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49735发布日期:2018-12-11 23:54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机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在制造产业中自动化机电设备是必须一种设备,自动化机电设备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这些热量不能被及时的传导出去,很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另外一方面,现有的自动化机电设备,有的设备零件在受潮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故障或者氧化,并且有的自动化机电设备内部结构非常精密,如果进入粉尘的量过多也会容易出现故障,而现有的自动化机电设备散热装置一般忽视了干燥与除尘的处理。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一侧设置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一侧且靠近所述机体一侧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推拉杆、固定架和滤网三,所述滤网三包括高效滤网和干燥滤网,所述进风管顶端设置有风机,所述进风管一侧且远离所述机体一侧设置有空气冷却机,所述空气冷却机一侧且远离所述机体一侧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机体内部中部设置有机电设备模块,所述机电设备模块一侧顶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机电设备模块一侧且远离所述温度传感器一侧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顶端为盘曲状,所述机体内部底端设置有第三散热装置,所述机体内部一侧中部且靠近所述进风管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装置,所述机体内部顶端设置有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和所述第三散热装置均包括支台、风扇和保护罩,所述支台固定在机体内壁上,所述风扇设置在支台一侧且远离所述机体一侧,所述保护罩设置在所述风扇和所述支台外部,所述保护罩一侧且与所述机电设备模块相对应侧为网孔状,所述机体一侧顶端且与所述导热管盘曲状对应处设置有出风口,所述机体一侧设置有机体门。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与所述进风口连接处设置有滤网一。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设置有滤网二。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门上设置有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门一侧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显示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门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屏下部设置有急停按钮和开关四,所述开关四与所述风机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一侧且与所述进风管同侧设置有开关一、开关二和开关三,所述开关一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控制连接,所述开关二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控制连接,所述开关三与所述第三散热装置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底端边角处均设置有橡胶垫板。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底端且位于所述机体一侧上设置有支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启动空气冷却机和风机,空气从进风口进入进风管,经空气冷却机后变为冷空气,然后经高效滤网和干燥滤网变为无尘干燥的冷空气,保证进入机体的空气为干燥无尘的气体,避免机体内部因进入潮湿和有尘气体对机体内部造成损坏,过滤装置采用抽拉式方便了对滤网三的更换,温度传感器将机电设备模块上的温度传输到显示屏上,根据温度的高低开启散热装置,如果温度较高同时打开开关一、开关二和开关三,温度不高时选择性开启一到两个散热装置,能节省大量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导热管的设置能将机电设备模块中内部的热量通过导热管释放出来,导热管顶端设置为盘曲状且位于出风口处,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且空气从排风口排出时能带走导热管上部分热量,增大散热效果。

此外,滤网一的设置防止杂物随风进入进风管,造成进风管堵塞,急停按钮的设置能防止机器在不受正常控制情况下紧急停止,避免事故发生,橡胶垫板的设置保护机体受潮,同时具有减震的作用,支杆的设置固定和支撑进风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外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图1中过滤装置示意图。

图中:

1、机体;2、进风管;3、凹槽;4、过滤装置;5、风机;6、空气冷却机;7、进风口;8、机电设备模块;9、温度传感器;10、导热管;11、第三散热装置;12、第二散热装置;13、第一散热装置;14、风扇;15、支台;16、保护罩;17、机体门;18、出风口;19、推拉杆;20、固定架;21、滤网三;22、滤网一;23、滤网二;24、开关一;25、开关二;26、开关三;27、橡胶垫板;28、显示屏;29、开关四;30、急停按钮;31、把手;32、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化机电设备用散热装置,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一侧设置有进风管2,所述进风管2一侧且靠近所述机体1一侧设置有若干凹槽3,所述凹槽3内设置有过滤装置4,所述过滤装置4包括推拉杆19、固定架20和滤网三21,所述滤网三21包括高效滤网和干燥滤网,所述进风管2顶端设置有风机5,所述进风管2一侧且远离所述机体1一侧设置有空气冷却机6,所述空气冷却机6一侧且远离所述机体1一侧设置有进风口7,所述机体1内部中部设置有机电设备模块8,所述机电设备模块8一侧顶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机电设备模块8一侧且远离所述温度传感器9一侧设置有导热管10,所述导热管10顶端为盘曲状,所述机体1内部底端设置有第三散热装置11,所述机体1内部一侧中部且靠近所述进风管2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装置12,所述机体1内部顶端设置有第一散热装置13,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3、所述第二散热装置12和所述第三散热装置11均包括支台15、风扇14和保护罩16,所述支台15固定在机体1内壁上,所述风扇14设置在支台15一侧且远离所述机体1一侧,所述保护罩16设置在所述风扇14和所述支台15外部,所述保护罩16一侧且与所述机电设备模块8相对应侧为网孔状,所述机体1一侧顶端且与所述导热管10盘曲状对应处设置有出风口18,所述机体1一侧设置有机体门17。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空气冷却机6和风机5,空气从进风口7进入进风管2,经空气冷却机6后变为冷空气,然后经高效滤网和干燥滤网变为无尘干燥的冷空气,保证进入机体1的空气为干燥无尘的气体,避免机体1内部因进入潮湿和有尘气体对机体内部造成损坏,过滤装置4采用抽拉式方便了对滤网三21的更换,温度传感器9将机电设备模块8上的温度传输到显示屏28上,根据温度的高低开启散热装置,如果温度较高同时打开开关一24、开关二25和开关三26,温度不高时选择性开启一到两个散热装置,能节省大量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导热管10的设置能将机电设备模块8中内部的热量通过导热管10释放出来,导热管10顶端设置为盘曲状且位于出风口18处,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且空气从排风口排出时能带走导热管10上部分热量,增大散热效果。

此外,所述进风管2与所述进风口7连接处设置有滤网一22,所述出风口18设置有滤网二23,所述机体门17上设置有把手31,所述机体门17一侧设置有显示屏28,所述温度传感器9与所述显示屏28连接,所述机体门17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屏28下部设置有急停按钮30和开关四29,所述开关四29与所述风机5控制连接,所述机体1一侧且与所述进风管2同侧设置有开关一24、开关二25和开关三26,所述开关一24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13控制连接,所述开关二25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12控制连接,所述开关三26与所述第三散热装置11控制连接,所述机体1底端边角处均设置有橡胶垫板27,所述进风管2底端且位于所述机体1一侧上设置有支杆32;滤网一22的设置防止杂物随风进入进风管2,造成进风管2堵塞,急停按钮30的设置能防止机器在不受正常控制情况下紧急停止,避免事故发生,橡胶垫板27的设置保护机体1受潮,同时具有减震的作用,支杆32的设置固定和支撑进风管2。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空气冷却机6和风机5,空气从进风口7进入进风管2,经空气冷却机6后变为冷空气,然后经高效滤网和干燥滤网变为无尘干燥的冷空气,保证进入机体1的空气为干燥无尘的气体,避免机体1内部因进入潮湿和有尘气体对机体内部造成损坏,过滤装置4采用抽拉式方便了对滤网三21的更换,温度传感器9将机电设备模块8上的温度传输到显示屏28上,根据温度的高低开启散热装置,如果温度较高同时打开开关一24、开关二25和开关三26,温度不高时选择性开启一到两个散热装置,能节省大量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导热管10的设置能将机电设备模块8中内部的热量通过导热管10释放出来,导热管10顶端设置为盘曲状且位于出风口18处,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且空气从排风口排出时能带走导热管10上部分热量,增大散热效果。

此外,滤网一22的设置防止杂物随风进入进风管2,造成进风管2堵塞,急停按钮30的设置能防止机器在不受正常控制情况下紧急停止,避免事故发生,橡胶垫板27的设置保护机体1受潮,同时具有减震的作用,支杆32的设置固定和支撑进风管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