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单元以及包括其的发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5559发布日期:2019-05-03 21:16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发热单元以及包括其的发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热单元以及包括其的发热模块,更详细地,涉及通过施加电流来发热的发热单元以及包括其的发热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已制造了通过施加电流来实现发热的发热丝。

在这种发热丝中,通过将碳浸渍于纤维中来制成的纤维(以下称为“碳浸渍纤维”)在通电时产生电阻,从而实现发热。

使用这种碳浸渍纤维作为发热丝来织造的发热织物由于发热丝的高电阻特性而在短时间内容易地将温度升高到所需温度,并且,与现有电垫不同地,完全不发生电磁波,而且,所述发热织物具有恒温特性,如即当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温度也不会再升高等,因此可以使电力使用最小化,且不会发生烧伤,从而,最近作为健康素材备受瞩目。

然而,在碳浸渍纤维的情况下,当将碳浸渍于纤维中时,很难均匀分布碳,并且根据碳混合和分散比率的能量效率偏差非常大。

并且,离施加电流的部分越远,发热量越小,因此无法均匀实现发热。

此外,由于碳是电阻体,因此为了在碳浸渍纤维整体上实现发热而需要大量的电力。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碳分布均匀,整体上均匀实现发热,且通过较小电力量也可实现大量发热。

本发明的目的不局限于上述目的,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将被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清晰地理解。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可以包括:导电体,使电流沿长度方向流动;及发热体,通过从所述导电体传递的电流进行发热,其中,所述发热体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导电体,以防止触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模块可以包括:所述发热单元;绝缘体,用于实现所述发热单元的绝缘;及固定部,用于将所述发热单元固定到所述绝缘体的预定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以及包括其的发热模块,使碳分布均匀,整体上均匀实现发热,且通过较小电力量也可实现大量发热。

本发明的效果并非限定于以上提到的效果,未提到的其它效果是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可以从本说明书和附图清晰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模块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模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7和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阳极延伸部和阴极延伸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阳极延伸部和阴极延伸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来实施本发明,并且不应将其理解为局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虽然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可以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通过其它元素的添加、修改或删除等,容易地设计退步的其它发明或包括在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的许多其它实施例,但这样的实施例会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记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可以包括:导电体,使电流沿长度方向流动;及发热体,通过从所述导电体传递的电流进行发热,其中,所述发热体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导电体,以防止触电。

并且,所述导电体可以为铝,所述发热体可以包括通过电流发热的发热剂和提高成型性的软化剂,所述导电体和所述发热体可以受外力弯曲。

并且,所述发热剂可以为碳,所述软化剂可以为聚乙烯。

并且,所述发热单元还可包括温度传感器部,所述温度传感器部用于感测发热温度,所述发热体可以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部,以便从外部环境保护所述温度传感器部。

并且,所述温度传感器部可以与所述导电体隔开布置。

并且,所述温度传感器部可以为热电偶,且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感测所述发热体的发热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模块可以包括:所述发热单元;绝缘体,用于实现所述发热单元的绝缘;及固定部,用于将所述发热单元固定到所述绝缘体的预定位置。

并且,所述发热单元可以布置在所述绝缘体的一侧,所述绝缘体可以具有贯通空间,所述贯通空间允许所述固定部通过而不允许所述发热单元通过,所述固定部可以包括:固定露出部,位于所述绝缘体的另一侧;固定通过部,从所述固定露出部的一端延伸并通过所述贯通空间;及固定包围部,从所述固定通过部延伸并包围布置在所述绝缘体的一侧的所述发热单元。

并且,所述固定部还可包括固定延伸部,所述固定延伸部从所述固定露出部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绝缘体还可包括通过空间,所述通过空间使所述固定延伸部通过,所述固定延伸部可以通过所述通过空间露出到所述绝缘体的一侧。

并且,所述导电体可以包括阳极导电体和阴极导电体,所述阳极导电体连接到阳极且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阴极导电体连接到阴极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发热体通过借助所述阳极导电体和所述阴极导电体产生的电子流动而发热,所述发热体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阳极导电体和所述阴极导电体以防止触电,所述阳极导电体和所述阴极导电体可以在所述发热体上相互隔开布置而不互相连接,所述阴极导电体上的电子可以从所述阴极导电体经过所述发热体移动到所述阳极导电体上以实现所述发热体的发热。

并且,所述发热单元还可包括阴极引导部,所述阴极引导部与所述阴极导电体连接,且引导从所述阴极导电体朝向所述阳极导电体的电子的流动方向。

并且,多个所述阴极引导部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阴极导电体,且相互隔开布置。

并且,所述发热单元还可包括阳极引导部,所述阳极引导部与所述阳极导电体连接,且引导从所述阴极导电体朝向所述阳极导电体的电子的流动方向。

并且,所述阴极引导部和所述阳极引导部可以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不相重叠。

并且,所述阴极导电体中与所述阴极引导部接触的部分的厚度可以小于与所述阴极引导部不接触的部分的厚度。

并且,所述阴极引导部可以包括阴极接触部和阴极延伸部,所述阴极接触部与所述阴极导电体接触并连接,所述阴极延伸部从所述阴极接触部延伸。

并且,所述阴极延伸部可以从所述阴极接触部沿朝向所述阳极导电体的方向延伸。

在附图中,为了明确表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简化或省略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相关或可以容易地从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获得的部分。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模块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模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7和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阳极延伸部和阴极延伸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阳极延伸部和阴极延伸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10可以被配置为当通电时通过电阻实现发热。

即,所述发热单元10可以被配置为通过将电能转换成热能来实现发热。

其中,所述发热单元10可以包括:导电体100,使电流沿长度方向流动;及发热体200,通过从所述导电体100传递的电流进行发热。

作为一例,所述导电体100可以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圆柱形状。

作为一例,当(+)极和(-)极连接到所述导电体100的两端时,电流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流动。

作为一例,所述导电体100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铝、银、铜、铁及铜中的任一种或至少两种或更多种金属的复合物。

作为一例,所述发热体200可以是具有预定电阻的电阻体。

即,所述发热体200是用作对于从所述导电体100传递的电流的电阻体,可以通过电阻而发热。

作为一例,所述发热体200可以包括通过电流发热的发热剂和提高成型性的软化剂。

所述发热剂是电阻体且被配置成通过电阻实现发热,作为一例,可以是碳。

所述软化剂被配置成提高成型性,作为一例,可以是聚乙烯。

作为一例,所述软化剂可以在预定温度下熔化而与所述发热剂熔合、复合或聚合。当所述软化剂冷却至室温时,所述软化剂被配置成表现出预定的强度,因此即使施加预定的张力也不会破裂,而可以通过外力弯曲成多种形状。

即,当施加电流时,所述发热体200由于作为电阻体的所述发热剂而发热,并且,即使施加预定的外力,也由于软化剂而所述发热体200可以以各种形状弯曲或变形而不会破裂。

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时,所述导电体100也可以以各种形状弯曲或变形。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发热体200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导电体100。

作为一例,所述发热体200可以呈沿所述长度方向形成有中空的长管状,所述导电体100可以插入到所述发热体200的中空中并且被所述发热体200包围。

由于所述发热体200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导电体100的外侧,因此可以防止用户由于在所述导电体100中流动的电流而触电。

并且,由于所述发热体200沿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导电体100的外面接触,因此所述发热体200可以在与所述导电体100接触的整个所述长度方向上均匀地实现发热。

即,所述发热体200不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任一部分处实现发热,而是可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均匀地实现发热。

结果,可以用较少的电力实现较高的发热效果。

并且,作为一例,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10还可包括用于感测发热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部300。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被配置为感测由于在所述发热体200中产生的热量而导致的温度变化。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呈沿所述长度方向长长地形成的圆柱形状。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为热电偶。

然而,所述温度传感器不限于热电偶,从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的观点来看,只要是可以感测由于所述发热体200的发热而变化的温度的构成,就可以以各种方式改变。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与被所述发热体200包围的所述导电体100彼此相邻布置。

更具体而言,所述发热体200可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形成另一个中空,并且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插入到所述发热体200的中空而被所述发热体200包围。

即,所述发热体200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以从外部环境保护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

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插入到所述发热体200中以沿所述长度方向感测所述发热体200的发热温度。

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的外侧面可以与所述发热体200相接触并从所述发热体200接受热量,以便感测所述发热体200的发热温度。

因此,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不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感测所述发热体200的任一部分处的温度,而是可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感测所述发热体200的整个部分的发热温度。

作为一例,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与所述导电体100隔开并布置在所述发热体200上。

由于在所述发热体200中多个中空彼此隔开形成,因此分别插入到多个中空中的所述导电体100和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可以在由所述发热体200包围的状态下彼此隔开。

结果,所述发热体200可以防止在所述导电体100中流动的电流直接流向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

下面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模块1。

如图3所示,所述发热模块1可以包括:所述发热单元10;绝缘体20,用于实现所述发热单元10的绝缘;及固定部30,用于将所述发热单元10固定到所述绝缘体20的预定位置。

所述绝缘体20可以被配置成实现所述发热单元10的绝缘。

作为一例,当所述发热单元10的所述发热体200部分剥落或其厚度减小时,在所述导电体100上流动的电流流向用户,从而可能存在导致触电的问题。

为了防止所述问题,所述绝缘体20可以覆盖所述发热单元10的至少一侧来实现所述发热单元10的绝缘。

作为一例,所述绝缘体20是非导电体,且可以是非金属、塑料、纤维等。

所述固定部30可以被配置成限制所述发热单元10,使得所述发热单元10以所述绝缘体20为基准固定在预定位置。

所述发热单元10可以通过所述固定部30布置并固定在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的预定位置。

其中,所述绝缘体20可以具有贯通空间s1,所述贯通空间s1允许所述固定部30通过而不允许所述发热单元10通过。

所述贯通空间s1可以是具有比所述发热单元10的宽度更小的宽度的空间,使得布置在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的所述发热单元10无法通过所述绝缘体20的另一侧。

其中,所述固定部30可以包括:固定露出部31,位于所述绝缘体20的另一侧;固定通过部32,从所述固定露出部31的一端延伸并通过所述贯通空间s1;及固定包围部33,从所述固定通过部32延伸并包围布置在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的所述发热单元10。

所述固定露出部31可以支撑在所述绝缘体20的另一侧上,所述固定通过部32可以从所述固定露出部31延伸并布置在所述贯通空间s1上,所述固定包围部33可以从所述固定通过部32延伸并包围所述发热单元10,以将所述发热单元10固定到预定位置。

在图3中,若所述发热单元10由于外力而向下方向移动,则所述固定包围部33从所述发热单元10接受外力,且传递到所述固定包围部33的外力通过所述固定通过部32传递到所述固定露出部31,所述固定露出部31支撑在所述绝缘体20的另一侧而向所述绝缘体20传递接受的外力。

结果,即使施加使所述发热单元10向下移动的外力,所述发热单元10也可以通过所述固定包围部33、所述固定通过部32及所述固定露出部31定位在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

其中,所述固定部30还可包括从所述固定露出部31的另一端延伸的固定延伸部34。

所述固定通过部32可以被配置成从所述固定露出部31的一端延伸,且所述固定延伸部34可以被配置成从所述固定露出部31的另一端延伸。

其中,所述绝缘体20还可包括通过空间s2,所述通过空间s2允许所述固定延伸部34通过。

所述通过空间s2可以与所述贯通空间s1隔开形成。

其中,所述固定延伸部34可以形成为从所述固定露出部31的另一端延伸并通过所述通过空间s2露出到布置有所述发热单元10的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

向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露出的所述固定延伸部3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上。

在图3中,若所述固定露出部31被外力向上拉动,则施加到所述固定露出部31的外力通过所述固定通过部32传递到所述固定包围部33,且传递到所述固定包围部33的外力可以作为用于向上加压所述发热单元10的外力传递到所述发热单元10。

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所述发热单元10被加压在所述固定包围部33与所述绝缘体20之间而折断或者所述发热单元10的所述发热体200剥落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述固定延伸部34接受向上方向施加到所述固定露出部31的外力,将所述外力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从而可以分散或减少施加到所述发热单元10的外力。

结果,所述发热单元10可以通过所述固定延伸部34稳定地定位到所述绝缘体20的一侧而不会由于向上施加的外力而折断。

作为一例,所述固定延伸部3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绝缘体20上。

因此,施加到所述固定延伸部34的外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所述绝缘体20。

图4为示意性示出所述发热模块1的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4所示,所述发热模块1可以包括:显示部40,用于向用户显示预定信息;输入部50,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预定输入信息;以及控制部60,用于控制所述显示部40、所述输入部50、所述导电体100及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

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60可以根据输入到所述输入部50的输入信息调节施加到所述导电体100的电流的强度。

并且,所述控制部60可以计算从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感测的温度,且根据从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感测的温度调节施加到所述导电体100的电流的强度。

作为一例,若从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感测的温度高于标准温度,则所述控制部60可以使施加到所述导电体100的电流的强度变小或不施加电流。

与此相反,若从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感测的温度低于标准温度,则所述控制部60可以使施加到所述导电体100的电流的强度变大。

结果,所述控制部60可以防止由于所述发热体200的高发热引起的火灾发生并保持用户所需的适当温度。

下面,参照图5至图10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10a。

如图5至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10a可以被配置为当通电时通过电阻实现发热。

即,所述发热单元10a可以被配置为通过将电能转换成热能来实现发热。

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单元10a可以包括:阳极导电体1000,连接到阳极且沿长度方向延伸;阴极导电体2000,连接到阴极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及发热体3000,通过借助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产生的电子流动而发热。

作为一例,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可以是构成上面说明的所述发热单元10的导电体100的结构要素。

作为一例,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可以呈沿所述长度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圆柱形状。

作为一例,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用于产生电子流动的控制部(图中未示出)的阳极,并且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所述控制部的阴极。

作为一例,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铝、银、铜、铁及铜中的任一种或至少两种或更多种金属的复合物。

作为一例,所述发热体3000可以是具有预定电阻的电阻体。

即,所述发热体3000是对于电流的电阻体,可以通过对于电子流动的电阻而发热。

作为一例,所述发热体3000可以包括通过电流发热的发热剂和提高成型性的软化剂。

所述发热剂是电阻体且被配置成通过电阻实现发热,作为一例,可以是碳。

所述软化剂被配置成提高成型性,作为一例,可以是聚乙烯。

作为一例,所述软化剂可以在预定温度下熔化而与所述发热剂熔合、复合或聚合。当所述软化剂冷却至室温时,所述软化剂被配置成表现出预定的强度,因此即使施加预定的张力也不会破裂,而可以通过外力弯曲成多种形状。

即,当施加电流时,所述发热体3000由于作为电阻体的所述发热剂而发热,并且,即使施加预定的外力,也由于所述软化剂而所述发热体3000可以以各种形状弯曲或变形而不会破裂。

当施加预定的外力时,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可以以各种形状弯曲或变形。

其中,所述发热体3000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以防止触电。

作为一例,所述发热体3000可以呈沿所述长度方向形成有中空的长管状,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分别可以插入到所述发热体3000的中空中并且被所述发热体3000包围。

并且,所述发热体3000可以通过挤压成型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的外面上形成。

由于所述发热体3000沿所述长度方向包围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的外侧,因此可以防止用户由于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中流动的电流而触电。

其中,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可以在所述发热体3000上相互隔开布置而不互相连接。

即,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可以从所述控制部的阳极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不在所述发热体3000上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接触。

与此相同地,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可以从所述控制部的阴极沿所述长度方向,并且不在所述发热体3000上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接触。

结果,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上的电子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移动到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以实现所述发热体3000的发热。

即,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上存在的电子无法直接移动到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而可以通过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之间的电压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移动到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

结果,即使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上施加较小电压,也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移动到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所有电子应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因此可以使所述发热体3000的发热效率更极大化。

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一例,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所述发热单元10a还可包括阴极引导部4200,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连接,且引导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朝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的流动方向。

作为一例,多个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且相互隔开布置。

作为一例,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可被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包围且固定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

其中,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可以是允许电子流动的导体。

即,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可以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接受电子并诱导电子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

更具体而言,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上布置有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的区域,在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对小于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之间的距离。

结果,在与在未布置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的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部分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量相比,在布置有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的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部分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量可以更大。

因此,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上的预定位置,诱导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的流动。

此外,作为一例,由于多个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沿所述长度方向隔开并固定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因此可以使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与所述发热体3000之间的固定力极大化。

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一例,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所述发热单元10a还可包括阳极引导部4100,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连接且引导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的流动方向。

作为一例,多个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且相互隔开布置。

作为一例,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被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包围且固定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

其中,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是允许电子流动的导体。

即,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接受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流向所述发热体3000的电子并诱导电子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

更具体而言,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上布置有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的区域,在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对小于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之间的距离。

结果,与在未布置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的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部分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量相比,在布置有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的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部分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量可以更大。

因此,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上的预定位置,诱导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的流动。

此外,作为一例,由于多个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沿所述长度方向隔开并固定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因此可以使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与所述发热体3000之间的固定力极大化。

其中,作为一例,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和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

若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和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布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的位置,则在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与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之间的隔开距离相对较小,因此,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经过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流动可能集中在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与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之间彼此重叠的区域。

因此,为了实现所述发热体3000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均匀发热,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和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布置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

其中,如图4所示,作为一例,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和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是不允许电子流动的非导体。

当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是非导体时,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可以在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相邻的位置的所述发热体3000上将沿所述长度方向流动的电子诱导为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

当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是非导体时,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可以防止在所述发热体3000上流动的电子集中在特定区域的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且使从所述发热体3000流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电子流动分散。

并且,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与所述发热体3000之间和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与所述发热体3000之间的固定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和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可以分别形成有供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贯通并插入的贯通孔。

并且,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和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呈板状,但也可以压接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上以固定在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和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上。

其中,作为一例,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中与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接触的部分的厚度d2可以小于与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不接触的部分的厚度d1。

即,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可以在与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接触的部分处形成有向内凹陷的台阶d。

结果,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可以更牢固地固定在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

与此相同地,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中与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接触的部分的厚度可以小于与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不接触的部分的厚度。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将说明根据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和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的另一实施例的阴极引导部4200a和阳极引导部4100a。

将省略与上述技术特征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作为一例,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a可以包括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接触并连接的阴极接触部4210a以及从所述阴极接触部4210a延伸的阴极延伸部4220a。

其中,作为一例,所述阴极延伸部4220a可以从所述阴极接触部4210a在朝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方向延伸。

根据需要,为了使用所述阴极引导部4200a来更积极地引导在所述发热体3000上移动的电子的流动,所述阴极延伸部4220a可以在朝向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的方向上布置,以减少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之间的隔开距离。

与此相同地,作为一例,所述阳极引导部4100a可以包括与所述阳极导电体1000接触并连接的阳极接触部4110a以及从所述阳极接触部4110a延伸的阳极延伸部4120a。

其中,作为一例,所述阳极延伸部4120a可以从所述阳极接触部4110a在朝向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的方向延伸。

结果,所述阳极延伸部4120a可以在朝向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的方向上布置,以减少与所述阴极导电体2000之间的隔开距离。

并且,所述阳极延伸部4120a和所述阴极延伸部4220a可以布置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所述发热单元10a通过相对较小的电压也能够实现高发热,并且能够引导所述发热体3000上的电子的流动,以在所述发热体3000整体实现均匀的发热。

上面说明的多个实施例的发热单元10、10a的技术特征可被区分并定义,但不限于此,作为一例,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作为上述发热单元10的组件的所述温度传感器部300显然可以适用于上述发热单元10a。

此外,显然可以实现包括上述发热单元10a的发热模块1。

即,作为一例,上述发热单元10a也显然可以与所述绝缘体20和所述固定部30相互连接来实现发热模块1。

在上面,已经基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配置和特性,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不同的修改或改变对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该修改或改变属于本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