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2001发布日期:2019-04-20 02:4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显示技术领域,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属于电激发光器件,以其自发光、高发光效率、低工作电压、轻薄、可柔性化以及制程工艺简单等优点,在显示等领域应用广泛。

目前,在OLED显示装置的工作过程中,显示面板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尤其是具有大尺寸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比如大尺寸OLED电视),如果显示面板产生的热量不能够及时地散出,那么累积在OLED显示装置内部的热量会使得OLED显示装置内部的工作环境温度过高,导致OLED显示装置内部器件老化,进而会影响OLED显示装置的工作寿命。因此,如何进行有效地散热对提高OLED显示装置的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相关技术中,OLED显示装置是通过在显示装置的壳体内部设置多个散热风扇来对显示面板进行散热的,然而,多个散热风扇同时工作对显示面板散热,这样需要消耗较多的电能,增加了OLED显示装置的功耗;如果为了降低OLED显示装置的功耗而减少散热风扇的个数,这样又会造成显示面板散热不充分,从而影响OLED显示装置的工作寿命。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中的OLED显示装置不能够同时满足充分散热和降低功耗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电子设备不能够同时满足充分散热和降低功耗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子器件以及用于供所述电子器件散热的散热空间,还包括散热系统和电源输入端,所述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风扇、第二散热风扇、温差发电器、电流检测单元以及温度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均可向所述散热空间送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与所述温差发电器的输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大小,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子器件的温度值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与所述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流检测单元还用于向所述处理模块反馈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所述第一电信号为用于表征所述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大小的电信号;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还用于向所述处理模块反馈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所述第二电信号为用于表征所述电子器件温度值大小的电信号;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电流检测单元所反馈的所述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一预设强度值,并且所述温度检测单元所反馈的所述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强度值时,输出第三电信号,以开启所述第二散热风扇。

更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器、第二比较器、第一基准源、第二基准源、求与运算器以及数模转换器;所述第一比较器、所述第二比较器、所述求与运算器以及所述数模转换器均与所述电源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第一输出端,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基准源与所述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基准源用于向所述第二输入端输出强度值为所述第二预设强度值的所述第二电信号;所述第二比较器包括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以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电流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基准源与所述第四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基准源用于向所述第四输入端输出强度值为所述第一预设强度值的所述第一电信号;所述求与运算器包括第五输入端、第六输入端以及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五输入端电流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六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三输出端与所述数模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数模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电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升压调节器,所述升压调节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数模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升压调节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导热触点和第二导热触点,所述第一导热触点位于所述壳体外且与所述温差发电器的冷端导热连接,所述第二导热触点位于所述散热空间内且所述电子器件相接触,所述第二导热触点与所述温差发电器的热端导热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风扇、所述温差发电器、第一导热触点以及第二导热触点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均可向所述散热空间送风,每个所述温差发电器的输电端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电连接;每个第一导热触点均位于所述壳体外,并且均与对应的所述温差发电器的冷端导热连接;每个第二导热触点均位于所述散热空间内,并且均与所述电子器件的相接触,每个第二导热触点均与对应的所述温差发电器的热端导热连接;所述电流检测单元的数目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均用于检测该电流检测单元所对应的所述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大小。

更进一步地,所述温差发电器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位于所述散热空间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检测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第三导热触点,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温度感应部,所述第三导热触点位于所述散热空间内且与所述电子器件相接触,所述第三导热触点与所述温度感应部导热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导热触点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导热触点均位于所述散热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电子器件的不同的部位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包括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的输入端与所述输电端电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处理模块电连接。

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第一散热风扇与温差发电器的输电端电连接,这样温差发电器就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的差异发电,从而为第一散热风扇供电,在电子设备工作时,开启第一散热风扇,以向散热空间中送风,加快散热空间中的空气的流动,从而保证电子器件的充分散热。由于第一散热风扇所消耗的电能均由温差发电器来提供,这样第一散热风扇就无需消耗外部电源所提供的电能,大大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功耗;由于第二散热风扇与电源输入端电连接,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大小,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电子器件的温度值大小,这样,在第一散热风扇工作的过程中,当电流检测单元所检测的电流值大于预设电流值,并且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值高于预设温度值时,也就是温差发电器所提供的电能不足以驱动第一散热风扇对电子器件充分散热时,这时可以开启第二散热风扇,以保证电子器件的充分散热。由于第二散热风扇在电子设备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开启的,只是在温差发电器所提供的电能不足以驱动第一散热风扇对电子器件充分散热时才开启,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电子器件的充分散热,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外部电源电能的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OLED显示装置)散热风扇布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散热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第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电子器件2以及用于供电子器件2散热的散热空间3,如图1和图3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包括散热系统4和电源输入端5,散热系统4包括第一散热风扇41、第二散热风扇42、温差发电器43(例如温差电池)、电流检测单元44以及温度检测单元45,第一散热风扇41、第二散热风扇42均可向散热空间3送风,第一散热风扇41与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电连接,第二散热风扇42与电源输入端5电连接,电流检测单元44用于检测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大小,温度检测单元45用于检测电子器件2的温度值大小。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不仅仅是OLED显示装置(例如OLED电视、OLED平板电脑等),也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之类具有壳体1结构的电子设备;电子器件2为该电子设备中产生热量的器件,例如OLED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等;电源输入端5是指电子设备上与外部电源的接口;第二散热风扇42可以直接与电源输入端5电连接,也可以间接与电源输入端5电连接,例如图3所示,第二散热风扇42通过处理模块46与电源输入端5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第一散热风扇41与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电连接,这样温差发电器43就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的差异发电,从而为第一散热风扇41供电,在电子设备工作时,开启第一散热风扇41,以向散热空间3中送风,加快散热空间3中的空气的流动,从而保证电子器件2的充分散热。由于第一散热风扇41所消耗的电能均由温差发电器43来提供,这样第一散热风扇41就无需消耗外部电源所提供的电能,大大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功耗;由于第二散热风扇42与电源输入端5电连接,电流检测单元44用于检测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I的大小,温度检测单元45用于检测电子器件2的温度值T的大小,这样,如图4所示,在第一散热风扇41工作的过程中,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大于预设电流值I0(比如该预设电流值I0可以是温差发电器43的饱和电流),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高于预设温度值T0时,也就是温差发电器43所提供的电能不足以驱动第一散热风扇41对电子器件2充分散热时,这时可以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以保证电子器件2的充分散热。由于第二散热风扇42在电子设备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开启的,只是在温差发电器43所提供的电能不足以驱动第一散热风扇41对电子器件2充分散热时才开启,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电子器件2的充分散热,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外部电源电能的消耗。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风扇42的开启方式并不唯一,比如第二散热风扇42可以在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大于预设电流值I0,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高于预设温度T0值时由处理模块46控制自动开启,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如图3所示,散热系统4还包括处理模块46,处理模块46与电源输入端5电连接,第二散热风扇42与处理模块46电连接;电流检测单元44还用于向处理模块46反馈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第一电信号为用于表征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I大小的电信号;温度检测单元45还用于向处理模块46反馈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第二电信号为用于表征电子器件2温度值T大小的电信号;处理模块46用于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反馈的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一预设强度值,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反馈的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强度值时,输出第三电信号,以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值与预设电流值I0相对应,也就是:当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所输出的电流的电流值I为预设电流值I0时,电流检测单元44向处理模块46所反馈的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为第一预设强度值;第二预设强度值与预设温度值T0相对应,也就是:当电子器件2的温度值T为预设温度值T0时,温度检测单元45向处理模块46所反馈的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为第二预设强度值;第一电信号、第二电信号可以为电流信号,也可以为电压信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处理模块46可以为MCU(微控制单元;英文全称:Microcontroller Unit)。

另外,第二散热风扇42也可以是人在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大于预设电流值I0,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高于预设温度值T0时手动开启。相比第二散热风扇42由人手动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由处理模块46控制自动开启,大大提高了电子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能够在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大于预设电流值T0,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高于预设温度值T0时保证第二散热风扇42准确开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处理模块46的具体组成也不唯一,比如处理模块46可以为以下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处理模块46包括第一比较器461、第二比较器462、第一基准源463、第二基准源464、求与运算器465以及数模转换器466;第一比较器461、第二比较器462、求与运算器465以及数模转换器466均与电源输入端5电连接;

第一比较器461包括第一输入端4611、第二输入端4612以及第一输出端4613,温度检测单元45的输出端与第一输入端4611电连接,第一基准源463与第二输入端4612电连接,第一基准源463用于向第二输入端4612输出强度值为第二预设强度值的第二电信号;第一比较器461用于比较温度检测单元45所反馈的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与第二预设强度值相比较,如果温度检测单元45所反馈的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强度值,那么第一比较器461的第一输出端4613输出结果为“1”,也就是输出高电平的数字信号;如果温度检测单元45所反馈的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小于第二预设强度值,那么第一比较器461的第一输出端4613输出结果为“0”,也就是输出低电平的数字信号;

第二比较器462包括第三输入端4621、第四输入端4622以及第二输出端4623,电流检测单元44的输出端与第三输入端4621电连接,第二基准源464与第四输入端4622电连接,第二基准源464用于向第四输入端4622输出强度值为第一预设强度值的第一电信号;第二比较器462用于比较电流检测单元44所反馈的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与第一预设强度值相比较,如果电流检测单元44所反馈的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一预设强度值,那么第二比较器462的第一输出端4613输出结果为“1”,也就是输出高电平的数字信号;如果电流检测单元44所反馈的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小于第一预设强度值,那么第二比较器462的第二输出端4623输出结果为“0”,也就是输出低电平的数字信号;

求与运算器465包括第五输入端4651、第六输入端4652以及第三输出端4653,第一输出端4613与第五输入端4651电流接,第二输出端4623与第六输入端4652电连接,第三输出端4653与数模转换器466的输入端电连接,数模转换器466的输出端与第二散热风扇42电连接;求与运算器465对第一比较器461、第二比较器462的输出结果进行与运算,如果第一比较器461、第二比较器462的输出结果均为“1”,那么,求与运算器465的第三输出端4653的输出结果也为“1”,数模转换器466对求与运算器465的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后,输出第三电信号,以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

另外,处理模块46也可以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温度检测单元45的输出端、电流检测单元44的输出端分别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散热风扇42电连接。通过编程也可以实现在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反馈的第一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一预设强度值,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反馈的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值大于第二预设强度值时,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出端输出第三电信号,以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

在处理模块46包括第一比较器461、第二比较器462、第一基准源463、第二基准源464、求与运算器465以及数模转换器466的实施例中,数模转换器466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信号通常较弱,为了使数模转换器466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信号(也就是第三电信号)能够驱动功率较大的第二散热风扇42,如图3所示,处理模块46还包括升压调节器467(Boost Regulator),升压调节器467的输入端与数模转换器466的输出端电连接,升压调节器467的输出端与第二散热风扇42电连接。通过设置升压调节器467,能够将数模转换器466所输出的电压信号升高,以驱动功率较大的第二散热风扇42,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电子器件2更加充分地散热。

如图3所示,散热系统4还包括第一导热触点47a和第二导热触点47b,第一导热触点47a与温差发电器43的冷端导热连接,第二导热触点47b与温差发电器43的热端导热连接;

其中,第一导热触点47a和第二导热触点47b的设置位置也不唯一,比如第一导热触点47a和第二导热触点47b可以为以下设置:如图3所示,第一导热触点47a位于壳体1外,第二导热触点47b位于散热空间3内且电子器件2相接触。另外,第一导热触点47a和第二导热触点47b还可以为以下设置:第一导热触、第二导热触点47b均位于壳体1内,第一导热触点47a位于散热空间3之外,第二导热触点47b位于散热空间3内且电子器件2相接触。相比第一导热触点47a、第二导热触点47b均位于壳体1内的实施例,第一导热触点47a位于壳体1外,第二导热触点47b位于散热空间3内且电子器件2相接触的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外与电子器件2的温差更大,因此,温差发电器43能够产生更高的电动势,以驱动功率更大的第一散热风扇41,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电子器件2更加充分地散热。

其中,第一导热触点47a、第二导热触点47b可以均采用树脂磁贴,由于树脂磁贴粘性较好,这样能够可以使第一导热触点47a、第二导热触点47b固定的更加牢固;同时,树脂磁贴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有利于将热量传递给温差发电器43。

为了保证电子器件2的散热更加充分,如图3所示,第一散热风扇41、温差发电器43、第一导热触点47a以及第二导热触点47b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散热风扇41均可向散热空间3送风,每个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至少与一个第一散热风扇41电连接(图中所示为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与一个第一散热风扇41电连接);每个第一导热触点47a均位于壳体1外,并且均与对应的温差发电器43的冷端导热连接;每个第二导热触点47b均位于散热空间3内,并且均与电子器件2的相接触,每个第二导热触点47b均与对应的温差发电器43的热端导热连接;电流检测单元44的数目为多个,每个电流检测单元44均用于检测该电流检测单元44所对应的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输出电流的电流值大小。这样多个第一散热风扇41开启时,多个温差发电器43就可以为多个第一散热风扇41供电,多个第一散热风扇41均相散热空间3内送风,可以保证电子器件2的散热更加充分。

多个第一散热风扇41开启后,如果有一个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大于预设电流值I0,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高于预设温度值T0,这时就可以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从而进一步在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的同时,保证电子器件2的散热充分;

例如图3所示,第一比较器461、第二比较器462、第一基准源463、第二基准源464、求与运算器465均为多个(图中所示为2个),这样只要其中有一个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大于预设电流值I0,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高于预设温度值T0,这样会使得其中一个的求与运算器465的第三输出端4653输出为“1”,数模转换器466对求与运算器465的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后,输出第三电信号,以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温差发电器43的设置位置并不唯一,比如,如图3所示,温差发电器43可以位于壳体1内并且位于散热空间3之外,其中,温差发电器43设置于散热空间3之外是为了避免电子器件2散发的热量对温差发电器43正常的发电所造成的影响。另外,温差发电器43可以位于壳体1外,比如固定与壳体1的外壁上。相比温差发电器43位于壳体1外,温差发电器43位于壳体1内并且位于散热空间3之外,可以使电子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温差发电器43占用壳体1外部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温度检测单元45的结构组成也不唯一,比如,如图3所示,温度检测单元45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451和第三导热触点452,温度传感器451包括温度感应部4511,第三导热触点452位于散热空间3内且与电子器件2相接触,第三导热触点452与温度感应部4511导热连接。另外,温度检测单元45也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451,温度传感器451位于散热空间3内并且温度传感器451的温度感应部4511与电子器件2相接触。相比温度检测单元45也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451,温度传感器451位于散热空间3内并且温度传感器451的温度感应部4511与电子器件2相接触的实施例,温度检测单元45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451和第三导热触点452的实施例,由于是第三导热触点452将电子器件2的温度传给温度传感器451的温度感应部4511,这样就避免了温度传感器451设置在散热空间3内,电子器件2散发的热量对温度传感器451的其它元件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温度传感器451的寿命。

在电子设备工作的过程中,电子器件2温度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有的部位温度较高,有的部位温度较低,如果温度检测单元45只包括一个第三导热触点452,那么一个第三导热触点452就只能与电子器件2的一个部位相接触,其所传递至温度传感器451的温度感应部4511的温度与电子器件2的整体的温度会有一点差异。为了使第三导热触点452能够准确地传递电子器件2整体的温度,如图3所示,第三导热触点452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三导热触点452均位于散热空间3内且分别与电子器件2的不同的部位相接触,这样多个第三导热触点452就可以将电子器件2的不同部位的温度传递至温度传感器451的温度感应部4511,通过综合处理,比如求平均值,就可以得到能够准确反映电子器件2整体的温度的高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电流检测单元44可以包括电流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的输入端与输电端电连接,电流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处理模块46电连接。这样电流传感器就可以检测温差发电器43的输电端所输出的电流的电流值大小,并反馈至处理模块46。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如图4所示,

开启第一散热风扇41;

在第一散热风扇41工作的过程中,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大于预设电流值I0,并且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高于预设温度值T0时,开启第二散热风扇42;

其中,执行上述步骤的主体可以为处理模块46,也可以是人,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均与第一方面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二散热风扇42开启后,当电流检测单元44所检测的电流值I小于等于预设电流值I0,和/或,温度检测单元45所检测的温度值T等于或低于预设温度值T0时,关闭第二散热风扇42。

在该电子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所出现的与上述电子设备的产品实施例中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具体可参照上述电子设备的产品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