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连接器组件和线缆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4767发布日期:2019-07-03 04:1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电路板、连接器组件和线缆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路板、连接器组件和线缆束。



背景技术:

参照图7,日本特开2004-14800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形成有差分迹线对920的电路板900。差分迹线对920具有一对第一迹线部921、一对第二迹线部928和联结部930。第一迹线部921、联结部930和第二迹线部928按此顺序联结。联结部930具有一对第一联结部932、一对第三迹线部933、一对通孔934、一对第四迹线部936和一对第二联结部937。联结部930构造成使得第一联结部932、第三迹线部933、通孔934、第四迹线部936和第二联结部937按此顺序联结。在y方向,第一迹线部921彼此间隔开第一距离,同时第二迹线部928彼此间隔开第二距离。如果在y方向,第三迹线部933以与第一距离相等的距离彼此隔开布置,同时第四迹线部936以与第二距离相等的距离彼此隔开布置,则与第一迹线部921的差分阻抗和第二迹线部928的差分阻抗中的任一者相比,通孔934的存在减小了从第三迹线部933到第四迹线部936的线路的差分阻抗。这种减小导致联结部930与一对第一迹线部921和一对第二迹线部928中每一者之间的阻抗不匹配。相反,专利文献1的差分迹线对920设置有第一联结部932和第二联结部937使得第三迹线部933以大于第一距离的距离彼此隔开布置,同时第四迹线部936以大于第二距离的距离彼此隔开布置。这种布置增加了从第三迹线部933到第四迹线部936的线路的差分阻抗,以防止联结部930与一对第一迹线部921和一对第二迹线部928中每一者之间的阻抗不匹配。另外,如果从第三迹线部933到第四迹线部936的线路的差分阻抗大于预期,则如图7中所示,可通过在各自由第三迹线部933、通孔934和第四迹线部936构成的线路之间布置导电构件950而可调节地减小差分阻抗。

需要一种包括设置有差分迹线对的电路板的线缆束,其使得线缆束与配接连接器配接的配接方向垂直于线缆主要延伸的延伸方向。如果将由多根单线组成的线缆弯曲,迫使延伸方向垂直于配接方向,则线缆很大程度上突出到连接器组件外部,使得线缆束整体上尺寸增加。因此,具有这种结构的线缆束是不利的。

为了将配接方向布置成垂直于延伸方向而不增加线缆束的尺寸,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将形成在电路板上的差分迹线弯曲成l形。然而,如果将电路板上的差分迹线修改为简单地弯曲成l形以彼此平行布置,则修改后的差分迹线中的内侧迹线短于修改后的差分迹线中的外侧迹线。因此,在通过修改后的差分迹线的差分信号对之间发生偏斜,从而发生传输错误。抑制偏斜发生的一种可能的方法是改变位于修改后的差分迹线的弯曲区域的一部分内侧迹线的形状,使得内侧迹线与外侧迹线的长度彼此相等。

如果如上所述改变内侧迹线的形状,则在通过改变形状的差分迹线的差分信号对之间不会发生偏斜。然而,内侧迹线的改变的形状使差分信号失真,从而导致一些差模信号转换为共模信号的不必要的模式转换。具体地,改变形状的差分迹线具有导致差模至共模转换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偏斜的发生并使差模至共模转换的恶化最小化的电路板。

通过反复试验,本申请人已经发现,通过在差分信号可能失真的差分迹线的弯曲区域阻断差分迹线之间的电相互作用,可实现抑制偏斜的发生和将差模至共模转换的恶化最小化两方面。在如此形成的结构中,通过差分迹线的差分信号被分别作为准单端信号传输。基于这一发现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方面(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电连接于第一连接对象与第二连接对象之间的电路板。电路板至少包括第一配线层、第二配线层和通孔。第一配线层形成有第一端对、第二端对、联结部、一对第一迹线部和一对第二迹线部。第一端对构造为与第一连接对象连接。第二端对构造为与第二连接对象连接。联结部具有第一联结点对、第二联结点对、内侧迹线部、外侧迹线部和接地导体部。内侧迹线部和外侧迹线部分别连接于第一联结点对与第二联结点对之间。内侧迹线部的长度与外侧迹线部的长度相等。接地导体部布置在内侧迹线部与外侧迹线部之间。一对第一迹线部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对与第一联结点对之间。一对第一迹线部的长度彼此相等。一对第一迹线部保持第一迹线距离彼此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一迹线部分别从第一联结点对开始沿预定方向延伸。一对第二迹线部分别连接于第二端对与第二联结点对之间。一对第二迹线部的长度彼此相等。一对第二迹线部保持第二迹线距离彼此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二迹线部分别从第二联结点对开始沿与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配线层形成有接地图案。接地导体部通过通孔与接地图案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路板和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第一端对与连接器的端子连接。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线缆束,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和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的线缆。线缆与第二端对连接。

本发明的电路板如下构成:一对第一迹线部的长度彼此相等,内侧迹线部的长度与外侧迹线部的长度相等,并且一对第二迹线部的长度彼此相等。由于该构造使得本发明的一对差分迹线的长度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该对差分迹线之间偏斜的发生。另外,通过通孔(通过孔)与形成在第二配线层上的接地图案连接的接地导体部布置在内侧迹线部与外侧迹线部之间。如此布置的接地导体部阻断内侧迹线部与外侧迹线部之间的电相互作用,使得通过内侧迹线部和外侧迹线部的差分信号分别作为准单端信号传输。因而,将差模至共模转换的恶化最小化。因此,本发明的电路板能够实现抑制偏斜的发生和将差模至共模转换的恶化最小化两方面。

通过研究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并参照附图,可以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并且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缆束的立体图。在图中,简单地示出线缆束中包括的线缆。

图2是示出图1的线缆束中包括的电路板的俯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差分迹线对的一部分。

图3是示出图2的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的电路板中包括的铜层的层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的铜层的第一层、第五层和通孔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的铜层的第一层的立体图。在图中,放大示出差分迹线对的一部分。

图7是示出专利文献1的电路板的俯视图。

虽然本发明容许各种变型和替代形式,但是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将在文中详细说明其具体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的是,附图和详细说明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等同形式和替代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缆束10包括连接器组件700和作为第二连接对象600的线缆600。尽管图1中所示的线缆600简单地示为多根绝缘单线,但实际上,线缆600是多芯电缆。具体而言,实际上,线缆600包括捆束在一起的多根绝缘单线,和覆盖捆束的绝缘单线的外皮。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700包括作为第一连接对象500的连接器500和电路板100。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连接器500可沿配接方向与配接连接器(未示出)配接。在本实施例中,配接方向是x方向。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500包括多个端子510和配接部520。各端子510在连接器500的-x侧端与电路板100连接。配接部520在连接器500的+x侧端开口。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00配置为在连接器500或第一连接对象500与线缆600或第二连接对象600之间电连接。

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00是六层板。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00具有包括第一层至第六层的六个铜层。在图4中省略了相邻铜层之间的各介电层。

更具体地,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00包括两个第一配线层200、两个第二配线层400、多个通孔420和两个第三配线层800。本实施例的各通孔420是通过孔。本实施例的各第三配线层800作为电源层。第一配线层200在垂直于配接方向的上下方向位于第二配线层400的外侧。第二配线层400在上下方向位于第三配线层800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方向为z方向。电路板100的铜层的第一层和第六层分别对应于两个第一配线层200。电路板100的铜层的第二层和第五层分别对应于两个第二配线层400。电路板100的铜层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分别对应于两个第三配线层800。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各第一配线层200在由配接方向和垂直方向限定的平面内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垂直方向是垂直于配接方向和上下方向两者的方向。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垂直方向为y方向。

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配线层200形成有两对差分迹线205。图3还示出位于两对差分迹线205之间,并且信号在位于电路板100的+z侧的第一配线层200的第一端对210与位于电路板100的-z侧的第一配线层200的第二端对220之间流经的差分迹线对。两对差分迹线205包括差分迹线对206和差分迹线对208。各差分迹线对206、208具有第一端对210、第二端对220、联结部300、一对第一迹线部280和一对第二迹线部290。具体地,第一端210组成一对,第二端220组成一对。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配线层200形成有至少一对差分迹线205则足矣。换言之,第一配线层200形成有第一端对210、第二端对220、联结部300、一对第一迹线部280和一对第二迹线部290则足矣。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端210在垂直方向布置。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端210与连接器500的端子510连接。各对差分迹线205的第一端对210由两个第一端212组成。两个第一端212中的一个位于第一端对210的+y侧。两个第一端212中的剩余一个位于第一端对210的-y侧。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端220在配接方向布置。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端220与第二连接对象600或与线缆600连接。再次参照图2,各对差分迹线205的第二端对220由两个第二端222组成。两个第二端222中的一个位于第二端对220的+x侧。两个第二端222中的剩余一个位于第二端对220的-x侧。

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联结部300具有第一联结点对310、第二联结点对320、内侧迹线部340、外侧迹线部360和接地导体部380。具体地,第一联结点310构成一对,第二联结点320构成一对。

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各第一联结点对310是联结部300的+x侧端。第一联结点对310由两个第一联结点312组成。两个第一联结点312中的一个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两个第一联结点312中的剩余一个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第一联结点对310彼此间隔开距离d1。换言之,两个第一联结点312彼此间隔开距离d1。

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各第二联结点对320是联结部300的+y侧端。第二联结点对320由两个第二联结点322组成。两个第二联结点322中的一个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两个第二联结点322中的剩余一个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第二联结点对320彼此间隔开距离d2。换言之,两个第二联结点322彼此间隔开距离d2。本实施例的第一联结点对310的距离d1和第二联结点对320的距离d2满足d1=d2。换言之,第一联结点对310的距离d1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距离d2彼此相等。

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内侧迹线部340连接于第一联结点对310与第二联结点对320之间。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内侧迹线部340连接于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与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之间。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内侧迹线部340具有第一内侧弯曲部344、内侧直线部342和第二内侧弯曲部346。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内侧弯曲部344将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与内侧直线部342彼此连接。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内侧直线部342具有直线形状。本实施例的内侧直线部342将第一内侧弯曲部344与第二内侧弯曲部346彼此连接。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内侧直线部342从第一内侧弯曲部344的+y侧端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的内侧直线部342与第二内侧弯曲部346的+x侧端连接。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内侧弯曲部346将内侧直线部342与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彼此连接。

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外侧迹线部360连接于第一联结点对310与第二联结点对320之间。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外侧迹线部360连接于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与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之间。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外侧迹线部360具有第一外侧弯曲部364、外侧直线部362和第二外侧弯曲部366。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外侧弯曲部364将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与外侧直线部362彼此连接。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外侧直线部362具有直线形状。本实施例的外侧直线部362将第一外侧弯曲部364与第二外侧弯曲部366彼此连接。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外侧直线部362从第一外侧弯曲部364的+y侧端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的外侧直线部362与第二外侧弯曲部366的+x侧端连接。

如图2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侧直线部342与外侧直线部362彼此平行地延伸。外侧直线部362长于内侧直线部342。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外侧弯曲部366将外侧直线部362与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彼此连接。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内侧迹线部340的长度与外侧迹线部360的长度相等。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接地导体部380布置在内侧迹线部340与外侧迹线部36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接地导体部380、内侧迹线部340和外侧迹线部360位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同一平面上。

由于如上所述,内侧迹线部340具有呈直线形状的内侧直线部342,同时外侧迹线部360具有呈直线形状的外侧直线部362,所以在接地导体部380布置在内侧迹线部340与外侧迹线部360之间的同时,第一联结点对310与第二联结点对320分别以最短距离连接。因此,差分迹线对205在电路板100的第一配线层200中占据的区域被最小化。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接地导体部380具有两个端部382、第一三角形部384、第二三角形部386和主体部388。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两个端部382在配接方向分别位于接地导体部380的两端。本实施例的两个端部382在垂直方向分别位于接地导体部380的两端。

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两个端部382中的每一个位于假想中心线370上。具体地,假想中心线370与内侧迹线部340和外侧迹线部360等距,同时将第一联结点对310的中点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中点连接。d1、d2和d3满足d1/2≥d3,其中d3是内侧迹线部340与端部382之间的距离。由于如上所述,第一联结点对310的距离d1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距离d2彼此相等,因此d2和d3满足d2/2≥d3。

更具体地,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两个端部382包括第一端部383和第二端部385。详细地,第一端部383位于接地导体部380的+x侧,同时第二端部385位于接地导体部380的-x侧。

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第一端部383位于内侧迹线部340的第一内侧弯曲部344与外侧迹线部360的第一外侧弯曲部364之间。第一端部383与内侧迹线部340的第一内侧弯曲部344间隔开距离d3。第一端部383与外侧迹线部360的第一外侧弯曲部364间隔开距离d3。

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端部385位于内侧迹线部340的第二内侧弯曲部346与外侧迹线部360的第二外侧弯曲部366之间。第二端部385与内侧迹线部340的第二内侧弯曲部346间隔开距离d3。第二端部385与外侧迹线部360的第二外侧弯曲部366间隔开距离d3。

如图2中所示,当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本实施例的第一三角形部384和第二三角形部386的每一个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第一三角形部384位于内侧迹线部340的第一内侧弯曲部344与外侧迹线部360之间。第一端部383是第一三角形部384的+x侧端。第二三角形部386位于内侧迹线部340的第二内侧弯曲部346与外侧迹线部360之间。第二端部385是第二三角形部386的-x侧端。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三角形部384与第一内侧弯曲部344之间的距离从第一端部383朝向主体部388略微增加,同时第二三角形部386与第二内侧弯曲部346之间的距离从第二端部385朝向主体部388略微增加。因此,内侧直线部342与主体部388之间的距离短于距离d1并长于距离d1的一半。

如图2中所示,当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本实施例的主体部388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主体部388位于第一三角形部384与第二三角形部386之间。具体地,主体部388将第一三角形部384与第二三角形部386彼此连接。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内侧迹线部340在与内侧迹线部34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接地导体部380间隔开第一距离390。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内侧迹线部340的内侧直线部342在与内侧直线部34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接地导体部380的主体部388间隔开第一距离390。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外侧迹线部360在与外侧迹线部36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接地导体部380间隔开第二距离392。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外侧迹线部360的外侧直线部362在与外侧直线部36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接地导体部380的主体部388间隔开第二距离392。

如图3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第一迹线部280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对210与第一联结点对310之间。一对第一迹线部280的长度彼此相等。一对第一迹线部280保持第一迹线距离282彼此平行地延伸。换言之,一对第一迹线部280在彼此间隔开第一迹线距离282的同时彼此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一迹线部280分别从第一联结点对310开始沿预定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预定方向为x方向。

更具体地,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一对第一迹线部280包括位于该对第一迹线部280的+y侧的第一迹线部280和位于该对第一迹线部280的-y侧的第一迹线部280。位于+y侧的第一迹线部280连接于位于第一端对210的+y侧的第一端212与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之间。位于-y侧的第一迹线部280连接于位于第一端对210的-y侧的第一端212与位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之间。位于+y侧的第一迹线部280从位于+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开始沿预定方向延伸。位于-y侧的第一迹线部280从位于-y侧的第一联结点312开始沿预定方向延伸。

如图3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第二迹线部290分别连接于第二端对220与第二联结点对320之间。一对第二迹线部290的长度彼此相等。一对第二迹线部290保持第二迹线距离292彼此平行地延伸。换言之,一对第二迹线部290在彼此间隔开第二迹线距离292的同时彼此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二迹线部290分别从第二联结点对320开始沿垂直于预定方向的垂直方向延伸。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各第二迹线部290可从相应的第二联结点320开始沿与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迹线距离282等于第二迹线距离292。参照图3和图6,第一迹线距离282等于第一联结点对310的距离d1和第二联结点对320的距离d2中的任一个。

更具体地,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一对第二迹线部290包括位于该对第二迹线部290的+x侧的第二迹线部290和位于该对第二迹线部290的-x侧的第二迹线部290。位于+x侧的第二迹线部290连接于位于第二端对220的+x侧的第二端222与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之间。位于-x侧的第二迹线部290连接于位于第二端对220的-x侧的第二端222与位于第二联结点对320的-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之间。位于+x侧的第二迹线部290从位于+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开始沿垂直方向延伸。位于-x侧的第二迹线部290从位于-x侧的第二联结点322开始沿垂直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路板100如下构成:一对第一迹线部280的长度彼此相等;内侧迹线部340的长度与外侧迹线部360的长度相等;并且一对第二迹线部290的长度彼此相等。该构造使得本发明的一对差分迹线205的长度彼此相等。因此,抑制了该对差分迹线205之间偏斜的发生。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390短于第一迹线距离282和第二迹线距离292中的任一个。第二距离392短于第一迹线距离282和第二迹线距离292中的任一个。第一距离390与第二距离392彼此相等。

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各第二配线层400在由配接方向和垂直方向限定的平面内延伸。本实施例的各第二配线层400形成有接地图案410。

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接地图案410在上下方向至少与第一迹线部280、联结部300、第二迹线部290和接地导体部380中的任一个重叠。

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各通孔420在电路板100内在上下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的各通孔420将第一配线层200的接地导体部380与第二配线层400的接地图案410彼此连接。更具体地,两个第一配线层200的接地导体部380与两个第二配线层400的接地图案410通过各通孔420彼此连接。

参照图4,各第三配线层800在由配接方向和垂直方向限定的平面内延伸。各第三配线层800不与通孔420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差分迹线对205中,通过通孔420与第二配线层400的接地图案410连接的接地导体部380布置在联结部300的内侧迹线部340与外侧迹线部360之间。因此,接地导体部380阻断内侧迹线部340与外侧迹线部360之间的电相互作用,使得通过内侧迹线部340和外侧迹线部360的差分信号分别作为准单端信号传输。因而,将差模至共模转换的恶化最小化。

尽管以上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可具有各种变形和替代形式。

尽管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00包括两个第一配线层200、两个第二配线层400和两个第三配线层(电源层)80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具体地,电路板100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配线层200和一个第二配线层400则足矣。

虽然已经说明了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情况下,可对其做出其他和进一步的变形,并且旨在要求保护落入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