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终端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221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终端和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终端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化的设备被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例如,设置于圈舍的控温装置,在广场上设置的广告播放装置,在公交站设置的电子显示屏。如何高效地对这些设备进行开关机控制,是技术人员一直关心的问题。

目前,一般由人工通过设置在设备上的开关,对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进而实现设备的开关机。但是,该方式的效率较低,当设备的数量较多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和系统,能够提高对设备的控制效率。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包括:微处理单元、通讯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微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通讯单元接收外部的终端服务器发送的控制指令,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控制指令对应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与外部的设备相连,用于接收所述微处理单元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所述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

优选地,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继电器和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微处理单元发送的所述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闭合或断开,进而控制对所述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

优选地,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三极管、第一电感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集电极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线圈引脚相连;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射极引脚相连;

所述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基级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射极引脚相连,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二线圈引脚相连;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接第一预设值大小的电压,第二端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线圈引脚相连;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线圈引脚相连;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线圈引脚相连;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二线圈引脚相连,负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线圈引脚相连;

所述光电耦合器的阴极引脚接地,阳极引脚与所述微处理单元相连,通过所述阳极接收所述控制信号。

优选地,

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公共引脚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公共引脚与所述外部的设备相连;

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常闭引脚与所述继电器的正极相连,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常闭引脚与所述继电器的负极相连,所述继电器的正极与外部供电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继电器的负极与所述外部供电电源的负极相连。

优选地,

所述微处理单元包括:微处理器、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晶振;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晶振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晶振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晶振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端口引脚相连;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晶振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端口引脚相连;

所述第一晶振,用于为所述微处理器提供第一时钟信号。

优选地,

所述通讯单元,包括:以太网模块;

所述以太网模块,包括:以太网芯片、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二晶振;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以太网芯片的电压输出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以太网芯片的接地电压引脚相连;

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以太网芯片的振荡器输出引脚相连;

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以太网芯片的振荡器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二晶振的第一端与所述以太网芯片的振荡器输出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以太网芯片的振荡器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五电阻一端所述以太网芯片的第一驱动引脚相连;

所述第六电阻一端所述以太网芯片的第二驱动引脚相连;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以太网芯片的偏置电流引脚相连。

优选地,

进一步包括: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用于采集外部的环境信息,并将所述环境信息发送给所述微处理单元;

所述微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环境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服务器,并接收所述终端服务器反馈的根据所述环境信息生成的所述控制指令。

优选地,

所述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感光传感器、气压传感器。

优选地,

进一步包括:降压供电单元;

所述降压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微处理单元和通讯单元供电;

所述降压供电单元,包括:降压供电芯片、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二二极管、第二电感;

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供电电路过流保护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出引脚相连;

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相连;

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入引脚、所述第一预设值大小的电压相连;

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第二预设值大小的电压相连;

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升压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相连;

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振荡器引脚相连;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四电容相连,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振荡器引脚相连;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反馈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相连;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反馈引脚相连;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入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使能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负极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出引脚相连;

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出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第二预设值大小的电压相连。

优选地,

进一步包括:时钟单元;

所述时钟单元,用于为所述微处理单元提供第二时钟信号;

所述时钟单元,包括:时钟芯片、第十七电容、第十八电容、第十九电容、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晶振;

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时钟芯片的第一晶振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时钟芯片的第二晶振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所述时钟芯片的供电电路引脚、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时钟芯片的时钟线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二预设值大小的电压相连;

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时钟芯片的数据线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相连;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池组相连,所述时钟芯片的供电电路引脚相连;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相连;

所述第三晶振的第一端与所述时钟芯片的第一晶振输入引脚相连,第二端与所述时钟芯片的第二晶振输入引脚相连。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包括:终端服务器和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控制终端;

所述终端服务器,用于向所述控制终端发送控制指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和系统,其中,控制终端包括微处理单元、通讯单元和控制单元,微处理单元通过通讯单元接收外部的终端服务器发送的控制指令,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控制指令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利用该控制信号对所述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服务器控制设备进行供电和断电,无需手动操作,能够提高对设备的控制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控制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处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太网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J45网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IFI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串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控制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湿度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光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压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降压供电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钟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位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包括:微处理单元101、通讯单元102和控制单元103;

微处理单元101,用于通过通讯单元102接收外部的终端服务器发送的控制指令,向控制单元103发送控制指令对应的控制信号;

控制单元103,与外部的设备相连,用于接收微处理单元101发送的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对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终端,包括有微处理单元101、通讯单元102和控制单元103,微处理单元101通过通讯单元102接收外部的终端服务器发送的控制指令,向控制单元发送控制指令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利用该控制信号对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服务器控制设备进行供电和断电,无需手动操作,能够提高对设备的控制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控制单元103,包括:继电器1031和控制电路1032;控制电路1032,用于接收微处理单元101发送的控制信号,根据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1031的触点的闭合或断开,进而控制对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

其中,控制指令可以包含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供电和断电。根据控制指令的时间,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定时供电或断电。继电器1031与220V电源、设备相连,当继电器1031的触点闭合时,220V电源通过继电器1031为设备供电,设备开机或重启;当继电器1031的触点关闭时,220V电源无法为设备供电,设备断电,处于关机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控制电路1032,包括:光电耦合器OC、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三极管Q、第一电感L1和第一二极管D1;

第一电阻R1第一端与光电耦合器OC的集电极引脚相连,第二端与继电器1031的第一线圈引脚2相连;

第二电阻R2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光电耦合器OC的发射极引脚相连;

三极管Q发射极e接地,基级b与光电耦合器OC的发射极引脚相连,集电极c与继电器1031的第二线圈引脚5相连;

第一电感L1第一端接第一预设值大小的电压5V,第二端与继电器1031的第一线圈引脚2相连;

第一电容C1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继电器1031的第一线圈引脚2相连;

第二电容C2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继电器1031的第一线圈引脚2相连;

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继电器1031的第二线圈引脚5相连,负极与继电器1031的第一线圈引脚2相连;

光电耦合器OC的阴极引脚接地,阳极引脚与微处理单元101相连,通过阳极接收控制信号;

控制电路1032通过控制指令,控制光电耦合器OC,控制继电器1031触点状态,进而控制设备的供电和断电。光电耦合器OC是把发光器件(如发光二极管)和光敏器件(如光敏三极管)连接在一起,通过光线的变化实现耦合,构成电-光-电的转化。在本实施例中,光电耦合器OC,包含一个发光二极管、一个光敏三极管和4个引脚,4个引脚分别是阳极引脚、阴极引脚、发射极引脚和集电极引脚。

控制指令以电信号Fan1的形式从阳极引脚输入光电耦合器OC,发光二极管通过电流而发光,光敏三极管受到光照后产生电流,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当输入端无信号,发光二极管不亮,光敏三极管截止,集电极与发射极不通。对于数位量,当输入为低电平“0”时,光敏三极管截止,输出为高电平“1”;当输入为高电平“1”时,光敏三极管饱和导通,输出为低电平“0”。

另外,该控制电路1032与供电电路连接,供电电路可以为该控制电路提供5V的工作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继电器1031的第一公共引脚1和继电器1031的第二公共引脚8与外部的设备相连。其中,第一公共引脚1通过插座的正极220V+与外部的设备相连,第二公共引脚8通过与插座的负极220V-与外部的设备相连;

继电器1031的第一常闭引脚3与继电器1031的正极220V1+相连,继电器1031的第二常闭引脚6与继电器1031的负极220V1-相连,继电器1031的正极220V1+与外部电源的正极相连,继电器1031的负极220V1-与外部电源的负极相连。

当继电器1031未工作时,开关处于如图3所示的状态,即开关分别位于两个常开触点4、7,当继电器1031工作时,开关受到磁力作用,分别转换到两个常闭触点3、6,此时继电器1031内部导通,可以为外设的设备提供220V的电压,使外设的设备通电。当继电器1031处于未工作状态时,内部处于不导通状态,无法为外设的设备提供220V的电压,设备处于断电状态。

而继电器1031是否导通,是由控制电路实现控制的。当光敏三极管没导通时,继电器1031处于未工作状态,设备断电,处于关机状态。当光敏三极管导通时,开关受到线圈的磁力作用转换到常闭触点3、6,此时继电器1031处于工作状态,设备供电,处于开机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光电耦合器OC的型号可以为PS2801_1,三极管Q的型号可以为MMBT3904,继电器1031的型号可以为JS1-5V-F,第一电感L1的型号可以为10uH,第一二极管D1的型号可以为MURS120T3G_A。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微处理单元101包括:微处理器U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一晶振X1;

第三电容C3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第一晶振X1第一端相连;

第四电容C4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第一晶振X1第二端相连;

第三电阻R3第一端与第一晶振X1第一端相连,第二端与微处理器U1的第一端口引脚PB8相连;

第四电阻R4第一端与第一晶振X1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微处理器U1的第二端口引脚PB7相连;

第一晶振用于为所述微处理器提供第一时钟信号。

其中,微处理器内部主要包括:寄存器组、算数逻辑单元和控制器。寄存器用于存放数据和地址。控制器可以获得指令,并进行译码产生操作控制信号。算术逻辑单元,用于在指令译码器产生的操作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完成各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或其他操作。

微处理器的工作过程是执行程序的过程,而执行程序就是将外部的终端服务器发送的、由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控制指令通过微处理器,转化成机器指令构成的程序。微处理器在执行控制指令时,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完成:

取指令:控制器发出信息从存储器取一条控制指令。

指令译码:指令译码器将取得的指令翻译成起控制作用的微指令。

取操作数:如果需要操作数,则从存储器取得该指令的操作数。

执行运算:按照指令操作码的要求,通过执行微指令,对操作数完成规定的运算处理。

回送结果:将控制指令的执行结果回送到内存或某寄存器中。

微处理器的操作是周期性的,即取指令,指令译码,取操作数,再取指令……,这一系列操作步骤是精确地按照时序进行的,因此微处理器U1需要一个时序电路。时序电路受控于晶体振荡电路所生成的标准振荡脉冲信号,一旦机器加电,时序电路便连续不断地发出时钟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微处理单元101接收外部的终端服务器发送的控制指令,利用处理电路对控制指令进行滤波处理,降低输出电压的纹波系数,同时对控制指令进行译码处理,获得光电耦合器QC识别的控制信号Fan1,将该控制信号Fan1发送给光电耦合器QC进行处理。同时,提供时钟信号的时序电路包括:C3、C4、R3、R4、X1。

在图4中,引脚PD2、PD1、PD0、PC6、PC5、PC4、PC3、PC2、PD6、PD7、PB0、PB2、PB3、PB4、PB5、PC0用于与控制单元103、通讯单元102等进行通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通讯单元102,包括:以太网模块;如图5所示,以太网模块,包括:以太网芯片U2、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二晶振X2;

第五电容C5一端与以太网芯片U2的电压输出引脚VCAP相连,另一端与以太网芯片的接地电压引脚VSS相连;

第六电容C6一端分别接地、与第七电容C7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晶振X2、以太网芯片U2的振荡器输出引脚OSC1相连;

第七电容C7一端分别接地、与第六电容C6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晶振X2、以太网芯片U2的振荡器输入引脚OSC2相连;

第五电阻R5一端以太网芯片的第一驱动引脚TPOUT+相连;

第六电阻R6一端以太网芯片U2的第二驱动引脚TPOUT-相连;

第七电阻R7一端接地,另一端与以太网芯片U2的偏置电流引脚RBIAS相连。

其中,第二晶振X2主要为以太网芯片U2提供基准频率。外部的终端服务器与控制终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该网络可以为以太网,也可以为无线网。

以太网芯片U2通过引脚SO、SI、SCK、CS与微处理器U1引脚PB4、PB3、PB5、PD7相连,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微处理器U1。以太网模块通过监听信道上是否有信号传输,如果有的话,信道处于工作状态,继续进行监听,当信道处于空闲时,即没有监听到任何信号,则开始传输数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配合以太网模块,用于插接网线,该通讯单元102还可以包括RJ45网口模块。如图6所示,RJ45网口模块由网口J1,电容C8、C9、电阻R8、R9、R10、R11、电感L2组成。J1网口引脚TD+、引脚TCT1、引脚TD-并联接地线,并联线路上串联C8,引脚TD+上串联R8,并联一条线路接以太网芯片U2的引脚TPOUT+,引脚TD-上串联R9,并联一条线路接以太网芯片U2的引脚TPOUT-,引脚TCT1上并联一条线路接3.3V供电电路,电路上串联L2;引脚RD+、引脚TCT2、引脚RD-并联接地线,并联线路上串联C9,引脚RD+上串联R10,并联一条线路接以太网芯片U2的引脚TPIN+,引脚RD-上串联R11,并联一条线路接以太网芯片U2的引脚TPIN-;引脚LEDA+接以太网芯片U2的引脚LEDA;引脚LEDB+接以太网芯片U2的引脚LEDB;引脚LEDA-、引脚LEDB-、引脚GND1、引脚GND1接地线。J1网口的型号为RJ45,L2电感的型号为10uH。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除了通过有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还可以通过无线WIFI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该通讯单元102还可以包括:WIFI模块。如图7所示,WIFI模块由排座CN1、电容C10、C11、电阻R12、R13组成。排座CN1的引脚1接地线;引脚2接微处理器U1的引脚PD3,引脚3接微处理器U1的引脚PD2,引脚2和引脚3并联3.3V供电电路,两路电路上分别串联R12、R13;引脚4接3.3V供电电路,电路上串联C11,电路上并联两路接地线,其中一路接TTL串口,另外一路上串联C10。引脚2、3分别与微处理器U1的引脚PD2、PD3相连,用于传输TX1、RX1。排座CN1的型号为4P_2P54。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为微处理器U1和终端服务器提供调试接口,该通讯单元102还可以包括:通讯串口模块。如图8所示,通讯串口模块由排座CN2、电容C12、C13、电阻R14、R15组成。CN2排座的引脚1接地线;引脚3接微处理器U1的引脚PD0,引脚4接微处理器U1的引脚PD1,引脚3和引脚4并联接3.3V供电电路,两条线路上分别串联R14、R15;引脚5接3.3V供电电路,电路上并联两路接地线,两条线路上分别串联C12、C13。引脚3、4分别微处理器U1的引脚PD0、PD1相连,用于传输RXD、TXD。引脚2与复位单元的RESET脚相连。与排座CN2的型号为5P_2P54。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该控制终端还可以包括:传感器104;传感器104,用于采集外部的环境信息,并将环境信息发送给微处理单元101;微处理单元101,用于将环境信息发送给终端服务器,并接收终端服务器反馈的根据环境信息生成的控制指令。

控制指令可以仅由终端服务器确定,也可以由终端服务器通过控制终端获取的信息确定。为了拓宽控制终端的应用范围,可以在控制终端中设置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的信息。以采集圈舍的温度为例,该控制终端设置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的温度,并将该温度值反馈给终端服务器,终端服务器将该温度值与预先设置的温度范围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生成控制指令。例如,预先设置的温度范围为20℃-30℃,采集到的温度值为31℃,确定当前圈舍的温度偏高,则生成控制指令,例如,该指令可以通过对圈舍内的空调通电,进而使空调开机,对圈舍进行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传感器类型的不同,采集的信息也不同,传感器104可以包括:用于采集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湿度的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光照强度的感光传感器、用于采集气压的气压传感器。

其中,如图10所示的温度传感器电路由芯片U3、电容C14、电阻R16组成。电容C14一端接地,一端分别与3.3V供电电路、芯片U3的VDD引脚相连。电阻R16与芯片U3的引脚DQ相连。芯片U3的引脚DQ与微处理器U1的PC6引脚相连,用于传输DATA。芯片U3的型号为DS18B20。

如图11所示的湿度传感器,由芯片U4、电容C15、电阻R17组成。U4芯片引脚VCC接3.3V供电电路,引脚DATA并联引脚VCC,电路上串联R17,引脚VCC与引脚DATA并联电路上并联一路接地线,接地电路上串联C15;引脚NC为空脚;引脚GND接地线。引脚DATA与微处理器U1的引脚PB0相连,用于传输DATA1。U4芯片的型号可以为DHT11。

如图12所示的感光传感器,由芯片U5、电容C16、C17、电阻R18、R19组成。U5芯片引脚VCC与引脚ADR并联,分别接到3.3V供电电路和接地线之间,之间接C16,引脚ADR串联R18;引脚DVI并联3.3V供电电路与接地线,3.3V供电电路端串联R19,接地线端串联C17。U5芯片的型号为BH1750。引脚SCL、SDA与微处理器U1的引脚PC5、PC4相连。

如图13所示的气压传感器,由芯片U6、电容C18组成。U7芯片引脚VDD、引脚VDDIO并联接3.3V供电电路和接地线,接地线端串联C18。U6芯片的型号可以为BMP180。引脚SCL、SDA与微处理器U1的引脚PC5、PC4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该控制终端还可以包括:降压供电单元;降压供电单元,用于为微处理单元和通讯单元供电,如图14所示,降压供电单元,包括:降压供电芯片U7、第八电容C19、第九电容C20、第十电容C21、第十一电容C22、第十二电容C23、第十三电容C24、第十四电容C25、第十五电容C26、第十六电容C27、第八电阻R20、第九电阻R21、第十电阻R22、第十一电阻R23、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感L3;

第八电容C19第一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供电电路过流保护引脚OCSET相连,第二端与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出引脚OUTPUT相连;

第九电容C20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3相连;

第十电容C21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降压供电芯片的输入引脚IN、第一预设值大小的电压5V相连;

第十一电容C22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输入引脚IN相连;

第十二电容C23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3、第二预设值大小的电压3.3V相连;

第十三电容C24一端接地,另一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升压输入引脚BS相连;

第十四电容C25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第八电阻R20相连;

第十五电容C26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输入引脚IN相连;

第十六电容C27第一端接地,第二端分别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振荡器引脚OCS相连;

第八电阻R20第一端与第十四电容C25相连,第二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振荡器引脚OCS相连;

第九电阻R21第一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反馈引脚FB相连,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3相连;

第十电阻R22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反馈引脚FB相连;

第十一电阻R23第一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输入引脚IN相连,第二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使能输入引脚EN相连;

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负极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输出引脚OUTPUT相连;

第二电感L3第一端与降压供电芯片U7的输出引脚OUTPUT相连,第二端与第九电阻R21、第二预设值大小的电压3.3V相连。

该降压供电单元可以将5v电压降压至3.3v电压输出,用于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电路进行供电。

如图14所示的是一种降压供电单元,可以将供电电路产生的5v电压转换成3.3v电压输出,进而为控制终端中的芯片进行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该控制终端还可以包括:时钟单元;时钟单元,用于为微处理单元101提供第二时钟信号;如图15所示,时钟单元,包括:时钟芯片U8、第十七电容C28、第十八电容C29、第十九电容C30、第十二电阻R24、第十三电阻R25、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三晶振X3;

第十七电容C28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时钟芯片U8的第一晶振输入引脚X1相连;

第十八电容C29第一端接地,第二端与时钟芯片U8的第二晶振输入引脚X2相连;

第十九电容C30第一端接地,第二端分别与时钟芯片U8的供电电路引脚VCC、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

第十二电阻R24第一端与时钟芯片U8的时钟线引脚SCL相连,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二预设值大小的电压相连;

第十三电阻R25第一端与时钟芯片U8的数据线引脚SDA相连,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

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电池组BTt2相连,时钟芯片U8的供电电路引脚VCC相连;

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24相连;

第三晶振X3第一端与时钟芯片U8的第一晶振输入引脚X1相连,第二端与时钟芯片U8的第二晶振输入引脚X2相连。

引脚SCL、SDA与微处理器U1的引脚PC5、PC4相连。引脚SQW与以太网芯片U2的引脚CLKOUT相连。引脚VBAT与微处理器芯片U1的引脚PD3相连。

在该电路中,时钟芯片U8与第三晶振X3结合,为微处理单元提供第二时钟信号。该第二时钟信号可以与微处理单元提供的第一时钟信号同步,保证数据传输的一致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微处理器的重置,该控制终端还可以包括:复位单元,如图16所示,复位单元由电容C31、C32、电阻R26、轻触开关SW组成。C31和R26串联在3.3V供电电路和接地线之间;电路上并联微处理器U1芯片引脚PC6和图8中排座CN2的程序烧录接口引脚2,用于传输NRESET、RESET,并联电路上接轻触开关SW,接引脚2的电路上串联C32。轻触开关SW的型号为SW4P1。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服务器1701和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控制终端1702;终端服务器1701,用于向控制终端1702发送控制指令。

综上,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终端包括有微处理单元、通讯单元和控制单元,微处理单元通过通讯单元接收外部的终端服务器发送的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利用该控制指令对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服务器控制设备进行供电和断电,无需手动操作,能够提高对设备的控制效率。

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中包含的控制电路接收微处理单元发送的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控制控制单元中包含的继电器的触点的闭合或断开,进而控制对外部的设备进行供电或断电。

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控制终端中可以设置传感器,用于采集控制终端所处的环境信息,使终端服务器根据该环境信息生成控制指令,该方法生成的控制指令充分考虑到控制终端所处的环境信息,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生成相对应的控制指令,以使设备根据环境的改变调整运行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