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461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改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由于汽车行驶的环境、天气等多种不稳定性因素,其对汽车灯光的要求不同,而且汽车灯光质量直接威胁到驾驶员的安全。

根据汽车具体使用的环境,警示灯的工作方式在车辆行驶安全性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的警示灯,工作方式相对单一,警示灯在实际工作中可选择和可调节的方式较单一。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场合需求,通常通过在车辆上加改装其它警示灯实现这些需要,这就需要能够满足相关要求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目前,还没有有效能够满足此方面要求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该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能够方便地对不同模式的警灯发光单元进行控制,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提供一种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设置有接收电路、主控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和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

所述接收电路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电连接;

所述接收电路接收用户端的控制信号并输送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输出相应的光源信号至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工作。

优选的,上述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还设置有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为所述接收电路、主控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和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对应供电。

优选的,上述主控模块设置有芯片U84;

所述接收电路设置有电阻R814、电容C87、稳压二极管Z83、电阻R815、电阻R87、稳压二极管Z81、稳压二极管Z82、电阻R88、电阻R89、电阻R810、电阻R816、电阻R811、三极管Q81、电容C88、电阻R812、二极管D84、三极管Q82和电阻R813;

芯片U84的型号为STC15F104,芯片U84的4脚接地,芯片U84的2脚接VCC电位,芯片U84的8脚与电阻R814一端、稳压二极管Z83负极、电阻R815一端连接,电阻R814另一端与电容C87一端连接,电容C87另一端、稳压二极管Z83正极、电阻R815另一端均接地;

稳压二极管Z81正极、稳压二极管Z82负极、电阻R88一端与芯片U84的7脚连接,稳压二极管Z82正极、电阻R88另一端均接地,稳压二极管Z81另一端与电阻R87一端连接,电阻R87另一端与电阻R812一端、电容C88一端连接,电容C88另一端接地;

电阻R89一端、三极管Q81的发射极均接+5V电位,三极管Q81的集电极与电阻R816一端连接,电阻R816另一端、电阻R811一端与芯片U84的5脚连接,电阻R811另一端接地;电阻R89另一端与三极管Q81的基极、电阻R810的一端连接,电阻R8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正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与电阻R812另一端、三极管Q8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8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82的基极与电阻R813的一端连接,电阻R813的另一端芯片U84的6脚连接。

优选的,上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有电容C81、电阻R81、驱动芯片U81、二极管D82、电感L81、电阻R82、电阻R83和电容C82;

电容C81一端、电阻R81一端、驱动芯片U81的5脚、二极管D82负极均接VCC电位,电容C81另一端、驱动芯片U81的2脚均接地,电阻R81另一端、驱动芯片U81的4脚与电容C82一端连接,二极管D82的正极、驱动芯片U81的1脚与电感L81一端连接,电感L81另一端与电容C82另一端连接,电阻R82一端、电阻R83一端与驱动芯片U81的3脚连接,电阻R82的另一端与芯片U84的3脚连接,电阻R83另一端接地,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连接于电容C82之间。

优选的,上述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由多个串联的LED灯珠构成。

优选的,上述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由LED81、LED82、LED83串联连接构成。

优选的,上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有电容C83、电阻R84、驱动芯片U82、二极管D83、电感L82、电阻R85、电阻R86和电容C84;

电容C83一端、电阻R84一端、驱动芯片U82的5脚、二极管D83负极均接VCC电位,电容C83另一端、驱动芯片U82的2脚均接地,电阻R84另一端、驱动芯片U82的4脚与电容C84一端连接,二极管D83的正极、驱动芯片U82的1脚与电感L82一端连接,电感L82另一端与电容C84另一端连接,电阻R85一端、电阻R86一端与驱动芯片U82的3脚连接,电阻R85的另一端与芯片U84的1脚连接,电阻R86另一端接地,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连接于电容C84之间。

优选的,上述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由多个串联的LED灯珠构成。

优选的,上述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由LED84、LED85、LED86串联连接构成。

优选的,上述供电模块设置有二极管D81、瞬态抑制器TVS81、电阻R817、电容C85、芯片U83、电容E82和电容C86;

二极管D81正极接24V电位,二极管D81负极与瞬态抑制器TVS81的负极、电阻R817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81负极为VCC电位节点,瞬态抑制器TVS81的正极接地;

电阻R817另一端、电容C85一端与芯片U83的3脚连接,电容E82一端、电容C86一端与芯片U83的1脚连接,电容E82另一端、电容C86另一端、芯片U83的2脚、电容C85另一端均接地,芯片U83的1脚与芯片U84的2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设置有接收电路、主控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和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所述接收电路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电连接。该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通过所述接收电路接收用户端的控制信号并输送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输出相应的光源信号至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工作,能够方便地对不同模式的警灯发光单元进行控制,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在图1中,包括:

接收电路810、

第一驱动单元820、

第二驱动单元830、

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

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设置有接收电路810、主控单元、第一驱动单元820、第二驱动单元830、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和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

接收电路810与主控单元电连接,主控单元与第一驱动单元820、第二驱动单元830电连接,第一驱动单元820与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电连接,第二驱动单元830与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电连接。

接收电路810接收用户端的控制信号并输送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输出相应的光源信号至第一驱动单元820、第二驱动单元830,第一驱动单元820、第二驱动单元830分别驱动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工作。

该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还设置有供电模块,供电模块为所述接收电路810、主控单元、第一驱动单元820、第二驱动单元830、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和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对应供电。

具体的,主控模块设置有芯片U84。

接收电路810设置有电阻R814、电容C87、稳压二极管Z83、电阻R815、电阻R87、稳压二极管Z81、稳压二极管Z82、电阻R88、电阻R89、电阻R810、电阻R816、电阻R811、三极管Q81、电容C88、电阻R812、二极管D84、三极管Q82和电阻R813。

芯片U84的型号为STC15F104,芯片U84的4脚接地,芯片U84的2脚接VCC电位,芯片U84的8脚与电阻R814一端、稳压二极管Z83负极、电阻R815一端连接,电阻R814另一端与电容C87一端连接,电容C87另一端、稳压二极管Z83正极、电阻R815另一端均接地。

稳压二极管Z81正极、稳压二极管Z82负极、电阻R88一端与芯片U84的7脚连接,稳压二极管Z82正极、电阻R88另一端均接地,稳压二极管Z81另一端与电阻R87一端连接,电阻R87另一端与电阻R812一端、电容C88一端连接,电容C88另一端接地。

电阻R89一端、三极管Q81的发射极均接+5V电位,三极管Q81的集电极与电阻R816一端连接,电阻R816另一端、电阻R811一端与芯片U84的5脚连接,电阻R811另一端接地;电阻R89另一端与三极管Q81的基极、电阻R810的一端连接,电阻R81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4正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与电阻R812另一端、三极管Q8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8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82的基极与电阻R813的一端连接,电阻R813的另一端芯片U84的6脚连接。

用户端的控制信号可以通过电阻R814一端、电阻R817一端连接输入,通过接受电路将所接收到的控制信号输送至芯片U84,芯片U84输出对应的光源信号至第一驱动单元820和/或第二驱动单元830。

第一驱动单元820设置有电容C81、电阻R81、驱动芯片U81、二极管D82、电感L81、电阻R82、电阻R83和电容C82。驱动芯片U81的型号可选择康润的4115。

电容C81一端、电阻R81一端、驱动芯片U81的5脚、二极管D82负极均接VCC电位,电容C81另一端、驱动芯片U81的2脚均接地,电阻R81另一端、驱动芯片U81的4脚与电容C82一端连接,二极管D82的正极、驱动芯片U81的1脚与电感L81一端连接,电感L81另一端与电容C82另一端连接,电阻R82一端、电阻R83一端与驱动芯片U81的3脚连接,电阻R82的另一端与芯片U84的3脚连接,电阻R83另一端接地,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连接于电容C82之间。

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由多个串联的LED灯珠构成,本实施例中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由LED81、LED82、LED83串联连接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使用中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三个LED灯珠串联,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的具体灯珠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芯片U84的3脚输出光源信号至第一驱动单元820的电阻R82一端,芯片U81控制使得并联于电容C82之间的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进行闪亮或者关闭或者50%亮度模式。

第二驱动单元830设置有电容C83、电阻R84、驱动芯片U82、二极管D83、电感L82、电阻R85、电阻R86和电容C84。驱动芯片U82的型号可选择康润的4115。

电容C83一端、电阻R84一端、驱动芯片U82的5脚、二极管D83负极均接VCC电位,电容C83另一端、驱动芯片U82的2脚均接地,电阻R84另一端、驱动芯片U82的4脚与电容C84一端连接,二极管D83的正极、驱动芯片U82的1脚与电感L82一端连接,电感L82另一端与电容C84另一端连接,电阻R85一端、电阻R86一端与驱动芯片U82的3脚连接,电阻R85的另一端与芯片U84的1脚连接,电阻R86另一端接地,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连接于电容C84之间。

芯片U84的1脚输出光源信号至第二驱动单元830的电阻R85一端,芯片U82控制使得并联于电容C84之间的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进行闪亮或者关闭或者50%亮度模式。

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由多个串联的LED灯珠构成,本实施例中,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由LED84、LED85、LED86串联连接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使用中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三个LED灯珠串联,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的具体灯珠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供电模块设置有二极管D81、瞬态抑制器TVS81、电阻R817、电容C85、芯片U83、电容E82和电容C86。

二极管D81正极接24V电位,二极管D81负极与瞬态抑制器TVS81的负极、电阻R817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81负极为VCC电位节点,瞬态抑制器TVS81的正极接地。

电阻R817另一端、电容C85一端与芯片U83的3脚连接,电容E82一端、电容C86一端与芯片U83的1脚连接,电容E82另一端、电容C86另一端、芯片U83的2脚、电容C85另一端均接地,芯片U83的1脚与芯片U84的2脚连接。芯片U83为三端稳压芯片,型号可选择7806。

供电模块提供稳定的VCC电位,并通过芯片U3、配合电阻R817、电容C85、电容E82和电容C86,提供稳定的+5V电位输出,保障整体电路的有效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加改装车载警示灯模式切换控制电路,接收电路810接收用户端的控制信号并输送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输出相应的光源信号至第一驱动单元820、第二驱动单元830,第一驱动单元820、第二驱动单元830分别驱动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工作,能够实现模式一警灯发光单元840、模式二警灯发光单元850单独警示工作或者各自以不同的模式工作,能够方便地对不同模式的警灯发光单元进行控制,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特点。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