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箱和连接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41060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箱和连接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电连接箱(10)具有:电路基板(35),在绝缘板形成有导电路径;连接器壳体(40),具有罩状的罩部(41)和封闭罩部(41)的里壁(42),在里壁(42)形成有端子插通孔(43);连接器端子(58),从连接器壳体(40)的背面侧插通于端子插通孔(43)而贯通里壁(42),并突出到罩部(41)内;不同于电路基板(35)的基座部件(15),固定连接器壳体(40);以及螺钉(60),将连接器端子(58)插通于端子插通孔(43)的状态下的连接器壳体(40)固定到基座部件(15),连接器壳体(40)具有在通过螺钉(60)固定到基座部件(15)的状态下卡定于电路基板(35)的卡定部(48)。
【专利说明】
电连接箱和连接器壳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连接箱和连接器壳体。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知有将在绝缘板上形成有导电路径的基板收纳到外壳中而成的电连接箱。在日本特开2013-5483号公报中,将在绝缘板上印刷有电路图案的印刷基板收纳于外壳中,并且从连接器插头块向外壳侧延伸设置有第I安装部和第2安装部。并且,将第I安装部通过螺钉固定到外壳的上盖,将第2安装部通过螺钉固定到印刷基板。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3-54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在通过螺钉固定印刷基板时,印刷基板中的螺钉附近的区域在螺纹紧固时受到强大的力,因此不能形成电路图案。当像这样存在不能形成电路图案的部分时,不能将电路图案高效地配线于印刷基板,存在妨碍印刷基板的小型化的问题。
[0008]本发明是根据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增加能够形成电路基板的导电路径的区域。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记载于本说明书的技术的电连接箱,具有:电路基板,在绝缘板形成有导电路径;连接器壳体,具有罩状的罩部和封闭上述罩部的里壁,在上述里壁形成有端子插通孔;连接器端子,从上述连接器壳体的背面侧插通于上述端子插通孔而贯通上述里壁,并突出到上述罩部内;不同于上述电路基板的基座部件,固定上述连接器壳体,;以及固定部,将上述连接器端子插通于上述端子插通孔的状态下的上述连接器壳体固定到上述基座部件,上述连接器壳体具有在通过上述固定部固定到上述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卡定于上述电路基板的卡定部。
[0011]记载于本说明书的技术的连接器壳体安装于基座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罩状的罩部;里壁,封闭上述罩部,形成有能够使连接器端子从背面侧插通的端子插通孔;被固定部,通过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以及卡定部,在通过上述固定部将上述被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卡定于在绝缘板形成有导电路径的电路基板。
[0012]根据上述结构,对于在通过固定部将连接器壳体固定于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卡定部卡定电路基板的部分,不进行基于固定部的固定,从而在进行基于固定部的固定时不会对电路基板施加强大的力,因此能够在电路基板中的卡定部所卡定的部分的附近形成导电路径。由此,可以增加能够形成电路基板的导电路径的区域。另外,由于能够减少通过固定部固定的部位,因此能够减少固定部的数量。
[0013]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方式。
[0014]上述固定部为螺钉。
[0015]上述基座部件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保持上述电路基板中的上述连接器壳体侧的部分的位置。
[0016]由此,能够保持电路基板中的连接器壳体侧的部分的位置。
[0017]在上述电路基板形成有位置保持孔,上述保持部具有插通于上述位置保持孔的突部。
[0018]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保持电路基板的平面内的位置。
[0019]上述卡定部具有从两面侧夹持上述电路基板的一对夹持部。
[0020]由此,一对夹持部夹持电路基板,从而能够在与电路基板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保持电路基板的位置。
[0021]上述基座部件具有在进行上述连接器壳体的组装时对上述连接器壳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并且上述连接器壳体具有接受上述引导部而被引导的接受部,上述卡定部设置于上述接受部。
[0022]由此,能够利用用于引导连接器壳体的接受部的结构形成卡定部。
[0023]在上述电路基板形成有角部被切缺而成的切缺部,上述接受部进入到上述切缺部内。
[0024]发明效果
[0025]根据本发明,可以增加能够形成电路基板的导电路径的区域。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I的电连接箱的立体图。
[0027]图2是示出电连接箱的主视图。
[0028]图3是通过纵剖视图表示A-A线的前方的电连接箱的侧视图。
[0029]图4是放大地示出安装有连接器壳体的部分的俯视图。
[0030]图5是从图4的B-B线观察的由剖视图和主视图示出的图。
[0031 ]图6是示出将连接器壳体安装于基座部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32]图7是示出从与图6不同的方向将连接器壳体安装到基座部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33]图8是示出将连接器壳体螺纹紧固到基座部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34]图9是示出从与图8不同的方向将连接器壳体螺纹紧固到基座部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0035]图10是关于实施方式2示出从相当于图4的B-B线的位置观察的剖视图和主视图的图。
[0036]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37]图12是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0038]图13是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9]图14是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局部放大立体图(连接器壳体安装前)。
[0040]图15是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局部放大立体图(连接器壳体安装时)。
[0041 ]图16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0042]图17是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
[0043]图18是收纳于外壳内的连接器壳体的平剖视图。
[0044]图19是盖的主视图。
[0045]图20是图13的C-C剖视图。
[0046]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外壳敞开时)。
[0047]图22是其他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外壳关闭时)。
[0048]图23是其他实施方式(3)的电连接箱的盖的局部放大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实施方式1>
[0050]参照图1至图9对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
[0051]电连接箱10例如配置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电池等电源与由灯等车载电气安装件、驱动电机等构成的负载之间的电力供给路径,例如能够用于DC-DC转换器或逆变器等中。以下,关于上下方向,以图2的方向为基准,关于前后方向将图3的左方作为前方、右方作为后方进行说明。
[0052](电连接箱10)
[0053]如图2所示,电连接箱10具有散热部件11、放置于散热部件11的上表面的合成树脂制的基座部件15、固定于基座部件15的两个电路基板34、35、安装于基座部件15的连接器壳体40以及屏蔽盖54。
[0054]散热部件11由铝合金或铜合金等热导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上表面侧平坦,且在下表面侧并列配置有多个散热片12。在散热部件11的外周形成有螺纹孔13。
[0055]屏蔽盖54是对由铝等构成的板状的金属实施冲切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在下缘部形成有穿过基座部件15的盖穿通部22的穿通片(未图示)和使螺钉57通过的通孔56。使螺钉57穿过通孔56而螺纹紧固到散热部件11的螺纹孔13从而固定到散热部件11,并且屏蔽盖54通过散热部件11而接地。
[0056](基座部件15)
[0057]基座部件15具有:主体16,形成为沿着散热部件11的周缘部的框架状;以及安装部29,配置于屏蔽盖54的外侧,能够连接与外部的未图示的电源侧连接的电线的末端部。
[0058]安装部29收纳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源侧端子32并将电源侧端子32与外部隔开,安装部29具有能够通过铰接部30开闭的盖部31。在电源侧端子32安装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线末端部的端子。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经由电源侧端子32供给到电路基板34、35。
[0059]如图6、图7所示,主体16具有安装连接器壳体40的连接器安装部17。连接器安装部17具有:与连接器壳体40的背面相对并呈带状地立起的相对壁18;以比相对壁18低的高度形成,放置连接器壳体40的左右一对底座部20;以及供屏蔽盖54的穿通片插通的盖穿通部22。
[0060]相对壁18的前表面18A从后方支撑以曲柄状弯曲的连接器端子58的立起的部分。在前表面18A上,在连接器端子58的两侧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有将连接器端子58嵌入到内侧的突条47。在相对壁18的上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前方突出有引导部19。引导部19为L字形,从相对壁18的上端向上方稍微突出,并且以一定的宽度尺寸向前方以板状突出。[0061 ]底座部20的上表面为长方形形状的放置面20A,底座部20的前表面为在安装连接器壳体40时与连接器壳体40抵接的前挡面20B。在放置面20A上形成有用于通过螺钉60(“固定部”的一例)进行螺纹紧固来固定电路基板35与散热部件11的螺纹孔21。盖穿通部22设置在底座部20的前方且下方,通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
[0062]在与连接器安装部17的侧方相邻的位置配置有控制用壳体61。控制用壳体61开口成能够嵌合对方侧的连接器壳体的方筒状,上述控制用壳体61为合成树脂制,L字状的控制端子62贯通里壁。控制用壳体61通过螺钉36螺纹紧固到电路基板35而被固定,嵌入到形成基座部件15的外周的周壁的端部15A与连接器壳体40之间。
[0063]在基座部件15中的、电路基板35的连接器壳体40侧的一个角部的下方的位置,向上方突出有圆柱状的保持部26。在保持部26的前端部(上端部)形成有将外径以阶梯状缩径的圆柱状的突部27,该突部27插通到电路基板35的位置保持孔38,从而限制电路基板35沿着板面的方向的移动。在保持部26中与突部27连接的外径缩径的阶梯面上,放置有电路基板35的下表面。
[0064]在电路基板35的其他的三个角部的下方配置有基板支撑台23。基板支撑台23在上端部具有沿着电路基板35的边缘的L字状的嵌入部23A,将电路基板35的角部嵌入到嵌入部23A的内侧来对电路基板35进行定位。电路基板35在安装有控制用壳体61的状态下通过多个螺钉36螺纹紧固到基板支撑台23而被固定。
[0065](电路基板34、35)
[0066]电路基板34、35都是长方形形状,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板印刷配线有由铜箔等构成的导电路径(未图示),并且如图5所示,安装有电子部件63。电子部件63由开关元件(例如,机械式继电器或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等继电器)构成。
[0067]电路基板34嵌入到主体16的内侧而通过绝缘性的粘接剂固定于散热部件11之上,并且该电路基板34是在印刷基板34A重叠将金属板材冲切成导电路径的而成的形状的母线34B而构成的。母线34B的端部以直角弯曲地立起,并且向前方以直角弯曲的连接器端子58与母线34B形成为一体。另外,电路基板35不具有母线,由印刷有导电路径的图案的绝缘板构成。
[0068]电路基板35的面积比电路基板34的面积小,在电路基板34的上方隔开预定的间隔地与电路基板35平行地配置。另外,电路基板34与电路基板35之间没有被电连接。
[0069]如图6、图7所示,在电路基板35上贯通形成有使固定于控制用壳体61的多个控制端子62穿过的贯通孔35A、设置于螺纹紧固的位置而使螺钉36的轴部穿过的多个螺纹孔(未图示)以及供保持部26的突部27插通的一个位置保持孔38。位置保持孔38为正圆形状,供保持部26的突部27贯通。电路基板35中的连接器壳体40侧的部分形成为将角部以长方形形状切缺的形状的切缺部39。当将连接器壳体40安装到基座部件15时,后述的连接器壳体40的接受部45的边缘进入到切缺部39。
[0070](连接器壳体40)
[0071]连接器壳体4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罩状(以覆盖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壳体的方式向前方开口的形状)的罩部41;封闭罩部41的里壁42;从侧面以凸缘状伸出的凸缘部44;向后方延伸设置,并在内侧容纳引导部19的接受部45;以及具有供螺钉60贯通的部位,并螺纹紧固地固定于底座部20的被固定部51。罩部41形成为方筒状。
[0072]如图2、图3所示,在里壁42上贯通形成有供各连接器端子58分别插通的多个端子插通孔43。端子插通孔43以在与连接器端子58之间稍微产生间隙的大小形成。在里壁42中的与端子插通孔43连接的背面,向后方侧突出有上下一对突部42A。端子插通孔43的后端部向后方侧扩径,在将连接器端子58插入到端子插通孔43时通过端子插通孔43的被扩径了的部分对连接器端子58的插入进行引导。如图6、图7所示,凸缘部44在连接器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于外周中的大致上半部分,并形成为左右的伸出尺寸比上下的伸出尺寸大。当凸缘部44碰撞到底座部20的前挡面20B时,连接器壳体40处于能够螺纹紧固的正确位置。另外,连接器壳体40的下端部和下侧的突部42A也在正确位置处与连接器端子58和基座部件15抵接。
[0073]接受部45从罩部41的后端部的上部向后方以厚壁的板状延伸,在其后端侧,在底面侧形成有能够使引导部19滑动地嵌入的槽部46形成。在接受部45的后端部的侧缘,朝向侧方伸出与电路基板35的上表面卡定的卡定部48。卡定部48从与接受部45的上表面连接的基端部延伸到比接受部45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如图5所示,当连接器壳体40相对于连接器端子58插通到正确位置时,接受部45的边缘和卡定部48的基端部进入到切缺部39内,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卡定部48的前端部重叠于切缺部39的缘部之上。
[0074]在里壁42的背面侧上,从接受部45的两侧缘朝向侧方延伸有板状的延伸部50。延伸部50以曲柄状朝向侧方延伸,形成为与里壁42的背面一体地相连并覆盖配置于延伸部50内侧的连接器端子58。延伸部50的呈阶梯状地降低的两侧端部成为通过螺纹紧固而被固定的左右一对被固定部51。在被固定部51贯通形成有使螺钉60的轴部穿过的通孔52。
[0075]对电连接箱10的组装进行说明。
[0076]在散热部件11的上表面安装基座部件15,并且放置电路基板34。另外,当将安装有控制用壳体61的电路基板35放置到基板支撑台23的预定部位时,保持部26的突部27被插通于位置保持孔38。并且,通过螺钉36将电路基板35螺纹紧固到基板支撑台23(图6)。
[0077]接着,当使连接器壳体40从背面侧向后方移动时,连接器壳体40的接受部45被引导部19引导,而将连接器端子58插通于端子插通孔43 ο而且当使连接器壳体40向后方移动时,连接器壳体40配置于能够通过螺钉60螺纹紧固的正确位置。此时,形成于连接器壳体40的接受部45的卡定部48重叠在电路基板35的切缺部39的缘部(比位置保持孔38靠近切缺部39侧)。并且,当通过螺钉60将连接器壳体40的左右的被固定部51螺纹紧固到底座部20时(图8),通过螺纹紧固时的力向基座部件15侧按压连接器壳体40,并且与连接器壳体40—体地形成的卡定部48向下方按压电路基板35的切缺部39的缘部,因此对于电路基板35的连接器壳体40侧,即使不进行螺纹紧固,也能够将位置固定于基座部件15。
[0078]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79]根据实施方式I,在连接器壳体40通过螺钉60(固定部)固定在基座部件15的状态下,对于卡定部48卡定电路基板35的部分的附近不进行螺纹紧固,从而在进行螺纹紧固时不对电路基板35施加强大的力,因此能够在电路基板35中的卡定部48所卡定的部分的附近形成导电路径。由此,可以增加能够形成电路基板35的导电路径的区域。另外,由于进行螺纹紧固的位置变少,因此能够减少螺钉的个数。
[0080]另外,基座部件15具有保持电路基板35中的连接器壳体40侧的部分的位置的保持部26。
[0081]由此,关于电路基板35中的连接器壳体40侧,电路基板35的平面内的位置和下方侧的位置通过保持部26卡定,电路基板35的上方侧通过卡定部48卡定,从而能够保持电路基板35中的连接器壳体40侧的部分的位置。
[0082]而且,在电路基板35形成有位置保持孔38,并且保持部26具有插通于位置保持孔38的突部27。
[0083]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保持电路基板35的平面内的位置。
[0084]另外,基座部件15具有在进行连接器壳体40的组装时引导连接器壳体40的引导部19,并且连接器壳体40具有向电路基板35侧延伸并接受引导部19而被引导的接受部45,卡定部48设置于接受部45。
[0085]由此,为了对连接器壳体40进行引导,能够利用向电路基板35侧延伸的接受部45的结构来形成卡定部48。
[0086]而且,在电路基板35形成有角部被切缺的切缺部39,接受部45进入到切缺部39内。
[0087]由此,即使增大电路基板35中的连接器壳体40侧的宽度也能够使电路基板35不与接受部45接触,因此能够增大电路基板35的面积。
[0088]〈实施方式2>
[0089]参照图10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设置有形状与实施方式I的卡定部48不同的卡定部70。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0090]如图10所示,卡定部70具有从电路基板35的两侧进行夹持的上下一对夹持部71、72。一对夹持部71、72都是板状,上侧的夹持部71与接受部45的上表面相连而在稍微高的位置处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接点部71A。下侧的夹持部72相对于上侧的夹持部71在隔开预定的间隙的下方水平地延伸。预定的间隙被设定为,一对夹持部71、72能够对电路基板35稍微施加力并夹住的尺寸。
[0091]当通过螺钉60螺纹紧固连接器壳体40的左右的被固定部51时,通过螺纹紧固时的力向基座部件15侧按压连接器壳体40,并且卡定部70向下方按压电路基板35的切缺部39的缘部,因此对于电路基板35的连接器壳体40侧,即使不进行螺纹紧固也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15固定位置。
[0092]由此,一对夹持部71、72从两面侧夹持电路基板35,从而能够在与电路基板35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保持电路基板35的位置。另外,由于能够保持电路基板35的两侧,因此也可以不必将从下侧保持如实施方式I的保持部26那样的电路基板35的角部的结构设置于基座部件15,因此能够简化基座部件15的结构。
[0093]〈实施方式3>
[0094]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电连接箱。
[0095]以往,公知有将组装有电子电路部的电路基板单元收纳在金属制的外壳内而成的电子控制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1-223489号公报)。外壳由扁平的箱形的框架和覆盖框架的开口部的盖部件构成,通过螺纹紧固将框架与盖部件密封。
[0096]但是,金属制的外壳的厚度比较薄,因此在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状态下容易振动,存在在螺纹紧固部分以外的部分框架与盖部件彼此相互碰撞、产生异响的问题。特别是,例如当在连接器的周围等中在外壳的一部分设置有开口时,开口的周缘部的刚性进一步降低,因此更容易产生异响。
[0097]公开于本说明书的技术是根据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很难产生异响的电连接箱。
[0098]公开于本说明书的技术是将电路结构体收纳于外壳而成的电连接箱,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具有将上述电路结构体收纳在内部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和以覆盖上述电路结构体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外壳主体上的金属制的盖,在上述外壳主体和上述盖的至少一侧的周壁的缘部上设置有开口,在上述外壳主体或上述盖的一侧的周壁上设置有向另一侧延伸的穿通片,并且在另一侧的周壁上设置有向外侧鼓出并能够容纳上述穿通片的穿通部,上述穿通片或上述穿通部与上述开口相邻地设置。
[0099]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外壳主体为合成树脂制,因此与外壳主体为金属制且金属部件彼此以宽面积彼此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所产生的异响的大小。另外,在开口周围的刚性低、容易振动的部分设置穿通片和穿通部,从而能够抑制由振动引起的相互碰撞,因此能够使异响本身很难产生。
[0100]优选的是,上述穿通片的前端侧的宽度比阶梯部小。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被设定为在进行外壳主体和盖的组装时,在正确的组装深度的部位使穿通片的阶梯部与穿通部的端面碰撞,从而防止外壳主体与盖被过深地组装。
[0101]另外,也可以是在穿通片的前端部设置锥形面的结构。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顺利地将穿通片插入到穿通部内。
[0102]另外,也可以是将穿通片设置在盖侧的结构。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与将穿通部设置在盖侧的结构相比,能够更简单地制造外壳。
[0103]而且,在外壳主体设置有能够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部,并且在盖中的与连接器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使连接器部向外部露出的开口,连接器部具有与外壳主体分体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具有:筒状的罩部,其能够容纳对方侧的连接器;以及凸缘部,从该罩部的侧面朝向侧方以凸缘状延伸,并且沿着外壳主体的周壁或盖的周壁的内表面配置。
[0104]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从连接器部拔出对方侧连接器时,凸缘部碰撞到外壳主体的周壁或盖的周壁,从而防止连接器壳体从外壳脱出。而且,外壳中的凸缘部所抵接的部分通过穿通片和穿通部而强度变高,因此能够将连接器壳体针对外壳的其他部分的固定构造。
[0105]根据记载于本说明书的技术,能够提供很难产生异响的电连接箱。
[0106]参照图11至图20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0107]电连接箱110例如配置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电池等的电源与由灯等车载电气安装件和驱动电机等构成的负载之间的电力供给路径,例如使用于DC-DC转换器或逆变器等。以下,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2的上侧作为上方、下侧作为下方来进行说明,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1的左跟前作为前方、将右里侧作为后方进行说明。
[0108]如图11所示,电连接箱110是在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壳130内收纳电路结构体111而构成的。如图15所示,电路结构体111具有:散热部件112;配置于散热部件112的上表面的第I电路基板114;在第I电路基板114的上方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平行地配置的第2电路基板116;以及能够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部119。
[0109]散热部件112由铝合金、铜合金等热导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上表面侧平坦,在下表面侧并列配置有多个散热片113。在散热部件112的外周形成有多个用于固定后述的盖140的螺纹孔112A(参照图14)。
[0110]第I电路基板114形成为嵌入到后述的外壳主体131的框部132的内侧的长方形形状,构成为将印刷基板与多个母线(未图示)重叠。印刷基板是通过印刷配线技术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板上形成由铜箔等构成的导电路径而构成。多个母线是根据导电路径的形状对由铜合金等构成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切而形成的,其一部分的端部形成以曲柄状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一对连接器端子115(参照图14)。第I电路基板114通过螺纹紧固而被固定在散热部件112的上表面。
[0111]第2电路基板116的面积比第I电路基板114的面积小,第2电路基板116相对于第I电路基板114隔开预定的间隔而以平行的姿势固定在外壳主体131的上部。第2电路基板116为长方形形状,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板上印刷配线由铜箔等构成的导电路径而构成。
[0112]第2电路基板116通过螺纹紧固而被固定在控制用连接器118的壳体118A。壳体118A为合成树脂制,开口成能够嵌合对方侧的连接器壳体的方筒状,在里壁118B上贯通固定有L字状的控制端子118C(参照图12)。
[0113]第I电路基板114的导电路径与第2电路基板116的导电路径之间通过多个端子(未图示)而被连接。
[0114]电路结构体111中的、能够与外部设备(未图示)连接的连接器部119具有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器壳体120和上述一对连接器端子115。如图14至图18所示,连接器壳体120具有:罩部121;封闭罩部121的内侧的里壁123;从罩部121的侧面以凸缘状伸出的凸缘部125;以及用于固定到外壳130侧的一对固定片128。
[0115]罩部121形成为以覆盖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壳体的方式向前方开口的方筒状。在罩部121的周壁中的位于下侧的底壁121A上,设置有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向下方延伸的加强部122。加强部122的前表面比罩部121的周壁的前端面更配置于后方侧。
[0116]如图16所示,在里壁123上贯通形成有供一对连接器端子115插通的一对端子插通孔124。端子插通孔124以在与连接器端子115之间稍微具有间隙的大小形成。
[0117]凸缘部125在连接器壳体12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以从罩部121的上壁121B和侧壁121C向外侧伸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并且形成为左右的伸出尺寸比上方的伸出尺寸形成得大。凸缘部125的背面被设定为与加强部122的背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参照图17)。
[0118]在凸缘部125的背面一体地设置有从凸缘部125的上端的中央部向后方侧延伸的接受部126。接受部126形成为向下方侧开口的截面U字形状。接受部126的上表面与凸缘部125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
[0119]在接受部126的上表面的后端,卡定于第2电路基板116的上表面的卡定部127向一侧方(图16和图18的右侧)伸出。卡定部127从接受部126的上表面朝向外侧向斜上方延伸,并且前端侧沿着水平方向(与接受部126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
[0120]另外,在接受部126的两侧面设置有朝向侧方延伸的一对板状的固定片128。固定片128形成为以曲柄状弯曲而朝向侧方延伸,并且固定片128的前端面与凸缘部125的背面连接为一体,覆盖配置于内侧的连接器端子115。固定片128的前端侧成为与基端侧相比配置得呈阶梯状降低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固定部129,在其中央贯通形成有使螺钉150的轴部穿过的接受孔129A。[0121 ]如图15所示,上述的电路结构体111收纳在外壳130内。外壳130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131和金属制的盖140。
[0122]外壳主体131具有沿着散热部件112的周缘部的形成为框架状的框部132(周壁的一例)。框部132的前表面(图15的左近前)被部分地切缺,在该切缺的部分(开口的一例)配置有上述控制用连接器118和连接器部119。
[0123]如图14所示,构成连接器部119的连接器壳体120与外壳主体131分体,并且安装于外壳主体131的连接器安装部133上。连接器安装部133具有:端子安装部134,配置于框部132的内侧而安装一对连接器端子115;相对壁135,配置于端子安装部134的后方,与连接器壳体120的背面相对并以带状立起;以及左右一对底座部137,靠近相对壁135的前方的两端部并且以比相对壁135低的高度设置。
[0124]端子安装部134的前表面配置于比框部132的前表面更靠里侧的位置(比框部132的外表面靠内侦Ij)。
[0125]相对壁135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配置于从后方支撑安装于端子安装部134并以曲柄状弯曲的连接器端子115的立起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壁135的前表面中的左右两端部,配置于与所安装的连接器壳体120的固定片128的后端面碰撞的位置。
[0126]底座部137的上表面成为放置连接器壳体120的固定部129的放置面,穿通设置有能够与螺钉150螺合的接受孔129A。底座部137的前表面成为与连接器壳体120的凸缘部125的背面抵接的抵接面。该底座部137的前表面与端子安装部134的前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0127]另外,在相对壁135的上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上,向前方以L字形状突出有进入到连接器壳体120的接受部126内而引导连接器壳体120相对于外壳主体131的姿势的板状的引导部136。
[0128]另外,上述控制用连接器118在连接器安装部133的图14中右侧的相邻的位置处与连接器安装部133隔开预定的距离而设置。
[0129]而且,在框部132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供后述的盖140的穿通片144插通的穿通部138。穿通部138具有在框部132的前表面的下端向前方鼓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形状。
[0130]这些穿通部138与连接器安装部133(连接器部119)和控制用连接器118的左右邻相邻地设置。换言之,与框部132中的、应配置连接器部119和控制用连接器118的被切缺的部分相邻地设置有穿通部138。具体地讲,在图14中,穿通部138设置在连接器安装部133的左邻、连接器安装部133和控制用连接器118之间、控制用连接器118的右邻这三个部位。
[0131]这三个穿通部138根据各自设置的位置,宽度对应于外壳主体131(框部132)的外侧的形状而形成为不同。
[0132]另外,在框部132中的图14的左端,设置有从下端向上方呈矩形状地切缺而成的切缺部139,在该切缺部139内露出上述散热部件112的螺纹孔112A。
[0133]如图1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20安装于连接器安装部133的正确位置的状态下,连接器端子115贯通里壁123的端子插通孔124而配置于正确位置。另外,接受部126的一方侧的缘部和卡定部127的基端侧配置于将第2电路基板116的角部呈长方形形状地切缺而设置的切缺部117内,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卡定部127的前端部重叠在切缺部117的缘部之上。
[0134]另外,一对固定片128的后端面碰撞到相对壁135,并且固定部129重叠在底座部137的上表面,能够进行螺纹紧固。
[0135]而且,凸缘部125的背面与底座部137的前表面碰撞,并且凸缘部125的前表面与框部132的前表面基本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0136]另外,加强部122的背面碰撞到端子安装部134的前表面。
[0137]另一方面,通过对由铝等构成的板状的金属实施冲切加工和弯曲加工,从而盖140形成为下表面敞开的箱形。如图15和图19所示,盖140的周壁141中的、与上述连接器部119和控制用连接器118对应的区域成为以沿着各连接器壳体120、118A的外形的方式大致呈矩形状地从下缘部向上方切缺而成的第I开口 142和第2开口 143。
[0138]周壁141中的残留于第I开口142和第2开口 143之间的区域成为从开口 142、143的上缘部向下方延伸的细长的片状,该片状的部分成为插入到上述的穿通部138内的穿通片144。
[0139]关于穿通片144,下端(前端)侧应能够插入到穿通部138内,下端侧的横宽尺寸比阶梯部145小。该下端侧的横宽尺寸成为比穿通部138的内侧的宽度尺寸稍微小的尺寸。另夕卜,穿通片144的外表面的下端部的角部和侧面的下端部的角部成为被向下方斜着切缺而成的引导面146(锥形面的一例),由此,能够将穿通片144快速地插入到穿通部138内。
[0140]另外,阶梯部145成为针对穿通部138的上表面的抵接面。即,在盖140相对于外壳主体131配置于正确位置时,阶梯部145设定在限制穿通片144过度地插入到穿通部138的位置。
[0141]另外,在图19中,在第I开口142的左侧和第2开口 143的右侧,从各开口 142、143的侧缘部隔开预定的距离,形成有从周壁141的下端缘向上方延伸的缝隙147。形成在这些缝隙147与各开口 142、143的侧缘部之间的向下方延伸的片状的部分成为能够插入到穿通部138内的穿通片144。在这些穿通片144上,同样也在下端(前端)侧设置有阶梯部145,并且在下端部的角部形成有引导面146。
[0142]另外,在周壁141的下缘部中的、与上述的散热部件112的螺纹孔112A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向下侧延伸的延伸部148,在该延伸部148形成有使螺钉150穿过的螺纹孔149。使螺钉150穿过螺纹孔149而螺纹紧固到散热部件112的螺纹孔112A,从而将盖140固定到散热部件112,并且通过散热部件112接地。
[0143]接着,对电连接箱110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
[0144]首先,以包围散热部件112的周围的方式将框部132(外壳主体131)安装到散热部件112,并且将第I电路基板114配置于散热部件112的上表面。另外,将控制用连接器118和第2电路基板116放置并固定在外壳主体131的预定位置。
[0145]接着,如图14所示,使连接器壳体120靠近外壳主体131的连接器安装部133并向图中箭头方向移动。于是,通过引导部136引导接受部126并将连接器壳体120安装到连接器安装部133(外壳主体131)。
[0146]伴随连接器壳体120的安装,连接器端子115插通于端子插通孔124。另外,形成在接受部126的卡定部127进入到第2电路基板116的切缺部117内,与切缺部117的缘部上表面重叠。
[0147]另外,一对固定片128的后端面碰撞到相对壁135,并且固定部129与底座部137的上表面重叠。进一步,凸缘部125的背面碰撞到底座部137的前表面,并且加强部122的背面碰撞到端子安装部134的前表面。由此,连接器壳体120相对于外壳主体131进行定位。
[0148]当连接器壳体120安装到连接器安装部133的正确位置时,通过螺钉150将固定部129的接受孔129A与底座部137的固定孔137A螺纹紧固,从而将连接器壳体120固定到外壳主体131。
[0149]在该状态下,凸缘部125的前表面与框部132的前表面(外表面)基本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0150]如上所述当连接器壳体120固定在外壳主体131的预定位置时,使盖140从上方靠近而使穿通片144穿过穿通部138,并以覆盖电路结构体111的方式将盖140安装到外壳主体131。此时,在穿通片144的前端部形成有引导面146,因此穿通片144被引导面146引导,并且顺利地插入到穿通部138内。另外,当盖140相对于外壳主体131配置于正确位置时,穿通片144的阶梯部145碰撞到穿通部138的上表面,由此,限制穿通片144过度地插入到穿通部138。
[0151]最后,使螺钉150穿过盖140的螺纹孔149和与此重叠的散热部件112的螺纹孔112A并进行螺纹紧固。由此,将盖140固定于外壳主体131。
[0152]在该状态下,连接器壳体120的凸缘部125的前表面沿着盖140的周壁141的内表面配置(参照图18和图20)。
[0153]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154]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130由金属制的盖140和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131构成,金属制的部件彼此不会通过振动直接碰撞,因此即使搭载于车辆而被施加振动,也能够抑制所产生的异响的大小。
[0155]而且,在外壳130中的连接器部119、控制用连接器118的周围以及开口 142、143的周围的刚性低而容易振动的部分设置穿通片144和穿通部138,并且具有固定外壳主体131与盖140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异响本身很难产生。
[0156]进一步,容易观察穿通片144和穿通部138,也容易进行定位。
[0157]另外,在穿通片144设置有阶梯部145,因此在将盖140组装到外壳主体131时,该阶梯部145碰撞到穿通部138的上端面,从而能够防止盖140相对于外壳主体131过度地下沉。
[0158]另外,在穿通片144的前端部设置有引导面146,因此能够通过该引导面146将穿通片144顺利地插入到穿通部138内。
[0159]另外,构成为将穿通片144设置在盖140侧,将穿通部138设置在外壳主体131侧,因此与将它们相反地设置的结构相比,能够更简单且便宜地制造外壳130。
[0160]另外,构成为当在连接器壳体120设置有凸缘部125并在外壳主体131组装有盖140时,凸缘部125沿着盖140的周壁141的内表面配置(参照图18和图20),因此在从连接器部119拔出对方侧连接器时,凸缘部125抵接到盖140的周壁141的内表面,起到防脱的作用。而且,周壁141中的凸缘部125所抵接的部分的一部分成为穿通片144,该穿通片144的前端侧插入到穿通部138内而强度变高,因此即使作用有大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防脱。即,能够将连接器壳体120相对于外壳主体131的其他部分的固定构造小型化或简化。
[0161]〈其他实施方式〉
[0162]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0163](I)卡定部48虽然设置于接受部45,但是也可以在接受部45以外设置卡定部。例如,也可以在接受部45以外的连接器壳体的部分设置与电路基板35卡定的卡定部。
[0164](2)也可以不设置位置保持孔38、保持部26。
[0165](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将穿通部138设置在外壳主体131侧并将穿通片144设置在盖140侧,但是也可以是相反的结构。即,如图21至图23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将穿通部241设置在盖240侧并将穿通片232设置在外壳主体231侧。
[0166]穿通片232能够通过在外壳主体231设置向上方延伸的突片来形成。另外,例如如图23所示,穿通部241能够通过在盖240的开口 242的侧缘部设置从侧缘部朝向侧方延伸的一对延伸部244并使这些延伸部244折返来形成。
[0167](4)穿通片144的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并非必须设置阶梯部145、引导面146,也可以省略。另外,例如,为了使穿通片144不在穿通部138内松动,也可以将穿通片144形成为在板面方向上具有凹凸的波形,或者在穿通片144设置向宽度方向鼓出的弹性赋予部。
[0168](5)连接器壳体12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还能够省略凸缘部125。
[0169](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将与外壳主体131分体的连接器壳体120安装于连接器安装部133来构成连接器部119,但是也可以通过与外壳主体131—体地设置连接器壳体来构成连接器部119。
[0170](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连接器壳体120的凸缘部125沿着盖140的周壁141的内表面配置,但是也可以沿着外壳主体131的框部132的内表面配置。此时,凸缘部125也起到防脱的作用。
[0171]标号说明
[0172]10:电连接箱
[0173]15:基座部件
[0174]19:引导部
[0175]20:底座部
[0176]26:保持部
[0177]27:突部
[0178]34、35:电路基板
[0179]38:位置保持孔
[0180]39:切缺部
[0181]40:连接器壳体
[0182]41:罩部
[0183]42:里壁
[0184]43:端子插通孔
[0185]45:接受部
[0186]48、70:卡定部
[0187]50:延伸部
[0188]51:被固定部
[0189]58:连接器端子
[0190]36、57、60:螺钉
[0191]71、72:—对夹持部
[0192]110:电连接箱
[0193]111:电路结构体
[0194]112:散热部件
[0195]119:连接器部
[0196]120:连接器壳体
[0197]121:罩部
[0198]125:凸缘部
[0199]130:外壳
[0200]131:外壳主体
[0201]132:框部(周壁)
[0202]133:连接器安装部
[0203]138:穿通部
[0204]140:盖
[0205]141:周壁
[0206]142:第 I 开口
[0207]143:第 2 开口
[0208]144:穿通片
[0209]145:阶梯部
[0210]146:引导面(锥形面)。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箱,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路基板,在绝缘板形成有导电路径; 连接器壳体,具有罩状的罩部和封闭上述罩部的里壁,在上述里壁形成有端子插通孔;连接器端子,从上述连接器壳体的背面侧插通于上述端子插通孔而贯通上述里壁,并关出到上述卓部内; 不同于上述电路基板的基座部件,固定上述连接器壳体;以及 固定部,将上述连接器端子插通于上述端子插通孔的状态下的上述连接器壳体固定到上述基座部件, 上述连接器壳体具有在通过上述固定部固定到上述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卡定于上述电路基板的卡定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上述固定部为螺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上述基座部件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保持上述电路基板中的上述连接器壳体侧的部分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在上述电路基板形成有位置保持孔, 上述保持部具有插通于上述位置保持孔的突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上述卡定部具有从两面侧夹持上述电路基板的一对夹持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上述基座部件具有在进行上述连接器壳体的组装时对上述连接器壳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并且上述连接器壳体具有接受上述引导部而被引导的接受部, 上述卡定部设置于上述接受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在上述电路基板形成有角部被切缺而成的切缺部,上述接受部进入到上述切缺部内。8.一种连接器壳体,安装于基座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罩状的罩部; 里壁,封闭上述罩部,形成有能够使连接器端子从背面侧插通的端子插通孔; 被固定部,通过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以及 卡定部,在通过上述固定部将上述被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卡定于在绝缘板形成有导电路径的电路基板。9.一种电连接箱,将电路结构体收纳于外壳而构成,其中, 上述外壳具有将上述电路结构体收纳在内部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以及以覆盖上述电路结构体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外壳主体的金属制的盖, 在上述外壳主体和上述盖的至少一方侧的周壁的缘部设置有开口, 在上述外壳主体或上述盖的一方侧的周壁设置有向另一方侧延伸的穿通片,并且在另一方侧的周壁设置有向外侧鼓出而能够容纳上述穿通片的穿通部, 上述穿通片或上述穿通部与上述开口相邻地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上述穿通片的前端侧的宽度比阶梯部小。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在上述穿通片的前端部设置有锥形面。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上述穿通片设置于上述盖侧。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在上述外壳主体设置有能够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部,并且在上述盖中的与上述连接器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使上述连接器部向外部露出的上述开口, 上述连接器部具有与上述外壳主体分体的连接器壳体, 上述连接器壳体具有:筒状的罩部,能够容纳对方侧的连接器;以及凸缘部,从该罩部的侧面朝向侧方以凸缘状延伸,并且沿着上述外壳主体的上述周壁或上述盖的上述周壁的内表面配置。
【文档编号】H05K7/14GK105900303SQ201580004065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9日
【发明人】小林健人, 佐佐木庆, 佐佐木庆一, 山根茂树, 北幸功, 大井智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