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3548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特别是指一种采用绝缘框架方式绝缘的无刷直流电动机。
目前传统微型电动机定子的绝缘方式是,在定子铁芯槽中以塞入方式铺垫一层绝缘材料,把漆包线和铁芯隔开。工序流程是先下槽绝缘,再把绕好的绕组嵌入。为了保证绝缘强度和生产效率,采用这种工序工艺时,绕组端部的高度必须较大,线匝间的排列难以做到很紧密,因此端部漏抗较高,用铜量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克服上述缺陷的绝缘方法,使微型直流电动机达到绕组端部高度低,匝间紧密,并节约铜线。
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包括定子、与定子同轴芯的转子、转子固定其上的转子轴、定子绕组、机壳,其定子与绕组间的绝缘方法是,在定子铁芯上套有绝缘框架,即定子采用定子铁芯+绝缘框架+绕组结构。该绝缘框架由两部分组成,即由绝缘框架A与B在定子铁芯槽的中部相向对接形或如笔套和笔杆的套接。与定子铁芯处于同一轴芯的转子采用转子铁芯+磁瓦结构。磁瓦结构是指在转子铁芯外表面紧密排列有偶数个相邻片材极性相异、高磁密度的片状永磁磁钢。该片状磁钢径向充磁且大小相同,用高强度胶水粘接在转子铁芯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绕组与定子铁芯之间也隔一层绝缘层,但绕组与端部之间没有间隙,所以端部高度低;加之绕线时,绕线速度快、张力大,匝间排列紧密。因而减小漏抗和用铜线量,电动机运行稳定性及其他性能亦有较大提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绝缘框架A的主(1)、左(2)、后(3)三视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绝缘框架B的主(1)、左(2)、后(3)三视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定子装配结构主视图(1)及左视图(2)的剖视图;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转子装配结构剖视图。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定子3与绕组4间的绝缘方法是采用定子铁芯+绝缘框架+绕组结构。该绝缘框架由框架A1与B2在定子铁芯槽的中部相向对或形如笔套和笔杆的套接形成。两绝缘框架形状与定子铁芯形状相适应,框架的槽壁上均有一个阶梯状的结构,框架A的向外凸,框架B的向内凹,两框架分别从定子铁芯两端面套入,在铁芯的槽内阶梯状结构对接或交叠、嵌合在一起,把铁芯包在其中,而绕组直接缠绕在定子齿上。绝缘框架采用耐高温、高绝缘强度的材料制造。与定子铁芯处于同一轴芯的整个转子铁芯6的圆柱形表面由四、六、八、乃至十片以上偶数个大小相同,径向充磁的永磁体----片状永磁磁钢5所覆盖,相邻永磁体极性相异,紧密排列。磁钢的表面磁密度非常高,磁化波形接近正弦波形,因而力矩的波动小,电动机运行稳定性高。
权利要求1.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包括定子(3)、与定子同轴芯的转子(6)、转子固定其上的转子轴、定子绕组(4)、机壳,其特征是在定子铁芯上套有绝缘框架,即定子采用定子铁芯+绝缘框架+绕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动机,其特征是绝缘框架由两部分A(1)与B(2)组成,A与B在定子铁芯槽的中部相向对接或形如笔套和笔杆的套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电动机,其特征是两绝缘框架形状与定子铁芯形状相适应,分别从定子铁芯两端面套入,在铁芯的槽内对接或套接在一起,把铁芯包在其中。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直流电动机,其特征是与定子铁芯处于同一轴芯的转子采用转子铁芯+磁瓦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电动机,其特征是磁瓦结构是指在转子铁芯外表面紧密排列有偶数个相邻片材极性相异、高磁密度的片状永磁磁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是所述片状磁钢径向充磁且形状大小相同,用高强度胶水粘接在转子铁芯外表面。
专利摘要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包括定子、转子、定子绕组、机壳,定子采用定子铁芯+绝缘框架+绕组结构,转子采用转子铁芯+磁瓦结构。本实用新型虽然在绕组与定子铁芯端部之间亦隔一绝缘层,但绕组与端部之间没有间隙,端部高度低,匝间排列紧密,减小了漏抗和用铜量,提高了电动机运行稳定性,使电动机整体性能大幅提高。
文档编号H02K3/32GK2384361SQ9923665
公开日2000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21日
发明者张启增, 张怀国, 刘继辉, 秦乃军, 林信锦 申请人: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