比较低的负电位的情况下(例如,前述的-dc58v的情况下),pid难以发生。

另一方面,对于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没有发电的时间段(参照图15),蓄电池(未图示)正在充电或者放电(充放电)的情况而言,在图13中示出电子电路图。

在蓄电池正在充放电的情况下,蓄电池用转换器(未图示)以及逆变器(未图示)进行动作。即,蓄电池用转换器为了放电,为了转换为适合逆变器的动作的电压,将蓄电池储备的直流电的电压变压。另外,蓄电池用转换器为了使被逆变器从交流电转换而得的直流电充电到蓄电池,将直流电的电压变压。

该进行了变压的电压、即基于蓄电池用转换器的变压值(vb[s])例如为dc350v。该基础电压vb[s]也与基础电压vb[p]相同地设计为相对于大地电位分别为-(1/2)×vb[s]、+(1/2)×vb[s],因此如图13所示,成为能够朝向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正极121(具体而言为二极管113d)施加正极侧对地电压+dc175v,朝向负极122施加负极侧对地电压-dc175v的状态。

而且,由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没有发电,不发生前述那样的抵消。因此,由于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负极122的电压,而引起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负极1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中的受光侧夹持电极126u、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正极1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中的受光侧夹持电极126u成为比较高的负电位。

对该负电位而言,在实测时,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负极1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中的受光侧夹持电极126u是-dc140v,正极1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中的受光侧夹持电极126u是-dc100v。这样的比较高的负电位使玻璃基板127中的钠离子(na+)朝向夹持电极126,进而朝向光电转换基板125强烈地靠近。因此,pid产生。

相对于以上那样的比较例而言,在图1所示那样的太阳能发电系统pvs中,功率调节器10包含第一开闭电路sw1以及第二开闭电路sw2。

第一开闭电路sw1配置于逆变器12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之间的第一电路p1的一部分亦即逆变器12(具体而言为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负极22之间的电路。

而且,第一开闭电路sw1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充放电时)变为“打开”。另一方面,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发电时且蓄电池30非动作时或者动作时、或者、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也非动作时,第一开闭电路sw1变为“关闭”。

第二开闭电路sw2配置于使逆变器12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之间相连的旁通电路。

而且,第二开闭电路sw2不仅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充放电时)变为“关闭”,而且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非动作时也变为“关闭”。换而言之,第二开闭电路sw2至少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充放电时)变为“关闭”。另一方面,第二开闭电路sw2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发电时变为“打开”。

此外,第一开闭电路sw1以及第二开闭电路sw2的开闭动作由控制部11控制。具体而言,图4的时序图那样的情况下,控制部11在检测到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断开信号和蓄电池用转换器14的接通信号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电路sw1控制为“打开”,另一方面将第二开闭电路sw2控制为“关闭”。

另外,控制部11在检测到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接通信号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电路sw1控制为“关闭”,另一方面将第二开闭电路sw2控制为“打开”。

另外,控制部11在检测到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断开信号和蓄电池用转换器14的断开信号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电路sw1控制为“关闭”,另一方面将第二开闭电路sw2控制为“关闭”。但是,检测到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断开信号和蓄电池用转换器14的断开信号的情况的第一开闭电路sw1以及第二开闭电路sw2的动作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开闭电路sw1控制为“打开”,将第二开闭电路sw2控制为“关闭”。

这是由于,只要两转换器13/14以及逆变器12没有动作,就不产生基础电压vb,因此无论第一开闭电路sw1变为“打开”还是变为“关闭”,均不受因基础电压vb而引起的影响。此外,只要第一开闭电路sw1是dc继电器(常开型),则优选“打开”一方抑制消耗电力。

若像上述那样,配置第一开闭电路sw1和第二开闭电路sw2,第一开闭电路sw1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变为“打开”,第二开闭电路sw2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变为“关闭”,则比较例中产生的pid如以下所述那样难以产生。

如图2所示,蓄电池用转换器(未图示)动作,基础电压vb[s]产生。但是,第一开闭电路sw1在蓄电池用转换器14动作时,例如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充放电时,变为“打开”。因此,基础电压vb[s]中的负极侧对地电压-(1/2)×vb[s]不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负极22。

另一方面,第二开闭电路sw2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充放电时,变为“关闭”。因此,基础电压vb[s]的正极侧对地电压+(1/2)×vb[s]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

施加的电压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电阻rb(玻璃基板27与金属框架24之间的电阻),并且施加于与正极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电阻ra(光电转换基板25的电阻)串联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电阻rb。

因此,若如图3所示,将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正极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受光侧夹持电极26u的电压所引起的电位作为v1,将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受光侧夹持电极26u的电压所引起的电位作为v2,将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负极22的电压所引起的电位作为v3,则为以下这样。

v1=+(1/2)×vb[s]

v2=+(1/2)×vb[s]×(rb/(ra+rb))

v3=+(1/2)×vb[s]×(rb/(ra+rb))

此外,由于第一开闭电路sw1是“打开”状态,电流不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流动。因此,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负极侧的v3与v2是相同电位。此外,vb[s]为350v的情况下,若实测,则v1是+dc175v,v2、v3是+dc160v。

若像上述那样,配置有这样的第一开闭电路sw1以及第二开闭电路sw2,则在第一开闭电路sw1“打开”,第二开闭电路sw2“关闭”,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的电位成为正电位。而且,若是这样的正电位,则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受光侧夹持电极26u也变为正电位。其结果为,受光侧夹持电极26u使玻璃基板27的钠离子(na+)不靠近,抑制pid。

换而言之,如果为没有配置第一开闭电路以及第二开闭电路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正要成为负电位,第二开闭电路sw2发挥出向正电位高效地引导(电压施加)的功能。根据该点,将第二开闭电路sw2称为电压施加电路。

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正在发电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比较低的负电压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120的负极1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23的正极侧(参照图12)。但是,若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正电位的电压施加于受光侧夹持电极26u,则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发电时,能够使向受光侧夹持电极26u靠近过来的na离子远离。因此,长时间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pvs的情况下,预防pid。

另外,在该太阳能发电系统pvs中,为了防止pid,不需要针对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施加电压的其他电源。因此,该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能够简易并且高效地抑制pid。另外,简化太阳能发电系统pvs的系统构成,由此也抑制消耗电力,由此,太阳能发电系统pvs的发电效率也提高。

但是,在上述中,作为电压施加电路,列举第二开闭电路sw2来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旁通电路bp代替第二开闭电路sw2而配置电阻r1。

电阻r1具有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发电时,不成为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动作的障碍那样的高电阻值(例如10mω)。

第一开闭电路sw1与图1的太阳能发电系统pvs同样地动作。因此,第一开闭电路sw1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充放电时)变为“打开”。

此外,第一开闭电路sw1以及第二开闭电路sw2的开闭动作被控制部11控制。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控制部11在检测到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断开信号和蓄电池用转换器14的接通信号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电路sw1控制为“打开”。

另外,控制部11在除上述的信号检测以外的情况,即、检测到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断开信号和蓄电池用转换器14的断开信号的情况、以及、检测到太阳能电池用转换器13的接通信号和蓄电池用转换器14的接通信号或者断开信号的情况下,将第一开闭电路sw1控制为“关闭”。

而且,若配置第一开闭电路sw1和电阻r1,第一开闭电路sw1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非发电时且蓄电池30动作时变为“打开”,则如图6所示,即便蓄电池用转换器(未图示)动作,相对于大地电位产生负极电位,由于第一开闭电路sw1“打开”,基础电压vb[s]中的负极侧对地电压-(1/2)×vb[s]也不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负极22。

另一方面,基础电压vb[s]中的正极侧对地电压+(1/2)×vb[s]通过电阻r1,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即,正极侧对地电压+(1/2)×vb[s]被电阻r1和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电阻分割,被电阻进行了分压的相应的正极侧对地电压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受光侧夹持电极26u。

由此,如图7所示,v1、v2、v3为如下这样。此外,以下的rc是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正极21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电阻ra以及电阻rb与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电阻rb的合成电阻rc[=rb//(ra+rb)=rb×(ra+rb)/(ra+2rb)]。

另外,vb[s]>0,r1>0,ra>0,rb>0

v1=+(1/2)×vb[s]×(rc/(r1+rc))

=+(1/2)×vb[s]×((rb//(ra+rb))/

(r1+rb//(ra+rb)))>0

v2=v1×(rb/(ra+rb))>0

v3=v1×(rb/(ra+rb))>0

此外,第一开闭电路sw1是“打开”状态,因此电流不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流动。因此,负极22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负极侧的v3与v2是相同电位。

像上述那样,v1、v2、v3变为正电位。即,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中的多个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受光侧夹持电极26u变为正电位。其结果为,受光侧夹持电极26u使玻璃基板27的钠离子(na+)不靠近,抑制pid。

换而言之,如果是没有配置第一开闭电路以及电阻r1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正极21正要成为负电位,电阻r1发挥出向正电位高效地引导(电压施加)的功能。根据该点,将电阻r1称为电压施加电路。

另外,若在虽然配置有旁通电路bp但没有配置电阻r1的情况下,第一开闭电路sw1“打开”,则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对地电压应成为大地电位,但太阳能电池模块23的电阻rb是非常高的高电阻,因此有时受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周边的工业电源(60/50hz)或者附近的电气设备等的影响。具体而言,有时负电压通过在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与工业电源或者电气设备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等,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0的负极22侧的受光侧夹持电极26u。

但是,根据图5的太阳能发电系统pvs,电阻r1配置于旁通电路bp,因此正电压通过该电阻r1,可靠地施加于太阳能发电系统pvs的正极21。

由此,可靠地抑制pid。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即,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内组合适当地进行了变更的技术手段而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pvs…太阳能发电系统;sw1…第一开闭电路;sw2…第二开闭电路(电压施加电路);r1…电阻(电压施加电路);p1…第一电路;bp…旁通电路;10…功率调节器;11…控制部;12…ac/dc逆变器;13…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用dc/dc转换器;13d…二极管(整流元件);13cc…扼流线圈;14…蓄电池用dc/dc转换器;20…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21…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的正极;22…太阳能电池模块阵列的负极;23…太阳能电池模块;24…金属框架;25…光电转换基板;26…夹持电极;26u…受光侧夹持电极;26b…背侧夹持电极;27…受光侧保护部件;28…背侧保护部件;30…蓄电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