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93632发布日期:2020-07-24 16:4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伺服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



背景技术:

伺服控制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通过与伺服驱动器相连以获取电能并通过位置编码器将实际位置反馈给伺服驱动器。目前伺服电机与伺服驱动器为两个分离的结构,且由于伺服电机需要与执行机构相连,所以将伺服电机安装在执行机构上,而伺服驱动器通常安装在电气柜中,所以两者之间通常采用电缆线连接,存在结构过于复杂,为用户的接线工作带来不便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一体化同步伺服电机[申请号:cn201821794695.5],包括电机主体、后端盖、后盖、中端盖、驱动罩、驱动器、直流母线连接器、i/o连接器和调试连接器,电机主体的输出轴设置在所述电机主体的前端,后端盖安装在电机主体的后端,后盖安装在后端盖的后端,所述中端盖安装在电机主体和后端盖的上端,驱动罩安装在中端盖的上端,驱动器安装在驱动罩内,直流母线连接器、i/o连接器和调试连接器安装在后盖的上端面,后端盖内安装编码器,所述驱动器包括供电模块、动力模块、反馈模块、通信模块和i/o模块,电机主体的动力线及编码器的反馈线经由后端盖及中端盖的通孔接入驱动器上的动力模块和反馈模块,供电模块和通信模块的can总线由后盖上的直流母线连接器接入,i/o模块由后盖上的i/o连接器接入,通信模块的串口线由调试连接器接入。

上述方案重新设计了普通伺服电机的后端盖及后盖,在后端盖和后盖的上部增加中端盖和驱动罩,用以安装固定高功率密度的伺服驱动器,把原来用来连接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的动力线缆和反馈电缆变成长度极短的内部走线,节省了系统空间。但是上述方案的一体化伺服电机只适用于安装空间足够的区域,对于安装空间受限的区域无法根据安装空间对伺服驱动器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节,所以存在适用环境受限,实用性不够强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和用于盖设在所述电机主体后端的后端盖,所述后端盖内具有内嵌电路,所述内嵌电路包括嵌设在所述后端盖内壁的连接线、用于连接电机主体驱动端的内部驱动接线端和用于连接编码器的内部反馈接线端,后端盖外部具有至少两组分别位于后端盖不同面上的接线端子组,每组接线端子组包括一个外部驱动接线端和一个外部反馈接线端,所述内部驱动接线端通过连接线连接于外部驱动接线端,所述内部反馈接线端通过连接线连接于外部反馈接线端。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后端盖内壁具有多条用于嵌设连接线的走线槽。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后端盖的后端面和上端面分别具有一组接线端子组。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后端盖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具有一组接线端子组。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内部驱动接线端和内部反馈接线端均固定在所述后端盖的底端面。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连接线包括用于连接内部反馈接线端与外部反馈接线端的反馈线和用于连接内部驱动接线端和外部驱动接线端的驱动线。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反馈线自后端面延伸至左端面、底端面后连接于内部反馈接线端,然后自内部反馈接线端延伸至右端面和上端面,所述外部反馈接线端的导电体分别连接在所述反馈线上,且各外部反馈接线端之间通过所述反馈线相互并联连接;

所述驱动线自后端面延伸至左端面、底端面后连接于内部驱动接线端,然后自内部驱动接线端延伸至右端面和上端面,所述外部驱动接线端的导电体分别连接在所述驱动线上,且各外部驱动接线端之间通过所述驱动线相互并联连接。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后端盖上具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伺服驱动器的安装孔,所述伺服驱动器上具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适应的定位孔。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后端盖至少右端面、左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具有所述安装孔,所述伺服驱动器用于与外部反馈接线端相对接的反馈端子和与外部驱动接线端相对接的驱动端子均位于底面,且所述伺服驱动器至少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自底面向远离顶面的一侧延伸有延伸安装部,所述定位孔开设在所述延伸安装部上。

在上述的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中,所述后端盖的前端向电机主体侧延伸有至少两条插接柱,所述电机主体上具有与所述插接柱相适应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柱上具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电机主体位于每个插接槽处具有至少两个与所述通孔相适应的螺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将伺服电机与伺服驱动器集成为一体,避免了伺服电机与伺服驱动器之间冗长的接线问题;能够实现在伺服电机上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根据需要向伺服电机的任意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使集成伺服驱动器后的伺服电机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更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伺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端盖与电机主体分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伺服电机向上集成伺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电机主体1;螺孔11;后端盖2;插接柱21;通孔22;安装孔23;连接线3;反馈线31;驱动线32;伺服驱动器4;定位孔41;延伸安装部42;内部驱动接线端a1;外部驱动接线端a2;内部反馈接线端b1;外部反馈接线端b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多方向集成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电机,包括电机主体1和用于盖设在所述电机主体1后端的后端盖2。特别地,如图2所示,后端盖2内具有内嵌电路,内嵌电路包括嵌设在后端盖2内壁的连接线3、用于连接电机主体1驱动端的内部驱动接线端a1和用于连接编码器的内部反馈接线端b1,后端盖2外部具有至少两组分别位于后端盖2不同面上的接线端子组,每组接线端子组包括一个外部驱动接线端a2和一个外部反馈接线端b2,所述内部驱动接线端a1通过连接线3连接于每个外部驱动接线端a2,所述内部反馈接线端b1通过连接线3连接于每个外部反馈接线端b2。且本实施例优选后端盖2的后端面、上端面、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具有一组接线端子组。

优选地,后端盖2内壁具有多条用于嵌设连接线3的走线槽以将连接线3内嵌在后端盖2内壁中,提高线路的有序性。

具体地,如图3所示,后端盖2的前端向电机主体1侧延伸有至少两条插接柱21,所述电机主体1上具有与所述插接柱21相适应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柱上21具有至少两个通孔22,所述电机主体1位于每个插接槽处具有至少两个与所述通孔22相适应的螺孔11。在投入使用时,插接柱21插接在插接槽中,然后通孔22与螺孔11相叠加并用螺栓穿过通孔22、螺孔11,然后用螺母固定以将后端盖2固定在电机主体1的后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伺服电机的编码器包括光电发射单元和光电接收单元,这里可以将光电发射单元或光电接收单元设置在后端盖2内。

进一步地,内部驱动接线端a1和内部反馈接线端b1均固定在所述后端盖2的底端面,在投入使用前,将电机主体1的驱动端连接至内部驱动接线端a1,将编码器的反馈端连接至内部反馈接线端b1,若伺服电机还具有其他反馈元件,例如温度传感器等,也可以将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同时连接在内部反馈接线端b1处,当然,内部反馈接线端b1的接口随着反馈元件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若只有编码器,则只需要用于连接编码器的几个接口即可,若还有其他反馈元件,则根据需要增设接口即可。反馈接线端b1可以以整个端子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根据反馈元件的数量以多个端子的形式存在。同时外部反馈接线端b2的接口与内部反馈接线端b1相适应。

具体地,连接线3包括用于连接内部反馈接线端b1与外部反馈接线端b2的反馈线31和用于连接内部驱动接线端a1和外部驱动接线端a2的驱动线32。

其中,反馈线31自后端面延伸至左端面、底端面后连接于内部反馈接线端b1,然后自内部反馈接线端b1延伸至右端面和上端面,外部反馈接线端b2的导电体分别以支路的形式连接在所述反馈线31上,以使各外部反馈接线端b2之间通过反馈线31相互并联连接;同样地,驱动线32自后端面延伸至左端面、底端面后连接于内部驱动接线端a1,然后自内部驱动接线端a1延伸至右端面和上端面,所述外部驱动接线端a2的导电体分别以支路的形式连接在所述驱动线32上,以使各外部驱动接线端a2之间通过所述驱动线32相互并联连接。

也就是说,反馈线31的每条线以及驱动线32的每条线在经过相应的外部反馈接线端b2和外部驱动接线端a2时均以连续不间断的形式经过,例如图2中,当伺服驱动器4的反馈端子和驱动端子连接在位于后端盖上端面的外部反馈接线端b2和外部驱动接线端a2,而右端面的外部反馈接线端b2和外部驱动接线端a2悬空时,内部驱动接线端a1和内部反馈接线端b1均能够通过驱动线32和反馈线31连接至伺服驱动器。伺服驱动器4的反馈端子可以插接在后端盖2位于左端面的外部反馈接线端b2,也可以插接在后端盖2位于右端面、上端面和后端面的外部反馈接线端b2,反馈端子插接在哪个外部反馈接线端b2处,哪个外部反馈接线端b2有效,其余端面的接线端子组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同样地,伺服驱动器4的驱动端子可以插接在后端面2位于左端面的外部驱动接线端a2,也可以插接在后端盖2位于右端面、上端面和后端面的外部驱动接线端a2,驱动端子插接在哪个外部驱动接线端a2,哪个外部驱动接线端a2有效。

另外,各外部驱动接线端a2和外部反馈接线端b2可以凸起于后端盖2的外表面,也可以与后端盖外表面相齐平地嵌设在后端盖壁上,本实施例附图以凸起为例。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后端盖2上具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伺服驱动器4的安装孔23,伺服驱动器4上具有与所述安装孔23相适应的定位孔41。

具体到本实施例,后端盖2的右端面、左端面、上端面、后端面和下端面均具有安装孔23,所述伺服驱动器4用于与外部反馈接线端b2相对接的反馈端子和与外部驱动接线端a2相对接的驱动端子均位于底面,且所述伺服驱动器4的左侧面、右侧面和后侧面均自底面向远离顶面的一侧延伸有延伸安装部42,所述定位孔41开设在所述延伸安装部42上。在投入使用时,直接将伺服驱动器4下表面的驱动端子和反馈端子插接在后端盖2相应端面的外部驱动接线端a2和外部反馈接线端b2,然后通过安装孔23和定位孔41将伺服驱动器2固定在相应面处即可。例如,将伺服驱动器4安装在后端盖2的上端面处,那么可以将伺服驱动器2位于左端面的安装孔23与伺服驱动器4位于左侧面的定位孔4,以及伺服驱动器2位于右端面的安装孔23与伺服驱动器4位于右侧面的定位孔4一一叠加,然后使用螺栓螺母的方式固定即可。

通过在后端盖2处提供多个位于不同面的接线端子组,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将伺服驱动器4安装在相应的位置,使伺服电机对伺服驱动器具有多样的集成方式,如可以向上集成、向后集成、向左集成或向右集成,能够适应更多的应用场合,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电机主体1;螺孔11;后端盖2;插接柱21;通孔22;安装孔23;连接线3;反馈线31;驱动线32;伺服驱动器4;定位孔41;延伸安装部42;内部驱动接线端a1;外部驱动接线端a2;内部反馈接线端b1;外部反馈接线端b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