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0498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气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柜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防水防尘的水冷式电气柜。



背景技术:

在电气柜的内部设置有各种电气元件,由于长时间工作的需要,各个电气元件会散发一定的热量,导致电气柜内部的温度较高,各个电气元件比较容易氧化,降低了各个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使得电气柜出现故障的概率较高。现有的电气柜采用开放式散热,但部分工作环境中灰尘和潮气较大,容易造成电气元件损坏和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水防尘的水冷式电气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气柜,包括内柜体和外柜体,所述内柜体安装在外柜体内部,内柜体和外柜体之间有空腔;

所述外柜体底部设置有储水仓,所述储水仓一侧与循环泵连接,所述储水仓采用散热材料制成,外侧设置散热筋,所述储水仓两端的外柜体外壁上还设置有开口,开口处安装有风扇;所述循环泵和风扇由一个控制开关控制,所述控制开关安装在内柜体中;

所述内柜体安装在储水仓上方,电器元件安装在内柜体内部,总线出口位于内柜体底部,内柜体与外柜体之间的空腔中盘绕有对内柜进行散热的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进水端与循环泵连接,出水口连接在储水仓上方。

优选的是,所述储水仓底部安装有截止阀,可以对冷却水或冷却液进行更换。

优选的是,所述冷却水管在内柜体与外柜体之间的空腔中呈U形排列,增加散热面积。

优选的是,所述内柜体内部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开关串联,当柜体内部温度达到需要散热的温度时,才开启循环泵,有效利用电能。

优选的是,所述开口处还设置有防尘罩,防止风沙进入损坏冷却系统。

优选的是,所述外柜体内部上部还安装有风向向下的风扇,提高冷却管的冷却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外柜体底部位于循环泵右侧设置限位凸起,避免安装时与右侧风扇发生干涉,同时右侧风扇可以对循环泵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电子元器件都装在内柜,内柜完全封闭,避免了灰尘和潮气污染,冷却水和风扇都处于内柜之外,同时采用水冷式和风冷结合的循环散热,散热效率更高,提高了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气柜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气柜实施例1的内柜体外壁面上的冷却管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内柜体 2、外柜体 3、储水仓 4、循环泵 5、风扇 6、冷却水管 7、防尘罩 8、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电气柜,包括内柜体1和外柜体2,所述内柜体安装在外柜体内部,内柜体和外柜体之间有空腔;

所述外柜体底部设置有储水仓3,所述储水仓一侧与循环泵4连接,所述循环泵4两侧的外柜体2外壁上还设置有开口,开口处安装有风扇5;所述循环泵4和风扇5由一个控制开关控制,所述控制开关安装在内柜体1中;

所述内柜体1安装在储水仓3上方,电器元件安装在内柜体内部,总线出口位于内柜体底部,内柜体1与外柜体2之间的空腔中盘绕有对内柜进行散热的冷却水管6,所述冷却水管6进水端与循环泵4连接,出水口连接在储水仓3上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水仓采用散热材料制成,外侧设置散热筋,底部风扇可以对储水仓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水仓底部安装有截止阀8,可以对冷却水或冷却液进行更换。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水管6在内柜体与外柜体之间的空腔中呈U形排列,增加散热面积。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柜体内部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开关串联,当柜体内部温度达到需要散热的温度时,才开启循环泵,有效利用电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处还设置有防尘罩7,防止风沙进入损坏冷却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柜体内部上部还安装有风向向下的风扇5,提高U形管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柜体底部位于循环泵右侧设置限位凸起,避免安装时与右侧风扇发生干涉,同时右侧风扇可以对循环泵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使用时,总线出口可以采用重载插头,保证内柜的完全封闭,防止粉尘和潮气从总线接口的间隙中进入。

本实施例中电子元器件都装在内柜,内柜完全封闭,避免了灰尘和潮气污染,冷却水和风扇都处于内柜之外,当内柜达到一定温度时,温控开关打开,风扇和循环泵同时开启,冷却液通过冷却管开始循环,对内柜进行冷却,风扇可以将大部分热量带到外柜体外,防止冷却液温度过高失去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同时采用水冷式和风冷结合的循环散热,散热效率更高,提高了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