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6310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涉及汽车电源系统内电气元件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电源又叫电源逆变器,是一种能够将DC12V直流电转换为和市电相同的AC220V交流电,供一般电器使用,是一种方便的电源转换器,由于常用于汽车而得名,汽车电源不仅适用于车载系统,只要有DC12V直流电源的场合,都可使用电源逆变器,将DC12V转换为AC220V交流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汽车电源充分考虑到外部的使用环境,当发生过载或短路现象时将自动保护关机。汽车电源的输出电压通过本身的反馈确认可以使电压稳定,空载与额定的电压值变化小于10V,而在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汽车电源系统外部的电路系统会产生强电磁场,继而会对汽车电源系统内部的保险总成装置以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产生磁场干扰,继而影响其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且能有效将对电源系统外部的强电磁场进行屏蔽的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具有上盖、底座,在所述上盖内壁注塑镶嵌有一层金属丝网屏蔽层,在所述金属丝网屏蔽层与底座接触的位置设有多个与其连接的第一接触点,多个第一接触点环上盖底侧边缘设置,所述底座的中部注塑固定有一接触铜片,所述接触铜片与上盖接触的位置设有多个与第一接触点接触配合的第二接触点,所述底座与上盖之间形成由接触铜片与金属丝屏蔽层构成的磁场屏蔽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接触点以及第二接触点均设置为铜材涂层。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丝网屏蔽层设置为铜丝网。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接触点包括四个且置于上盖下侧,四个所述第一接触点分别位于上盖下部的四个边角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接触点包括四个且与四个第一接触点分别接触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所述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采用在电源系统内的上盖与底座之间设置由铜丝网以及铜片组成的电磁场屏蔽空间,实现电源系统内的元器件的磁场屏蔽保护,因而有效避免了外部电磁场对电源系统内的电子元器件产生影响,且整体结构简单,制作简单方便且屏蔽效果好,实用性高,因而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具有上盖1、底座2,在所述上盖1内壁注塑镶嵌有一层金属丝网屏蔽层3,在所述金属丝网屏蔽层3与底座2接触的位置设有多个与其连接的第一接触点4,多个第一接触点4环上盖1底侧边缘设置,所述底座2的中部注塑固定有一接触铜片5,所述接触铜片5与上盖1接触的位置设有多个与第一接触点4接触配合的第二接触点6,所述底座2与上盖1之间形成由接触铜片5与金属丝屏蔽层3构成的磁场屏蔽空间7。

为增强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的接触效果,所述第一接触点4以及第二接触点6均设置为铜材涂层,由于铜材本身的材质原因,因而将第一接触点以及第二接触点设置为铜材涂层后,不仅制作方便且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能使两者具有最佳的接触传导效率。

另外,在实际应用时,作为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金属丝网屏蔽层3设置为铜丝网,因而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有效增强整体屏蔽层的屏蔽效果。

通过将所述第一接触点4设置为四个且置于上盖下侧,因而方便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接触,所述四个第一接触点4分别位于上盖1下部的四个边角位置。所述第二接触点6包括四个且与四个第一接触点4分别接触配合,因而不仅能达到较佳的接触传导效率,而且制作方便且不影响整体外观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位于上盖内的铜丝网屏蔽层与底座上接触铜片通过第一接触点以及第二接触点相接触,继而构成一个电磁场屏蔽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当外部电路系统产生电磁场时,上述的电磁场屏蔽空间继而对置于电磁场屏蔽空间的电源系统内的电气元件及保险总成装置进行磁场屏蔽保护,继而有效实现了电源系统内的磁场屏蔽功能。

上述汽车电源系统内磁场屏蔽装置采用在电源系统内的上盖与底座之间设置由铜丝网组成的电磁场屏蔽空间,实现电源系统内的元器件的磁场屏蔽保护,因而有效避免了外部电磁场对电源系统内的电子元器件产生影响,且整体结构简单,制作简单方便且屏蔽效果好,实用性高。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