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230627阅读:来源:国知局
电管的反应速度较慢。当高电压强电流到来时,没有迅速做出反应,造 成采集站内部电路器件受冲击损坏。
[0043] 基于W上分析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气体放电管10上焊接第一瞬时电压抑制 二级管21和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22,且同时使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21和第二瞬 时电压抑制二级管22均与气体放电管10并联连接,也就是说,在数据传输线对的每条线与 大地之间并接一个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通过运样的设计,使得在使用中当浪涌来时,瞬时 电压抑制二级管(TVS)的两极在受到反向瞬态高能量冲击后,能够W 10-12秒量级的速度 将其两极间的高阻抗变为低阻抗,且吸收高达数千瓦的浪涌功率,即对受到的浪涌电压进 行分流、泄流,同时使得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两极间的电压巧位于一个预定值,有效地保护 电子线路中的元器件免受各种浪涌脉冲的损坏。由此,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弥补了气体放 电管反应慢的缺陷。进而通过运样的设计,使得在每对数据传输线连接上防雷击保护装置 100后加强了采集站的抗共模雷电干扰的能力。 W4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灯V巧可W选择例如SMBG75A 型号的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其冲击放电电压为92. IV,直流过保护电压为83. 3V,运样瞬 时电压抑制二极管的能够满足G3i采集站数据传输线中对共模防雷击信号进行抑制的作 用,而且还不会影响64V线电压的输入。 W45] 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1沿气体放电管10的纵长 方向布置在气体放电管10的上表面上,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2沿气体放电管10的纵 长方向布置在气体放电管10的与上表面相邻的一侧面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W明白,第一 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21与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22可W设置在气体放电管10的相邻 的两个面上,也可W设置在气体放电管10的不相邻的两个面上,还可W设置在气体放电管 10的相同的一个面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W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
[0046]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1的一端与气体放电管10的第 一端11焊接连接W形成防雷击保护装置100的第一连接端110 ;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 22的一端与气体放电管10的第二端12焊接连接W形成防雷击保护装置100的第二连接端 120 ;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1的另一端和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2的另一端均与气 体放电管10的地端13焊接连接W形成防雷击保护装置100的接地端130,且防雷击保护装 置100的第一连接端110和第二连接端120为防雷击保护装置的两端。
[0047] 也就是说,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2的一端可W与气体放电管10的第一端11 连接之后,将连接有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2的气体放电管10的第一端11与采集站中 的数据传输线连接,也可W将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22的一端与气体放电管10的第一 端11同时与同一个连接件固定之后,再与采集站中的数据传输线连接。
[0048] 如图2所示,防雷击保护装置100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与每对数据传输线 中相对应的数据传输线连接。且每对数据传输线中的两根数据传输线的一端与采集站的接 口电路211连接,每对数据传输线中的两根数据传输线的另一端与采集站的数据传输系统 (未示出)连接,采集站中的所有的防雷击保护装置100的接地端130均通过线鼻子212与 采集站的接口板200连接,接口板200通过加粗的引线作为地线接地。
[0049] 具体地,TXlN数据传输线221与TXlP数据传输线222之间、TX2N数据传输线223 与TX2P数据传输线224之间、TX3N数据传输线225与TX3P数据传输线226之间和TX4N数 据传输线227与TX4P数据传输线228之间均焊接有一个防雷击保护装置100。防雷击保 护装置100中的第一防雷击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端110与TXlN数据传输线连接,第二连接 端120与TXlP数据传输线连接;防雷击保护装置100中的第二防雷击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 端110与TX2N数据传输线连接,第二连接端120与TX2P数据传输线连接;防雷击保护装置 100中的第=防雷击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端110与TX3N数据传输线连接,第二连接端120 与TX3P数据传输线连接;防雷击保护装置100中的第四防雷击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端110 与TX4N数据传输线连接,第二连接端120与TX4P数据传输线连接,且第一、第二、第S和第 四防雷击保护装置中的所有的接地端130均与线鼻子212连接。
[0050] 在给G3i采集站加装防雷击保护装置100之后,需要做一根加粗的接地线(即引 线),运根线的长度约为4. 5cm,线径为1. 5mm,引线的一端焊接一根直径02的线鼻子212, 用热缩管缩好线鼻子与引线焊接处,之后将线鼻子212固定在接口板200的接地螺丝(未 示出)上,引线的另一端焊接在采集站的接口板200上的磁珠上且远离插座的一端W实现 接地,通过运样的设计便于采集站中大电流顺利通过粗地线泄放。
[0051]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100既能在雷击等高电压、大电流冲 击时对采集站内部电路有保护作用,又不影响采集站正常工作。到现在为止,已经对300台 采集站进行了改进,在野外使用过程中,没有一台因为受雷击冲击而损坏内部电路板,经过 野外试验证明,该保护装置能够消弱雷电冲击信号,对采集站内部电路板起到很好地保护 作用。
[005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53]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在雷击高电压强电流到来 时,能够对线路电流起"泄流"作用,W有效抑制雷击对G3i采集站的破坏,从而提高设备的 稳定性,并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0054]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野外 地震采集的生产效益,从而达到提速、提效、提质、降本的目的。 阳化5] W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W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雷击保护装置包括气体放电管、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和第二瞬时电压抑制 二极管,所述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和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分别与所述气体放电管 并联连接,并且所述防雷击保护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采集站中的数据线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放电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地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彼此相对设置,所述 地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所 述防雷击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所 述防雷击保护装置的第二连接端, 所述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的另一端均 与所述气体放电管的地端连接以形成所述防雷击保护装置的接地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为所述防雷击保护装置的两端。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与所述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分别设置在所述气体 放电管上的相邻的两个面上。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沿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纵长方向布置在所述气体放电管 的上表面上。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沿所述气体放电管的纵长方向布置在所述气体放电管 的与所述上表面相邻的一侧面上。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和所述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分别与所述气体放电 管焊接连接。8. 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集站包括多对数据传输线,所述多对数据传输线中的每对数据传输线均设置有 所述防雷击保护装置。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雷击保护装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与所述每对数据传输线中相对应的 数据传输线连接, 所述每对数据传输线中的两根数据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采集站的接口电路连接,所述 每对数据传输线中的两根数据传输线的另一端与所述采集站的数据传输系统连接。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集站中的所有的所述防雷击保护装置的接地端均通过线鼻子与所述采集站的 接口板连接,所述接口板通过引线接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属于石油地震勘探设备技术领域。该防雷击保护装置包括气体放电管、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和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极管,该第一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和第二瞬时电压抑制二级管分别与该气体放电管并联连接,并且该防雷击保护装置的两端分别与该采集站中的数据线连接。用于采集站的防雷击保护装置在雷击高电压强电流到来时,能够对线路电流起“泄流”作用,以有效抑制雷击对G3i采集站的破坏,从而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并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同时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野外地震采集的生产效益,从而达到提速、提效、提质、降本的目的。
【IPC分类】H02H9/06, H02H9/02, H02H9/04
【公开号】CN205141647
【申请号】CN201520863646
【发明人】祝彩霞, 吴秀琴, 孟宝文, 杨丽青, 朴金山
【申请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