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冷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77562发布日期:2020-09-01 19:0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高效液冷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高效液冷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其所产生的热量亦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高发热量的问题,业界除了陆续开发高导、散热性能的热管或均温板外,亦有业者朝着液冷式散热系统的方向进行设计和研究。

习知的液冷式散热系统,主要包括一水冷头、水泵、一水箱、一水冷排及复数输水软管,其中水冷头、水泵和水冷排大都是透过输水软管和接头进行连通。

然而,习知的液冷式散热系统,虽然具有高效能的散热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上却存在以下的问题点,由于各组成元件之间是透过输水软管和接头做连通,如此极易在各连接处产生难以解决的漏水问题,并导致其周边电子元件因受潮而损坏。另,由前述各元件所组成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因体积庞大,将其应用在电脑机箱中时,不仅会占据内部的有限使用空间,且在安装和维护过程皆相当的繁琐和不容易。再者,现存的水冷排受到所处空间的限制,所能够提供的散热性能相当低落。

有鉴于此,本新型创作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之问题点,即成为本新型创作人改良之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液冷散热系统,其系透过将各通道布设在散热系统的内部空间中,不仅能够解决漏水的问题,还具备有高效能的散热机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液冷散热系统,包括一下壳座及对应该下壳座盖设的一下盖板,在该下盖板和该下壳座之间形成有一下储液室,该下壳座间隔设置有一第一安装穴和一第二安装穴,在该第二安装穴和该第一安装穴之间设有一输液通道,该下壳座开设有连通该第一安装穴的一入水口及连通该第二安装穴的一出水口,该下盖板间隔设置有复数下槽孔;一水泵,装设在该第一安装穴中;一水冷头,装设在该第二安装穴中;一上储液结构,设置在该下储液结构的上方,该上储液结构包括一上壳板及对应该上壳板盖设的一上壳盖,在该上壳盖和该上壳板之间形成有一上储液室,在该上壳板间隔设置有复数上槽孔;以及一水冷排,包括立设在该下盖板和该上壳板之间且连通该下储液室和该上储液室的复数排管,每一该排管的一端焊固结合在每一该下槽孔,每一该排管的另一端焊固结合在每一该上槽孔。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座朝向该下盖板的一侧设有一第一隔条和一第二隔条,从而将该下储液室分隔出复数储液容室。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穴内部设有一v形条,从而使该输液通道和该出水口不连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冷头包括一底座、一中间板及一上板,该中间板系盖设在该底座的上方,该上板则罩盖在该中间板上。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板的开设有一入水槽,该上板的设有一进水槽,该进水槽系对应于该入水槽配设,该输液通道系透过该入水槽和该进水槽与该水冷头的内部相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板的二侧分别开设有一出水槽,该上板的二侧分别设有一缺口,各该缺口系分别对应于各该出水槽配设,该下储液室系透过各该出水槽、各该缺口和该出水口与该水冷头的内部相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盖朝向该上壳板的一侧设有一隔水条,从而将该上储液室分隔出复数储液容室。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盖开设有连通该上储液室的一补水孔。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冷排还包括复数散热鳍片,各该散热鳍片系依序套接在各该排管上。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液冷散热系统还包括二侧围板及一护板,各该侧围板系覆盖在各该散热鳍片之二相对应的侧边上,该护板则覆盖在该上壳盖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液冷散热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各通道布设在散热系统的内部空间中,不仅能够解决漏水的问题,还具备有高效能的散热机制。

【附图说明】

图1系本新型之下储液结构、水泵和水冷头立体分解图。

图2系本新型之下储液结构、水泵和水冷头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3系本新型之下储液结构和各排管分解图。

图4系本新型之下储液结构和水冷排做部分结合示意图。

图5系本新型之下储液结构、水冷排和下储液结构做部分结合示意图。

图6系本新型之上壳盖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系本新型高效液冷散热系统组合示意图。

图8系本新型高效液冷散热系统之另一实施例组合示意图。

图9系本新型高效液冷散热系统之使用状态剖视图(一)。

图10系本新型高效液冷散热系统之使用状态剖视图(二)。

图11系本新型高效液冷散热系统之使用状态剖视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液冷散热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高效液冷散热系统包括一下储液结构10、一水泵20、一水冷头30、一上储液结构40及一水冷排50。

请先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下储液结构10主要包括一下壳座11及对应下壳座11盖设的一下盖板12,在下盖板12和下壳座11之间形成有一下储液室a,下壳座11间隔设置有一第一安装穴111和一第二安装穴112,在第二安装穴112和第一安装穴111之间设有一输液通道113,在下壳座11开设有连通第一安装穴111的一入水口115及连通第二安装穴112的一出水口114,下盖板12间隔设置有复数下槽孔121。

进一步说明,下壳座11朝向下盖板12的一侧设有一第一隔条116和一第二隔条117,借以将所述下储液室a分隔出三个储液容室。另在第二安装穴112内部设有一v形条118,从而令输液通道113和出水口114不直接连通。

水泵20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穴111中,且其主要包括转子、定子及叶轮等现有技术,水泵20是透过一密封圈密封结合。本实施例的水泵20为一离心式水泵,即入水方向与出水方向彼此成正交,但不以种型态为限。

水冷头30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穴112中,且其主要包括一底座31、一中间板32及一上板33,底座31为以铜、铝或其合金等导热性佳的材料所制成,其大致呈一矩形状,但不以此种形状为限,底座31的底面是用以与一热源(图未示出)贴接,在底座31的内部布设有复数散热片311。中间板32是对应各散热片311的位置盖设在底座31的上方,中间板32的中央开设有一入水槽321,另在中间板32的二侧分别开设有一出水槽322。上板33罩盖在中间板32上,且于其中间位置设有一进水槽331,进水槽331是对应于入水槽321配设。另在上板33的二侧分别设有一缺口332,各缺口332是分别对应于各出水槽322配设。

请参阅图5和图6所示,上储液结构40设置在下储液结构10的上方,上储液结构40主要包括一上壳板41及对应上壳板41盖设的一上壳盖42,并在上壳盖42和上壳板41之间形成有一上储液室b,在上壳板41间隔设置有复数上槽孔411。

进一步说明,上壳盖42朝向上壳板41的一侧设有一隔水条421,借以将所述上储液室b分隔出二个储液容室。另在第上壳盖42开设有连通上储液室b的一补水孔422。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水冷排50主要包括复数排管51和复数散热鳍片52,各排管51是立设在下盖板12和上壳板41之间且连通下储液室a和上储液室b,每一排管51的一端焊固结合在每一下槽孔121,每一排管51的另一端焊固结合在每一上槽孔411。各散热鳍片52是依序套接在各排管51上。

请参阅图8所示,本新型之高效液冷散热系统除了可如上述实施例外,还包括二侧围板60及一护板61,各侧围板60是覆盖在各散热鳍片52的二相对应的侧边上,护板61则覆盖在上壳盖42的上方。

请续参阅图9至图11所示,经由上述各元件的组合,使用时透过水泵22的运转,水将从输液通道113流入第二安装穴112中,并依序从进水槽331、入水槽321进入水冷头30内部,以与各散热片311做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水带着热量依序从各出水槽322和缺口332之后,再从出水口114进入下储液室a,透过第一隔条116和第二隔条117的设置(参见图11),该等水将从部分的各排管51内部向上流入上储液室b中(参见图10),并从另一部分的各排管51内部向下流入下储液室a中,再从又一部分的各排管51内部向上流入上储液室b中,最后从再一部分的各排管51内部向下流入下储液室a中,并从入水口115进入水泵20,如此不间断的循环运作,其中透过各散热鳍片52与各排管51的热接触,能够将热量从散热鳍片52散逸到系统的外部空间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液冷散热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各通道布设在散热系统的内部空间中,不仅能够解决漏水的问题,还具备有高效能的散热机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