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56653发布日期:2020-12-29 10:0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今的移动终端采用的基本都是低电压的电池,充电器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变压器,将220v的电压转化为低电压,然后为移动终端充电。

现有的充电器的外壳基本是套筒式的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电源内部的元器件安装完成之后,然后拼接连接。这种外壳会产生美工缝,外观连接比较粗糙,影响充电器的外观。再者,插脚与内部的电路板通过导线连接,导线连接需要在装配之前先行焊接,然后再进行装配,装配方式比较繁琐。

因此,亟需一种电源适配器及移动终端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其实现了侧壁无缝隙结构,组装过程中只需插接即可,组装比较简单。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

外壳,包括顶盖和中框,所述中框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顶盖固接于所述安装口上;

所述中框为一体成型结构,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一体链接的环形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底壁与所述安装口上下相对,所述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口,用于供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顶盖完全遮盖所述安装腔的顶部;

主体组件,向下安装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主体组件包括电源插脚、连接块、电路板、第一连接端子及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电源插脚设置于所述连接块上,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所述电源插脚可隐藏于所述开口内或伸出所述开口外露于所述侧壁;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块上,且能够与所述电源插脚电导通,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抵接。

优选地,所述中框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和卡钩,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卡接凸起和卡钩之间,所述卡接凸起卡于所述连接块的一侧,所述卡钩钩挂于所述连接块的另一侧。

优选地,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绝缘块,所述电源插脚设置于所述绝缘块上,所述绝缘块上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连接块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卡接块,所述转动轴卡于两个所述卡接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转动轴上凸设有止挡凸起,用于对所述绝缘块限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其中一个设置有插入部,另一个设置有与所述插入部相配合的卡接部。

优选地,所述顶盖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向下抵靠于所述电路板。

优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底盖片,所述底壁的底面设有容纳并固定所述底盖片的凹部。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表面具有流痕。

优选地,所述中框顶边缘设置为弧面,所述顶盖四周顶边缘设置为弧面,所述顶盖的上表面高于所述中框。

优选地,所述安装口内侧壁具有阶梯状台阶,所述顶盖外边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阶梯状凸起,所述阶梯状凸起向下抵靠所述阶梯状台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外壳采用的是中框和顶盖,中框一体成型,实现侧壁的无缝隙结构,在电源适配器的中间位置不会产生美工缝,使其表面光滑,美观。插脚组件和电路板通过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抵接连接,无需导线连接;无需在组装之前焊接连接导线,组装过程中只需插接即可,组装比较简单,方便。电源插脚可以收藏于开口内,可以使电源适配器所占的空间比较小,便于收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脚组件和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主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体组件和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外壳;11、顶盖;111、支撑柱;112、第一凸起;113、第二凸起;

12、中框;121、底壁;122、侧壁;1221、开口;1222、卡接凸起;1223、卡钩;1224、第一插接口;1225、第二插接口;1226、第一凹槽;1227、第二凹槽;123、安装口;

13、底盖片;

21、电源插脚;211、抵接部;22、连接块;221、卡接块;23、电路板;24、第一连接端子;241、卡接部;25、第二卡接端子;251、插入部;26、绝缘块;261、转动轴;2611、止挡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外壳1和主体组件。外壳1包括顶盖11、中框12及底盖片13,中框12上设置有安装口123,主体组件通过安装口123安装于中框12内。底盖片13固定于中框12远离安装口的一侧。中框12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包括底壁121和环形的侧壁122,底壁121和侧壁122形成有安装腔,底壁121与安装口123上下相对。顶盖11固接于安装口123上,完全遮盖安装腔的顶部。底壁121的外侧设置有容纳并固定底盖片13的凹部,底盖片13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底壁121的外侧,使外壳1的底部比较平整,增加外壳1的美观度。

外壳1的表面具有流痕,具体地,在外壳1的各个部件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加入色母,伴随熔融的胶料流动,在外壳1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流痕,以此实现外壳1表面的流纹效果,使电源适配器外表看上去更加美观和别致。中框12采用的是一体成型的结构,电源适配器的外壳1采用的是中框12和顶盖11,实现侧壁的无缝结构,使其表面光滑,美观。侧壁122的顶边缘和底边缘设置为弧面。顶盖121的四周顶边缘也设置为弧面,顶盖121的上表面略高于中框。底壁121下表面设有凹部,底盖片13固定于凹部内,实现外壳1的外观整体一致性。

如图3和4所示,主体组件包括电源插脚21、连接块22、电路板23、第一连接端子24、第二连接端子25、绝缘块26及其他元器件,连接块22、电路板23以及其他的元器件均设置于中框12的安装腔内。中框12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1222和卡钩1223,连接块22位于卡接凸起1222和卡钩1223之间,卡接凸起1222卡于连接块22的一侧,卡钩1223钩挂于连接块22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的中框12呈方形,卡接凸起1222设置于中框12的一侧侧壁的内壁上,卡钩1223设置于与之相邻的侧壁的内壁上。连接块22的一端贴于设置有卡接凸起1222的内壁上,另一端贴于卡钩1223的内侧,上方的两端分别被卡接凸起1222和卡钩1223限位。

如图5和6所示,电源插脚21设置于连接块22上,侧壁122上设置有开口1221,电源插脚21可隐藏于开口1221内或伸出开口1221外露于侧壁122。具体地,电源插脚2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于绝缘块211上的插脚,插脚212跟随绝缘块26转动地设置于连接块22上。开口122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两个插脚设置。绝缘块26上设置有转动轴261,连接块22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卡接块221,转动轴261卡于两个卡接块221之间,转动轴261可以在两个卡接块221之间转动。插脚初始位于开口1221内,当电源适配器需要使用时,扳动插脚转动90°使插脚外露于中框12的外侧,便于与插座插接,以进行充电;当电源适配器不需要使用时,插脚反向转动90°后收纳于开口1221内,使电源适配器占用较小的空间。

转动轴261上凸设有止挡凸起2611,用于对绝缘块26限位。具体地,当插脚收于开口1221内时,止挡凸起2661位于抵接于其中一个卡接块221自由端的内壁上,当插脚外露于中框12时,止挡凸起2611位于两个卡接块221之间,且位于卡接块221远离自由端的一端的内侧,以对插脚进行限位,使插脚不能自行转动。当插脚需要转动从开口1221内转出,然后外露于中框12,需要人为施加一定的外力,才能够使卡接凸起2611从卡接块221的自由端移动至另一端。

如图7和8所示,第一连接端子24设置于连接块22上,且能够与插脚组件21保持电性接触,第一连接端子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端子24分别与两个插脚一一电性连接。电源插脚21的尾端设置有抵接部211,抵接部211保持弹性抵压于第一连接端子24的末端,使电源插脚21与第一连接端子24电导通。第二连接端子25设置于电路板23上,且与第一连接端子24插接。第二连接端子25的数量对应地也为两个,第二连接端子25通过插接的方式设置于电路板23上。

第一连接端子24和第二连接端子25,其中一个设置有插入部251,另一个设置有与插入部251相配合的卡接部241。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插入部251设置于第二连接端子25上,卡接部241设置于第一连接端子24上。插入部251为第二连接端子25的自由端对折的插接片,卡接部241为间隔设置的翻边和连接片,第一连接端子24的自由端翻折形成翻边,靠近自由端的部分向翻边的一侧折弯形成连接片。

插脚组件和电路板23通过第一连接端子24和第二连接端子25抵接连接,无需导线连接;无需在组装之前焊接连接导线,组装过程中只需插接即可,组装比较简单,方便。组装的过程中,先将电源插脚21、连接块22、第一连接端子24和绝缘块26组装完成,然后安装于中框12的安装腔内,然后再安装电路板23及第二连接端子25,将电路板23和第二连接端子25安装于安装腔内的过程中,插入部251插入于卡接部241内,使第一连接端子24和第二连接端子25相抵接,以电导通电源插脚21和电路板23。

如图9-11所示,顶盖11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柱111,支撑柱111抵接于电路板23。支撑柱111对顶盖11进行限位和支撑。在中框12的安装口123的内侧壁具有阶梯状台阶,顶盖11外边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阶梯状凸起,阶梯状凸起向下抵靠阶梯状台阶。具体地,在安装腔的开口处凹设有第一凹槽1226,在第一凹槽1226的下方凹设有第二凹槽1227,第一凹槽1226的内径大于第二凹槽1227的内径,第一凹槽1226和第二凹槽1227形成阶梯状台阶。顶盖11向下延伸有第一凸起112,第一凸起112向下延伸有第二凸起113,第二凸起113的外径小于第一凸起112的外径,第一凸起112和第二凸起113形成阶梯状凸起。顶盖11扣于安装口123上,阶梯状凸起插于阶梯状凹槽内,并且阶梯状凸起向下抵靠阶梯状台阶,然后使用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底盖片13与中框12也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继续参照图1,中框12的侧壁122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口1224和第二插接口1225,第一插接口1224和第二插接口1225均用于供对接连接器插入,以与主体组件相连通。其他元器件包括usb插接头和type-c插接头,usb插接头位于第一插接口1224的内侧,type-c插接头位于第二插接口1225的内侧。usb连接器插入第一插接口1224内可与usb插接头连接,以与电源适配器连接;type-c连接器插入第二插接口1225内可与type-c插接头连接,以与电源适配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口1224和第二插接口1225位于中框的同一个侧壁122上,且与容纳电源插脚21的开口1221相对设置,可以保证电源插脚21与插座插接时,不影响第一插接口1224和第二插接口1225的正常使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