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装置、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1661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受电装置、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受电装置、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已知有具有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供电系统(例如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引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05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例如,专利文献1的供电系统根据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间的电力传送效率,来调整 设置于送电装置的电容器的电容值等。在该供电系统中,由于没有调整成使供给到负载的 电流为预定值,因此例如供给到负载的电流值上升,则可能引起负载损伤。
[0008]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9] 主要解决所述的课题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受电装置,其接收从具有一次线圈的送电 装置输出的电力,将对应于所述电力的电力供给到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装置具有: 二次线圈,其对应于供给到所述一次线圈的第一电流而产生第二电流;W及调整装置,其调 整成:使从所述第二电流生成的并且供给到所述负载的第=电流的值为预定值。
[0010]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附图W及本说明书的记载能够得W明确。
[0011] 发明效果
[0012] 根据本发明,能够调整成使供给到负载的电流值为预定值。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系统的图。
[0014]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0015]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系统的剖视图。
[0016]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频率与传送电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0017]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传送距离与负载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0018]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的硬件的图。
[0019]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的图。
[0020]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0021]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值与负载电流值之间的 关系的一个例图。
[002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的图。
[0023]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S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的图。
[0024]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0025]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通过本说明书W及附图的记载,至少W下的事项能够明确。
[0027] [第一实施方式]
[002引===供电系统===
[0029] W下,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电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 供电系统的图。
[0030] 供电系统100例如是使用电磁场共振现象来进行非接触电力传送的系统。供电系 统100具有送电装置2W及受电装置3。
[0031 ]送电装置2是针对受电装置3 W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的装置。
[0032] 受电装置3是如下装置:接收从送电装置2输出的电力,将对应于接收到的电力的 电力供给到负载31。
[0033] 负载31是根据从受电装置3供给的电力进行工作的电气设备等电力负载。
[0034] ===送电装置===
[0035] W下,参照图IW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 式中的供电系统的立体图。此外,送电线圈24、受电线圈34为看不见的状态,但是为了便于 说明,通过虚线进行表示。另外,送电线圈24的卷绕轴241、受电线圈34的卷绕轴341为了便 于说明通过单点划线来进行表示。
[0036] <形状等〉
[0037] 送电装置2具有送电线圈24、框体25(图2)。
[0038] 框体25收纳具有送电线圈24的送电电路200。框体25的外形例如呈现出圆柱形形 状,例如使用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来形成。
[0039] 送电线圈24W沿着上下方向(Z轴)的卷绕轴241为中屯、卷绕。送电线圈24固定于框 体25内部中的靠上侧(+Z)的预定位置。
[0040] < 电路〉
[0041 ] 送电装置2还具有:电源21 (图1 )、逆变器22、W及电容器23。
[0042] 电源21产生直流电力。逆变器22将从电源21供给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送 电线圈24是用于对受电线圈34W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的、供电系统100的一次线圈。电容器 23用于设定送电电路200的阻抗。
[0043] 电源21的一端经由逆变器22与电容器23的一端连接。电源21的另一端经由逆变器 22与送电线圈24的一端连接。送电线圈24的另一端与电容器23的另一端连接。通过运些连 接形成具有电源21、逆变器22、电容器23、送电线圈24的送电电路200。
[0044] 从电源21输出的直流电力通过逆变器22从直流变换为交流而被供给到送电线圈 24。供给到送电线圈24的交流电力从送电线圈24供给到受电线圈34。
[0045] ===受电装置===
[0046] W下,参照图IW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受电装置进行说明。
[0047] <形状等〉
[0048] 受电装置3具有受电线圈34、框体35(图2)。
[0049] 框体35收纳具有受电线圈34的受电电路300。框体35的外形例如呈现出圆柱形形 状,例如使用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来形成。
[0050] 受电线圈34W沿着上下方向(Z轴)的卷绕轴341为中屯、卷绕。受电线圈34固定于框 体35内部的靠下侧(-Z)的预定位置。
[0051 ] <电路等〉
[0052] 受电装置3还具有:控制装置4、伺服电动机51、测定装置52(检测装置)、整流电路 32、可变电容器33W及受电线圈34。此外,控制装置4、伺服电动机51相当于调整装置。
[0053] 受电线圈34是从送电线圈24W非接触方式被供给电力的、供电系统100的二次线 圈。整流电路32将从受电线圈34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将该变换而得的直流电 力供给到负载31。
[0054] 可变电容器33是能够变更电容值的电容器。此外,设定成在可变电容器33中例如 设置有转动旋钮(未图示),对应于该转动旋钮的转动量可变电容器33的电容值连续性地变 化。
[0055] 测定装置52对供给到负载31的电流(第S电流)进行测定(检测)。测定装置52的测 定结果被发送到控制装置4。测定装置52例如是W相对于导线311电气绝缘的状态来测定供 给到负载31的电流的夹错式电流计(clamp galvanometer)。此外,由于测定装置52相对于 导线311电气绝缘,因此不会对受电电路300施加电气影响,能够可靠地测定电流。
[0056] 受电线圈34的一端经由可变电容器33、整流电路32W及导线311与负载31连接。也 就是说,可变电容器33在受电线圈34与负载31之间串联连接。受电线圈34的另一端经由整 流电路32与负载31连接。通过运些连接形成具有受电线圈34、可变电容器33、整流电路32、 导线311、负载31的受电电路300。
[0057] 供给到受电线圈34的交流电力通过整流电路32从交流变换为直流而供给到负载 31。
[0058] 也就是说,对应于供给到送电线圈24的电流(第一电流),通过受电线圈34产生电 流(第二电流)。由通过该受电线圈34产生的电流而生成的电流供给到负载31。此外,将供给 到负载31的电流称为负载电流。由于负载电流值由共振频率等决定,因此例如根据送电线 圈24与受电线圈34间的传送距离D和受电电路300的阻抗等来决定。
[0059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