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型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37645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衡型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衡型分配器,尤其涉及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等的平衡型分配器。
背景技术
在通信设备中,随着信号频率的高频化,以提高抗噪声性能等为目的而用平衡信号的设备不断增多。因此,需要进行不平衡信号至平衡信号的变换的不平衡—平衡变换器。而且,也需要根据各种用途,将信号分配成2个的分配器。因此,需要具备两者的功能的一种部件,也就是将1个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平衡信号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
如图13所示,通过组合将从不平衡端子5输入的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的1个不平衡输入—不平衡输出分配器(一般熟知的分配器)2和将所分配的2个不平衡信号分别变换成平衡信号的2个不平衡—平衡变换器(所谓的“balun”)3、4,取得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1。分别从第1平衡端子6a、6b和第2平衡端子7a、7b,输出从不平衡—平衡变换器3、4输出的平衡信号。
或者,通过组合将不平衡信号变换成平衡信号的1个不平衡—平衡变换器(所谓的“balun”)和将器输出的1个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的1个平衡输入—不平衡输出分配器,取得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
作为不平衡—平衡变换器,已知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2001-94316号公报)和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开2001-168607号公报)记载的变换器。根据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较,具体示出图13的电路框图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1的电路图为图14。由10个1/4波长带状线11~20和1个电阻R构成平衡型分配器1。
然而,通过组合作为个体部件的分配器2和不平衡—平衡变换器3、4构成平衡型分配器1时,存在部件数量多的问题。如图14所示,仅在将各个体部件2~4综合为一体以形成1个部件时,部件内部的电路组成就变得复杂,存在制造成本高、插入损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组成简单而且能谋求小型化的平衡型分配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平衡型分配器,具备串联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电连接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的不平衡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和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和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连接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5端子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连接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6端子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2电阻。
更具体地说,具备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与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与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其中第2带状线的一端是开路端,并且第1带状线与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1带状线与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2带状线与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或者,具备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第3带状线的一端与第5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第4带状线的一端与第6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其中第2带状线的一端与地电连接,并且第1带状线与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1带状线与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第2带状线与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2带状线与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这里,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是1/4波长带状线。
而且,第1电阻的电阻值和第2电阻的电阻值分别是第1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与第2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
根据上述组成,从不平衡端子输入的不平衡信号在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上传播。然后,通过第1带状线中与第3带状线和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第2带状线中与第4带状线和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将1个不平衡信号变换成2个平衡信号,并从第1平衡端子和第2平衡端子取出它们。
又,本发明的平衡型分配器,以电介质片为中介地层叠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以及接地电极,以构成叠层体,并且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设置不平衡端子/以及分别由2个端子组成的第1平衡端子和第2平衡端子;串联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上,电连接不平衡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和第4带状线上,分别电连接第1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和第6带状线上,分别电连接第2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在连接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5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1电阻,并且在连接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2电阻。根据上述组成,能方便地获得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
可在电介质片的层叠方向,叠层体的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分别配置接地电极,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反之,也可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
还可在叠层体的表面设置电连接第1电阻和第2电阻中的任一方的电阻用的外部端子。
根据本发明,能取得部件内部电路组成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插入损耗小的小型平衡型分配器。


图1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2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3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4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5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另一实施例5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6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3是已有平衡型分配器的电路框图。
图14是图13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平衡型分配器的实施例。
实施例1(参考图1)如图1所示,平衡型分配器21,具有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带状线31、32、33、34、35、36分别具有一端31a、32a、33a、34a、35a、36a和另一端31b、32b、33b、34b、35b、36b。将带状线31的一端31a电连接到不平衡端子22,另一端31b电连接到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带状线32的一端32a是开路端。将带状线33的一端33a接地,另一端33b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a。将带状线34的一端34a接地,另一端34b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b。将带状线35的一端35a接地,另一端35b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a。将带状线36的一端36a接地,另一端36b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b。
然后,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3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4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同样,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5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6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串联带状线31与32并构成不平衡线,带状线33和34构成第1平衡线,带状线35和36构成第2平衡线。
进而,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和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分别电连接电阻R1、R2。分别按第1平衡端子23a、23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设计电阻R1、R2的电阻值。
这种平衡型分配器21,是将1个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平衡信号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即,从不平衡端子22输入的不平衡信号在带状线31、带状线32上传播。然后,通过带状线31中与带状线33、35电磁耦合,带状线32中与带状线34、36电磁耦合,将1个不平衡信号变换成2个平衡信号,并从第1平衡端子23a、23b和第2平衡端子24a、24b取出这些平衡信号。
与图13所示的已有平衡型分配器1因分配器2的插入损耗和不平衡—平衡变换器3、4的插入损耗而总插入损耗大相反,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平衡型分配器21能减小插入损耗。平衡型分配器21由6个1/4波长带状线31~36和2个电阻R1、R2构成,能用比图14所示的已有平衡型分配器1少的组成元件构成,因而能小型化。
实施例2(参考图2)如图2所示,平衡型分配器41,具有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带状线31、32、33、34、35、36分别具有一端31a、32a、33a、34a、35a、36a和另一端31b、32b、33b、34b、35b、36b。将带状线31的一端31a电连接到不平衡端子22,另一端31b电连接到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将带状线32的一端32a接地。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接地,一端33a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a。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接地,一端34a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b。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接地,一端35a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a。将带状线36的另一端36b接地,一端36a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b。
然后,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3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4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同样,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5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6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串联带状线31与32并构成不平衡线,带状线33和34构成第1平衡线,带状线35和36构成第2平衡线。
进而,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和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分别电连接电阻R1、R2。分别按第1平衡端子23a、23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设计电阻R1、R2的电阻值。
这种平衡型分配器41,是将1个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平衡信号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具有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3(参考图3和图4)图3是内置图1所示的平衡型分配器21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A的分解立体图。由在表面形成接地电极51、52和53的电介质片65、形成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和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引出电极54、55、56、57、58、59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不预先形成电极的外层用电介质片65等构成平衡型分配器21A。
作为电介质片65的材料,使用将介电陶瓷粉末与结合剂等一起搅拌均匀后做成片状的材料。利用喷镀法、蒸镀法、印刷法等形成带状线31~36和引出电极54~59等,并且由Ag、Ag-Pd、Cu等的材料构成。用激光束等在电介质片65中形成贯通孔,并利用印刷涂覆等方法往该贯通孔填充Ag、Ag-Pd、Cu等导电糊,从而形成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
在电介质片65的叠层方向上,往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配置分别设有接地电极51、52、53的电介质片65。在接地电极51与52之间配置分别设有螺旋状的带状线33、35的电介质片,使其将设有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1的电介质片夹在中间。本实施例3中,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3、31、35的电介质片,但也可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5、31、33电介质片。
同样,在接地电极52与53之间配置分别设有螺旋状的带状线34、36的电介质片,使其将设有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2的电介质片夹在中间。本实施例3中,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4、32、36的电介质片,但也可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6、32、34。还可在设有接地电极52的电介质片的上侧,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4、32、36的电介质片,在设有接地电极52的电介质片的下侧,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3、31、35的电介质片。
电介质片65的表面大面积地形成接地电极51~53,并使其一部分露出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3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3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4,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右方。
将带状线31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1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5,将带状线31的另一端31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5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5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6,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左方。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3的各一端31a、33a、以及各另一端31b、33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3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1和35的各一端31a、35a、以及各另一端31b、35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5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又,将带状线34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4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7,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右方。将带状线32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使其一端32a成为开路端。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8,将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6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6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9,将带状线36的另一端36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左方。
然后,使带状线32和34的各一端32a、34a、以及各另一端32b、34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4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6的各一端32a、36a、以及各另一端32b、36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6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各电介质片65叠置并且合为一体地烧结成图4所示那样的叠层体71。在叠层体71的前侧的侧面,右方形成第1平衡端子23b,左方形成第2平衡端子24b,中央形成中继端子25,并且在内侧的侧面,右方形成不平衡端子22,中央形成端子G。在叠层体71的右侧面形成第1平衡端子23a,左侧面形成第2平衡端子24a。各端子都以从侧面延伸到上、下表面上的方式加以形成。
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分别电连接引出线54、57。不平衡端子22电连接带状线31的一端31a,中继端子25电连接引出线55、58。第2平衡端子24a、24b分别电连接引出电极56、59。接地端子G电连接到接地电极51~53的一部分和带状线33、35、34、36的一端33a、35a、34a、36a。
进而,在叠层体71的上表面,进行碳糊印刷等,以形成电阻R1、R2。将电阻R1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电阻R2则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也可在叠层体71的底面形成电阻R1、R2。电阻R1、R2也可以是配置在叠层体表面的片状电阻,以代替印刷电阻。还可在装载平衡型分配器21A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并通过各端子和布线加以连接。
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A,通过改变电介质片65的厚度等,能方便地调整带状线31-33间、31-35间、32-34间和32-36间的电磁耦合值。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形成带状线31~36等,因而能抑制制造上的电磁耦合特性偏差。
由于在接地电极52的上侧配置带状线33、31、35,在接地电极52的下侧配置带状线34、32、36,接地电极52将带状线33、31、35与带状线34、32、36屏蔽。因此,带状线33、31、35与带状线34、32、36之间无电磁耦合,从而能取得频带宽且损耗低的特性。
实施例4(参考图5和图6)图5是内置图1所示的平衡型分配器21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B的分解立体图。由在表面形成接地电极51和53的电介质片65、形成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和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引出电极54、56、57、59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中继电极71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不预先形成电极的外层用电介质片65等,构成平衡型分配器21B。
在电介质片65的叠层方向上,往上层部和下层部配置分别设有接地电极51、53的电介质片65。在接地电极51与53之间配置分别设有螺旋状的带状线33、34和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5、36的电介质片,使其将分别设有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1、32的电介质片夹在中间。本实施例4中,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3和34、31和32、35和36的电介质片,但也可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5和36、31和32、33和34的电介质片。
将带状线33和34分别配置在同一电介质片65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带状线33、34各自的一端33a、34a相互连接,并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4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7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右方。
将带状线31和32分别配置在同一电介质片65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带状线31的一端31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右方。带状线31的另一端31b通过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中继电极75电连接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使带状线32的一端32a形成开路端。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3的各一端31a、33a、以及各另一端31b、33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3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4的各一端32a、34a、以及各另一端32b、34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4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带状线35和36分别配置在同一电介质片65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带状线35、36各自的一端35a、36a相互连接,并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下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6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左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9将带状线36的另一端36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左方。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5的各一端31a、35a、以及各另一端31b、35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5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6的各一端32a、36a、以及各另一端32b、36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6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各电介质片65叠置并且合为一体地烧结成图6所示那样的叠层体71。在叠层体71的前侧的侧面,右方形成第1平衡端子23b,左方形成第2平衡端子24b,并且在内侧的侧面,右方形成不平衡端子22,中央形成端子G。在叠层体71的右侧面形成第1平衡端子23a,左侧面形成第2平衡端子24a。各端子都以从侧面延伸到上、下表面上的方式加以形成。
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分别电连接引出线54、57。不平衡端子22电连接带状线31的一端31a。第2平衡端子24a、24b分别电连接引出电极56、59。接地端子G电连接到接地电极51、53的一部分和带状线33、34、35、36的一端33a、34a、35a、36a。
进而,在叠层体71的上表面进行碳糊印刷等,以形成电阻R1、R2。将电阻R1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电阻R2则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也可在叠层体71的底面形成电阻R1、R2。电阻R1、R2也可以是配置在叠层体表面的片状电阻,以代替印刷电阻。还可在装载平衡型分配器21B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并通过各端子和布线加以连接。
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B,通过改变电介质片65的厚度等,能方便地调整带状线31-33间、31-35间、32-34间和32-36间的电磁耦合的值。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形成带状线31~36等,因而能抑制制造上的电磁耦合特性偏差。
由于在同一片65上分别配置带状线31和32、33和34、35和36,带状线31与32之间、33与34之间和35与36之间分别产生电磁耦合。因此,能取得频带宽且损耗低的特性。
实施例5(参考图7~图10)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A、21B中,有时以装载平衡型分配器21A、21B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的状态进行使用。这时,往往由于将带状线33、34、35、36与电阻R1、R2之间相连的印刷电路板上的布线图案,造成信号的相位迟后,使第1平衡端子23a、23b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之间的绝缘降低。
本实施例5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图7和图8所示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C改进上述实施例3的平衡型分配器21A。图9和图10所示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D改进上述实施例4的平衡型分配器21B。
以形成引出电极54的电介质片65上将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电连接到引出电极54的状态,形成这些平衡型分配器21C、21D,同时在叠层体71内侧的侧面的左方,形成电连接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的电阻连接端子26。
电阻连接端子26用于连接电阻R1,被配置在不平衡端子22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然后,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中不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相邻方的第1平衡端子23a上连接的带状线33的引出电极54和设在跨过不平衡端子22的位置上的带状线35的引出电极56电连接,第1平衡端子23a上连接带状线35的引出电极56时,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将引出电极56和电阻连接端子26电连接。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电阻连接端子26和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能将印刷电路板上的布线图案造成的信号相位迟后抑制到最小限度,可抑制第1平衡端子23a、23b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之间绝缘降低。
又,本实施例5中,将电阻连接端子26配置在不平衡端子22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但也可将电阻连接端子26配置在不平衡端子22与第1平衡端子23a之间。这时,通过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将带状线34的引出电极57或带状线36的引出电极59的任一方的引出电极与电阻连接端子26电连接。
不设电阻连接端子26,而通过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4所示那样,在叠层体71的表面印刷电阻R1、R2,或将该电阻作为片状部件装载在叠层体71,也能抑制第1平衡端子23a、23b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之间的绝缘降低。
实施例6(参考图11和图12)图11是内置图2所示的平衡型分配器41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41A的分解立体图。由在表面形成接地电极51、52和53的电介质片65、形成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和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引出电极54、55、56、57、58、59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不预先形成电极的外层用电介质片65等,构成平衡型分配器41A。
电介质片65的表面大面积地形成接地电极51~53,并使其一部分露出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3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3a露出在电介质片65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4,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
将带状线31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1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5,将带状线31的另一端31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5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5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左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6,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3的各一端31a、33a、以及各另一端31b、33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3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1和35的各一端31a、35a、以及各另一端31b、35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5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带状线34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4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前侧的边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7,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将带状线32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使其一端32a形成开路端。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8,将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8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6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前侧的左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9,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6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
然后,使带状线32和34的各一端32a、34a、以及各另一端32b、34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4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6的各一端32a、36a、以及各另一端32b、36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6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各电介质片65叠置并且合为一体地烧结成图12所示那样的叠层体71。在叠层体71的前侧的侧面,右方形成第1平衡端子23b,左方形成第2平衡端子24b,中央形成中继端子25,并且在内侧的侧面,右方形成不平衡端子22,中央形成端子G。在叠层体71的右侧面形成第1平衡端子23a,左侧面形成第2平衡端子24a。各端子都以从侧面延伸到上、下表面上的方式加以形成。
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分别电连接带状线33、34的一端33a、34a。将不平衡端子22电连接带状线31的一端31a,中继端子25电连接引出电极55、58。第2平衡端子24a、24b分别电连接带状线35、36的一端35a、36a。接地端子G电连接到接地电极51、53的一部分和引出电极54、56、57、59。
进而,在叠层体71的上表面进行碳糊印刷等,以形成电阻R1、R2。将电阻R1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电阻R2则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也可在叠层体71的底面形成电阻R1、R2。电阻R1、R2也可以是配置在叠层体表面的片状电阻,以代替印刷电阻。还可在装载平衡型分配器41A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并通过各端子和布线加以连接。
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41A,具有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其它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其要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换。具体而言,带状线31~36的形状为任意,可以是直线状、螺旋状、摆动状。带状线31~36未必设定成1/4波长以下的长度。
又,上述实施例将形成带状线的电介质片叠置后,合为一体地进行烧结,但未必限于这样。也可用预先烧结的电介质片。还可用下面说明的制作法制作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即,利用印刷等方法涂覆糊状介电材料,形成电介质层后,在该电介质层的表面涂覆糊状导电材料,并形成任意形状的带状线或电极。接着,从所述带状线等的上面涂覆糊状介电材料。这样依次重复涂覆,从而取得具有叠层结构的平衡型分配器。
工业上的实用性综上所述,本发明对移动通信等的平衡型分配器有用,尤其在电路组成简单而且可谋求小型化方面优秀。
权利要求
1.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串联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电连接所述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的不平衡端子、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和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和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5端子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连接所述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6端子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2电阻。
2.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其中所述第2带状线的一端是开路端,并且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3.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所述第4带状线的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所述第6带状线的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所述第3带状线的一端与所述第5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所述第4带状线的一端与所述第6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其中所述第2带状线的一端与地电连接,并且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是1/4波长带状线。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阻的电阻值和第2电阻的电阻值分别是第1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与第2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
6.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以电介质片为中介地层叠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以及接地电极,以构成叠层体,并且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设置不平衡端子、以及分别由2个端子组成的第1平衡端子和第2平衡端子;串联所述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上,电连接所述不平衡端子;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所述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和第4带状线上,分别电连接所述第1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所述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和第6带状线上,分别电连接所述第2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在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5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1电阻,并且在连接所述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2电阻。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在电介质片的层叠方向,所述叠层体的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分别配置所述接地电极,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
8.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在电介质片的层叠方向,所述叠层体的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分别配置所述接地电极,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设置电连接所述第1电阻和所述第2电阻中任一方的电阻用的外部端子。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1电阻和所述第2电阻配置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
全文摘要
平衡型分配器(21),具有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使带状线(31、33)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使带状线(32、34)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使带状线(31、35)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使带状线(32、36)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串联连接带状线(31、32)构成不平衡线,带状线(33、34)构成第1平衡线,带状线(35、36)构成第2平衡线。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和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分别连接电阻(R1、R2)。
文档编号H03H7/42GK1842937SQ200580000869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6日
发明者野阪浩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