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07013阅读:10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智能机器人是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亦或者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智能机器人具备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如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除具有感受器外,它还有效应器作为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手段,多为自整步电动机,类似于筋肉,它们使手或脚动起来,还有一些灯光或声音作为回应。
[0003]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内部均携带有蓄电池,通过蓄电池驱动上述效应器工作,然现有的蓄电池的充电均通过充电线插置在插座进行充电,需人为进行操作才能完成,相当麻烦。
[0004]鉴于此,本发明人为此研制出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无需人为操作,智能机器人移动到充电座上时即可自动进行充电,并且结构简单。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和智能机器人分离的充电座,充电座上安装向外凸出的两弹性充电触点,弹性充电触点和电源电连接,智能机器人的底部安装和该弹性充电触点配合的两固定充电触点,固定充电触点和智能机器人内的蓄电池电连接,充电座上开设智能机器人轮子的导向槽,通过该导向槽校正智能机器人运行方向使固定充电触点触碰到弹性充电触点。
[0008]所述两弹性充电触点分别分布在导向槽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两固定充电触点亦分别分布在轮子的左右两侧。
[0009]所述智能机器人的底部开设安装槽,固定充电触点安装在安装槽的内部,弹性充电触点的顶部的前后两侧边呈圆弧形。
[0010]所述导向槽具有喇叭形的入口。
[0011]所述智能机器人的尾部形成向后的凸出部,固定充电触点和轮子安装在该凸出部的下表面。
[0012]所述充电座形成用于容纳凸出部的容置腔,固定充电触点和导向槽形成于该容置腔的底面。
[0013]所述充电座位于容置腔的外侧形成具有喇叭形的导向槽的入口。
[0014]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有导向槽,因此智能机器人的轮子进入导向槽后即可自动摆正位置,无需人为操作,并且结构非常简单。工作时,智能机器人移动至充电座,轮子进入导向槽后自动摆正位置,智能机器人继续沿导向槽移动直至固定充电触点和弹性充电触点接触,通过弹性充电触点可靠的和固定充电触点连接进行蓄电池充电。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施例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施例智能机器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标号说明
[0018]充电座1,弹性充电触点11,侧边111,导向槽12,入口 121,容置腔13,凸块14,智能机器人2,固定充电触点21,安装槽22,轮子3,凸出部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20]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智能机器人2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和智能机器人2分离的充电座1,充电座1可放置在墙边等前部无遮拦的位置。
[0021]充电座1上安装向外凸出的弹性充电触点11,弹性充电触点11和电源电连接,智能机器人2的底部安装和该弹性充电触点11配合的固定充电触点21,固定充电触点21和智能机器人2内的蓄电池电连接,充电座1上开设智能机器人2的轮子3的导向槽12,通过该导向槽12校正智能机器人2运行方向使固定充电触点21触碰到弹性充电触点11。
[0022]由于设置有导向槽12,因此智能机器人2的轮子3进入导向槽12后即可自动摆正位置,无需人为操作,并且结构非常简单。其中导向槽12具有喇叭形的入口 121,喇叭形的入口 121使得轮子3在稍微偏离导向槽12的位置时也能准确无误的进入导向槽12。
[0023]工作时,智能机器人2移动至充电座1,轮子3进入导向槽12后自动摆正位置,智能机器人2继续沿导向槽12移动直至固定充电触点21和弹性充电触点11接触,此时蓄电池即可进行充电。
[0024]—般倾斜多发生在轮子3的前后侧,轮子3的左右两侧一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为了使两弹性充电触点11和两固定充电触点21充分接触,两弹性充电触点11分别分布在导向槽12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两固定充电触点21亦分别分布在轮子3的左右两侧。并且两弹性充电触点11作用在智能机器人2上的作用力也更加平衡。
[0025]智能机器人2 —般在地面上移动,为了保护固定充电触点21不受碰撞,在智能机器人2的底部开设固定充电触点21的安装槽22,将固定充电触点21安装在安装槽22的内部,如此固定充电触点21即可不必暴露在外,避免了不必要的碰撞。弹性充电触点11的顶部的前后两侧边111呈圆弧形,圆弧形的设计,使得弹性充电触点11能够容易的进入或离开该安装槽22。
[0026]其中智能机器人2的尾部形成向后的凸出部4,上述轮子3安装凸出部4下表面,上述固定充电触点21也安装在该凸出部4的下表面,该凸出部4增加了智能机器人2的稳定性,使智能机器人2不至于在进入充电座1时倾倒。
[0027]相应的充电座1形成容置腔13,容置腔13用于容纳凸出部4,固定充电触点21和导向槽12形成于该容置腔13的底面,容置腔13主要起到保护各部件的作用。并且当智能机器人2跑偏时,凸出部4自然也就无法进入容置腔13,只有凸出部4进入容置腔13内才能进行充电,因此容置腔13还起到确定是否到位进行充电的作用。
[0028]由于凸出部4要先进入容置腔13难度较大,因此喇叭形的入口 121形成于容置腔13的外侧,只有让轮子3先进入导向槽12时,才能保证凸出部4容易的进入容置腔13。
[0029]由于轮子3和智能机器人2的底部具有一定的高度,为了缩短弹性充电触点11至智能机器人2的底部的距离,在充电座1上形成凸块14,弹性充电触点11安装在该凸块14上。
[00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和智能机器人分离的充电座,充电座上安装向外凸出的两弹性充电触点,弹性充电触点和电源电连接,智能机器人的底部安装和该弹性充电触点配合的两固定充电触点,固定充电触点和智能机器人内的蓄电池电连接,充电座上开设智能机器人轮子的导向槽,通过该导向槽校正智能机器人运行方向使固定充电触点触碰到弹性充电触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弹性充电触点分别分布在导向槽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两固定充电触点亦分别分布在轮子的左右两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机器人的底部开设安装槽,固定充电触点安装在安装槽的内部,弹性充电触点的顶部的前后两侧边呈圆弧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具有喇叭形的入口。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机器人的尾部形成向后的凸出部,固定充电触点和轮子安装在该凸出部的下表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形成用于容纳凸出部的容置腔,固定充电触点和导向槽形成于该容置腔的底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位于容置腔的外侧形成具有喇叭形的导向槽的入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和智能机器人分离的充电座,充电座上安装向外凸出的两弹性充电触点,弹性充电触点和电源电连接,智能机器人的底部安装和该弹性充电触点配合的两固定充电触点,固定充电触点和智能机器人内的蓄电池电连接,充电座上开设智能机器人轮子的导向槽,通过该导向槽校正智能机器人运行方向使固定充电触点触碰到弹性充电触点。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智能机器人移动至充电座,轮子进入导向槽后自动摆正位置,智能机器人继续沿导向槽移动直至固定充电触点和弹性充电触点接触,通过弹性充电触点可靠的和固定充电触点连接进行蓄电池充电。
【IPC分类】H02J7/00
【公开号】CN205017072
【申请号】CN201520810374
【发明人】郭长琛, 许清汉
【申请人】智童时刻(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