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1025发布日期:2018-06-12 22:1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来设定温度,从而达到控制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相近且稳定的效果,所述系统设有薄膜配线连接模块,电阻性加热薄膜互相连接时不用外接导线,即可大面积加热升温。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室内保暖建材,其建材保护室内的温度控制方式,主要为减少失温的设计,采用较难导热的保暖材料(如:木材、纺织物、皮革、棉布等),以减少热能的散逸,从而达到保暖御寒的效果。

然而,此种方式,使用者必须要有适合的升温器材方能适用,若天气严寒,原本环境温度就不足,即使建材的隔热效果良好,仍无法御寒,使人感觉不适,影响居住者心理与生理健康。

另外,传统的建材,也可以采取电能与热水对流方式加热,但是该方式对温度的控制效果欠佳,有温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危及使用者的安全。此外,热片管线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大,容易造成导热不均或不足且耗费能源,降低使用者的舒适性。采取电能加热时,需连接多条外接导线,致使施工不便,且外接导线须通过大电流,因此导线外露时会有短路走火及使人触电的危险,因此,虽然传统的保暖建材能够产生热能者,但是仍然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改善。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包括一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为可调式恒定温度控制;一电源供应模块,所述电源供应模块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以形成回路;一电阻性加热薄膜,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以形成回路;一感测模块,所述感测模块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以形成回路;以及一薄膜配线连接模块,所述薄膜配线连接模块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以形成回路;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将所接受的电压与电流变为热能。

更优选的是,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为可调式恒定温度控制,且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源供应模块设置于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外部。

更优选的是,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一设定部,所述设定部与所述分析比较部和所述电源供应模块电连接;一分析比较部,所述分析比较部与所述设定部和所述感测模块电连接;一加热显示部,所述加热显示部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一温度显示部,所述温度显示部与所述分析比较部电连接;一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分析比较部和所述电子开关电连接;以及一电子开关,所述电子开关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电连接。

更优选的是,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包括至少一电阻抗加热薄膜,所述电阻抗加热薄膜与所述电子开关电连接。

更优选的是,所述感测模块包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分析比较部电连接。

更优选的是,所述电阻抗加热薄膜底部还设置有一隔热底材。

更优选的是,所述电阻抗加热薄膜为耐热复合材料的薄膜。

更优选的是,所述电阻抗加热薄膜为一耐热导电弹性聚合物的薄膜,并具有抑制电磁波屏蔽的涂装。

更优选的是,所述涂装设于下列之一或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混合处:电阻性加热薄膜外壁面、电阻性加热薄膜内壁面。

更优选的是,所述电阻抗加热薄膜与室内配线插座及延长线插座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所示:

第一点: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温度控制模块和感测模块的配合,当电阻性加热薄膜的温度高于阀值,温度控制模块就会立即切断电源,反应迅速安全性高,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容易故障,耐冲击性佳。

第二点: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温度控制模块采集电阻性加热薄膜的温度,控制电子开关,与现有的电能生热装置相比,更能节省电能,安全性高,使用弹性也充足,舒适性与便利性皆佳。

第三点:本实用新型采用抑制电磁波屏蔽的涂装,因此,无电磁波信号干扰的问题,用户的安全保障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的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的另一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电阻性加热薄膜

11 电阻抗加热薄膜

2 薄膜配线连接模块

21 接线端子

22 胶卷导线

3 温度控制模块

31 设定部

32 分析比较部

33 加热显示部

34 温度显示部

35 驱动电路

36 电子开关

4 电源供应模块

5 感测模块

51 温度传感器

52 开路与断路感测电路

53 线性修正电路

54 感测模块导线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为一种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包括:一温度控制模块3、一电源供应模块4、一电阻性加热薄膜1,一感测模块5及一薄膜配线连接模块2。

其中,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为恒定温度控制,且包括一设定部31、一分析比较部32、一加热显示部33、一温度显示部34、一驱动电路35及一电子开关36;所述设定部31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电连接,用于启动所述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与设定所需增温的温度;所述加热显示部33及温度显示部34分别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电连接,分别用于显示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的温度与所述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的运行状况;所述感测模块5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电连接以形成回路,用以检测电阻性加热薄膜1当前的环境温度;所述分析比较部32与所述感测模块5电连接,用于比较当前的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所设定的所需增温的温度差异,以判定是否需启动电阻性加热薄膜1;所述驱动电路35分别与所述分析比较部32和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的显示与所述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运行状况的显示;所述电子开关36与所述驱动电路35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是否通电加热。

如图3所示,所述感测模块5包括至少一温度传感器51与至少一开路与断路感测电路52与至少一线性修正电路53;所述温度传感器51与所述分析比较部32电连接;所述加热显示部33与所述驱动电路35电连接。

首先,所述设定部31输入不同设定至所述分析比较部32,所述分析比较部32将设定部31输入的不同设定对应为不同的输入参考电压值,以设定所需增加的温度。当所述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不同的环境温度时,所述温度传感器51电阻抗会同时随着所检测到的不同的环境温度而改变,从而向所述分析比较部32输入不同的电压;接着,所述分析比较部32将设定部31的参考电压值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1所输入的电压进行比较,以向所述驱动电路35输出信号,所述驱动电路35驱动所述加热显示部33以显示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的加热状况。

当所述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当前的环境温度未达到所述设定部31所设定的温度时,所述分析比较部32输出信号,经所述驱动电路35驱动来启动所述电子开关36,使电流流经所述电子开关36,再流经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产生热能实现增温;当所述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当前的环境温度达到所述设定部31所设定的温度时,所述分析比较部32输出信号,经所述驱动电路35驱动来关闭所述电子开关36,使电流无法流经所述电子开关36,也无法流经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停止产生热能,从而达到恒定温度控制的效果。

如图4所示,感测模块导线组54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1和设定部31电连接,为避免因感测模块导线组54开路或断路而导致所述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发生错误动作,在温度传感器51和设定部31之间串联了开路与断路感测电路52,这样,当感测模块导线组54开路或断路时,所述串联开路与断路感测电路52则立即发出信号,并且分析比较部32立即停止通电加热的功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如图5所示,所述电源供应模块4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电连接,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用至少一胶卷导线22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电连接,所述感测模块5用至少一感测模块导线组54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电连接,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由用户通过所述设定部31进行温度设定,同时检测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当前的环境温度以控制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产生热能,并控制所述感测模块5及所述加热显示部33,让用户可通过所述感测模块5及所述加热显示部33得知所述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的运行情况,达到可调式恒定温度控制的效果。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电阻抗加热薄膜11底部还设置有一隔热底材,而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与所述电源供应模块4设于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外部,所述感测模块5设于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内部或表面;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启闭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的电源,以及设定所述高效环保电能生热温控薄膜系统所需增温后的温度,所述感测模块5检测电阻性加热薄膜1初始环境的温度,通过电信号发送至分析比较部32并与所设定增温后的温度进行比较,以判定是否对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进行加热,以便产生热能,并使得与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相接触的气体或人体达到保暖的效果。

其次,所述胶卷导线22设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与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之间的夹层,并与所述接线端子21电连接,且环绕于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四周,使所述电阻性加热薄膜1能通过所述胶卷导线22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3互相连接,进而产生大面积的热能。

以上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