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1859发布日期:2020-08-05 02:0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led圣诞灯会有一个电源开关来控制其工作状态,而通常红外线控制仅通过红外线遥控控制则可以远距离换挡或调光,使用方便简单,因此红外线控制的电源开关将会逐渐成为led圣诞灯的电源开关的主流。现有技术中,红外线控制的电源开关的壳体是强度较好且为黑色的材质,为接收红外信号,还需要在壳体上设置透明盖片以供红外线穿过,结构复杂且组装麻烦,增加了生产的工作量,并且红外遥控在控制电源开关的时候,容易对不准电源开关,导致遥控控制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电源外壳、以及安装在电源外壳内的主电路板和连接在所述主电路板上的红外接收端、led指示灯、信号处理模块,所述电源外壳为能够供红外线信号360度角度穿过的透光性外壳,外部的发射器发来的红外线信号能够透过所述电源外壳并被所述红外接收端接收,所述led指示灯的光线能够从所述电源外壳内向外透出,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红外接收端电连接,且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对从所述红外接收端处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后能够控制led灯具进行功能切换。

其中,所述透光性外壳为深蓝色、深紫色或黑色能360°接收红外线信号。

其中,所述主电路板对应所述红外接收端的位置设有便于红外线透过的通槽或者不设置通槽。

其中,所述电路板安装在电源外壳内,一个板盖连接在所述电源外壳的开口端,所述板盖上开有贯穿其表面的通槽,所述通槽内安装有胶塞,所述胶塞包括向上凸伸出所述板盖的表面的弹性按压部和连接所述弹性按压部下端且位于通槽内的导电部分,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的分电路板,所述分电路板与所述弹性按压部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空间,当向下按压所述弹性按压部时,所述弹性按压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空间内移动并使得所述分电路板的线路与所述导电部分电触碰产生脉冲信号、致电源装置的功能进行切换。

其中,所述导电部分涂覆在所述弹性按压部的底部。

其中,所述胶塞包括安装部和弹性按压部,所述安装部包括弹性部和连接所述弹性部底部的下卡块,所述弹性部环形设置且连接在所述弹性按压部的下端,所述板盖的下表面向下凸伸有基板,所述通槽向下贯穿所述基板并连通所述板盖的上、下表面,所述下卡块位于所述分电路板和所述基板的底部之间。

其中,所述板盖的下表面向下凸伸有环形的凸板,所述凸板与所述通槽的中心轴线重合,且所述凸板位于所述基板的外侧,所述凸板和所述基板之间设有凹槽,所述下卡块向上并朝向所述凹槽内凸伸有连接块,所述基板能够向下插入所述弹性部和所述连接块之间,当胶塞插入到通槽内时,所述连接块向上插入凹槽内,所述基板向下插入到弹性部和连接块之间,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基板作为第一道防水圈、连接块作为第二道防水圈,该凸板与胶塞的连接块卡接,定位胶塞的同时也作为第三道防水圈,设置朝向不同的基板、连接块和凸板,使得胶塞与板盖固定连接的时候有三道防水圈,起到防水密封的作用。

其中,所述弹性部倾斜设置,所述弹性部的一端与弹性按压部的下端连接,弹性部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弹性按压部的方向延伸,这样的结构设置,相较于竖直设置的弹性部,倾斜设置的弹性部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形变,使得更好的控制弹性按压部的移动,并且按压力去除后,能够使得弹性按压部很快的回复到原本的位置,回弹力好;所述胶塞还包括有上卡块,所述上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按压部的顶部,所述上卡块的另一端向下并朝向所述板盖的上表面延伸。

其中,所述板盖和所述电源外壳上均采用镭射来成型产品的规格型号。

其中,所述板盖与所述电源外壳采用超声波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电源外壳为能够供红外线信号穿过的透光性外壳,使得外部的发射器通过红外线信号穿过电源外壳来控制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开、关和切换其他功能,无需再增加其他透明盖片以使红外线信号穿过,结构简单;当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通电后,led指示灯的光线从电源外壳向外单向透出,而操作人员在看到该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内发出的光线后,能够操纵外部的发射器对准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并发射红外线信号,电源外壳内的红外接收端接收外部的发射器发过来的红外线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给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处理,上述中,设置有led指示灯,使得外部的发射器能够对准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使得红外线信号发送准确,不会出现位置偏移导致红外线信号发送不成功,且便于人们查看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位置,并且控制方便;电源外壳为一体注塑成型,这样使得电源外壳整体都可以由红外线信号透过,这样的电源装置接收红外线信号的角度大,可以以电源外壳为球心,球形范围内360度接收红外线信号,并且一体注塑成型的电源外壳无需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工艺简单,加工方便且节省设备的人力投入。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板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导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导电座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10中包括:

电源外壳1,主电路板2,卡槽20,红外接收端21、led指示灯22,信号处理模块23,板盖3,通槽30,胶塞31,安装部32,上卡块320,下卡块321,导引部322,弹性部323,连接块324,弹性按压部33,第二空间34,分电路板35,导电部分36,第一空间37,凸块38,凸板39,接线柱4,容纳槽40,凸台41,导电孔42,导电片43,插接段44,固定段45,导电段46,倒齿47,u型槽48,导电座5,第一主板50,第二主板51,第一弹片52,第二弹片53,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第一接触部56,第二接触部57,插件58,导电插脚6,基板7,凹槽8,定时指示灯9。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该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包括电源外壳1、安装在电源外壳1中的主电路板2和连接在电源外壳1尾端的板盖3,主电路板2上连接有红外接收端21、led指示灯22以及信号处理模块23,该电源外壳1是由聚碳酸酯树脂、mbs树脂、镭雕粉、5005rr兰、3005eg红和4002r紫制成,由于本申请中的电源外壳材质中的聚碳酸酯树脂具有高度透明性及自由染色性,其透明性可供红外线信号透过,其自然染色性可以与染料混合而不影响其自身透明的性能,这样既保证了电源外壳的强度、又能使电源外壳的颜色为深色,本实施例中电源外壳的颜色可以为紫色、红色或黑色,从而保证了电源外壳的遮光性,光线能够从电源外壳内向外射出;而mbs树脂具有良好的着色性和抗冲击性,可进一步巩固了电源外壳的色度和提高了电源外壳强度。电源外壳1为一体注塑成型,这样使得电源外壳1整体都可以由红外线信号透过,这样的电源装置接收红外线信号的角度大,可以以电源外壳为球心,球形范围内360度接收红外线信号,并且一体注塑成型的电源外壳无需进行二次加工,工序简单,加工方便且节省材料。

如图3所示,主电路板2上设有一个卡槽20,该通槽贯穿主电路板2的上下表面,该卡槽20对应红外接收端21的位置设置,这样能够使得红外接收端21没有能够阻挡其接收红外线信号的物体,使得其能够接收来自360度的红外线信号,使得外部的发射器对电源装置的控制更加灵活,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卡槽20,去掉卡槽20只能接收180度的红外信号。

板盖3与电源外壳1采用超声波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融接在一起。板盖和电源外壳上均采用镭射的方式来成型产品的规格型号,相比传统的将产品的规格型号粘贴在产品的外表面,本实施例中,将产品的规格型号镭射在产品上,使得产品规格型号保存更久,并且不容易被磨损,容易辨识。

当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通电后,led指示灯22的光线从电源外壳向外单向透出,而操作人员在看到该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内发出的光线后,能够操纵外部的发射器对准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并发射红外线信号,电源外壳内的红外接收端21接收外部的发射器发过来的红外线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给信号处理模块23进行处理(在本实施例中,该信号处理模块23为ic模块),信号处理模块23将发送过来的信号进行解码后能够控制led灯具进行功能切换。上述解码过程如下:发送端(为上述的外部的发射器)将基带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接收端(为上述的红外接收端21)将接收到的光脉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为上述的的信号处理模块23)进行解调,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上述中,设置有led指示灯22,使得外部的发射器能够对准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使得红外线信号发送准确,不会出现位置偏移导致红外线信号发送不成功,且便于人们查看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位置,并且控制方便;且电源外壳1能够让红外线信号穿过,使得外部的发射器通过红外线信号控制红外控制led灯具的电源装置的开、关和切换其他功能,无需再增加其他透明盖片以使红外线信号穿过,结构简单。

如图4和图6所示,板盖3的下表面向下凸伸有基板7,一个通槽30(如图5)贯穿基板7并连通板盖3的上、下表面,通槽30中安装有用于向下按压并与电路板35连接的胶塞31,胶塞31包括安装部32和弹性按压部33,安装部32为中空圆柱状,安装部32内设有第二空间34,安装部32插入到通槽30内,弹性按压部33连接在安装部32上。安装部3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朝向远离弹性按压部33的方向延伸有上卡块320和下卡块321,当胶塞31插入到通槽30内时,上卡块320卡在的板盖3的上表面,下卡块321卡在基板7的底部,上卡块320和下卡块321分别与板盖3的上表面和基板7的底部配合,设置上卡块320和下卡块321,用于将胶塞32固定在板盖3上,且也能够防止胶塞31向上或者向下移动,起到稳固的作用。胶塞设置为黑色或者白色的透明或荧光材质,使得在黑暗中,能够透过胶塞的荧光找到电源装置。分电路板35上连接有一个定时指示灯9,当延时4s后则该定时指示灯能够实现开启或关闭。

弹性按压部33的上端连接安装部32的中部,且自安装部32向上延伸并凸出板盖3的表面,弹性按压部33的下端向下延伸,且位于第二空间34内,则安装部32能够对弹性按压部33的下端起到保护作用。安装部32的下卡块321的底部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有一个分电路板35,弹性按压部33的下端连接有导电部分36,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电部分36涂覆在弹性按压部33的下端,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也可以将导电部分36固定在弹性按压部33的底部。弹性按压部33的底部与分电路板35的顶部之间具有第一空间37,该第一空间37与第二空间34连通,弹性按压部33能够在第一空间37内上下移动,当向下按压该弹性按压部33时,弹性按压部33在第一空间37内向下移动直至使得弹性按压部33的底部的导电部分36与分电路板35的顶部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此时电源装置开启或者其他功能转换。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分电路板35与胶塞31的弹性按压部33进行电连接,能够降低物料成本,且胶塞31通过导电部分36与分电路板35为面面接触,使得整体结构的容错性增大,且两者之间的固定性能好,不会轻易脱离,不会出现如传统的机械开关会倾斜插接在电路板上导致开关不良的情况,本实施例设置上述结构,使得产品的不良率降低,且节约成本;分电路板35连接在安装部32的底部且弹性按压部33的下端位于第二空间34内,则弹性按压部33的活动范围只能在第二空间34内,当出现弹性按压部33朝向一侧倾斜按压时,弹性按压部33还是会有向下的按压力使得弹性按压部33的导电部分36与分电路板35电连接,也能够实现导通,连接灵活。

主电路板2上设有一卡槽20,分电路板35的左侧边朝向所述主电路板2处延伸有凸块38,该凸块38能够插入所述卡槽20内,分电路板35的凸块38和主电路板2的卡槽20卡接,且分电路板35和主电路板2两者之间连接也通过焊锡来固定,使得两者连接更加稳定。

上卡块320的顶部具有一导引部322,该导引部322为倾斜面或者弧形面,在安装的时候,当胶塞31由下向上插入所述通槽30内时,胶塞31的导引部322首先通过通槽30,由于导引部322设置为弧形面或倾斜面,能够提高胶塞31与通槽30导向效果,使得胶塞31更加方便的穿过通槽30。

如图9所示,胶塞的第二实施例,上述结构中的胶塞31的另一种结构(其他结构不变,该胶塞的具体结构如下):胶塞31包括安装部32和弹性按压部33,安装部32包括弹性部323和下卡块321,弹性部323环形设置并且连接在弹性按压部33的下端,下卡块321连接弹性部323的底部,下卡块321位于分电路板35和基板7的底部之间,弹性按压部33的底部涂覆有导电部分36,导电部分36与分电路板35之间为第一空间37,当向下按压该弹性按压部33时,弹性按压部33在第一空间37内向下移动直至使得弹性按压部33的底部的导电部分36与分电路板35的顶部线路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此时电源装置开启或者其他功能转换。

板盖3的下表面向下凸伸有环形的凸板39,该凸板39与通槽30的中心轴线重合,基板7为圆形,且凸板39位于基板7的外侧,凸板39和基板7之间设有环形的凹槽8,下卡块321向上并朝向凹槽8内凸伸有连接块324,当胶塞31插入到通槽30内时,连接块324插入凹槽8内,基板7插入到弹性部323和连接块324之间,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基板7作为第一道防水圈、连接块作为第二道防水圈,该凸板39与胶塞31的连接块324卡接,定位胶塞31的同时也作为第三道防水圈,设置朝向不同的基板7、连接块324和凸板39,使得胶塞31与板盖3固定连接的时候有三道防水圈,,起到防水密封的作用。

弹性部323倾斜设置,弹性部323的一端与弹性按压部33的下端连接,弹性部323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弹性按压部33的方向延伸,这样的结构设置,相较于竖直设置的弹性部323,倾斜设置的弹性部323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形变,使得更好的控制弹性按压部33的移动,并且按压力去除后,能够使得弹性按压部33很快的回复到原本的位置,回弹力好。

如图10所示,胶塞的第三实施例,即第二实施例中的胶塞31还有另一种结构(其他结构不变,该胶塞的具体结构如下):弹性按压部的上端连接有上卡块,该上卡块的一端连接弹性按压部的顶部,另一端向下并朝向板盖的上表面延伸,整体上卡块为倒扣状,能够将通槽包覆在其内,起到防水的效果,且上卡块320和下卡块321分别与板盖3的上表面和基板7的底部配合,设置上卡块320和下卡块321,用于将胶塞32固定在板盖3上,且也能够防止胶塞31向上或者向下移动,起到稳固的作用。

如图5所示,板盖3的顶部还设有接线柱4,接线柱4的外侧壁上设有与圣诞灯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接线柱4内设有容纳槽40,容纳槽40内设有凸台41,该凸台41自容纳槽40底壁向上延伸,凸台41上设有两个导电孔42,一对导电片43分别安装在两个导电孔42内,该导电片43包括插接段44、固定段45和导电段46,固定端上设有多个倒齿47,安装导电片43的时候,将导电片43从导电孔42的底部朝向上插入,使得固定端上的倒齿47与导电孔42内侧壁卡合,能够防止导电片43从导电孔42冲脱落,起到稳固作用。导电段46自固定段45向上延伸,一u型槽48将导电段46分设为左右两个,圣诞灯的插接头插入到u型槽48内,并与左右两个导电段46电连接。

如图6-8所示,主电路板2上安装有两个导电座5,两个导电座5分别与一对导电片43插接实现电连接,每一导电座5包括第一主板50、第二主板51、第一弹片52、第二弹片53、第一连接片54和第二连接片55,第二主板51与第一主板50结构相同,第一弹片52自第一主板50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弹片53自第二主板51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的自由端先向内收缩再向外扩张,第一主板50和第二主板51位置对应,且第一主板50的一端的端部与第二主板51的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一连接片54连接,第二主板51的另一端的端部与第一主板50的另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二连接片55连接,第一连接片54和第二连接片55的自由端向外扩张,且第一弹片52、第二弹片53的自由端的向外扩张的方向为朝向外壳1内部的方向,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的自由端向外扩张的方向为朝向远离外壳1内部的方向,导电片43自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的自由端的方向向下插入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之间的间隙。第一主板50和第二主板51均朝向主电路板2的方向延伸有插件58,两个插件58用于插入主电路板2上的插孔内,用于将导电片43通过导电座5连接主电路板2。

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用于压紧导电片43的插接段44的侧壁,导电片43的端部凸伸出第一弹片52的上表面和第二弹片53的上表面,并朝向外壳1的内部方向延伸,第一弹片52上设有压紧导电片43一侧的第一接触部56,第一接触部56位于第一弹片52的收缩段与扩张段的连接部,第二弹片53上设有压紧导电片43另一侧的第二接触部57,第二接触部57位于第二弹片53的收缩段与扩张段的连接部,第一接触部56朝向第二接触部57凸出,第二接触部57朝向第一接触部56凸出,导电片43上的插接段44凸伸入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之间的间隙,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压紧导电片43,防止导电片43从导电座5内脱落,进一步第一接触部56和第二接触部57之间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导电片43的厚度,能够将导电片43更加稳固的压紧在导电座5内,防止导电片43从导电座5内脱落。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在主电路板2上的导电座5与导电片43配合插接的结构来实现电连接,这样一来,与传统结构采用导线来连接导电片43和主电路板2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具有生产方便的优点。且本实施例中,导电片43的端部凸伸出第一弹片52的上表面和第二弹片53的上表面,使得大部分导电片43均能够凸伸出第一弹片52的上表面和第二弹片53的上表面,该结构设置在插拔的时候需要的力较多,不容易因为晃动,导电片43掉出,或者误操作将导电片43拔出,可以防止误操作。第一接触部56朝向第二接触部57凸出,第二接触部57朝向第一接触部56凸出,该第一接触部56和第二接触部57之间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导电片43的外径,利用第一弹片52的弹性力和第二弹片53的弹性力,将导电片43压紧在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之间,防止导电片43从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的间隙中脱落,即使导电片43经过多次插拔,依旧能够将导电片43压紧在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之间的间隙内。

外壳1的尾端设有一对导电插脚6,该导电插脚6的一端用于与插座电连接,导电插脚6的另一端伸入外壳1内,主电路板2上安装有与上述结构相同的两个导电座5,两个导电座5分别与一对导电插脚6插接以实现电连接,每一导电座5包括第一主板50、第二主板51、第一弹片52、第二弹片53、第一连接片54和第二连接片55,第一弹片52自第一主板50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弹片53自第二主板51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的自由端均向内收缩再向外扩张,第一主板50和第二主板51位置对应,且第一主板50的一端的端部与第二主板51的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一连接片54连接,第一主板50的该端端部和第二主板51的该端端部位于同一端,第二主板51的另一端的端部与第一主板50的另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二连接片55连接,第一主板50的该端端部和第二主板51的该端端部位于同一端,第一连接片54和第二连接片55的自由端向外扩张,且第一弹片52、第二弹片53的自由端的向外扩张的方向为朝向外壳1内部的方向,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的自由端向外扩张的方向为朝向远离外壳1内部的方向,导电插脚6自第一连接片54、第二连接片55的自由端的方向向上插入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之间的间隙。第一主板50和第二主板51均朝向主电路板2的方向延伸有插件58,两个插件58用于插入主电路板2上的插孔内,用于将导电插脚6通过导电座5连接主电路板2。

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用于压紧导电插脚6的外侧壁,导电插脚6的端部向外凸伸出第一弹片52的上表面和第二弹片53的上表面,并朝向外壳1的内部方向延伸,第一弹片52上设有压紧导电插脚6一侧的第一接触部56,第一接触部56位于第一弹片52的收缩段与扩张段的连接部,第二弹片53上设有压紧导电插脚6另一侧的第二接触部57,第二接触部57位于第二弹片53的收缩段与扩张段的连接部,第一接触部56朝向第二接触部57凸出,第二接触部57朝向第一接触部56凸出,该第一接触部56和第二接触部57之间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导电插脚6的外径,能够将导电插脚6弹性压紧在导电座5内,防止导电插脚6从导电座5内脱落。相比传统的结构:导电座5包括一对用于压紧在导电插脚6的外侧壁上的弹片及用于连接一对弹片的连接片,弹片与连接片一体成型,弹片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道沿弹片长度方向分布的防滑槽,本实施例中,导电插脚6的端部凸出第一弹片52的上表面和第二弹片53的上表面,使得大部分导电插脚6均能够凸伸出第一弹片52的上表面和第二弹片53的上表面,该结构设置在插拔的时候需要的力较多,不容易因为晃动,导电插脚6掉出,或者误操作将导电插脚6拔出,可以防止误操作。第一接触部56朝向第二接触部57凸出,第二接触部57朝向第一接触部56凸出,该第一接触部56和第二接触部57之间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导电插脚6的外径,利用第一弹片52的弹性力和第二弹片53的弹性力,将导电插脚6压紧在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之间,防止导电插脚6从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的间隙中脱落,即使导电插脚6经过多次插拔,依旧能够将导电插脚6压紧在第一弹片52和第二弹片53之间的间隙内。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