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联网设备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6135发布日期:2018-08-08 00:42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为一种散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联网设备的散热装置,属于汽车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典型的水冷散热装置必须具有以下部件:水冷块、循环液、水泵、管道和水箱或换热器。水冷块是一个内部留有水道的金属块,由铜或铝制成,与设备接触并将吸收设备的热量。循环液由水泵的作用在循环的管路中流动,如果液体是水,就是我们俗称的水冷系统,吸收了设备热量的液体就会从设备上的水冷块中流走,而新的低温的循环液将继续吸收设备的热量,水管连接水泵、水冷块和水箱,其作用是让循环液在一个密闭的通道中循环流动而不外漏,让液冷散热系统正常工作,水箱用来存储循环液,换热器就是一个类似散热片的装置,循环液将热量传递给具有大表面积的散热片,散热片上的风扇则将流入空气的热量带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散热装置散热效果差成本高昂而提出的一种汽车车联网设备的散热装置,本装置通过水作为冷却液的介质,成本低廉比热容大,温度传感器可以随时感应箱体温度以此检测散热器性能是否完好,均匀分布在散热器芯的散热管能够最大限度的冷却散热介质,倾斜一定角度的散热翅片和风扇能够加速气流速度也能起到散热的效果,本装置散热性能优良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车联网设备的散热装置,一种汽车车联网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底端连接下水箱,所述下水箱顶端连接下水管,所述下水管一侧连接回液腔,所述回液腔一侧连接上水管,所述上水管一侧设有散热管,所述上水管下水管之间采用散热器芯连接,所述箱体一侧设有液体输送泵,所述箱体另一侧设有吸热板,所述箱体一侧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箱体顶端连接散热器盖,所述下水箱一侧连接放水开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吸热板一侧与汽车车联网设备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箱体采用铝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芯表面连接散热翅片,且倾斜一定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器芯一侧连接风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管数量为多个,且均匀的分布在散热器芯中。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水作为冷却液的介质,成本低廉比热容大,温度传感器可以随时感应箱体温度以此检测散热器性能是否完好,均匀分布在散热器芯的散热管能够最大限度的冷却散热介质,倾斜一定角度的散热翅片和风扇能够加速气流速度也能起到散热的效果,本装置散热性能优良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装置正面结构图;

图2是本装置侧视图;

图中:1、箱体;2、下水箱;3、下水管;4、回液腔;5、上水管;6、散热管;7、散热器芯;8、液体输送泵;9、吸热板;10、温度传感器;11、散热器盖;12、放水开关;13、散热翅片;14、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汽车车联网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底端连接下水箱2,下水箱2用以储蓄水,下水箱2顶端连接下水管3,下水管3一侧连接回液腔4,回液腔4能够循环多余的冷却介质,回液腔4一侧连接上水管5,上水管5一侧设有散热管6,散热管6可以通过冷却介质,连接上下水管起到冷却液体的作用,上水管5下水管3 之间采用散热器芯7连接,散热器芯7能够方便空气通过加速介质冷却,箱体1一侧设有液体输送泵8,箱体1另一侧设有吸热板9,箱体1 一侧设有温度传感器10,箱体1顶端连接散热器盖11,下水箱2一侧连接放水开关12。

吸热板9一侧与汽车车联网设备连接,用以吸收汽车车联网设备运行散发的热量,箱体1采用铝制结构,铝制结构轻巧且不易被腐蚀,散热器芯7表面连接散热翅片13,且倾斜一定角度,散热翅片能够紊乱气流从而达到加速冷却的目的,散热管6数量为多个,且均匀的分布在散热器芯7中,多个散热管能够加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散热的良好效果,散热器芯7一侧连接风扇14,风扇14可以加快空气流速,协助散热。

具体工作原理:吸热板9安装在汽车车联网设备上,用以吸收车设备运行散发的热量,冷却介质在经过吸热板9后,介质温度开始上升,通过上水管5进入散热管6,散热管6在经过散热器芯7,风扇14加大空气流速,均匀的分布在散热器芯7中,最大的限度与空气进行热度交换,保证装置的散热效果,下水箱2 能够储存多余的水,每隔一段时间,通过放水开关12放水和打开散热器盖进行换水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